為什麼讀書?你不知道的上大學的好處?

2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透露,今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可能比去年增加18.9萬,擴大普通高校專升本規模爭取同比增加

32.2萬

1977年恢復高考後,當年中國大學的錄取人數僅為27.3萬人,錄取率為5%。而到了2017年,中國高校的錄取人數已達748.6萬,錄取率高達79.5%

飛速上升的錄取率讓很多人感慨大學文憑已經不值錢,"讀書無用"的論調也廣為流傳。但其實,在這批准大學生中,依然有不少人是家族裡的第一位大學生。對他們來說,邁過了高考的坎,新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 誰是第一代大學生 -

第一代大學生都是什麼樣呢?他們和非第一代大學生有什麼區別呢?

為什麼讀書?你不知道的上大學的好處?

第一代大學生主要來自於農村(69.74%),而非第一代大學生中只有16.83%是農村生源。此外,與非第一代大學生相比,第一代大學生中高考復讀的比例更高,通過自主招生等方式進入大學的比例很小,考入211和985院校的比例也更低。

在大學裡,你可能可以輕易的通過衣著辨別出富二代,但可能很難一眼分辨學二代與學一代。然而不明顯不代表不存在,第一代大學生與學二代的差距,從入校之前就已經存在了,而這個差距在大學期間還會持續存在,並且體現在多個方面。

· 城市學生平日生活習以為常的東西,對農村第一代大學生來說卻可能是新鮮玩意兒。物質生活和眼界的落差很容易讓人產生自卑的心理。

· 就算在學業上,這樣的差異依然存在。清華大學課題組的分析發現,第一代大學生在參與校園活動時,在進入實驗室、寫論文等活動上表現出的活躍度與學二代相差無幾,但在外語學習、輔修學位和參與競賽之類的活動時,呈現出明顯的弱勢。

· 還有研究發現,在人際交往方面,學二代在和同學、師長的交往中表現都好於第一代大學生。

- 千差萬別的教育資源 -

究其根本,差異出在"資源"上。做實驗、完成課業,對於每個有志於學業的學生來說都是自然的行為。對於日常學業之外的活動,個人興趣和經濟資源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而這些又與一個人的家庭狀況息息相關。

一般來說,農村第一代大學生的父母平均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很多人甚至不能完整的讀完高中,從事的職業也相對低端,多屬於"職業弱勢群體",家庭收入自然也很低。城市第二代大學生的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雖然他們當年可能也曾是家裡的第一代大學生。但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他們,收入狀況相對良好,如今可以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條件。

為什麼讀書?你不知道的上大學的好處?

雖然中國人很重視教育的說法,但近年來中國農村地區初中過後的輟學率卻越來越高,"讀書無用論"的說法也流傳甚廣。對那些還在堅守的農村孩子而言,他們並沒有太多人為自己的學業道路進行指點。

有學者曾對中國高校的經濟資助滿足比例進行過研究,發現即使在教育資源豐富、資金充足的985大學裡,農村第一代大學生能獲得的資助也只能覆蓋45%的費用,民辦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院校提供的資助僅能覆蓋7%的費用。

為什麼讀書?你不知道的上大學的好處?

如果整體來看,農村第一代大學生的資助需求滿足比例僅為36%,城市第二代大學生則無需資助就可以讀完大學。

- 為了後代,也要讀書 -

宅客學院發現家庭情況的差異不僅對子女的升學選擇有影響,對他們未來的發展和收入也有作用。通常來說,宅客學院看到在高學歷加好職業的高背景家庭,其子女的教育回報率也高於那些低背景家庭的子女。

研究顯示,父母的職業和可以利用的社會關係對子女未來的就業地區、就業行業和月薪都有較強的影響。宅客學院認為父母職業好,社會資本雄厚的,他們的子女往往也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拿到更高的薪資。

為什麼讀書?你不知道的上大學的好處?

是的,宅客學院已經發現父母的高學歷、好職業確實是孩子無形的資本,宅客學院認為比這個更重要的是父母正確的教育及孩子自身的驅動力。有些東西可能是父母無法給的,但是我們依然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彌補,你現在的所有的努力與堅持,其實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無形中對下一代也有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學習是一件很公平的事情,在歲月的流逝中,它會把最美好的運氣融進你的生命中,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說不定將來有一天,你會感謝自己今天的堅持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