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引子:誰的酒量最大?
中國文人和酒有著不解的淵源,中國文人好飲、善飲者頗多:
陶淵明的《飲酒》詩流傳千古;
李白更是“斗酒詩百篇”;
賀知章嗜酒如命,經常喝得爛醉如泥;
白居易詩“二千八百首,飲者八百首”;
蘇軾亦是“東堂醉臥呼不起,啼鳥落花春寂寂”
……
然而,大家知道中國歷史上哪位文人的酒量最大嗎?且看司馬遷《史記》中的記載:“眾人皆醉我獨醒。”他就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試想,別人都醉了,只有他一個人清醒,你說他的酒量大不大?誠然,這是戲說而已。在那個是非顛倒、混淆黑白的年代,多少人渾渾噩噩,醉生夢死。只有他,清醒地看清了國家的命運,但又有何人能夠理解他的內心,他是如此地孤獨。正基於此,在世人的眼裡:他又怪、又痴、又傻、又瘋,還有病!
其怪:鍾靈毓秀屈子生,風神瀟灑美少年
你說怪不怪,奇不奇?屈原出生於公元前340年夏曆正月初七,這一天恰是寅年寅月寅日。古有“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之說,他的父親伯庸就給他取名為“平”,平者方正,為天。又名“原”,原者寬平,為地。這個名字就有成為經天緯地之才和成就掀天揭地大事功的氣質。
屈原出生在現今的湖北省秭歸縣,這裡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好地方。鍾靈毓秀,一點不假,這個地方還誕生了有“落雁”之譽的王昭君,和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
你說怪不怪,奇不奇?童年於男孩子而言,本應該是爬牆上樹、調皮搗蛋、“不務正業”的時候,屈原卻深深愛上了讀書。屈原若是生在現在,毋庸置疑,會成為當今許多父母眼中“別人家的孩子”。屈原從小就博覽群書,受到良好的文化薰陶,言行舉止流露出一種溫文爾雅,可謂是“走路帶風,靈魂帶香”。
這樣的孩子本身就自帶光芒,更何況屈原小時候特別好學,最有名氣的傳說,莫過於他的“山洞苦讀”了。每天放學後,就在一個隱秘的山洞裡偷偷讀書,直到天黑才戀戀不捨地回家。“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小時候閱讀的東西在無形中融進了他的血液裡,伴隨他的一生。
更怪、更奇的還不止這些,而是他是一個男孩子,長得卻是雪膚玉肌、唇紅齒白,從小喜歡那些蘭蕙香草,經常“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經常“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他比女孩子還愛美,喜歡穿上華美的服裝,把自己打扮地整整齊齊,“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每天“美美噠”“香香噠”。其怪若斯!
或許你認為屈原只是一個柔弱的詩人,其實不然,他文武兼備,膂力過人,他對《孫子兵法》的計謀瞭然於胸,他的劍法也是出神入化,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他19歲的時候,就組織起抗秦民眾,在抗擊秦兵時,常常將秦兵打得落花流水。其奇如此!
其痴:為詩,為民,為君,為國——痴心不改
屈原從小就喜歡詩歌,他一有空就會去找附近的漁翁、樵夫、獵戶、蠶女等人,向他們蒐集民間詩歌。
小時候對詩歌的痴迷也為他日後的詩歌創作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在變法的繁忙時期,他也未曾把詩歌拋棄。他作《九歌》的時候,時而憂傷悲哀,不能自已;時而欣喜若狂,手舞足蹈:這就是一種瘋癲狀態,也是詩人融入詩歌的一種極高的境界。當時,他的僕人看了他作詩的這種姿態,稱他是“詩痴”。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國家殘破、滿目瘡痍,屈原又因為讒言被放逐,《離騷》是苦悶的產物,這也契合了日本文藝理論家廚川白村的理論:藝術是苦悶的象徵。
在《大地悲歌:屈原傳》中有這樣的一段描寫:
屈原彷彿入了魔,整天四處遊蕩,白天餓了,食野草花瓣充飢,飲露水山泉解渴,夜裡累了困了,就睡在草地與花叢中休息……這些日子,他就如他詩中曾寫過的那種山中精靈一般,與大自然完全融合了。
其痴若是!
魯迅高度評價《離騷》:“逸響偉辭,卓絕一世。”毛澤東也寫了一首絕句稱讚屈原和《離騷》:“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衝向萬里濤。”
為民,為君,為國,他更是痴心不改。“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生逢亂世,屈原為楚國人民水深火熱的處境憂心如焚。當他得到了楚懷王的信任和重用後,矢志改革,宵衣旰食。他要把自己的滿腔熱血和滿腹才華獻給自己深愛的國家。
張儀想拉攏他,讓他投靠秦國。他怒斥張儀,把張儀趕出家門。他就是如此忠心耿耿,從未想過背叛自己的國家和君王。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多次被放逐,但是他為民,為君,為國始終是痴心不改。他對楚王並沒有懷恨在心,只是從內心深處,為楚王的昏庸感到心痛和惋惜,“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即使被流放,他憂慮的不是他自己,依然是人民、君王和國家。唯獨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其痴若斯!
其病:子有“潔癖”不合汙
屈原有潔癖,有史為證:“瘦細美髯,丰神朗秀,長九尺,好奇服,冠切雲之冠,性潔,一日三濯纓。”屈原常說:“冠者衣之主也,置於頭之上,冠不潔則心不淨也。”據說,他嫌池塘裡的水不清,就獨自跑到深山挖了一口井,井水可以淨面,可以飲用,還可以用來自照。
外淨其身,內潔其心。屈原還是個不折不扣的精神上的潔癖者,他畢生不斷追求自己的“內美”。在烏煙瘴氣、蠅營狗苟的楚國,他沒有選擇隨波逐流,沒有和那些朝廷上的奸佞小人同流合汙。
他在《離騷》中說:“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這就是他的人格宣言,告訴周圍的那些醜態小人:“我寧願突然死去,隨水流而長逝,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這種醜態。靈魂的高潔是不容許玷汙的,我是冰清玉潔,你是汙濁泥淖,我們本不是一類人,道不同,不相為謀。‘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我是凌空高翔的雄鷹,你們是枝頭聒噪的烏鴉,我怎麼會和你們在一起。我寧肯‘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他選擇了用自投汨羅的方式來為自己的高潔品性劃上了一個悲壯的感嘆號!
讓我們再聽一下他臨死之前的慷慨陳詞:“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汙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於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
其傻、其瘋:其傻,橫而不流;其瘋,投江以死
屈原的“傻”在於其不知變通,在於其不知見風使舵。
屈原在年輕的時候就寫過一首《橘頌》:“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對世事清醒,不媚時俗,有如橫渡江河而不隨波逐流。
屈原和上官大夫靳尚、楚王寵妃鄭繡等人格格不入,寧死也不肯與他們同流合汙。他寧願“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將改革進行到底,絕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改革先鋒”。然而,改革勢必會損害到一部分上層貴族階級的利益,許多人對他恨之入骨,這讓他陷身於刀山火海,他一不小心就會搭上身家性命,但他全然不顧,銳意改革,其“傻”若斯!
屈原的“傻”不止於此,在被楚懷王疏遠之後,他出使齊國,齊宣王向他伸出了橄欖枝,可是他“傻”得不開竅,面對高官厚祿,他不要,而非要選擇人生的悽風苦雨。簡直就是死腦筋,就是一根筋。
當他得知楚國郢都被秦兵攻陷,郢都城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他內心的所有希望都破滅了,他心如刀割,內心的那盞本來就微弱的燈,一下子熄滅了,他的世界陷入了一片黑暗。他瘋了,一個那麼愛整潔的美男子,此刻“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江水浩浩,路在何方?
就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縱身一躍,懷石投汨羅而死,時年62歲。悲風四起,泣聲如雨。“江水浩浩渺如煙,彩舟競渡雪滿天。屈子當年縱身躍,汨羅千古成名川。”
豐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屈原投江的那一天,老百姓紛紛划著船隻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用糯米、竹葉包成粽子,纏上五色彩線丟到江裡去,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
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著船衝進洶湧的波濤,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這就是端午吃粽子和賽龍舟的來歷。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屈原的熱血丹心,不僅為中國人所銘記,也令世界崇敬。1953年,屈原、哥白尼、弗朗索瓦·拉伯雷和威廉·莎士比亞被世界和平理事會確定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時光如風,但往事並不如煙。屈原的光芒穿過兩千多年的歷史煙雲,至今依然熠熠生輝。屈原不老,他一直活在每個華夏兒女的心中,活在我們中華文化的血脈裡。
結語:端午憶屈原
其怪,遺世獨立;其痴,披肝瀝膽;其病,冰清玉潔;其傻,寧折不彎;其瘋,九死未悔。
賦七律一首,是為結語。
端午憶屈原
波聲琅琅歲月長,誰家椽筆著華章?
屈子苦吟汨羅畔,離騷憤成日月光。
丹心熱血獻社稷,芳芷香蘭紉蕙纕。
滔滔流水不解恨,儘讓龍舟鬧楚江。
-END-
作者 | 王玉朋
閱讀更多 小新知識堂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