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屈原《楚辭》的這段話,寫出了時間是一把刀,借時間勸諫君王

淚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

很久以前,人們就認識到了時間的問題,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一天就這樣過去了。對於有追求的人來說,時間是一把鋒利的刀,無論多麼堅硬的東西,它都可以將其化為烏有。

屈原《楚辭》的這段話,寫出了時間是一把刀,借時間勸諫君王

影視劇中的屈原形象

孔子看著湍急的水流,不由得為時間的流逝大發感慨:“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恰好也在水邊的屈原,流水的一去不復返讓他憂心如焚:“時光飛逝,不可追趕,歲月悠悠,不為我留。晨登高坡,摘枝木蘭,夕臨沙洲,佩戴宿莽。日月輪轉,春秋代序。”時間就這樣從自己的身邊眼睜睜地流走了,功業無成是詩人最大的心病,眼看著國家形勢在一天天惡化,小人得志,君王被矇蔽,心裡的那份焦急卻只能是難言之隱。沒有地方訴說,沒有人可以訴說,自己也只能是無所作為地空耗時日。想到這裡,屈原的內心就無法遏制地痛起來。

屈原《楚辭》的這段話,寫出了時間是一把刀,借時間勸諫君王

孔子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草木凋零是常見的自然現象,而且是年去年來春秋代序過程中的典型象徵。對生命逝去的恐懼在戰亂的年代並不是那麼明顯,因為生命本來就會在平靜中逝去,何況處在兵荒馬亂中、時刻都有生命之虞的人們,他們是不會考慮如何才能長壽的,他們關心的是如何度過今天,活到明天。

屈原《楚辭》的這段話,寫出了時間是一把刀,借時間勸諫君王

也有例外,比如莊子,他是一位沉浸於思考中的純粹哲學家,會非常認真地考慮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問題。在生命問題上,曾提出諸如“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天”等論點,生命在他眼裡變得虛幻起來。由於看穿了世間的一切,浮世繁華在他看來只是過眼煙雲,所以他不關心。

屈原《楚辭》的這段話,寫出了時間是一把刀,借時間勸諫君王

莊子

涉及到生命的意義,話題就變得沉重起來,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是人無法改變的。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試圖從理論上嘗試著闡述一種拓展生命的境地,但卻都沒有辦法讓人的生物意義上的壽命得以無限延續。自然不斷地提示著人們,歲月催人老。別有懷抱的人往往會不由得見花落淚,對月傷心。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在於他的焦慮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國家和他人。這實在是了不起的道德觀念,也許道德這個詞並不十分準確。從詩中,我們感受到詩人的信念,不是外界強加於他身上的道德律令,而是屈原與生俱來的一種信念和信仰。

屈原《楚辭》的這段話,寫出了時間是一把刀,借時間勸諫君王

所以,看到草木的凋零,他開始擔心起來,他擔心那風華正茂的美人很快進入衰朽殘年。“美人”在屈原筆下是個多義的概念,有時候是指楚王,有時候是指自己。這裡究竟指的是誰,深入鑽研楚辭的學者們尚在爭論不休。其實這裡倒不妨虛一點的好,既可以是屈原為自己年歲漸高而功名事業未竟,痛悼時間的飛逝,也可以是指楚懷王的年歲漸高,希望他能趁著壯年拋棄穢行,改變原有的氣度。

屈原《楚辭》的這段話,寫出了時間是一把刀,借時間勸諫君王

詩人簡直是帶著一種痛心疾首的語氣在勸諫。然而,自古以來痛心疾首的勸諫又何曾真正入過君王的耳朵,當他高呼著:快,騎上駿馬飛奔吧,快來吧,我願意在前邊引路。而這個時候,楚懷王也許正和皇后鄭袖和大臣靳尚等人欣賞著楚國的流行音樂呢。一個人孤軍奮戰,而他的對手是無數的人,甚至是整個時代,悲劇就這樣釀成了。

作者介紹:我是“簡單5”,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楚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