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這些“禮兒”丟了


別讓這些“禮兒”丟了

今兒不忙,得空兒寫點兒,簡單聊聊“禮兒”。別讓這些“禮兒”丟了。

北京的“禮兒”很多,之前聊到過問路的事。在以前,出門到一個不熟的地方,問路(打聽道兒)是常有的事,不過問路有問路的“禮兒”。求人幫忙,總是要客氣些,問路第一句,先學會叫人。如果對方歲數大,是長輩,叫一聲大爺或大媽(叫叔叫姨也行,不過以前很少這麼叫),歲數再大些,可以叫聲老爺子(僅限男性)。遇到和自己歲數差不多的平輩,可以叫聲大哥或大姐(後來流行該叫師傅了)。如果遇到歲數小的,男孩子可以叫聲爺們兒,女孩子可以叫聲小姑娘。要問路,先叫人,如果頭一句上來就是“哎……”,後邊說話再客氣,估計也沒人搭理你。這就是為什麼電影《老炮兒》裡面的問路情節,“六爺”會這麼回答。叫完人,說聲“勞駕”,再說“跟您打聽個道兒”或者說“跟您問個路”,最後再說你要打聽的地方,這樣下來,“禮兒”到了,路也能問出來了。跟晚輩問路,可以不稱“您”,但跟長輩或平輩問路,還是要稱“您”,這個很重要,北京人很看重這個“您”字。道理很簡單,這是表示尊重。現在問路的情況少了,主要是科技發達了,有了手機導航,去哪跟著導航就行了。而且,你還不用跟導航客氣,指錯了路還可以“投訴”。原來問路的是求人幫忙,現在是享受服務,地位變了。偶爾問個路,還拿自己當“上帝”,那些“禮兒”也被拋諸腦後了。科技在進步,禮儀在倒退,真有些無奈。

別讓這些“禮兒”丟了


問路的事說完了,再說說另外一件事,一桌人吃飯,你應該坐哪裡?我感覺現在的很多年輕人都不清楚,或者說根本就沒拿這個當回事兒,成了一種普遍現象。這個不光是北京的“禮兒”,我覺得有華人的地方都有這個“禮兒”,因為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各地可能略有不同,但大方向還是一致的。朋友吃飯,同學聚餐,或者說級別、年齡相仿的同事一起吃飯,大家算是平起平坐,吃飯時坐沒有太多的講究,大家隨意,開心就好。但是,如果一起吃飯的有長輩,有領導,那就不一樣了,坐哪裡是有“禮兒”的。我不是太懂,因為家裡祖輩的人去世較早,沒有細問過,父輩的人,懂的也不是太多,因此我只能簡單說一說,希望懂的前輩能指教一下。大桌吃飯有主座,主座是留給最尊貴的人的,同事吃飯,這個座位是領導的,沒有領導,這個座位是長者前輩的。然後的次序,應該是以主座人為中心,主座左手位置為第二,右手為第三,然後再是左,然後右,依次排下去。那如何確定主座呢?一般的,面對門的位置是主座。如果是在飯店大廳,面對服務員上菜的方向是主座了。確定了主座的位置,其他位置就清楚了,在這個飯局中,琢磨一下自己的“份量”,那大概坐哪,心裡就該有數了。這裡說的順序是不帶“陪客”的那種,如果帶“陪客”,主座位置確定,其他位置順序有些不同,具體怎麼個排法,我也沒太搞明白。網上查了一下,覺得都不太對。希望能有明白人講講。

除了“主座”,還有“主桌”,“主桌”和“主座”意思差不多,主座是這一桌上最尊貴的人,主桌是這一場宴會中最尊貴的一桌。坐在主桌上的主座的人=VIP中P。

為什麼講這些,還是因為有些年輕人不懂。在家裡亂坐可能沒什麼,但在外面亂坐,更有甚者搶了主座,那會讓人覺得“不懂事”,如果是在職場,碰到懂“禮兒”的領導,很有可能影響前途。退一步講,不知道順序沒關係,只要知道主座是哪個,別去“搶”那個座也行。

我曾遇到這樣的一件事,十多年前了,部門領導請吃飯,其他同事先到,我和領導後到。進了包間,同事們都坐好了,還剩倆空座,挨著,很明顯這是給領導和我留的。這倆座的位置背對著門,領導有些尷尬,我看出領導的尷尬了,想緩解一下,就說了一句:“給我們倆留的這座還不錯……”話沒說完,坐在主座的一個同事說話了,“特意給你們留的,離上菜的地方近,吃著方便。”說的讓人聽著還挺有道理的。領導沒說什麼就坐下了,我也沒再多說。確實,上的菜都是領導和我先吃,因為服務員一直從我倆中間上菜。打那之後的幾天,說話的那個同事就一直被重點“關照”,但他自己還不知道是因為什麼。在我來看,並不是領導小心眼兒,而是想讓他學學“禮兒”。

說到吃飯,就不得不說說北京人最討厭的“bia(一聲)唧嘴兒”了。什麼是“bia唧嘴兒”?就是吃東西的時候,嘴裡發出類似“”bia唧bia唧”的聲音,具體的可以自己體會一下。北京人打小家裡大人就強調,吃飯bia唧,這是對別人的不尊重,所以吃飯時不能bia唧。平時吃飯,稍不注意,bia唧出來,大人肯定會提醒,如果再不注意,那就要挨說了。經過經年累月的提醒,北京人都會注意這一點的,吃飯時不bia唧嘴兒,而且還很“反感、鄙視”這種行為。在北京,如果你在吃飯時,有人提醒你別bia唧嘴兒,那對你來說是一件很丟人的事。這個應該算是北京獨有的“禮兒”了。

其實北京的“禮兒”還有很多,我也只懂個大概,就不在這顯眼了,有行家可以聊一聊,大家學習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