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居洛阳,死葬朱方”——镇江蒋乔东山村寻访记

《嘉定镇江志》记载:宋谚称“京口江山素号奇伟,故承平时士大夫有‘生居洛阳,死葬朱方’之语”。晋代大风水家郭璞在《葬书》中曰:“气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层层山峦才能遮挡住风,缓缓的流水和湖泊等才能聚集生气,十里长山便成了迁居于镇江的达官显贵们首选的墓葬之地。

“生居洛阳,死葬朱方”——镇江蒋乔东山村寻访记

据史籍记载,长山以及周边山峦上的墓葬有:宋礼部员外郎米芾墓,宋度之郎中葛源墓及主簿良嗣墓,宋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曾布墓,宋熙宁年间宰相陈升之墓、元祐年间宰相苏颂墓,明太子太保大学士靳贵墓,清诰受朝议大夫尚义于学源墓,清浙江学政丁绍周墓,清工部左侍郎四川总督戴三锡墓。

坐落于长山之东的蒋乔东山村,群山环抱、流水环绕的特征尤为明显,在村中行走,处处都可以寻见当年的石质建筑构件的遗迹,可以想象当年东山村会是何等的繁华景象。

“生居洛阳,死葬朱方”——镇江蒋乔东山村寻访记

在一民宅前,有一条细流而过,在溪上架有一青石板作桥,走近一瞧,发现诸多文字,由于碑体大部被水泥掩盖,只能断章取义。不过发现“濂甫”出现多次,或许此碑与此人有关。

“生居洛阳,死葬朱方”——镇江蒋乔东山村寻访记

丁绍周(1826—1873),字濂甫,号亦溪、召南。据《京江丁氏族谱》所记,京口丁氏一世祖丁顗五代自河南清河(今属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徙居祥符(今河南开封),北宋末靖康之难,金人掳走徽宗、钦宗及大批官员,六世丁略也在其内。丁略之子丁素则随高宗渡江寓居金陵,后因故而死,葬于镇江。其孙丁煜于南宋后期权知镇江府事历,又因祖茔在镇江,离任后“遂卜宅城东而家焉”,是为丁氏镇江始迁祖。

丁绍周是镇江丁氏第二十六世。丁绍周自幼读书举业,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考中举人,任内阁中书;复于道光三十年(1850)考中进士(二甲36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历任詹事府中允、国史馆协修、实录館纂修、功臣馆纂修、广西乡试副考官、顺天乡试同考官、湖广道监察御史、京畿道监察御史、内阁侍读学士、福建乡试正考官、太仆寺少卿、四川乡试正考官、浙江学政、杭州城陛、光祿寺正卿等职。

“生居洛阳,死葬朱方”——镇江蒋乔东山村寻访记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占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清军则分别建立江南、江北大营以图夺取南京。镇江作为南京的前沿阵地,便成了清军和太平军的必争之地,弥漫的战火致使镇江百姓纷纷逃难迁往他乡。为避战乱,丁绍周率同弟弟丁绍韩、丁绍昌等举家从镇江迁徙至苏北东台县,但终究叶落归根。

丁绍周还是位清代诗人、书画家。其山水为正统派,但笔墨淹润不以枯俭为尚。以曾游蜀,得江山之助造境益增雄奇。著有《蜀游草》、《清画家诗史》和《浮玉山房试帖》。清末修建慈寿塔时,塔上曾有丁绍周题联:我辈复登临,旧业已随征战尽;江山留胜迹,天风常送海潮来。

“生居洛阳,死葬朱方”——镇江蒋乔东山村寻访记

在一民宅外墙发现一石碑,已然被当做砖石成为砌墙的材料,发现碑上刻有“后土神□”,根据笔画判断,第四个字应该是个“位”字,即“后土神位”。

“生居洛阳,死葬朱方”——镇江蒋乔东山村寻访记

后土信仰源于古代百姓对土地的崇拜。《礼记·郊特牲》载:“大地承载万物,上天垂示景象,从大地取材,从上天取法。”古人的生括有赖于地,故“亲于地”,并加以“美报、献祭”,遂有“后土”崇拜。《楚辞·招魂》云:“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由于古人认为天阳地阴,加上《楚辞》的流传,因此又有后土神主掌幽都的说法,东汉王逸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唐宋以来,古人常在建墓、上坟或举行丧礼时,把祀后土神相沿成俗。

在一处溪水畔,发现了一石柱,将其搬至泥面翻看,发现柱顶四面各刻有一字,为“吴三让堂”。

“生居洛阳,死葬朱方”——镇江蒋乔东山村寻访记

《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由此,太伯、仲雍以国为姓,即为吴姓始祖。孔子对此赞曰:“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后世吴人就以孔子的“至德”、“三让”作为宗祠的堂名,以示纪念。清吴文镛纂修的《吴氏宗谱》记载:“始迁祖托名北宋神宗朝宰相吴充,又造为充随驾南巡,寓於京口,衍于镇江吴氏之说。”

村东头有座白马桥,听村里老人述说,那里是古时候的官员拜谒阁老墓时栓马的地方,当官人的大多数骑的是白马,老百姓便把这座桥命名为白马桥。老人所说的阁老便是靳贵了。

“生居洛阳,死葬朱方”——镇江蒋乔东山村寻访记

靳贵(1464—1520),字充道,号戒庵,先世由庐州迁京口。少师杨一清,受益甚多。弘治三年(1490)中进士,为东宫皇太子之师。武宗即位,靳贵受到重用,升为太常少卿兼侍读。不久,母亲去世,靳贵辞官守丧。期满官复原职,不久又升为礼部侍郎。由于靳贵不愿与宦官刘瑾为伍,遭其忌恨,被降为光禄卿。然而武宗对靳贵多有眷顾,不久改任其为吏部右侍郎兼学士,后又升为礼部尚书。正德九年(1514)春,官拜武英殿大学士,与师杨一清同心辅政。正德十二年(1517)致仕还乡。正德十五年(1520),靳贵病逝。

“生居洛阳,死葬朱方”——镇江蒋乔东山村寻访记

《元明事类钞》卷四记载,武宗南巡至镇江之时,亲自到靳贵家祭奠,词臣呈上撰写的祭文,都不能让他满意。他干脆亲自动手,御制一首,云:“朕居东宫,先生为傅。朕登大宝,先生为辅。朕今南巡,先生已矣。”靳贵墓在不远处凤凰山中,由于不熟悉前往的路径,便没有寻访。如今镇江南门大街的靳家巷便是靳贵当年的住处。

来到白马桥边,当年的古桥早已当然无存,只看见一块巨石横架在溪水之上。仔细查看,形制倒像块墓碑,通过相机的拍摄,发现了背部刻“钦加尚书衔”、“赐祭葬署工部左侍郎四川总督加三”等字迹。这便是戴三锡的墓碑吧,悲哉,如今变成了“白马桥”。

“生居洛阳,死葬朱方”——镇江蒋乔东山村寻访记

史籍载:戴三锡(1758—1830)字晋藩,号羡门,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进士,授山西临县知县。连丁父母忧,嘉庆六年(1801),服阕,发四川,补南充知县。历马边、峨边两厅通判,署资州、眉州、邛州,并有政声。擢茂州直隶州知州。历宁远知府、建昌道、四川按察使。道光二年(1822),迁江宁布政使,回避本籍,仍调四川布政使。三年(1823),以二品顶戴兼兵部侍郎衔,署四川总督,兼右都御使。五年(1825)实授四川总督,提督军务,兼理粮饷,管巡抚事,兼署成都将军。九年(1829),因年老召来京,署工部左侍郎,充乾隆甲寅、乙卯山西乡试同考官,道光乙酉、戊子四川乡试监临官,武闈主考官。寻致仕,未几,卒。诏赠尚书衔。诏嘉其“宣力有年,官声素好”。奉旨入祀四川名宦祠,国史列传。诰授荣禄大夫。葬镇江东山村。

如此看来,东山村真不失为一处风水宝地,这里还有着不少不为人知的历史遗迹、风尘往事有待探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