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巾帼不弱须眉73岁!再战一线

作为目前国内感染病学科唯一的女院士,李兰娟的从医之路走得很不平凡:她以治病救人为自己的天职,无论非典还是禽流感,始终坚守在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线;她潜心国际前沿课题,从人工肝到微生态平衡、再到H7N9等重大传染病疫情研究,开拓了一片又一片的未知领域;她热心公益,无偿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自掏腰包设立人才基金……

李兰娟巾帼不弱须眉73岁!再战一线

李兰娟院士

虽然李兰娟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但她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1947年李兰娟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患有眼疾,不能劳作,家里仅靠母亲买山货为生,虽然家境贫寒,但是李兰娟非常争气,中考的时候成绩名列前茅,考入省重点高中,高中毕业后,乡里安排李兰娟到一所中学做代课老师。她常看到周围有很多老人腰背痛,于是想去省中医院学习针灸,好给乡亲们治病。

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基本医术背的滚瓜烂熟,免费给乡亲们针灸扎针。从称呼李老师,变成了李医生,而且就凭着自己这个“赤脚医生”在当地还是小有名气。后来村里建立了合作医疗,乡亲们都想会针灸治疗的李兰娟去当这个“赤脚医生”

李兰娟巾帼不弱须眉73岁!再战一线

李兰娟行医

当时李兰娟代课老师工资是24块钱,相当于一天有8毛,而这个医生,只有5个工分,相当于一毛。但是出于对医术的热爱,李兰娟选择了医生。

这份工作可不是很好做呀,无论是刮风下雨,都要随时去出诊,就背了基本医书,有时候还要硬着头皮去当产科医生给孕妇接生。十年磨一剑,1970年首届工农大学开始招生了,由于在村里口碑很好,就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去学习,第二次的读书机会来之不易,李兰娟暗暗发誓,一定要做个好医生,所以她比别人更努力,大学期间成绩名列前茅。

李兰娟巾帼不弱须眉73岁!再战一线

李兰娟和医生讨论病情

毕业后她被分到了传染科工作,在这里每天和重症患者打交道,上世纪80年代,肝炎死亡率达到80%,病人经常熬不到一个月就死了。目睹了一个个的病人离世,李兰娟下定决心,一定要做点什么。一次偶然的机会医院收治了一位患有重症肝衰竭、昏迷不醒的病人,在经过血液过滤透析等一系列治疗后,病人竟奇迹般地苏醒并渐渐康复。

“血液净化技术会不会对治疗重型肝炎有帮助呢?”受到启发的李兰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肝炎治疗的难题之中。为了完整地构建人工肝支持系统,她在1986年以“人工肝治疗肝炎”的课题申请了青年科研基金。当年,人工肝作为一项新技术,国内外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研究期间,科研设备换了一茬又一茬,共同做科研的同事们离开了一批又一批,唯有李兰娟一直坚守在研究室。

李兰娟巾帼不弱须眉73岁!再战一线

李兰娟

终于在1996年,李兰娟及其团队创立出一套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这套系统经过全国专家鉴定,被一致认为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我国肝炎治疗高病死率的难题。

这样一个独创的人工肝技术,李兰娟不但没有申请专利,还毫无保留地向同行传授,已有来自英、美、德、日等超600多名专家、教授前来浙江参观或进修,以李兰娟名字命名的“李氏人工肝系统”也成为全球医治人数最多、治疗技术最为成熟的人工肝系统。

2005年,李兰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传染病学科的院士。当同事们纷纷向她表示祝贺时,她却显得非常平静淡然:“当选为院士是一份责任和使命,我的角色永远是医生。”

李兰娟巾帼不弱须眉73岁!再战一线

李兰娟和丈夫郑树森

你以为研究完肝炎她就歇着了吗,在抗击“非典”中,提出了系列防治措施,在浙江抗击“SARS”取得胜利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首创“四抗二平衡”疗法(“四抗”为抗病毒、抗低氧血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抗休克、抗继发感染,“二平衡”为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微生态平衡),救治感染H7N9重症患者,显著降低了病死率……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这样说道,“70多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昼夜, 她凌晨4点下火车,吃过早餐就接着开会。各个医院的专家、基层的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正是因为有了李兰娟这样的一线医务工作者我们对这场战役充满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