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結於職場小圈子,幾經沉浮以後,我悟出了應對之道

入職多年了,我一直在努力工作著。在外人的眼裡我算是不錯的:在一家大公司入職,通過自己的打拼,做到了中層的位置,收入並不算低。

其實我知道,所謂的中層,那是我歷經多年打拼、幾經波折、玩命工作的結果。原以為,只要努力,就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但現實告訴我,真的很難,就象現在,我無論怎樣努力,再晉升的可能性都很小很小。

能晉升的,都是有業績的人。而我並沒有機會做出大的業績,為什麼呢?真的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我沒有機會。

糾結於職場小圈子,幾經沉浮以後,我悟出了應對之道

在公司裡,老闆總是把一些艱鉅的、複雜的、繁瑣的、前期性基礎任務交給我做,但到後期出業績的關鍵時候,就會由交其他人去做了,我根本沒機會去證明自己。

在我還是中層副職的時候,有一次和一位老員工一起喝酒聊天。他和我講了一番話以後,我才逐漸明白,我根本不在老闆的核心圈範圍內,屬於圈外人員。公司裡有了大事好事,只會由核心圈裡的人去做,圈外人是沒有機會的。

糾結於職場小圈子,幾經沉浮以後,我悟出了應對之道

不管是國內國外,還是機關企業,在絕大多數的組織內,都會存在一個圍繞在核心人物周圍的核心圈,也就是圍繞在老闆周邊的一群人,他們能獨享公司裡的大部分權力和資源,其他人大多隻是圈外人員,重要的東西是享受不到的。

這也被稱為圈子文化,在西方國家,叫做“領導—成員交換理論”,即:領導者對待下屬的方式是有差別的;組織成員關係的集合中往往會包括一小部分高質量的交換關係(圈內成員之間),和大部分低質量的交換關係(圈外成員與圈內成員之間)。

老闆是追求效率效益的,重要的工作老闆肯定會優先交給能幹的人,這些人也就得到了更多的鍛鍊機會,從而與老闆溝通更多,更理解老闆的意圖,進而取得更好的成績,取得更大的信任,下一步又會得到更多的授權,這樣的不斷循環,不斷地積累感情、成績和授權,建立起越來越高質量的交換關係。久而久之,就會在老闆身邊,形成了一個看不見的核心圈子,這個核心圈子決定著這個公司的生死存亡。

糾結於職場小圈子,幾經沉浮以後,我悟出了應對之道

圈外之人,很可能開始運氣不好,沒得到進入圈內的機會。當核心圈形成後,圈外人很少有能證明自己的機會,形不成和老闆及核心圈成員之間的良性互動,無法獲得信任、關注和支持,結果是隻能從事一些並不重要的工作,最終只能和老闆建立起低質量的交換關係。

糾結於職場小圈子,幾經沉浮以後,我悟出了應對之道

明白這個道理以後,我當然也想進入核心圈,於是向老員工請教。他告訴我,核心圈也不是一成不變,也會有進進出出,這一切取決於老闆。當然,最大的變數是一旦換老闆,核心圈就會宣告瓦解,但很快就會圍繞新老闆重新建立一個核心圈。

進入核心圈有一個必需的前提,那就是得有立足於核心圈的本事,這個本事或者是超強的工作能力能為老闆解決問題,或者是有特殊關係能為公司謀取利益,或者是能為老闆做一些隱私事。一句話,就是能給老闆提供特別幫助的人。

公司越大,核心圈越大,各種類似的小圈子也就越多。很多中層的主管,也會有意無意地形成自己的小圈子。但毫無例外地,所有的圈子都是環繞著核心圈而存在的。

糾結於職場小圈子,幾經沉浮以後,我悟出了應對之道

我沒有特殊關係,又不屑察言觀色、八面玲瓏。唯一隻有提升業務能力這一條路。於是,我一方面玩命惡補各種技能,一方面遇有機會就拼命表現自己。我渴望進入核心圈,實現自己更大的價值。

機會來了,我的部門正職提升到了高一級的位置,我自然而然地升到了頂替了他的位置。原來他就對我印象一直很好,也算圍繞在他周邊的一個更小的圈子的人。理所當然的,我接替了他的位置,也就自然被他帶進了圍繞著公司老闆的核心圈內。

進入核心圈內,有了更多與老闆交流溝通和承擔更大任務的機會,於是我更加努力,期待著更好的發展。

糾結於職場小圈子,幾經沉浮以後,我悟出了應對之道

隨著進入核心圈以後,我慢慢發現核心圈內依然有個更小的核心圈,這裡面的人,都是參與著公司絕對核心事務的人。這裡面又分兩種人,一種是專業上的絕對權威,公司內的一些業務離不開他;另一種是服務老闆的身邊人,公私兼顧的鐵桿心腹。

進入核心圈以後,我發現了很多不曾想到的東西。比如,老闆身邊的人時不時會和老闆有更多的交流,甚至為老闆私利出謀劃策。而那些業務上的權威,也會在這個圈子裡有派系之分,會因為各自利益起紛爭。

而我,只是剛剛被帶進圈子,沒有說話的權益,只是單純地和老闆有著工作上的溝通交流,有一些核心的東西,我根本觸及不到。實際上,我雖然進入了核心圈,但只屬於遊離於核心圈內的最邊緣。

糾結於職場小圈子,幾經沉浮以後,我悟出了應對之道

我原來的部門正職,提升後依然工作出色,時間不久調到了外地另一個分公司當上了老總。據說,那個公司業績一直不佳,上面老有意向換人,而他正是非常合適的人選。但是這樣一來,我卻沒有了依靠,於是我毫無意外地被離開了核心圈。

經過這番波折,我明白了許多道理。

所謂的核心圈,不意味進去就能一帆風順,而是一個更復雜的名利場。在這裡,更需要小心謹慎,一旦出圈將會很跌得很慘。

而圈外,也並非低人一等,這意味著更加悠然自得,不用顧忌別人的臉色,不用參與名利爭鬥。而且,如果能力強,擁有著好的業績,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人,過得有滋有味、逍遙自在。

糾結於職場小圈子,幾經沉浮以後,我悟出了應對之道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組織的地方就會有圈子。任何一個單位,都會有大大小小的圈子,區別只是圈子代表的利益不同。

第一,與其依附於人,不如自己不斷變強。

任何一個核心圈,隨著核心人物的變更,都會有瓦解、重組的過程。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進入核心圈的機會。

假如你已經在核心圈內,或是已經被歸類到大大小小的哪個圈子內。這個時候,千萬不要選擇依附於人。

成為別人的附庸,名利只能得到一時,不能風光一世。依附的人發達了,你可能跟著沾光,但也只能是“人家吃肉你喝湯”。但如果失勢,你的下場會很悲慘。大樹底下雖然好乘涼,但大樹倒了砸的也是你,就算你跑得快,也會把你搞得灰頭土臉。

“樹倒猢猻散”“禍及殃池”的劇情在現實中比比皆是,這裡不再贅述。實現自我價值的更可靠途徑,是不斷進步,讓自己變強,這才是立足職場的根本。

糾結於職場小圈子,幾經沉浮以後,我悟出了應對之道

第二,與其努力融入,不如置身圈子之外。

想盡辦法融入一個核心圈子,不管是附屬於人,還是做業務高手,無非是最大化地實現自己的價值。一個領導就是一個圈子,一個部門也是一個圈子。一個公司,有大大小小的圈子很正常。有圈子就有競爭,競爭的無非是資源和人,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發展。

一個好的公司,核心圈必然也是良性發展的。衡量標準就是圈內是否以業務人才為主,而且是能者進劣者出,有著良好的人才交流進出機制。如果核心圈是排外的、封閉的,那就是代表著小集團利益,是惡性的。

但無論是好,還是壞,進入圈子,就意味著站隊。一旦有了紛爭,你就要選擇派別,就要為自己的小圈子謀求利益。有了利益,就形成了利益捆綁,再想出來就不容易了。對小人物來講,很可能成為大人物的炮灰。

因此,最好的辦法,是乾脆置身於圈外,一門心思做強你的核心業務,業務做強了,就會是別人努力爭取的對象,最大的好處就是自己掌握主動權,不會因圈子利益殃及自身。

糾結於職場小圈子,幾經沉浮以後,我悟出了應對之道

第三,與其關注圈子,不如選好核心技能。

有個木桶效應,說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演繹為一個人發展過程中,構成部分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體發展高度。很多人相信了這個理論,而努力去補齊這個短板。

實際上呢?短板並不是制約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職業發展高度往往取決於人的專業特長,也就是長板。比如蘋果手機,出色的外觀和極佳的體驗效果,足以使消費者忽略其價格昂貴、兼容性差等缺點,甚至曝出的天線門也未對蘋果手機產生致命影響,蘋果依然是行業老大,手機利潤世界第一。蘋果教主喬布斯,有著性格粗暴、做事霸道等領導人不應該有的明顯缺點,但其獨有的商業理念、對創新的極致追求,造就了蘋果帝國。

決定職業發展的是你的長處而非短處,在錯綜複雜的職場中,應該把時間和精力放到自己的核心技能上,工作重點要圍繞提升核心技能來進行。

比如,你想做一個營銷高手,那麼你的工作重點應該儘可能的做與營銷有關的事,儘可能地提升自己營銷能力,成長為營銷高手。

糾結於職場小圈子,幾經沉浮以後,我悟出了應對之道

最後,分享一下呆伯特漫畫的作者——斯科特·亞當斯,給出的建議:

如果你想在某個領域成為一個高手,你大概有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是,你把自己的某個技能練到全世界最好,這個非常困難,極少人能做到。第二個選擇是,你可以練習兩到三項技能,再把每一項技能都練到世界前25%的水平,這就相對容易一些。

如果你能把這兩項甚至三項技能結合起來去做一件事,就能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如果你實在不知道該練習什麼技能,建議你練演講,演講是可以靠努力就能完全掌握的。如果你在一個公司裡有很多象你一樣出色的人,但你又是一個出色的演講者,那你自然就會成為其他人的領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