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长三角铁路交通未来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活动中心17653708


其实安徽各阶层的眼光不一样,光是想着往上海靠,没有从长计议的打算,可以抓住自身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的优势建设沿淮铁路大动脉,使蚌埠、淮南、淮北等地乘淮河入海航道的东风,建设直通未来中日韩自贸区的核心江苏沿海,发挥带动安徽腹地,使淮河航道和沿淮铁路成为安徽经济发展后劲的引擎。滨海港临港产业的宝武集团的燃料可以直接通过淮河航运从安徽河南直通现场,中海油在这方面做的很好,将天然气管道直接顺着淮河入海通道将天然气送至蚌埠、淮南、滁州等地。安徽中北部、河南南部地区和江苏省中北部地区利用好淮河航道,后发优势明显,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值得深思

[玫瑰]






用科技还原自然


长三角,

全称为长江三角洲,

是中国第一大经济区,

也是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

它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浙江两省!

安徽省要想借力长三角经济区的发展,关键是要进入该经济圈内,沪苏湖铁路就是渠道!

结合商合杭铁路,使安徽省合肥市与上海的距离由原来的486公里缩短至350公里,运行时间也会缩短至两小时,真正融入长三角经济区!


铁路小怪兽


安徽融入长三角,当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但安徽的发展最终还是要依靠安徽人自身,为什么一些企业家宁可花大钱在沿海地区办企业,也不去倒贴钱的内陆省份?原因在于沿海地区的人包容不排外,无论是人员素质还是政府效率,在创造经商环境方面要比内陆省份强很多。看看一些徽商在家乡宁做慈善不做大的投资就可以说明一切。加强安徽的教育投入,创造良好营商环境这是王道。君不见安徽拥有中国超级山水人文景观,只要上下干群拿出黄山迎客松、古徽州儒商的一半精神,定能创造新的辉煌,造福安徽人民。




守望麦田JS


众所周知:长三角城市群范围是:江苏浙江上海三个行政区的全部辖区。但是,2016年,国wu院关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批复,去掉了江苏北部,浙江南部,加入了安徽东部。同时,明确上海为中心城市,南京杭州合肥为3个副中心城市。安徽犹如空降般的突然成了长三角城市群的一员,惊掉了一地下巴!

看看合肥的最新定位:

1,国家科学中心城市(这个定位全国仅三个:北京、上海、合肥)。

2,长江中下游中心城市(这个定位原本是南京的,现在南京升格为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后,把这个定位给了合肥)。

3,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南京杭州合肥为3个副中心城市)。

4,安徽省会。

综合以上4点国家定位,谁还敢说合肥不如一个普通地级市苏州?无锡?











浙A太牛cool


安徽要融入长三角 要从头脑和理念上融入,江浙人不是看不起安徽人穷,而是看不上安徽人的理念很难沟通。江浙两省的省府所在地和其他地级市基本上就是平衡发展,而安徽的合肥为了装逼,把整个安徽的资源都拉去了,其他地级市反而认为南京是安徽的省府,不要说安徽人拉仇恨其他省的人也看不下去了~


用户5134700407453


就现在芜湖好多厂缺人,却不敢给需要进厂的面试!就这思路,谁敢跟他玩!现在好多人都去浙江了


只有努力才有希望


安徽融入长三角,首先应该全面融入江苏。直接融入上海,难道飞越江苏吗,不现实的。


滨海港都市人


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区域的长三角腹地,安徽因地缘因素成为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交通大通道的优势凸显,特别是在高铁时代,安徽几任领导层抢抓机遇,超前谋划,在高铁规划、建设方面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曾经在普铁时代,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与武汉、南京长江公铁大桥一同立项的芜湖长江公铁大桥的下马,致使安徽铁路运输主通道的作用被大大弱化。在以后的二十多年间,以单轨、断头路为主要特征的安徽铁路成为安徽发展的短板和心头之痛,安徽因铁路交通的弱势,导致在全国大工业、大项目的布局中被彻底边缘化。 痛定思痛的安徽,在高铁时代终于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曾经的铁路“盲肠”、省会合肥一跃成为时钟型的高铁新贵:合福、合蚌、商合杭、合郑、合宁、合武、合安九、合宿新及合巢马、合池温、合襄等高铁线路的开建及规划,黄山、阜阳、蚌埠、芜湖、安庆等区域铁路中心的加紧建设,使安徽不仅仅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高铁大通道,在国家八纵八横铁路版图中,也成为重要枢纽。 在国家层面的骨架干线联通的同时,安徽省内及通往长三角的城际交通也在加紧枧划实施,未来,与长三角兄弟省市铁路网络、高速公路、水运航线乃至航空运输网络的融合发展,必将带来产业的融合大发展。安徽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


心潭Z农家


缺少一条直线轨交: 芜湖——高淳——溧阳——宜兴——无锡——苏州——太仓——上海。


溧迅溧建


十年前安徽!上海3一4千,老家1500(保安650),无法活!后来和同学学个手艺勉强过来了,现在老家(无为县城)工资也就3一4千(保安2000),家里物价高,情份重!也就将就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