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錢時“低三下四”,還錢時“視而不見”?

我們在生活中會碰到一個十分常見的問題,就是朋友借錢到底該不該借。借錢看似是幫助有困難的朋友,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是好心借錢的自己吃虧,不僅不能加深雙方的感情,還可能因為這點錢傷了和氣。那麼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為什麼“借錢時是孫子,還錢時是大爺”這句話這麼流行,先看看兩個實際發生的故事。


借錢時“低三下四”,還錢時“視而不見”?


事例1

有這樣一個故事,小劉和他的同事李某。小劉屬於新人,來公司不到一個月,他的“鄰居”李某屬於公司的老員工,同處一個公司,抬頭不見低頭見。一個公司的同事,並且二人辦公位置相鄰,所以小劉本著想多學點東西的心態每天中午都跟著李某一起吃飯,但是呢,小劉有個很苦惱的問題,就是每次吃飯李某都要自己代付,其理由是每月工資都要上交老婆,月初發工資才有閒錢,就當幫哥一個忙,到時候會一起還給他。時間持續了20來天,離發工資也過了幾天,但是李某貌似沒有還錢的意思,小劉一個男的,也不太好意思張口,算一算20來天一共有400來塊錢吧。錢這個事,不想不要緊,越想越來氣,又過了幾天,那天中午吃飯,小劉挑明瞭:“李哥,這些天吃飯我算了算,能有500多,零頭不要了,算500吧”,李某一聽“這麼仔細?行,你不說我都給忘了,過兩天給你”,就這樣,他倆之後也沒在一起吃飯,小劉前後催了幾次,李某給了一樣的答覆,因為這個飯錢,到最後李某也沒還給小劉。說起來也挺可笑,真有一個男的佔這點小便宜。借錢這個事,只要催了幾次,就算還了,彼此之間也會出現無形的隔閡。


借錢時“低三下四”,還錢時“視而不見”?




事例2

張聰和他的發小王某,他倆從小關係要好,屬於無話不談的那種,隨著年齡的增長,二人的聯繫越來越少,但每年都能聚一聚。偶然的一天,王某聯繫張聰說:“聰哥,我最近做了點生意,賠了點,能借我3萬塊錢麼”,張聰聽了也挺猶豫,畢竟3萬對初入社會的小青年也算個大數目,最後二人商量著借了2萬,約定著兩個月還。兩個月後,張聰沒催這筆錢,兄弟有難,催顯得不仗義。時間又過了倆月,張聰最近失業,錢有出無進,想著把錢要回來,緩一緩,電話不打不要緊,一打電話關機,張聰用微信說了一句“哥,那2萬塊錢咋樣了,最近手頭有點緊”,當張聰發出第二句話的時候,紅色感嘆號異常醒目。他一下就明白了,明顯的想賴賬。最後他找到了他老家,跟發小的父母要回了這筆錢,錢是回來了,二人多年的感情也止步於此。


借錢時“低三下四”,還錢時“視而不見”?




看到這,很多人感覺這一幕很熟悉,借錢本是好心,為何還錢淪落與此?出錢的反倒落了一身不是,到底問題出在哪?朋友借錢到底該不該借?

其實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事原則。如根據親密程度、利益關係等因素綜合考慮借不借,但現實生活中往往沒有給我們考慮的餘地,更多的是兩難的選擇。因此,小編不論該不該借,我們從如何拒絕著手,筆者列舉了幾個常用的方法。

如何拒絕借錢

1、反客為主

比較簡單,掌握借錢的主動權,例如:某人遇到困難,我們要做的不是思考借不借,而是如何幫助他解決困難,瞭解的過程中不斷從側面滲透自己沒有錢。最後以你需要向別人借,或是貸款、辦信用卡之類的收尾。反客為主的作用就是在體諒對方的同時從側面拒絕。

2、“借刀殺人”

現實生活中,借錢的大多為男性,我們可以用“借刀殺人”這個方法。如:“我得跟我老婆商量一下,貸款挺吃緊的”;“我這錢都寄給老家,讓我老媽保管了,我試試看吧”。


借錢時“低三下四”,還錢時“視而不見”?


類似的方法還有很多,面對借錢這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如果對對方沒有把握,還是學著拒絕吧,畢竟拒絕最壞的也就是人空,借出去是人財兩空。

借錢,借的不是錢,更是感情,這份感情到底能不能收回來,真的靠運氣。如果有人借了一筆錢,按時還你了甚至給了你利息,請你吃了一頓飯,那你的好好珍惜他了,錢有時真的可以試探人性。面對借錢不還、該不該借這個問題,你有什麼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