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林家風雲史:追隨孫中山、拒絕“日化”、任第一屆臺灣省議員

日本佔領臺灣期間,臺灣漢人有所謂“五大家族”之說,分別是基隆顏家、板橋林家、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和高雄陳家。他們都是來自於福建泉州、漳州一帶,在臺灣由工商業起家,逐漸富甲一方,並在日佔時期被樹立為本地人的標杆,獲得參與政治和特許經營的權力。其中,霧峰林家的歷史最為獨特。

林家於清代乾隆年間從漳州遷至臺中,後在霧峰開墾耕作,人丁逐漸興旺,繼而靠專營樟腦發家。林家活動的霧峰地區,也是山地原住民活躍的地方,林家在衝突中養成了習武的家風。咸豐四年(1854),閩南小刀會轉戰臺灣,攻佔雞籠(今基隆)。林家家主林定邦的長子林文察,募集鄉勇配合清軍作戰,以驍勇善戰得到清政府重視。數年後,林文察以遊擊的軍職奉命率其鄉勇到福建與太平軍作戰,其所部“皆鄉里子弟,樸訥堅武,生死相處,故能以少擊眾,協力建功”。此後數年間,林文察率部轉戰江西、浙江,屢立戰功,升至署理福建陸路提督,最終戰死在漳州。

臺灣林家風雲史:追隨孫中山、拒絕“日化”、任第一屆臺灣省議員

太平天國運動

林文察開創了霧峰林家與眾不同的家族歷史。從他開始,林家的中華意識十分突出,遠在其他家族之上。林文察的兒子林朝棟接管其臺勇,率部參加了抵抗法國、日本入侵的戰鬥,在日本佔領臺灣前率軍內渡大陸。林朝棟之子林資鏗在辛亥革命後成為孫中山的忠實追隨者,在其麾下先後擔任閩南革命軍司令、大元帥府侍從武官等職,並在為孫中山奔走時遇害身亡。

林文察堂弟林文欽一家,也在日本佔領臺灣後移居福建,但在幾年後又回到臺灣霧峰繼續家族。林文欽的兒子林獻堂成為家族領袖後,被日本人著意拉攏,委任為霧峰區區長和臺灣制麻株式會社董事。日佔期間,很多臺灣大族“皇民化”,從姓名到生活都仿效日本人,林獻堂卻始終堅持漢人生活方式,堅持不說日語,並利用自身地位屢次向日方要求設置議會和推動臺灣人參政。這一願望,他到1945年光復後才如願以償,成為第一屆臺灣省議員,但因“二·二八”事件的印象,最終不得不選擇流亡日本,客死東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