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僧道出身的权臣?你认为谁最厉害?

烛光映史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如果要问历史上有那些僧道出身的权臣,我想元世祖忽必烈近臣刘秉忠和明成祖近臣姚广孝一定榜上有名,而我认为,姚广孝更厉害。

不靠谱的和尚有个不靠谱的道士师父

姚广孝是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人,出生于至元元年(1335年),比朱元璋小七岁。他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从小聪明伶俐,擅长吟诗作画,父母原想让他继承衣钵,当个悬壶济世的医生,可惜他偏偏没有什么兴趣,十四岁的时候就剃度为僧出家了。

姚广孝既然出家了,就应该六根清净才对,但是他似乎也不甘心做一辈子佛门清修的和尚,他不仅不学佛经,居然还拜了一个道士为师。他的这个师父叫席应真,也是一个不简单的人,身为道士一不修道,二不炼丹,专修阴阳术数之术。

阴阳术数博大精深,内容庞大,包括宗教、哲学、历史、中医、书法、天文、地理、占卜无所不包,这玩意在当时属于旁门左道,正经的读书人往往看不上,主要是在科举考试中用不上。一个读书人总不能放着秀才、进士不考,而学会这一套给人家看风水、选阴宅吧。

就这样,一个不修道的道士和一个不念经的和尚,把阴阳术数研究得透透彻彻。

然而不久,姚广孝又郁闷起来,因为他发现,他学会的这些东西似乎派不上用场,他还拉不下脸,满大街拉着人家给别人算一卦。于是,他决定出门走走,当他走到嵩山的时候,有一个相者拦住了他。这个人叫袁珙,浙江宁波人,跟姚广孝同岁,人称天下第一相士。他初见姚广孝,大惊:“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见《明史·姚广孝传》)意思是说,怎么是这么一个奇异的和尚!长了一双三角眼,好像生病的老虎,你这样的人天生爱好杀戮,将来你一定成为像刘秉忠那样的人。

刘秉忠是什么人?刘秉忠也是一个不安份的和尚,当年忽必烈还是亲王的时候,成为了忽必烈府内重要谋士。就是这个刘秉忠,在忽必烈身旁出谋划策,忽必烈最终才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如果是正常人在大街上走着,平白无故被人拉着,来套这样的说辞,恐怕早就生气了,可是姚广孝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大喜。

姚广孝因此还将袁珙介绍给了燕王朱棣,朱棣正在和卫士在酒馆喝酒。袁珙一见,上前就跪拜,说殿下怎么可以这样不惜重自己啊!等朱棣单独召见时,袁珙说,殿下四十岁必能当上皇帝。

送一顶白帽子给你,你要不要?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跟朱元璋相濡以沫的马皇后已经去世三年了,但是朱元璋依旧沉浸在悲痛之中难以自拔。朱元璋就从民间选拔了10名僧人,让他们跟随各个藩王到封地去讲经说法,为马皇后超度祈福,这其中就是姚广孝。

当燕王朱棣走近这群和尚之中,只见一个和尚小声对他说:大王若让我陪伴你身边,我愿意送一顶白帽子给大王!

朱棣闻听此言,勃然变色。朱棣虽然读书不少,倒也不会理解为姚广孝真要给他一顶办丧事的白帽子,能让王爷戴孝帽的,只有皇帝驾崩,这个和尚再不着调,也不可能诅咒当今皇帝。那么,只有一种解释,“王”字头上一个“白”字,那是一个“皇”字。朱棣走到姚广孝面前,怒斥道:你到底是什么人?

姚广孝,笑而不答,看着眼前的朱棣。朱棣思考片刻,同意姚广孝跟随自己走。

姚广孝知道,他大展宏图的机会来了。

朱元璋死后,由于太子朱标英年早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朱允炆登基后,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削藩行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允炆将周王朱橚贬为庶人,流放云南。随后又削掉了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的爵位,燕王便成了他下一个目标。

于是,姚广孝便劝燕王朱棣起兵反叛。朱棣说:“民心向彼,奈何?”姚广孝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见《明史·姚广孝传》)意思就是,朱棣说,现在天下的民心都在皇帝那里,我怎么呢?姚广孝则说,我知道天意如此,你管什么民心不民心,干他就完了。

就这样,朱棣最终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

老和尚最后一个请求

姚广孝在朱棣登基以后,拒绝了朱棣无数次的封赏。朱棣命姚广孝蓄发还俗,被姚广孝拒绝。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

然而,此时姚广孝却迷茫了。

永乐二年(1404年),时任太子少师的姚广孝回乡省亲,当他走到家门口见他的姐姐时,却见家门紧闭。姚广孝感到很奇怪,朝着紧闭的房门拼命的呼喊,他的姐姐就是不开门。而从周边的邻居口中得知,姚广孝的姐姐是在家的,知道姚广孝要来才关闭了房门。乡亲们不知道姐姐为什么不愿意见衣锦还乡的弟弟,但是,姚广孝是知道的,因为,他虽然不是“靖难之役”的发动者,却是“靖难之役”鼓动者。

不仅如此,姚广孝幼年的好友王宾对他也避而不见,并让人捎信过来,穷人不与富人相交,其实姚广孝也清楚,不是王宾不配与他相交,而是像姚广孝这样的恶人,让王宾不屑一顾。

姚广孝知道,这一切从方孝儒之死就注定了。

早在朱棣挥兵南下之时,姚广孝就告诉朱棣:“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见《明史·方孝儒传》: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朱棣攻入南京后,让方孝儒书写即位诏书,方孝儒不从。朱棣恐吓他:先生难道不害怕我灭你九族?

方孝儒说:有种你灭我十族!

最终,朱棣灭了方孝儒的十族。

方孝儒作为天下读书人的种子,他的死,在读书人心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天下的学子对朱棣有怨言也不敢表露出来,就把这种怨恨转嫁到了姚广孝身上。这也是姐姐与王宾都不愿与之为伍的原因。

姚广孝临终前,不知道是良心发现,还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向前来探望他的朱棣提出一个要求,请求释放被囚困多年的溥洽。

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当初,朱棣进入南京后,并没有找到建文帝。有人说建文帝化装成僧人逃走了,还是他的主录僧溥洽秘密安排的,将建文帝送到了某个安全的地方。

朱棣看着这个一辈子不爱财、不贪权、不喜色的老朋友,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最终还是答应了姚广孝,将溥洽放出了囚牢。

不久,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

朱棣追封姚广孝为荣国公,按照僧礼将姚广孝葬在房山(今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常乐寺村),开始修建墓塔,并于明朝宣德元年(1426年)建成,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

至此,一代“黑衣宰相”姚广孝谢幕!


旅行者说文史


 大家对宋朝的印象一般是经济上积贫积弱,政治军事上冗官冗兵,还有就是宋朝奸臣多,叛将多。提起奸臣,大家很容易想到秦桧,其实,有一个人对国家的祸害要远远大于秦桧,他就是南宋权臣贾似道,南宋的最后一位军事家。

  这个贾似道是个典型的官二代出身,家庭背景也算显赫。父亲贾涉是从一个小县的公安局长起家,凭借履立军功,由基层领导而成为军区司令。贾涉对南宋劲敌金国的威慑力不亚于名将岳飞,由于他的存在,金国军队好几年不敢侵入淮东一代,山东十多个州收入南宋辖地。这人还有一个值得人称道的地方:治军严格,譬如,立斩叛逃的将领徐晖,从而稳住战局,不致国土流失。最后,这位贾司令积劳成疾,死在军中。

  虎父也有犬子,贾似道绝对是个“不肖子”,他“少时游博无行”,整天四处闲逛,还嗜赌成性。可以说是能力不强,品德也不好。

  按理说,这样的人是很难当大领导的。但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矮子里面拔高子,当时的南宋能够胜任宰相的也只有他了,其他的人只是些专写道德文章的腐儒,至于文天祥、李庭芝,那时他们的资历还太浅。

  还有一点,贾似道跟中央的裙带关系很硬,他姐姐是宋理宗的宠妃,借着“国舅爷”的身份,贾似道仕途平步青云,想不飞黄腾达都难,在宋理宗一朝的后期,他也就成为一代权相。

  也许,宋理宗认为贾涉武功谋略都相当杰出,作为儿子,贾似道一定也大有作为,就把军权交给了他。但是,贾似道并没能延续贾家的英勇光辉,他带兵时不仅多次吃败仗,还伪造和夸大战绩。有一次,得知元世祖忽必烈要回国去夺取汗位,贾似道便与其签订了愿意称臣的合约,趁着蒙古军撤退,杀了百十来个蒙古兵,对外说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战功,跟宋理宗说:“诸路大捷,鄂围始解,汇汉肃清。”理宗听了,高兴不已,对贾似道是大加赞美。

  他还经常压制群臣,甚至把边疆将领刘整逼得叛国投敌。

  在宋理宗死了后,贾似道更加的肆无忌惮,猖狂傲慢,仿佛大宋没有了他就会亡国。

  新皇帝宋度宗鉴于贾似道对自己继位有功,很是重视他,在贾似道入朝行礼时,新皇帝也同时回礼答拜,并称其为“师臣”而不直呼其名,朝臣更是尊称其为“周公”。就这样贾似道还不满意,他就想出了一个炒作自己身价的计策,那就是以退为进。

  在宋理宗葬礼完事以后,他就辞职了。辞职也不闲着,他秘密地让同党散布蒙古大军来犯的谣言。这下可把新皇帝吓傻了,无奈之下,只好跟太后一起写了个诏令,希望贾似道能重回朝廷,并大加封赏,加太师、魏国公。

  但这些还是不够,隔了一年,贾似道又故伎重演,找了个借口,撂挑子不干了。急得新皇帝是手足无措,心神不宁,只好对着贾似道,屈下身子,叫道:“太师,舅舅,我给你跪下了。”幸亏江万里把新皇帝拦住了,否则这位皇帝真就开创了给大臣下跪的先河,留下这贻笑千古的大笑柄。

  事后,贾似道还假意惺惺的对江万里说,多亏你把皇帝拦下了,不然,我就这能了千古罪人了。江万里因看不起他的虚伪,不予理睬,很快就遭到报复,被贬官。

  对于这位权臣,皇帝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啊。

  贾似道的下场也很不堪。在失势后,死于一个押送自己的小官之手。太后本没有要处死贾似道,但这位押送官宁愿违法也要将其杀之,说是:“我为天下杀贾,身被刑罚无悔。”

  当然,贾似道虽是大奸臣一枚,也并非一无是处,其文学艺术造诣还是不浅的,擅长鉴赏古玩古董,能诗文,颇有才。他还是位斗蛐蛐的高手,人称“蟋蟀宰相”,写了一部《促织经》,别小看这部书,这可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业著作。



张文才天若有情


最厉害的我觉得大概属姚广孝吧

姚广孝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

黑衣宰相

《明史·姚广孝传》: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朱元璋下令选拔高僧陪同皇子王爷们,一同为马皇后诵经祈福。不久后,道衍跟随朱棣前往北平,任庆寿寺住持,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朱棣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

朱棣与姚广孝

成祖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而后在解缙编书失败后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 尤其是《永乐大典》,这是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最大贡献。

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成祖废朝二日,以僧人的礼制安葬姚广孝,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赐葬于房山县东北,病逝庆寿寺,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姚广孝曾在靖难之役中辅佐世子朱高炽坚守北平,后来又实任太子少师之职,辅佐太子朱高炽留守南京监国,朱高炽对姚广孝也是满怀崇敬之情的。朱高炽继位为帝后,再次对姚广孝给予表彰。

洪熙元年三月二十日姚广孝去世七周年,朱高炽亲自撰写祭文,遣其嗣子姚继致祭,盛赞姚广孝有功于朝,于皇帝朱棣“相与合德协谋,定大难,成大功”,又说“朕皇考太宗文皇帝以大圣之德顺天应人,再安社稷,弘靖海宇,茂建太平,亦皆赖卿等同心同力,以辅成大业”,于是援“古今通规”,“生则同其富贵,殁则陪其祀享”,复加赠姚广孝“少师散官勋爵,谥号悉如旧”,并特命将姚广孝配享明太宗庙庭。

李贽评价: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牧荑


明代姚广孝。

眼光精准。紧跟朱棣。

有勇有谋。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

有能力。成祖继位后,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

眼光长远。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

有学识。担任《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 尤其是《永乐大典》,这是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最大贡献。

对佛教的信仰初心不改。在明初期佛教渐成颓势之际,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被当权者认可。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后,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小借戒


大唐开国元勋、英国忠武公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亦作茂功),号牛鼻子老道。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唐初名将,曾破东突厥、高句丽,与李靖并称。后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

大元帝师八思巴。吐蕃萨斯迦(今西藏萨迦)人,元朝第一位帝师,藏传佛教萨迦派首领。

元世祖忽必烈近臣刘秉忠,初名刘侃,法名子聪,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大蒙古国至元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洪武大帝近臣刘伯温。铁冠道人弟子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明成祖近臣姚广孝,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半亩先生


貌似没有

本来僧道出身为官的人就少,还要加个权臣

权臣的定义是:有权势之臣,指掌权而专横的大臣(含贬义)。

如果非要扯一个,明成祖朱棣时期的黑衣宰相姚广孝,勉强算一个(说明一下:他不是权臣)

姚广孝本来是个僧人,可是这个僧人并不想在庙里安心念经诵佛,一心只想天下大乱,好施展胸中抱负,志向可谓奇特。

朱允炆削藩,操之过急,把他叔叔朱棣惹毛了。不得已起兵反抗,姚广孝终于等来了出手的机会。

看下他的事迹:

1、帮助朱棣策划靖难之役,建议朱棣以骑兵直接攻下南京。当时朱棣和朱允炆力量差距悬殊,在他的谋划下,使得朱棣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一方土地成功攻下皇位的藩王,堪称神迹。

2、主持编纂《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姚广孝被封为少师,死后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有此殊荣的,他是明代唯一一人。

因其过于神秘,民间称之为“黑衣宰相”。

不过姚少师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不是一个权臣。


闲聊历史故事


这个和尚叫继颙(yong读二声),俗家名字叫刘继颙,据说是在当时的幽州,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囚父杀兄,创建大燕王朝的刘守光之子,结果两年后,大燕就被当时的唐末河东节度使李存勖灭了,那货够狠,把刘家全家都宰了,看到刘继颙时,却罕见地心软,留了他一命,把他送上了五台山,法号继颙,当时也就十二岁左右。


继颙很努力地学佛,成年后不久,就已经能给信众讲经,而且讲得特别好,很快就出名了。出名以后,自然就不能在五台山呆着了,于是继颙就来到了东京(开封)讲经。

满城轰动,不管什么一品大员,还是王侯将相,纷纷慕名而来,听得如痴如醉。

大家都知道,五代时期是挺乱的一段时间,十几个政权你方唱罢我登场,可不管谁登基,继颙都是贵客,被捧在手心里呵护的大人物。他不仅会讲经,还挺有外交家的天赋,他做通了契丹的工作,每年都给北汉换回来数百匹战马。那个时候,中原地区的马普遍比不上草原马,所以契丹人对马匹交易卡的也非常严,所以一个有名的和尚能做到这一点,是真正的一代奇人了。


北汉皇室也没客气,给他不断地加官进爵,最高做到北汉太师,还当过宰相。即是出家的和尚,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治世能臣,还是北汉当之无愧的首富,古今中外,当和尚当到如此境界的,只有继颙一人。


待到春来贰月捌


看到这个题 想到的就是最热播剧大明风华里的老和尚姚广孝,但是他不算是权臣。

姚广孝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明史·姚广孝传》: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朱元璋下令选拔高僧陪同皇子王爷们,一同为马皇后诵经祈福。不久后,道衍跟随朱棣前往北平,任庆寿寺住持,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朱棣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

朱棣与姚广孝

成祖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而后在解缙编书失败后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 尤其是《永乐大典》,这是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最大贡献。

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成祖废朝二日,以僧人的礼制安葬姚广孝,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赐葬于房山县东北,病逝庆寿寺,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姚广孝曾在靖难之役中辅佐世子朱高炽坚守北平,后来又实任太子少师之职,辅佐太子朱高炽留守南京监国,朱高炽对姚广孝也是满怀崇敬之情的。朱高炽继位为帝后,再次对姚广孝给予表彰。

洪熙元年三月二十日姚广孝去世七周年,朱高炽亲自撰写祭文,遣其嗣子姚继致祭,盛赞姚广孝有功于朝,于皇帝朱棣“相与合德协谋,定大难,成大功”,又说“朕皇考太宗文皇帝以大圣之德顺天应人,再安社稷,弘靖海宇,茂建太平,亦皆赖卿等同心同力,以辅成大业”,于是援“古今通规”,“生则同其富贵,殁则陪其祀享”,复加赠姚广孝“少师散官勋爵,谥号悉如旧”,并特命将姚广孝配享明太宗庙庭。





隧道挖泥巴


僧道出身的大臣有,权臣,除了架空历史里杜撰的,又有几个人敢称为权臣呢?

个人认为,唐代邺侯李泌算一个。明代姚广孝算一个。李泌是道士,后来被唐代宗赐婚郑氏还俗。姚广孝是僧人出身,助朱棣登上皇位后,白日登堂拜相,入定拜佛,至死不变。


人生不过一轮明月


唐僧与刘伯温,话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伯温出身道教,唐僧出身释家,唐僧在李世民那个朝代是禁止国民私通西域突厥人的,唐僧去取经,即没有皇帝批准,也没有通官文碟,是自己潜逃出去的,属于偷渡客鼻祖专家,历史资料证明唐朝李世民一家信奉道教,并宣称自己是李聃的后代,奉道教为国教,宣扬全民信道教,根本对唐僧没有夹道欢迎,更别说赐什么御弟封号了,荒唐可笑,唐僧千辛万苦,拔山涉水的回来了,还是离城三十里住下,连城都不敢进,先派人报告,同意才可进城,那里来的夹道欢迎?私通外番西域是死罪,唐僧问李世民为天下人取经可否免我一死?李世民惊讶其勇敢,封其为专门外交大臣,其实是看中了他的地理知识。

李世民远征朝鲜失败,几次都是派唐僧为探路官一来外交,二来分折地理环境,最后李世民气死了,不知是不是被指错了路?唐僧也不知跑到那里隐姓埋名去了。

一个慈悲心肠的人会帮李世民大开杀戒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