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论语》之:学而时习之

第一篇《学而》是讲个人作学问的内在修养,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名话但凡是上过几天学的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亦说乎”,“说”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兴的那个“悦”字,是很高兴的。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有朋友远道而来看你,不是应该很快乐的吗?第三句话中所谓“愠”,就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那么,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其中“不亦……乎”是个反问句,意思是……不也是……。

这三句话看上去很是平淡无奇,但事实上不是这么一回事,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后,就知道孔子真是圣人,一点也没错。古人写书往往会将最为重要的话放在最前面去讲,为什么这三句话会放在整部《论语》的最开始的地方?

人的一生就是个学习的过程

首先要明白“学而时习之”中的“学”是指学什么?

“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一个人文章写得好,就是有学问吗?只能说这个人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为人处事好,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就是人的修养。

其次要知道修养从哪里来?

孔子就马上给了我们答案:“时习之”,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学习的过程。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习之道。

知道学什么,从哪里去学之后,我们最后又应该怎样去做呢?这就要去“习”。这里的“习”其实是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学习,另一个是见习,去实践。我们不单单要随时随地去学习、体悟生活的道理,更是要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去实践学到的这些道理。

话的最后是个反问句:这难道不是一件很高兴、很快乐的事情吗?为什么最后会来一个反问,这也是说明很多人认为这样做不是一件快乐、高兴的事。反观现在,信息化时代,要想得到某方面的知识是很简单的事,分三步:拿出手机——打开百度——提出问题,答案在下一秒将呈现在你的面前;当然也有很多努力的人,看书,参加知识讲座、读书会等。但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了解了或是读了呀,怎么我的生活就没有改变呢?没有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这其实就是:你只是学习了知识,但你还没有运用到你的生活中去,这也就是一个“习”的过程。你应该不断地去尝试,去运用,在这个尝试和运用的过程中你会不会遇到困难,比如说:你觉得身体不是那么的健康了,那很多人会建议你去跑步,还给你很多跑步方面的知识、技巧、注意事项等等,然后你按照学到的知识开始了。知识上说跑步时要前脚掌着地,开始你觉得很简单,不用学都会,但一公里后,你还能做好吧,二公里后呢?这就是困难,这些困难会打破你的惯性思维,会出现在你的舒适圈之外,让你不高兴、不快乐。

学而时习之”真正解决的是我们在生活中如何面对困难的问题。

学习之后就要有知识的内化过程,很多人会感觉到学习好象没什么用?怎么学了没有改变?这样的想法来自于你想一步到位,走捷径,似乎学了点知识,读了一本书,学了一个技能就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和以前变得不一样。

我们不要着急的去追求那结果,反而这个过程是件快乐的事情,就是你在面对困难时开始就要体会那种为战胜困难而努力前进的快乐;要有终身成长的心态,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如果喜欢的朋友请关注我,《论语》精读不断更新中……敬请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