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青春 志願行


正青春 志願行

郭林凱堅持每年參加無償獻血。

正青春 志願行

劉世偉在校時,幾乎每週末都參加志願服務。

正青春 志願行

只要有空,王丹丹就會參加志願服務。

●本報記者 曾鳳清 通訊員 陳維閩 黎 祥 文/圖

三月是學雷鋒月。儘管面對著抓好疫情防控和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戰大考,但是這個充滿春天氣息的時節裡,青年志願者力量愈發蓬勃發展。

在春節期間,團市委、市青年志願者協會共組織動員7045名青年志願者投入疫情防控一線服務。此外,團市委還組建快遞小哥、外賣小哥防疫青年突擊隊12支650人,參與民生物資配送保障。

身著紅色馬甲的三明“後生仔”衝鋒在一線、活躍在後方,在疫情防控的各個關鍵環節上,起到重要的補充作用。逆向而行的年輕背影,堅毅而溫暖。青春,也因奉獻而閃爍光芒。

“青年更要有擔當”

“國家召喚,青年必應。”參加疫情防控青年志願服務的周勇平在朋友圈裡這樣寫道。春節時,這名北京大學2018級碩士研究生,從身處防控一線的父母口中,得知一線人員緊缺,便萌生了當志願者的想法。

“青年更要有擔當。”就這樣,周勇平報名參加了三元區疫情防控青年志願者服務隊。不過,因為害怕父母擔心,周勇平直到上“戰場”的當天,才向父母吐露實情。“一線需要人,去吧,記得保護好自己!”父親的支持,讓他更加充滿了力量。

郭林凱也是一名碩士研究生,就讀於福建農林大學。與周勇平不同,他為了當疫情防控志願者,經過了近一週的“抗爭”。2月5日,他遞交了梅列區疫情防控青年志願者服務隊報名表,卻沒想到,向來尊重自己意願的母親堅決地反對這一決定。

對於這個兒子,母親其實向來都很放心。本科畢業時,兒子放棄已考取的選調生資格,選擇繼續讀研,並且從本科時學習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一下子跨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對於孩子的這些選擇,郭林凱的母親都保持著一如既往的尊重。

這次之所以反對林凱參加疫情防控志願者服務,母親是出於對外公的擔心。郭林凱的外公平時和他們住一起,已經83歲了,卻有著一顆“愛玩”的心。原本老人家每天都要出門去溜達,大家費盡口舌,才說服外公“悶”在家裡。這要是看到最疼愛的外孫每天出門,外公估計也會鬧著要出去。再加上志願服務接觸大量人群,家人也擔心,這會給本身抵抗力就弱的外公帶來不好的影響。

足足花了5天時間,經過耐心的解釋,郭林凱終於取得了母親的同意。因為母親工作三班倒,中午不能回家,所以每天忙於志願服務工作的郭林凱,中午還要回家給外公燒飯。一聽見門響,外公就像小孩一樣,奔到門口接外孫。這時候,郭林凱總是趕忙讓外公退回客廳,等自己做完了消毒工作,再進屋。就這樣,一邊照顧著家人,一邊做著志願服務,郭林凱覺得這個特殊的假期,格外有意義。

“這也是一種習慣”

年輕的志願服務團隊中,大多數人都有著年限不短的志願服務經歷。

劉世偉是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的大三學生,學校一放寒假,劉世偉就沒閒著,回到三明家中後,立即報名參加了團市委組織的“暖冬行動”,為春運提供志願服務。疫情發生後,他再次報名,以青年志願者的身份,在梅列區東新一路社區,同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入戶摸排、值守社區出入點,疫情防控期間提供志願服務時長累計超過100個小時。

三明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檢驗科初級檢驗師王丹丹,是一名剛參加工作不久的95後。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作為醫護工作人員的她,大年初一就取消了休假,回到醫院工作。即便需要經常加班,她還是堅持從極為有限的休息時間裡,擠出時間參加抗疫青年志願服務,到社區為進出人員進行體溫檢測、開展出入檢查。

王丹丹說,自己喜歡參加志願服務。“想盡自己所能,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她用行動去詮釋這份“意義”,過去的一年裡,王丹丹多次前往福利院開展志願服務,小朋友們都特別喜歡這位輕聲細語、淺笑嫣然的“丹丹姐姐”。

周勇平、郭林凱、劉世偉……年輕的大學生志願者們,幾乎都在利用課餘時間,積極地參加著志願服務工作。北京世園會、北京春運服務、五四青春長跑,在這些活動中,周勇平留下了自己揮灑汗水的背影;從大一就開始進入學院團委工作的郭林凱,不僅自己參加志願活動,更經常組織策劃公益活動,號召身邊同學參加;劉世偉從小就受身為黨員的父母影響,為人特別熱心,到了大學後,更是幾乎每個週末都到學校附近的小學或福利院參加志願服務。

“這也是一種習慣。”郭林凱這麼解釋自己參加志願服務的動力。高考剛結束,郭林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來到梅列廣場,在獻血車上以義務獻血的方式,慶祝自己即將到來的成年禮。此後,他便每年都堅持參加獻血活動。大一時,他還成為了一名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加入了中華骨髓庫。2018年,正在上大三的他,接到可能配型成功的電話時,特別地激動。然而,在他積極準備著進行第二次配型時,對方因病情惡化沒有等來最後的成功配型,這讓郭林凱內心充滿遺憾。但是,他參加志願服務的熱心卻更加熾烈了。

“跟我一起來吧”

藏族大學生旦增頓珠在離開三明6年後,今年首次回到三明,併成為一名疫情防控一線的青年志願者。作為一名曾經的列東中學西藏班學生,今年春節,他回到三明,到當時在校時結對的漢族學生李彬濤家中過年。疫情的發生,延長了這次探訪時間。

“跟我一起來吧。”劉世偉與李彬濤是表兄弟,與旦增頓珠也年齡相仿,見到“遠客”在家裡呆得無聊,便提議讓他跟自己一起去當疫情防控志願者。當時,他所在的東新一路社區人手特別吃緊,急需大量新生力量加入。旦增頓珠一聽,欣然同意。曾經受到三明人幫助的他,很高興能為這座城市出一份力。

旦增頓珠的老家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在喜馬拉雅山脈西段南坡的中尼邊境上。2011年,他考入三明市列東中學西藏班。初到三明的他,面對陌生的南方城市,無論生活、還是學習,都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儘管家鄉學校從小學開始開設了漢語課,但是平常其它學科的教學仍以藏語為主。剛到三明時,因為言語不甚相通,很多課他都上得一知半解,尤其是數學成績一落千丈。

可是不管自己的成績表現如何,列東中學的老師們始終對他保持著耐心和熱心。班主任謝峰老師一次次地鼓勵他,其他的學科教師也常常幫他補習,最後,他終於如願考上內地的高中西藏班。列東中學為了讓西藏班的學生儘快融入陌生的環境,還提出漢藏學生手拉手活動,旦增頓珠因此而結識了李彬濤一家。在三明期間,逢年過節,結對家庭總是熱情地邀請他到自己家中吃飯,而且回回都特別貼心地考慮他的口味。直到2017年旦增頓珠考上山東師範大學後,李彬濤的父母還時常關心他,給予他幫助。懷揣著一份感恩的心情,旦增頓珠回到了三明,也帶著這份心意,跟著劉世偉一塊走上了志願服務的崗位。

年輕的心相連,奉獻的力量也在牽手中壯大。同學相約、好友相伴,在青年大學生志願者群體中並不鮮見。三元區的大學生志願者連涵,是在父親的鼓勵下,報名參加志願服務的。得知自己的表妹衝鋒在前後,連涵的表兄鄧常輝也立即報了名。

青年的擔當、文明的習慣、你上我也上的相伴……這些三明“後生仔”,特別行!


記者手記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線,青春之花的綻放,除了帶來奉獻之於人心的觸動外,更讓人感慨希望的力量。

這種力量來自於文明行為背後透出的積澱,這是一個家庭、乃至一座城市的文明積澱。劉世偉說,自己熱心公益,是因為父母的影響。而郭林凱則說,高中放學時,每天經過梅列廣場,獻血車上閃爍著的宣傳詞,不經意間就在年輕學子的內心,種下了文明的種子。

在學雷鋒月,我們走近這些新時代的年輕“雷鋒”,不僅看到他們衝在疫情防控一線,用自己默默的付出,為這個城市的穩定運行做貢獻,更看到他們背後這種長期堅守的力量。幾乎每個受訪的年輕人,都保持著定期參加文明公益活動的習慣。言不必提“學雷鋒”,而雷鋒精神卻早已深埋心底。

“其實沒什麼,很平凡的舉動。”周勇平的話,在這群年輕人中,很有代表性。做公益,對他們而言,“已經習慣了。”因為習慣,所以平凡;可也因為習慣,所以不平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