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炽之死,做了九个月皇帝,正值壮年为何突然驾崩?

呆呆牟子


明仁宗死因的传言有很多,其中有两种我认为是比较接近事实的,分别是服食金丹中毒而死以及朱瞻基杀死。


明仁宗朱高炽的死因,其实一直都是史学界讨论的一个话题,因为他死得实在是太突然了,当了七年世子,二十二年的太子,终于当上了皇帝,却只当了九个月,实在是太过蹊跷。因为他死得时候也才47岁啊。

因此,关于仁宗的死因才传出来很多说法,但是在《明仁宗实录》和《明史·仁宗纪》中都只字未提。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小太阳所说的两种传言吧。

一、纵欲得病,为治病服食金丹中毒致死之说

有记载说,朱高炽继位之后,有大臣名为李时勉曾经上奏,奏疏上有请求仁宗谨慎纵欲得话语,朱高炽看完奏疏之后,当即大怒,马上就下令让人将李时勉抓进监狱,并且动用大刑,让李时勉险些丧命。

一直到朱高炽临死之前,朱高炽还念念不忘的说“时勉廷辱我”也就是李时勉当众侮辱我的意思。

由此可见,李时勉确实让朱高炽十分生气,而一个仁慈的皇帝为什么收到大臣善意的奏疏会如此生气呢,一定是被戳到了痛楚,也就是说,朱高炽也许真的是纵欲过度甚至伤害到了身体。否则又怎么会如此耿耿于怀呢?

再说,朱高炽真的得了病,并且不容易医治,因此在明代《病逸漫记》中有记载说:

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

这段话说的是什么呢,就是说,明仁宗驾崩的太过突然,有可能是被雷劈死,也有人怀疑说是宫里面有人想毒杀张皇后,但是却不小心毒杀了皇上,写书的这个人曾经见到了仁宗的贴身太监,为他原因,太监说都不是,是阴症(阴症是什么呢,是一些治不好的病症的统称,也没有特指哪一种病症)。

朱高炽得了阴症出自宫里太监之口,因此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当时没有能治疗病症的药,因此一些奸佞之人就会出来让皇帝吃仙丹(也就是金石药丸等等,大多是有毒矿物质进行提炼,炼成丹药状)。

《明史·罗汝敬传》中说,先皇帝(仁宗)嗣统未及期月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由此看来,导致朱高炽死亡的原因极有可能是朱高炽服用了含有毒药的治疗阴症的金丹,不治身亡。

二、长子朱瞻基害死的

有一些学者通过对明史的研究,提出了是朱瞻基还是朱高炽的说法。

他说当时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但是却不得朱棣喜爱,朱棣去世之后,朱高炽继位,朱瞻基自然成为皇太子,当时的朱高炽就察觉到朱瞻基并不安分,因此经常有劝诫之意,但是朱瞻基却不以为然。

洪熙元年,朱高炽命朱瞻基去凤阳的皇陵和南京的孝陵去祭祖,朱瞻基在4月14日离开京城,侍奉朱高炽的太监是海涛,这个海涛是朱瞻基的心腹,当时海涛按照事先预谋好的时间,在5月13日加害朱高炽。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朱瞻基在离开京城之后没有按照之前的行程前行,而是直奔南京,后来我们知道,在南京的朱瞻基会北京奔丧。但是奇怪的是,在朱瞻基离开南京城之前,南京就有传言说仁宗去世了。要知道,当时北京还没有发丧。当时可没有现在的手机等通讯设备。可见朱高炽龙驭上宾是在一些人的预料之内的。

还有就是朱瞻基返回北京之后,有大臣劝诫说,人心汹汹,不可掉以轻心啊。没想到朱瞻基却回答说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况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这句回答显示了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中的信心。

所以一些学者认为朱高炽是朱瞻基等不及要当皇帝而杀死的。

以上两种看法你们觉得哪种更接近真实呢?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你好,我是渊源历史小课堂,很高兴可以回答你的问题。朱高炽从小身体比较肥胖,导致身体较弱,他继位皇位一年不到就去世,应该是自身身体不好,生病去世。同时我要纠正一点,以朱高炽的身体状况,他死的时候是47岁,用正值壮年来形容有点不合时宜。

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但朱棣不太喜欢这个长子,因为他和老爹朱棣太不像了,朱高炽体型肥胖,腿又是瘸的,怎么看都不像亲生的(哈哈,开玩笑的)。朱棣比较喜欢二儿子朱高煦,无论是脾气性格还是长相,一看就知道是父子,而且朱高煦遗传朱棣打仗的天赋,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过汗马功劳。立太子的时候,朱棣确实考虑过朱高煦,但碍于立长立嫡的原则,最后还是立大儿子为太子。

也许有人会说,朱高炽是不是被他二弟朱高煦害死的,毕竟朱高煦是有动机,而且他还处处和太子过不去。朱棣在世的时候,朱高煦就很不服气这个太子大哥,总是想方设法要取而代之,而且还付之行动过,只不过失败了,这次会不会卷土重来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朱高煦明显准备不足,当他知道哥哥死了之后,带着兵队准备除掉太子之时。太子早就已经防备好了,而且还很快找到了应对措施,顺利的登基了。这样一看,朱高煦的嫌疑其实已经解除了,他若真的想要造反,不可能知道哥哥消息之后,表现得这么意外。

还有一种说法是太子朱瞻基下的毒手,这就更是无稽之谈了。朱瞻基又不傻,就凭朱高炽的身体情况,想长寿根本不可能。再说了他已经是太子了,皇位迟早是他的,没有必要冒风险去害他的父皇。
明代翰林编修陆釴在《病逸漫记》中记载,他问过一位宫中的太监,太监说皇帝死于“阴症”(中医上说的气血湿热之类的疾病)。
综上所述:朱高炽应该是正常的自然生病死亡,只是因为他是皇帝,而且在位时间太短,所以才会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渊源历史小课堂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六十五岁的明太宗(成祖)朱棣,第五次出塞,讨伐鞑靼。但是这一次成祖一改往日雷厉风行作风,刚刚出塞,行程不过半,便下令班师。七月,在返回京师路上,一个叫榆木川的地方,成祖驾崩。

这样看来,也许当初出塞时,成祖已经发病,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所以立即返回,以安排后事,但是没有能捱到回京,半道而崩。

随驾文臣杨荣、金幼孜等,在事出突然之时,封锁消息,照常向御帐进饮食,维持正常局面。暗中由杨荣亲自带队,率亲随疾驰返回京师,密报皇太子朱高炽,以成祖遗命,奉太子登基,即明仁宗。

这个时候,觊觎皇位的成祖次子汉王朱高煦已经被赶到山东乐安就藩,三子赵王朱高燧因上一年谋逆事件,被成祖废弃,诛杀党羽多人,也闭门不出。由于杨荣动作迅速,即使汉王在京师之中耳目众多,也没有来的及反应。等到他知悉成祖已经去世时,太子大哥早已奉遗诏继位,无可奈何了。

仁宗自永乐二年(1404年)被立为太子,至今已二十年,由于身体肥胖,腿脚又不便,无法像成祖那样跃马上阵,驰骋沙场,所以一直不得成祖欢心。

而其二弟汉王朱高煦,简直就是成祖的翻版,靖难时身先士卒,勇冠三军,立下汗马功劳。成祖早就有易储之心。如果不是朝中文臣死保,加上成祖确实喜欢太子长子,皇太孙朱瞻基,朱高炽的太子地位几乎不保。

成祖去世,使得仁宗彻底摆脱了朝不保夕的日子,终于一步登天,成为天下至尊。即位后的仁宗,在长出一口气同时,也着手开始实施自己的治国理念,改变永乐一朝大张大阖的政治态势,安定朝局,消除对立,稳定生息为上。

对于两个跟自己作对了二十年的弟弟,仁宗宽宏大度,不予追究,各加禄米二万石,其他赏赐甚厚。以自己的举动为表率,向天下人表示以和为贵。

政治上,仁宗将永乐年间为了保护自己而得罪成祖,被下狱治罪的诸文臣第一时间开释,重用杨荣、杨士奇、杨溥,蹇义、夏元吉等,澄清吏治,减轻百姓负担,使得天下从成祖时因频繁用兵、大兴土木而财政崩溃、人民困苦的局面中恢复过来,修养生息。

仁宗自己也厉行节俭,为天下表率。停止也宫中采办珍宝、地方敬献方物、并缩减皇宫日常开支,对于地方受灾,也及时减免赋靓,并加以赈灾。对于原有的军事征发物料,仁宗也下令户部拨付钱物至市场购买,不再自民间无偿收取。这些,都是为了保证民间能够恢复元气,休养发展。

在位短短十个月的仁宗,作为一个封建帝王,能够以百姓疾苦为出发点,去制定相应国策,已经是很难得了。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当了二十年太子才登上皇位的仁宗,不过仅仅在位十个月,就突然去世,年四十八。对于他的突然去世,后世诸多猜测,疑团种种。

倒底真相如何,目前没有明确的结论,史学界还是倾向于仁宗是自然死亡,不过自身也有一定原因。

猜测一:年纪大了,身体肥胖,身患诸多疾病,成为皇帝后,政务繁忙,压力巨大,最终因并发症诱发疾病而去世。

仁宗自幼就身体肥胖,行动不便。成年后更加是“罹患足疾”、步路蹒跚。极有可能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加上因肥胖而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而他日常中,肯定不会有锻炼的机会,也没有注意过饮食,日复一日的拖下去,等到了登基的时候,估计已经是病重难返。再加上日常政务繁琐,更加影响病情,最终导致或是突发心脏病,或是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导致驾崩。这也是正统观念的结论。

猜测二:二十年太子,在严父苛责下,战战兢兢,不敢稍有差池,导致生活压抑。父亲去世后,终于登上天子之位,压力骤然一空,松懈之下,难免荒唐了些。于后宫中“操劳过度”,导致身体亏虚。又因为年纪已步入老年,体质也不好。多病、放纵、年老之下,身体一下子垮掉,又急于治病,服用金石之药,导致暴亡。--------“……先皇帝(仁宗)嗣统未及期月……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明史·罗汝敬传》

仁宗死前三天,还对辅臣忿忿不平地说:“李时勉侮辱我!”而李时勉,是当时的翰林侍读,在仁宗得病时上疏,惹恼了仁宗,被仁宗让卫士用金瓜打断了三根肋骨,之后下狱。

能让仁宗死前还念念不忘的羞辱,到底是什么呢?据后来考证,李时勉奏疏中是谏言仁宗少近女色、保重身体,而且言辞尖锐。

被说中了短处的仁宗,再宽厚也不能忍,于是少有地大发脾气,惩处了李时勉。这从另一方面来说,道出了仁宗因纵欲,而导致身体衰败,最终去世的实情。这和二百年后,仁宗八世孙--明光宗朱常洛的死因如同一辙。

猜测三,也是最具阴暗理由的:是其子,时为皇太子的宣宗朱瞻基暗害而亡。

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病中的仁宗遣皇太子朱瞻基前往凤阳祭祖,而后赴南京,巡视江南。在太子出京后,四月,仁宗还前往昌平祭拜成祖长陵,显然此时皇帝尚无大碍。

而五月十二,仁宗病重,遣內官急忙往南京招太子返京。次日,仁宗驾崩。而六月初三,太子朱瞻基竟然就“有如神助”般返回京师(北京),同时奉遗诏,登基为帝,即明宣宗。

南北两京相距近二千里,自京师来使到达南京,到太子得知消息立即返回,无论如何二十天都做不到。如果不是太子对于仁宗之死早有预料,早做准备,还有其他什么理由可以解释么?

另外,对于仁宗去世,汉王朱高煦得报极快,立即派出骑兵往半道准备截击太子。汉王藩地乐安位于两京中间偏东,路程大大短于太子返京路途。而以他消息之快、动手之迅速、路程之短,居然连太子的影子也没追上,更加说明了太子朱瞻基早有准备。

仁宗因这个儿子酷似成祖,全然不像自己,一直没有太多的特别关爱。虽然儿子为稳固自己的太子位置,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这么做同时也是维护朱瞻基自己的地位。

仁宗登基后,宽厚仁和,对于这个全不像自己、又善骑射,谙武事,热衷权利,工于计谋的儿子,一向较为疏远。按照皇统立其为太子后,估计还曾经训斥过他“不要擅权、安分守己”等言语。

而太子已经二十七,也早就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班底,对于老父的敲打,也许心生不满。同时太子崇敬祖父成祖,对于仁宗将成祖诸多决策一一废除,渐有不忿之心,所以不顾亲情,乃至于此。

宣宗登基后,诏告天下的旨意中也有“……予始至遽还,非众所测。”的话,耐人回味。而在抵达北京时,有大臣劝诫:“人心汹汹,不可掉以轻心。”宣宗自信回答:“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况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对于自己的掌控之力,流露出极度的信心,如果不是早有安排,那又是什么呢?

特别说明:猜测三的这个论断,都是后人推测,没有实据,哗众而已,录于此,以兼明,不代表同意此观点。

以上,就是仁宗突然驾崩的三个猜测,至于几种看法孰是孰非,谁真谁假,现在没有确凿的证据,本人倾向第一种。大家看看就好,不必推论于电视剧,而先入为主。谢谢!


伯虎42


朱高炽的突然病逝与其纵欲有关。

洪熙元年的五月,正值壮年的朱高炽在钦安殿突然去世,年仅四十六岁。钦安殿是一个道教场所,对于朱高炽之死,一直有三个传言,①是朱高炽被雷击而死;②是误喝了妃子下了毒的酒而身亡;③是朱高炽纵欲过度而死。

不知道这三个传言的真假,也无法探究。但是,笔者认为朱高炽的突然驾崩与其纵欲有关。

朱高炽的太子生涯可谓郁闷至极,在得到权力之后,恩仇必报,过度放纵自身的欲望,这是对身体极其不利。而且,朱高炽本身身体就不好,最终草草结束了一生。

郁闷的太子

朱高炽从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即位,洪熙元年五月去世,皇帝的生涯只有短短的十个月,不到一年。可是,朱高炽却当了整整二十年的太子,而这个太子当得相当的郁闷。

史书中记载朱高炽“仁宗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由此可见,朱高炽身体肥胖,行动不便,不是武将的料,而朱棣却善武。

因此,朱棣并不喜欢朱高炽。

朱棣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朱高炽、二儿子朱高煦和三儿子朱高燧。在这三个人中,朱棣最喜欢朱高燧,最器重朱高煦,最不喜欢的就是朱高炽。这样一来,朱棣曾经想要立朱高煦为太子,废除朱高炽的世子地位。

但是,朱高炽很幸运。朱高炽可以说是一个文人皇帝,这样一来就比善武的朱高煦更讨文武百官的喜爱。在金忠、解缙、黄淮等人的支持下,解缙的一句“好圣孙”,最终朱高炽保住了太子的位置。

可是,朱高炽当上太子后的日子也不好过。

朱棣的皇位是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过来的,所以他总觉得某些人权力大了,就会对自己的皇位造成威胁。这样一来,朱棣残忍多疑,朱高炽在他手下干活自然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当时,朱棣有迁都北平的打算,就留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但是对朱高炽的权力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限制。

朱高炽在南京监国时,大臣有事朝见,需要多个官员都在场,不得私见。而且,无论大小文武官员的升迁、任免都需要由相关部门向朱棣汇报,朱棣进行批准。这样一来,朱高炽的权力可以说是被限制了很多。

其次,朱高煦对朱高炽抢了太子之位怀恨在心。一直在搜索朱高炽的不法之事,抓朱高炽的把柄,挑拨朱棣和朱高炽两人的关系。这样一来,朱棣对朱高炽的猜忌更大了,对朱高炽手下的官员频频伸出杀手。

可是,朱高炽对此毫无办法,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免得被人抓住把柄。

朱高炽这个太子当得相当的郁闷,朱棣的不信任、他人的诬陷、手下的大臣被诛杀等等,这一切朱高炽却毫无办法,只能受窝囊气。这样的太子,朱高炽一当就是二十年,他内心的郁闷是有多大。

纵欲过度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北征回师中病逝,朱高炽成功继承皇位,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者,之前身边所有限制他迫害他的环境全部没有了。

这样一来,朱高炽是有恩报恩,有仇报仇,随心所欲。

朱高炽当太子时,本来有二十个厨子专门来给他煮饭的,后来却被朱棣突然取消,说这二十个人来路不明。这样一来,朱高炽没有了专门的厨子,除了一日三餐,一杯茶、一个点心都不给。

朱高炽当上皇帝后,翻看以往的奏疏,发现是有一个叫井泉的官员上奏诬陷他,所以朱棣才撤掉他的厨子。朱高炽十分生气,就把井泉叫过来,把奏疏给他看,然后贬他为民。

其次,朱高炽对于有帮助过他的人给予回报,黄淮、夏原吉等人得以重用。

从此来看,朱高炽也有点睚眦必报,当上皇帝后,身边没有了限制的环境,不管是对官员还是其他的事,朱高炽都可以放纵自身的爱憎。但是,过度放纵对身体是极度不利的,而且他的身体本来就不好。

这样一来,身体差,又过度放纵,是有可能突然病逝的。

结语

朱高炽当太子时实在是太过郁闷,受尽了窝囊气,心中的苦恼是常人无法理解的。这样一来,当身边的限制和迫害的环境没有了,朱高炽也许还会有点不适应,但他可以纵情的释放自己的爱憎。

过度的放纵,必然会对身体造成威胁,朱高炽之死与其纵欲有关。


十点乌托邦


明朝初期,连续出现了三个治世,太祖朱元璋时期的洪武之治,成祖朱棣时期的永乐盛世,以及明仁宗朱高炽和其儿子明宣宗朱瞻基创造的仁宣之治。

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在朱棣还是燕王期间,就已经被册立为了燕世子。朱高炽心性温和、善良,但是,朱高炽并非只是一介儒家书生,而是才能出众深谙兵法、权谋的军事和政治高手。

靖难之役时,朱高炽奉命镇守燕军大本营北平,曾经以1万兵力,挡住了李景隆率领的50万中央军的围攻。只是,朱高炽过于肥胖,无法骑马,不能跟随朱棣征战四方,因此也不太被朱棣喜爱。

建文帝朱允炆,曾使用离间计,送给了朱高炽一封“赐世子书”,以离间朱棣、朱高炽父子。朱棣三子朱高燧获知消息后,立刻将此事汇报给了朱棣。而朱高炽则是一脸的淡然,将书信原封未动的直接呈给了朱棣,成功化解了危机。

正是因为朱高炽的聪明才干,才让他很少出现过失,顺利被朱棣立为了皇太子。之后,又挫败了朱高煦和朱高燧的阴谋,保住了皇太子的地位。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北伐班师途中崩逝。朱高炽在杨荣等人的帮助下,派遣皇太孙朱瞻基前往军中,迎接成祖圣驾,并发丧。而自己则于八月在京城登基,取年号洪熙。

明仁宗登基后,广纳谏言,减轻刑罚,任用大量能臣良将。他中止了郑和下西洋,赦免了靖难时期被罢黜、流放的建文帝旧臣,以及被牵连的官员及其家属,为仁宣之治打下了强力的基础。

只是,天有不测风云,明仁宗朱高炽在登基九个多月后,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突然崩逝。正史史料上,对于朱高炽去世的原因,并没有记载,这就让人不免对朱高炽的死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根据《明史·李时勉传》的记载,李时勉曾经上书仁宗劝谏,结果惹得仁宗大怒,“召至便殿,对不屈”。李时勉表现的很倔强。仁宗一怒之下,“命武士扑以金瓜,胁折者三,曳出几死。”这一下差点把李时勉给打死,看来这事真是把仁宗给惹急了。仁宗也随即病倒。

数天后,仁宗身体有所恢复,又想起了李时勉。仁宗对夏元吉说:“时勉廷辱我。”之后,再次勃然大怒,到了晚上“帝崩”,年48岁。

那李时勉到底劝谏的是什么内容呢?

宣宗朱瞻基登基之后,专门把李时勉叫来问话,到底是怎么回事。李时勉回答:“臣言谅暗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

原来,李时勉是劝谏仁宗少近女色。那仁宗到底是不是贪恋女色呢?根据史料所载,仁宗妃嫔数量,不算太多,也就是十几个。我们从朱高炽的反应来看,朱高炽也许是真的没有过分贪恋女色,所以,才对李时勉的劝谏耿耿于怀,最后被李时勉给气死了。

不过,朱高炽被气死,应该和他的身体有关。仁宗身体肥胖,不良于行,通常都会患有三高,也可能会伴随心脏病。因此,当朱高炽暴怒时,心脏病突发而亡的可能是非常大了。古代医学水平没有这么高,快速发作的心脏病,表面看来就像无疾而终一样,所以正史史料中没有写具体原因。

当然,也有人说朱高炽纵欲过度而亡的,只能说,也有可能吧,毕竟生了17个儿女。但是不管是纵欲,还是没有纵欲,最后应该都是死于突发性心脏病。

而在明人陆釴所著《病逸漫记》中记述,仁宗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可能是雷震,或者宫人,本来想毒死张皇后,结果误毒了仁宗。这里说仁宗是被毒死的。可信度应该不高,如果是被毒死,肯定会大兴牢狱,很多人受牵连。

《明史·罗汝敬传》中记载,有人向仁宗“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仁宗久食丹药,中毒而亡,也不是没有可能。

更有甚者,说是仁宗之子宣宗朱瞻基,命人下毒,害死了仁宗。这个感觉有点过于阴谋论了,但是也不能排除可能性。

不过,总结下来,明仁宗朱高炽,应该还是因为身体原因,被李时勉一气,突然病发而亡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奕天读历史


公元1424年9月,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正式登基为帝,然而仅仅第二年5月朱高炽就突然驾崩,前后在位时间还不到一年,是整个明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由于仁宗是几乎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暴毙的,所以对于他的死因,在历史上一直都存在诸多的争议

关于明仁宗的死因究竟为何,主要有三种说法:

  • 第一,天生过度肥胖,所以有疾病在身,是猝死;
  • 第二,纵欲过度,导致身体每况愈下所以突然驾崩;
  • 第三,其子朱瞻基谋害。

根据典籍的相关记载,朱高炽天生就相当肥胖,从体型上来看一眼就知道非富即贵。相传朱高炽因为太胖了,甚至走路都有困难,需要有人搀扶才能行走。也因为朱高炽实在太胖,而且生性仁慈宽厚,所以向来勇猛好武的明成祖并不是很喜欢这个嫡长子,甚至一直有将其废黜的心思。

现代医学也证明了,肥胖容易造成很多疾病,尤其是像明仁宗这样过度肥胖,甚至是说走路都需要有人来搀扶的这种肥胖。从这方面来看,太胖了的明仁宗身体本来就不是很好,不是很健康

明太祖废除中书省与宰相制度以后,将皇权集中起来,虽说还有内阁等为皇帝分忧,可实际上明朝皇帝的工作量还是相当大的,尤其是早期,批红票拟之权还是牢牢握在皇帝的手里,大事小情依旧需要皇帝亲自裁决。历史上的仁宗皇帝也是个勤政的皇帝,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每天处理的事情还是非常多的,尤其是其登基的时候都已经四十多岁了

虽然仁宗称“仁”,但其好女色也并不是什么秘密,所以仁宗纵欲过度导致暴毙也是一种非常广泛的看法。总体来说朱高炽是个比较出色的帝王,然而朱高炽有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就是嗜欲,经常不顾身体,流连后宫之中,有臣子进言劝谏,却受到了朱高炽的斥责

一个原本就体型过胖,身体不算多健康的皇帝,每天工作量也相当大,而且当时年龄也不算小了,却还如此贪欲,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自然也是显而易见

除了明仁宗自身的原因之外,还有个并不是太靠谱的说法,就是仁宗其实是被其子,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所害。

当时民间传闻,成祖朱棣一直都非常不喜欢朱高炽,想将其废黜,然而另一方面成祖却非常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朱瞻基与其生父性情完全不同,英勇善战、懂得兵法谋略,朱棣一直没有真正废掉朱高炽的储君之位,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个皇孙。朱瞻基见宠于朱棣,而且其本身也是个非常有想法的人,他觉得父亲太过懦弱,所以急不可耐取而代之

当然,这只是传闻,关于朱瞻基弑君弑父谋夺皇位的说法并不靠谱,朱瞻基并非阴狠之人,而且其作为朱高炽的继承人,其皇太子地位根本无可撼动,没有任何威胁,他没有理由做出当年隋炀帝那样的事情

除了肥胖、纵欲、被害等,朱高炽的死因还有个可能,那就是遗传。明朝皇帝普遍短命,除了下落不明的惠宗、死因不明的代宗、自尽的思宗,明朝只有朱元璋、朱棣、朱厚熜活到了60岁以上,一大半皇帝30多岁就驾崩了。明朝皇帝普遍短命的同时,诸藩王后代倒是长寿者甚多,所以也可能是明成祖这一脉的遗传出了问题。


澹奕


朱高炽虽然只做了不到十个月的皇帝,但他却是一位被后世公认的开明君主,而且他的行事作风还带有十分强烈的儒家思想的印记,而至于他的死,同样也被公认为是“暴疾而亡”,至于导致“暴疾”的原因却是说法众多。


关于朱高炽之死的第一种猜测——因嗜欲过度而暴死

明仁宗朱高炽是在洪熙二年,即公元1425年的五月突发暴疾而死的,而且在史料当中有记载,在他突然驾崩三天之前,他还在勤勤恳恳地处理国政,此后仅过了两天的时间,他便突然去世了,不得不说他的这种“死法”实在是太过蹊跷了。

而且,即便他是突发暴疾而死,那么,总得会有导致这种“暴疾”的原因吧,但是,在所有的明朝史书当中,都没有对朱高炽死因的记载。

众所周知,一般隐秘之事或者是在暗地里所做的那些有违伦理纲常的事情,都不太可能会被记录到正史当中,正因如此,后世之人便对明仁宗朱高炽的死,产生了诸多的猜疑,当然,这些猜疑也并非都是空穴来风。

其中的第一种猜测便是,朱高炽嗜欲过度使得身体状况变得越来越不好,而且当时朝中的大臣李时勉便曾在朱高炽刚即位不久时上过一份奏疏,劝诫朱高炽要谨慎对待嗜欲过度一事。

而且,当朱高炽看完了李时勉所呈上的那份奏疏之后,顿时就变得怒不可遏,喝令身边的武士对李时勉施以仗刑,李时勉也差一点因此而丧命。

而通过朱高炽这样的“表现”,我们便能知道,李时勉的这份奏疏恰恰是戳中了朱高炽的痛处,这也便能证明当时朱高炽的确是在行淫乐之事上也有些过度了。

此外,关于朱高炽的纵情淫乐,在后来明武宗正德年间由一位名叫陆釴的翰林编修所著的《病逸漫记》中便有记述:“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

这里其实说了三种对朱高炽之死的猜测,第一种是说朱高炽因为遭到了“雷击”而暴毙,第二种是因为患了“阴症”而死,而且这种说法还是出自朱高炽身边的一位太监之口,应当有一定可信度的。

最后一种便是宫中有人原本想要“毒害”朱高炽的结发妻子“张皇后”,但没想到那毒药却误打误撞地被朱高炽给服下了,朱高炽也因此而暴死。

关于“毒药”之说,我们无法去做更加深入的追究,但是,这里同样也出现了朱高炽纵情淫乐的证据,那便是从当时伺候在朱高炽身边的太监口中说出的“阴症”一词。

而也正因朱高炽嗜欲过度,而且还不听劝谏,那么,久而久之,不仅他的身体状况在不断地变差,说不定早就已经得了某种不治之症,最后落得了一个暴死的下场。

另外,关于朱高炽所患的“阴症”,也有着一种更为具体的说法便是突发性的“心脏病”,而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主要证据便是朱高炽原本就十分的肥胖,而在收到了李时勉的奏疏之后怒火攻心,再加上他长期毫无节制地淫乐已使得他的身体,尤其是心肺功能变得弱于常人。

而在同一种情况之下,这几种因素恰好全都集中在了一起,便既极有可能会导致朱高炽死于突发性的“心脏病”。

朱瞻基和父亲朱高炽的性格极不相合,为早日登基而对其父痛下杀手

除了热衷于享乐之外,朱高炽的性格还十分的温厚仁慈,完全没有很好地继承他的父亲朱棣那种“杀伐果决”的性格,甚至因为朱高炽的性格,朱棣在位之时还曾经多次对未来继承大统的朱高炽加以批驳。

然而,作为朱高炽的儿子,皇位未来的继承人,朱瞻基的性格反而是与他的爷爷朱棣十分的相似,他从不热衷享乐,而是善于骑射,深谙用兵之道,不仅对权力十分的热衷,更是十分的工于心计。

而且,朱高炽早在登基之前就已经发现了他的这个儿子是此等的性格,并且还曾经多次劝诫朱瞻基一定要懂得收敛,不可太过张扬,而朱瞻基却全然没有听从,甚至很反感他的这位父亲太过温顺。

所以,在朱高炽登基继承皇位之后,朱瞻基便已经开始为他自己将来继承大统筹划和铺路了,甚至能够为了自己早日登基,而不会再顾及任何的“父子之情”。

于是,就在洪熙元年,也就是公元1425年的3月,当时朱高炽命朱瞻基到南方去祭奠当时位于凤阳的皇陵与南京的孝陵。

朱瞻基领命于4月14日离开了京城,不过,朱瞻基虽然走了,却完全不影响他的整体谋划,因为当时随侍在朱高炽身边的宦官海涛,正是朱瞻基的亲信,按照之前朱瞻基早就已经定好的秘密计划,在5月13日这一天,这位宦官海涛便会动手谋害朱高炽。

与此同时,朱瞻基在离开京城之后,也没有按既定的行程先去凤阳,而是直接去了南京,而过了一段时间,就在朱瞻基准备要离开南京的时候,在南京城中他便听到了有人在议论“皇上已经宾天”的消息了。

当然,如果按照之前已经筹谋好的计划来讲的话,朱瞻基离开南京的时间就应该是在5月13日之后了,而在听到这一消息之后,他便知道海涛已经得手了。

最终,在等到海涛与他回合之后,他们便又急匆匆地赶赴京城,最终是在6月3日这一天才到达了京城,而刚刚到达北京,便有朝中的大臣向朱瞻基通风报信说“人心汹汹”。

然而,朱瞻基回答的一番话却表示,如今京城当中的一切都已经在他的掌控之中了,因此,无需担心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状况,当然,朱瞻基的这番话也流露出了他在成功地谋划了“弑父”行动之后的兴奋。

所以,在这种猜测当中,直接害死朱高炽的正是他身边已经伺候了很长时间的贴身太监海涛,而且,就连朱高炽暴死的时间点也是能够对应的上的。

但还是不得不说,即便有很多吻合之处,这仍然只是对朱高炽暴死的另外一种推断,毕竟无论是在正史以及其他的民间杂记当中都没有相关的记载,同时,在考古方面也并未发现十分直接的证据。


好啦,这个问题就跟列位聊到这里,欢迎列位关注我的头条号“冒牌东方朔”。


冒牌东方朔


因为纵欲过度加上痴迷修仙炼道服用“仙丹”,导致死亡。


明仁宗朱高炽,明成祖朱棣四子,明王朝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推行改革,一改朱元璋、朱棣时期“重典治国”的弊政,开创了“仁宣盛世”,被誉为大明第一仁君。

不过,就是这样一位英明的圣君,在位时间却异常的短暂,不到一年的时间。明仁宗于永乐二十二年八月继位、次年五月驾崩,时年四十八岁。

明仁宗正值壮年,又因何突然驾崩?这背后又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且看像素解密!


据现有史料记载,洪熙元年五月廿七日,朱高炽在处理完“云南金齿军民指挥司及鹤庆军民府等处土官贡马,赐钞币表里有差”与“行在翰林院侍读李时勉、罗汝敬俱以言事改都察院掌道监察御史”两件政务后,次日便突发疾病倒下了,立马召皇太子朱瞻基从南京回来。

两日后,即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九日晚,一代圣君明仁宗朱高炽于钦安殿中轰然崩逝。也就是说朱高炽从身体不适到病逝只有两天时间,属于暴毙。且当时明仁宗年仅47岁,正值壮年,且之前明仁宗没有任何的不适,这一切是否太过突然了些?


对于这一谜团,几百年来对于明仁宗之死的说法有许多中,像素总纳了一下,归纳为两种说法,。一是朱高炽嗜欲过度,胡乱服用丹药而亡;二为自己儿子朱瞻基(明宣宗)所害。

关于被明宣宗所害的说法可以直接忽略,因为彼时的朱瞻基已经是皇太子,且彼时的朱瞻基在南京并不在明仁宗朱高炽身边,另外朱瞻基本就已经是内定的皇位继承人,和自己的父亲也没有权利冲突,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加害明仁宗。

那么真相只有一个,就是明仁宗是嗜欲过度,胡乱服用丹药而亡!


朱高炽在做太子的时候可以说活的十分的压抑,因为朱棣的不喜欢,搞得整日提心吊胆,活的战战兢兢。随着身份地位的变化,朱高炽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变得膨胀起来了。可以说彼时的朱高炽可谓是扬眉吐气,于是朱高炽便在民间大肆“选美”以充后宫。

天子之宫,古有常制,则大孝尚未终,左右侍御,不可无人,则正宫尚未册封。恐乖风化之原,有阻维新之望”。

翰林侍读李时勉就曾上述抨击朱高炽,在大孝未终,就大肆“选美”,搞得民沸扬扬。这也从证明明仁宗确实在继位后,没有了当皇子时的战战兢兢,开始变得膨胀起来,将几十年压抑的状态全部释放出来,最终导致纵欲过度,将身体给掏空了。


不得不得说明朝的皇帝都偏爱修仙问道,朱高炽便是其中的一位,对于的各类“灵丹妙药”的态度还是比较信赖的,而目的便是为了“雨露均沾”,才不枉费他费尽心思选尽天下美女。

但,那些所谓的“灵丹妙药”实则为一堆的化学原料,会引发重金属中毒,朱高炽吃这些丹药便是在慢性自杀。

所以,明仁宗朱高炽只坐了九个月的皇帝便驾崩了,主要是因为没有了束缚,导致自己纵欲过度掏空了身体,在加上食用各类“灵丹妙药”,最终导致猝死。


像素说


明仁宗朱高炽是朱元璋开国以来第三代君主,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开国将领徐达的外孙,他的下面还有两个同父同母的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在他们兄弟三人中,朱棣喜欢最像自己的朱高煦,而仁慈的朱高炽反而不受朱棣喜待见。

为何不受朱棣喜爱的朱高炽却被立为世子、太子乃至得到皇位了呢?

一、朱元璋的喜爱。

对于自己的儿子,朱元璋操心,对孙子更操心。朱元璋曾经让秦王、晋王、燕王他们把他们的嫡子都叫到京城里来接受考察。给他们出的题目是检阅军队。最后一名是朱高炽。朱元璋问他缘由,朱高炽说,天气寒冷,我要等士兵们都吃完早饭之后才开始检阅部队。从这件事上,朱元璋看出了朱高炽肥胖身体下面的一颗仁慈之心,加上朱高炽学习用功,熟知儒家经典,被朱元璋夸为“好圣孙”。

从这件事上也看出了朱元璋治国理政的走向。洪武年间,自己以重典治国,严惩贪官污吏,官场风气已经与元朝大不相同,接下来应该以仁慈治国,否则,朱家的江山会重蹈元朝覆辙。正是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朱元璋即选择了朱标,又选择了朱允玟和朱高炽。

二、与弟弟朱高煦的竞争。

虽然朱元璋喜欢朱高炽,但是朱棣不喜欢他,对于他那肥胖的身体,朱棣还几次命令他减肥。虽然被立为太子,但随时都有被废的风险。

朱棣之所以喜欢朱高煦,不仅仅是因为朱高煦好武,还因为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在兵困山东被围之时,朱高煦及时率军把他救了出来。朱高煦对他有救命之功。朱棣非常高兴,对朱高煦说“世子多病,勉之。”这让朱高煦有了争夺皇位的野心。

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炽在母亲徐皇后的帮助下抵挡住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对北平的围攻,也立下了功劳。

加上在南京监国期间,朱高炽与朝臣特别是杨士奇、杨荣、和杨薄他们的关系非常融洽。正是在杨士奇和徐皇后的劝说下,朱棣最终没有废除朱高炽的太子之位。


朱高煦得到朱棣的暗示之后,行为上开始狂妄起来。

但是他数次对朱高炽的迫害行为,都让大臣们暗中破坏掉了。

朱高煦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随便杀人,这让朱棣发现朱高煦比自己还要残忍。在封朱高炽为太子之后,朱棣封朱高煦为汉王,封地在云南,但是朱高煦嫌弃路途遥远,不肯就任。朱棣把他的封地改在了青州,朱高煦还是赖着不走,还经常指使手下偷盗,然后栽赃给朱高炽,加上偷偷使用御用物品,多次以李世民自居(你如果是李世民,那我不就成了李渊?),朱棣最终忍无可忍,把朱高煦贬为庶人,在朱高炽的请求下,才保住了藩王头衔。

三、文官集团的支持。

在南京的时候,朱高炽与张辅、杨荣、杨士奇等人交好。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病死在了北伐的路上,立下遗诏给英国公张辅——太子朱高炽继位。

为了保证局势稳定,使朱高炽顺利登上皇位,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太监马云和内侍海寿,迅速封锁了朱棣驾崩的消息,连夜派人去北京送遗诏。八月二日,朱高炽继位,急忙派他的儿子朱瞻基去开平迎丧。

经过朱棣的连年征伐,造成民众生活陷入困境。加上朱棣的残暴性格,大臣们也是如履破冰,战战兢兢。朱棣驾崩之后,文官们自然要选一个仁慈的人来当皇帝,选皇帝,实际上是选自己的未来。朱高煦杀伐太重,自然不适合当皇帝。这时仁慈的朱高炽自然进入了朝臣们的视野。加上朱高炽为世子太子期间,与朝臣关系非常融洽,大臣心之所向,皇位自然非朱高炽莫属。

登上皇位的朱高炽以宽仁治国、善待士大夫阶层、与士大夫共天下,善待民众、善待兵士,是明朝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仁慈皇帝。他不同于他的爷爷朱元璋、不同于父亲朱棣,更不同于大多数的明朝皇帝。只可惜,朱高炽在位仅仅8个月,否则,明朝的治国之气象必然因他而改变。


介绍几个关于仁宗的故事:

1.永乐二十二年九月,仁宗刚刚继位,当时正是农忙季节,仁宗担心各处屯田卫所的牛马不够用,就把太仆寺的牛马分给各处卫所士兵饲养,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

仁宗还下令,卫所士兵不可乱派杂役,徭役要安排在务农之前或者闲时进行,耽误农事者严惩不贷。

2.守卫皇城的士兵大多数是从禁军里面选拔的忠勇之士,按照祖制,士兵不得修整,不得与父母、妻子、儿女见面,不分昼夜守卫皇族安全,非常辛苦。

仁宗知道以后,认为祖制需要改动。为了自家安全而让士兵绝人伦,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对士兵太残忍。仁宗下令从分散各处的卫所中招募新兵,实现轮换修整。

兵部尚书吕庆知道后,上书仁宗:“守卫将士事关重大,怎么能够相信分散的卫所士兵?”

仁宗笑答:“对人不可全信,亦不可不信。身为人君要以德服人心,以诚换人心,方能化敌为友。如果失去人心,即使是亲信也会反目。”仁宗关爱士兵,吕庆等大臣被深深感动。

守城将士也深受感动,恪尽职守护卫皇城。

在《明史》上如此记载仁宗:“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兹不时书。使天假之年,涵儒之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如此宽仁之君,只在位不足10个月,无不让人痛心惋惜。对于仁宗之死,史书没有记载,不过他体重严重超标,加上纵欲过度,可能死于激烈运动之后突发的心脑血管疾病。


品读春秋001


都别抢,我来答。

其实原因是非常简单的,朱高炽永乐二十二年(1424)继位时已经多少岁了呢?46岁,很惊讶吧,而46岁恐怕已经不能再称之为壮年吧。毕竟说“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40岁以后男人的精力就会慢慢的下降。

而朱高炽继位时已经46岁,精力早已大打折扣,不能和二十几岁的精神小伙相提并论了。46岁似乎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年纪,但是放在平均寿命只有六十岁左右的明代,46岁足以是一个坎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必须得考虑到朱高炽作为一个皇族的生活方式,朱高炽是有名的大胖子皇帝,而且还是那种不喜欢动,喜欢静的宅男级胖子。当然,按照他的体重,想要迎风奔跑也很困难,朱高炽身体肥胖到需要两个侍卫搀扶才能行动,即便如此也是步履蹒跚。

为此朱高炽还出过洋相,《明史·朱高煦传》就记载了朱高炽有一回和朱高煦一起去拜谒孝陵时不慎跌倒的情景:

祖尝命同仁宗谒孝陵。仁宗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

我估计他的体重应该在300斤以上,一个人的体重能够达到这个量级,一般很少是因为胡吃海喝造成的,而是身体出现了问题。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肥胖症”,由于身体的代谢出现了问题,所以摄入的热量无法有效被消耗掉,因此堆积下来成为脂肪。

瘦子之所以吃不胖,是因为代谢过快,摄入的热量又无法转化成为脂肪。所以说不管是过瘦,过胖都是一种疾病。朱高炽如此庞大的肥胖体型,显然增大了容易患上“三高”的风险,以及其它潜在病因。

所以最后朱高炽是怎么死的呢?就是猝死的,对于他的死因猜测还有点多,无非就是纵欲、过于操劳之类的,其实总和起来就是他的身体不堪重荷,最终导致猝死。虽然朱高炽是一个行动不便的大胖子。

但他却是明朝皇帝中少有的子女遍地开花的皇帝,他生育了10个儿子7个女儿,繁殖能力算是很强的了。都说生命在于运动,而朱高炽作为一个大胖子,连活动都有所困难,自然不必奢望他有什么健身运动。

过于肥胖的身体,以及纵欲过度的生活,都为他以后的猝死埋下了隐患。也因为身体肥胖,朱高炽并不讨朱棣的喜欢,至少早年朱棣还没有夺得大明江山时,崇尚武力的朱棣对朱高炽并不是十分欣赏。

尤其在发动靖难之变时,朱棣的内心更加希望自己的儿子更加随着自己上阵杀敌,但因为朱高炽的身体条件不允许而作罢。这也导致后来朱高煦参与到夺嫡之争中,早年朱棣也曾激励朱高煦说:

燕王欲且议和北还,适高煦引兵至,王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明通鉴·卷十三》

话外之音自然是让朱高煦好好表现,朱高炽的身体不好,万一出现个什么情况,世子的位置就是你的。但是朱高煦这个人没有掌控好,犯了很多错误,最后导致朱棣夺得天下,心想打天下是一回事,治理天下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性格仁厚的朱高炽为太子,而朱高炽确实也是一个有能力的皇帝,如果不是因为身体原因,相信永乐之后明朝在他的治理下还会更加强大。但他登基为帝时确实年纪已经很大,46岁对于这个大胖子来说是一道坎,身体里的隐疾最终在他当上皇帝不久便爆发。

不能不说是一种凑巧。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