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生活不是找到的,是不经意间积累下来的

2020年1月10日,《俗世奇人全本》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举行。

冯骥才:生活不是找到的,是不经意间积累下来的

发布会现场,左起第三位为作家冯骥才。主办方供图

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系列一直备受广大读者推崇和喜爱。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他先后创作了54篇“俗世奇人”系列短篇小说。其风格统一、传奇色彩浓郁、充满生活气息、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书写了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生活风尚,也展现出我国民间文化的精巧技艺与其中蕴藏的智慧。

冯骥才:生活不是找到的,是不经意间积累下来的

《俗世奇人全本》插画 主办方供图

2019年,冯骥才先生又创作了《大关丁》《弹弓杨》《孟大鼻子》《齐老太太》《旗杆子》等18篇“俗世奇人”新作。此次,冯先生专门为《俗世奇人全本》绘制了精美的插图,54篇小说,配有58幅精彩插图,图文并茂,灵动活泼,简洁鲜活,人物跃然纸上。

2018年,《俗世奇人》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标志着小小说(微型小说)创作传播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刷子李》《泥人张》等篇目还入选了中小学语文课本,成为文学创作、语文教学的典范。更为精彩、丰富的《俗世奇人全本》,将继续引领小小说阅读的热潮。

对话作家冯骥才——

记者:《俗世奇人全本》中的“奇”是如何定义的?“奇人”的原型来自哪里?

冯骥才:或者他身怀绝技,这个绝技匪夷所思,或者他做人做事的行为匪夷所思。因为我做了二十多年的文化遗产的抢救,我看到祖国大地上的“奇人”太多了。

记者:过了这么多年,再写“俗世奇人”,角度与之前有什么不同?

冯骥才:我可能更注重地方的集体性,就是地域的特点。做文化遗产抢救之后,我才知道我们现在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实际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因为有了文化的多样性,人类的精神才能更丰富。比如我们听音乐,柴可夫斯基和肖邦是不一样的,它是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最深刻的部分表现了人的性格。

记者:“俗世奇人”中的插图是从何时开始创作的?

冯骥才:“俗世奇人”写了三辑,每辑都有一个很厚的手稿本。我想到关于人物的一个好玩的事儿,我就写在本子上,然后就画他各式各样的动作、神情。比如说“泥人张”,我可能画了二十多个,等到要出版的时候,我选一个好的,让我的工作人员拍下来发过去。

记者:是否曾为了创作一部作品而刻意去体验相关的生活?

冯骥才:基本没有。我写东西跟生活有关系,有时候我很怀旧,怀念我的童年,我就到曾经住过的老房子那里去看看,去拍点照片。这是我内心的生活,它不是为了写小说才这么做的。现在经常提的一个词叫“深入生活”,让作家去找生活。但生活不是找到的,生活是不经意间积累下来的。生活中的一些精华和细节,你是找不着的。

记者:对正在学习写作的人有哪些建议?

冯骥才:因为我的小说都不长,短篇需要用最节省的笔墨让人物活灵活现。你要写一个形象,不是在还没有认识它的时候就把它写出来,而是先让它在你的脑海中是活灵活现的。写风景,写事物,都要逼真地看见它。我们教孩子写作,不是教孩子怎么写,是要教会他们想象。

记者:文学中有哪些特质是不应该改变的?

冯骥才:文学不能改变的是它对生活的忠实,忠实于生活的真实。对作家而言,有两个“真”是绝对不能改变的,一个是“真实”,一个是“真理”。作家不能改变生活,但可以影响生活,影响人们对生活的看法、对生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审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