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為什麼會有朱祁鎮這種兒子?

L丶佳能


題主之所以會如此問,其實是明宣宗朱瞻基和兒子朱祁鎮之間的執政效果反差太大所產生的對比。要知道,明宣宗執政十年,可是開創了著名的“仁宣之治”,將明朝的綜合國力推到了頂峰狀態,堪稱一代明君。但是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手裡,僅僅幾十年的時間,就發生了土木堡之變。明朝的統治差一點就土崩瓦解,要不是有于謙等大臣力主抗爭的話,明朝可能就提早滅亡了。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了父子二人之間如此巨大的差距呢?其實歷史上的朱祁鎮到並非一無是處的混蛋,雖然比不上他老子朱瞻基,可是在 明朝君主中也算中上人物。一切還是要從史料中慢慢分析才能做出公允的結論。

一,父子之間的差距。

明宣宗朱瞻基,出生於洪武年間。當時還只是鎮守北平的燕王的朱棣對這個孫子十分喜愛,從小就對朱瞻基進行了良好的教育。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後,更是在親征蒙古的時候多次帶上這位皇孫,讓他在戰爭中經受磨礪和鍛鍊。在這種有意識的栽培和訓練下,朱瞻基自然養成了許多明君的作風和習慣。等到他繼位後,大力改革,任用賢明,使得明朝的國力達到頂峰,這就像順水推舟一般,自然而然的就成就了一代偉業。反觀他的兒子朱祁鎮,可沒有那麼幸運。


明宣宗38歲的時候就病死了,死前指定八歲的兒子朱祁鎮為皇位繼承人。一個八歲的小孩子能執什麼政?好在宣宗是母親太皇太后張氏以及當時著名的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位名臣共同輔政,明王朝才能有條不紊的運行著。但同時,明仁宗也給兒子留下了隱患,那就是太監王振。王振是明宣宗親自指定的太子伴讀,每天都陪著幼小的朱祁鎮讀書寫字,是這個孤獨的太子唯一的知心的朋友。

兩下對比,就不難看出這父子兩的成長過程有多麼大的不同。朱瞻基從小受到永樂的大力栽培和訓練,並親自陪著爺爺親征漠北,到了二十八歲時繼承皇位,自己已經完全具備了治理國家的能力;而朱祁鎮八歲繼位,還在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孩,朝政完全掌握在張後和三楊手中,自己只是一個養尊處優的小皇帝,身邊還有一個王振,這怎麼能不造成差距呢?

二,王振的作用。

王振這個人可是個很有野心的太監,他早先是個讀書人,精通四書五經,還做過教官,可見也是一個有學問的人。但這個人的野心太大了,他嫌棄讀書中舉的路實在太艱難,於是就自己把自己閹了,進宮做了太監。這樣的人,也就註定不會是個忠臣,他的一身之位權勢而奮鬥。由於明宣宗時代,太監開始參政,王振善於察言觀色,深受明宣宗喜歡。朱祁鎮做太子的時候,宣宗就指派王振陪太子讀書,被太子親切的稱為“王伴伴”。可見,在太子的心中,對王振有著不同的感情,因為這是從小陪自己成長的夥伴啊。正統七年,張後和三楊紛紛去世或貶謫,朱祁鎮開始親自執政。王振也開始嶄露頭角,他先是被升任為司禮監掌印太監,這在明代被成為“內相”。其權利可以與內閣首輔相匹敵。太監王振就這樣在小皇帝的信任下逐步成為專權的大宦官,把持朝政,大興土木。十多歲的朱祁鎮此時只是一個躁動的青春期少年,他能有多大的執政經驗,反正一切有王先生去做的,自己也沒什麼好擔心的。




明宣宗給兒子留下的伴讀太監王振,最終成長為威脅大明王朝命脈的毒瘤,這大概是宣宗死也想不到的後果吧。而小皇帝朱祁鎮大概也不會想到,自己會被從小就尊敬的王先生吭的成為階下囚。一個躁動不安的青春期少年,遇到一個不擇手段的野心家,註定要闖出踏天大禍。

三,土木堡之變。

1449年春天,北方的瓦剌首領也先派遣兩千人到北京進貢馬匹,慌稱來了三千人。希望騙取明朝的賞賜,但明朝識破了也先的企圖,嚴厲的斥責了他的使團,王振當時下令削減了瓦剌的馬匹價格。偷雞不成蝕把米的也先大為惱火,但是畢竟是自己使詐在先,也只得忍氣吞聲了。到了七月份,明朝的通事官員私自答應了也先替其子聘娶公主的請求,也先便獻上馬匹作為聘禮,這當然被明朝拒絕。也先惱羞成怒,糾集蒙古各部,從大同,宣府,遼東,甘州分兵四路進犯明朝。此時正是英宗正統十四年,此時的朱祁鎮剛好二十二歲,是一個血氣方剛的小青年,而王振已經把持朝政盡八年時間了。也先的主力部隊攻入大同後,告急文書紛紛報道北京。王振的家就在大同附近的蔚州,他擔心自己在家鄉的財產受到損害,同時也抱著僥倖取勝,進一步獲取權利和地位的心理,便慫恿年輕的明英宗御駕親征。朱祁鎮剛二十二歲,正是做英雄夢的年紀,哪裡會禁得住攛掇。於是便下令御駕親征。當時兵部侍郎于謙,吏部尚書王直等人紛紛勸阻,指出兵馬糧草不足,不應冒昧出征。但英宗在王振的要挾下,不顧眾人的反對,帶著五十萬大軍就朝大同出發了。




明軍到達宣府的時候,糧草就供應不上了。士兵們情緒低落,根本沒有戰鬥力。兵部尚書鄺野多次請求停止前進,但都遭到王振 的斥退。當時天氣很惡劣,明軍艱難的在風雨中前進,是不是遭到瓦剌小股部隊的襲擊,人心惶惶。八月初一,五十萬大軍進入大同,當王振得知大同的守軍已經被瓦剌打的全軍覆沒的時候,開始感到恐慌了。他急忙讓英宗班師回朝。朱祁鎮當然是言聽計從,下令撤軍。數十萬人的大軍就這樣來回折騰著,撤退就撤退吧,王振偏偏又想邀請英宗到家鄉蔚州巡視一番,藉此炫耀自己的權威。於是大軍又轉而南下,部隊走了四十多里地的時候,王振又怕士兵太多,把他的莊稼踩壞了。於是又改了決定,蔚州不去了,原路返回,往東回京城。仗還沒打,士兵們已經疲憊不堪。終於,在明軍退到宣府的時候,被瓦剌大軍追上了。八月十三日,明軍在王振的指揮下,退到遠離水源的土木堡安營紮寨。瓦剌大軍把土木堡圍了兩天,此時城中已經斷水。瓦剌假意與和英宗講和,英宗信以為真。正當明軍放鬆警惕的時候,瓦剌大軍衝殺進來,一場混戰下來。五十萬大軍土崩瓦解,死傷過半,瓦剌俘獲了糧草輜重無數,而且活捉了英宗做人質,王振等人也在亂軍中被殺。

仔細看土木堡之變的過程,我們會發現,明英宗在整個事件中一直都是一個傀儡一般的角色,完全由王振操縱。最終喪失了五十萬精銳,自己也成為階下囚。就像是一個少不更事的小孩子在壞心眼的大人的帶領下去打架,結果自己也被揍趴下一樣。仔細一想,他還挺無辜的。

四,英宗復辟和殘殺忠良。

明英宗最被後世詬病之處是在奪門之變復辟後殺死了忠臣于謙等人。當也先俘虜明英宗時,明朝出現群龍無首的混亂局面。一部分大臣建議遷都南京,一些人已經收拾細軟開始逃離京城。但兵部侍郎于謙站出來力主抗戰。並讓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監國,代理皇帝治理朝政。在於謙等主戰派的堅持下,京師的混亂局面得到控制。同年九月初六,朱祁鈺在於謙等大臣的勸請下,繼皇帝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改明年年號為景泰。這樣來,就向天下傳達了皇帝雖然被抓了,但我們還有一個的意思。人心漸漸穩定下來,于謙則抓緊時間,四處招攬兵馬,動員民間力量守衛京城。又傳令四方勤王之師趕往京城。督促工匠連夜打造兵器戰車。並且處死了王振全家及其黨羽,嚴懲了從前線畏敵逃跑的將領。一時間人心大振,迅速為進京城組建了二十多萬的軍隊。




十月分,也先在俘虜的太監喜寧的建議下,帶著朱祁鎮南下,要攻入京城滅亡明朝。瓦剌大軍攻破紫荊關直趨北京城下。但是,由於于謙早有防備,兩軍交戰五天,瓦剌慘敗,死亡上萬人,丟了許多馬匹。因為擔心後面還有勤王軍隊的來到,瓦剌大軍撤退回漠北。明英宗也很快被放回國。

于謙等人的北京保衛戰是一次著名的愛國抗戰。這次戰爭充分發揮了民眾的力量,使得明朝避免了亡國的危險。而於謙等愛國將領也因為在瓦剌大軍入侵時堅持抗爭,挽救了國家而成為著名的愛國將領,受到後人的讚賞。

英宗回國後,被幽禁了八年。他又怎麼甘心權利就這樣拱手讓人呢?1457年,景泰帝病危。在總兵官石亨和副都御史徐有貞以及太監曹吉祥的密謀下,發動奪門之變再次復辟登上帝位,改元天順。

英宗復辟後,于謙被大將石亨的陷害要迎立襄王為帝,請求英宗處死於謙等人。英宗最開始還猶豫不決,他知道于謙對明朝可謂再造之功,不忍這麼處死他。但是石亨對他說:“如果不處死於謙,咱們復辟的行動就出師無名啦。”於是,為了自己的權利,朱祁鎮冤殺了于謙。一代民族英雄最終還是死於帝王的權利爭奪中。


于謙之死使京城中的百姓紛紛哭泣,與于謙一起守衛京城的將領範廣不久也被英宗冤殺。民間遂有這樣的歌謠懷念他們:

“京都老米貴,哪裡得飯廣(範廣)?鷺鷥水上走,何處得魚嗛(于謙)。”

這兩句歌謠已經足以把明英宗定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讓後世唾罵了。也成為他一生中無法抹掉的汙點。

五,明英宗的歷史功績。

綜合起來看,明英宗也並不是一味的昏聵殘忍。他的一生經歷過太多了,當了七年太子,十四年的太平皇帝,做了也先的俘虜,回國後又被幽禁了八年。當權利再次奪回時,他或許活明白了。再次執政後,他仍用當時的賢臣了李賢、王翱等人輔助自己治理國事,使得明朝的得以在混亂後仍能慢慢恢復和發展。在自己復辟後,協助自己奪位的石亨和曹吉祥便居功自傲,開始專權,會後被英宗罷免貶謫。二人便勾結圖謀反叛,一直到天順五年,明英宗以雷利風行的手段迅速平定了石曹之亂。頗展現出一代英主的作風。

他還下令釋放了當年被永樂監禁起來的建文帝的後人,受到人們的稱讚。英宗復辟後又做了八年皇帝,他勤於朝政,善於聽臣下諫勸。特別是在臨死前下令廢除了朱元璋制定 的後宮殉葬制度。無論如何,都在之後的歷史中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歷史功績、單就廢除活人殉葬這一制度,他也足以在青石上留下姓名。是的,朱祁鎮的一生就是如此的複雜,昏也昏到極點,明也明到極點。是一個無法用黑白來簡單概括的帝王。



總結:

只要公正的看待宣宗到英宗的歷史,就能發現,明宣宗朱瞻基的先天后天條件實在太好,在這樣的條件下要做一個明君,就如同順水行舟那麼簡單。而朱祁鎮呢?比起他老爹來先天條件和後天條件都太差了。自己七八歲的時候父親死了,根本無法得到宣宗的教育與培養。登基的時候還是個小屁孩,國家大事有祖母張後和三楊掌控,身邊還有個野心勃勃的太監王振陪著。等到親政的時候得力的人都凋零了,而王振就是自己可以依靠和信任的。於是順利的被王振帶進了陰溝裡,到最後又被自己的弟弟幽禁,為了奪權又違背民心殺了于謙等人。這輩子可真是起起落落,一點也不自在,但最後執政的八年裡卻做了一些好事,並在死前廢除了人殉制度,這一點倒也頗為偉大了。


閏土看歷史


老朱家的皇帝似乎從明宣宗開始,就一片早死。明宣宗活了38歲,明英宗朱祁鎮也只活了37歲,明憲宗活了40歲,明孝宗活了35歲 ,明武宗更可憐,只活了30歲。到明武宗時絕嗣,明孝宗的侄兒明世宗繼位,總算是打破了這個活不過四十歲的記錄,明世宗活了60歲,然後他兒子明穆宗戰戰兢兢地做上皇帝,也只活了35歲,就到了明神宗活了57歲,緊接著是一月天子明光宗也只活了38歲,後來的木匠皇帝享年22歲,殉國天子崇禎33歲煤山自縊,雖不算是早夭,但也沒能活過40歲。

皇帝死的早,就無可避免地出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下任皇帝缺教育。歷史上大多有所成就的皇帝,其青少年時期,大多都經歷了常人難以經歷的人生,要麼是在老子的壓力下,戰戰兢兢,或者就是經過殘酷的奪嫡鬥爭最後脫穎而出,這些殘酷的經歷,都使得這樣“出身”的皇帝,擁有很強的政治敏感性,同時也培養了一個領導者基本的素養。

別的朝代不說,就說明朝,明仁宗就是個典型的例子,老子太強勢,還有個老二威脅著,從建文削藩到靖難之役,之後又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監國,在洪武、建文、永樂三朝的政治旋渦中最終笑到最後,這其實都是人生經歷鍛煉出來的。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明孝宗,他老爹明憲宗的情況其實跟他也差不多,童年經歷不太美好,爹被俘虜了,叔叔當了皇帝對他虎視眈眈,可這個少年遇到了一個大齡野心妹子的關懷,導致在少年時代形成了嚴重的戀母情結,也是因為這個叫萬貞兒的女人,使得成化朝群魔亂舞,也使得明孝宗差點就夭折。當也正是後宮這種殘酷的環境中,明孝宗最終成長為了一個好皇帝。

總而言之,一個人的青少年時期是十分重要的,而對於朱祁鎮而言,他的青少年時期並沒有這些經歷,可以說他的人生很順暢,出生就是國之儲君,沒有誰能動搖他的位置,然而他老爹死得早,他9歲即位,在前面八年的時間裡,他實際上只是帝國名義上的至尊,一切軍國大事都是他奶奶張太皇太后主導。

或許是因為太皇太后跟他母親都忙著國家大事,所以朱祁鎮的童年最親近的人只有身邊的太監,讀過書自閹進宮的王振,成為了他最親密信任的夥伴。這樣的成長經歷,使得朱祁鎮對王振的感情是十分負責的,而大抵也正是因為這樣相對寬鬆,凡事都有人打理的環境,使得朱祁鎮沒有機會經歷殘酷的政治鬥爭,所以他的性格相對柔弱。所謂“柔弱”,指的是他比較容易相信人,很少做決斷,畢竟在八年的時間裡,他也沒什麼決斷的機會。

等到他拿主意的時候,已然是來不及了。在太皇太后,三楊相繼死去之後,王振已然成了氣候,加上老好人朱祁鎮的信任,使得王振幾乎大權獨攬,而作為太后的孫氏這個時候根本插不進來,畢竟皇帝已經親政,她沒有任何身份任何理由參與國事。

很大程度上而言,朱祁鎮是一個沒主意的人,縱觀他短暫的一生,正統歲月裡,總是有人給拿主意,從太皇太后到王振,無論是忠的,還是奸的,他似乎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即便是後來奪門之變,事實上也是被外臣和內官一起半“脅迫”著復辟的。當然他其實內心也很想復辟,報復自己的弟弟,畢竟南宮囚禁的歲月實在太難了。

殺于謙,這是他人生最大的敗筆,但想想其實也是他性格使然,本來沒有多少政治經驗的他,又長達9年的時光裡是個階下囚,難免腦袋不靈光,被人輕易忽悠。但朱祁鎮也並非一無是處,天順之後的執政時光裡,或許是因為之前9年的殘酷經歷,他成長了,他懂得積極去處理國事,去任用像李賢這樣的名臣,也算對得起這一次復辟了。

總而言之,一個人,特別是一個皇帝,他人生的青少年時期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段時期的經歷,是一個人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朱祁鎮是沒有長好,主要還是沒有什麼壓力,前半生走得順,也沒有什麼機會獨當一面,習慣了信任別人,聽別人的話,回想我們年輕時候,初高中的時候,難道不是這樣聽風就是雨的傻瓜咩?


江畔初見月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10年,是突然暴斃身亡的。當時朱祁鎮才8歲。


在這關鍵時刻,朱瞻基的母親張太后(《大明風華》裡的張妍)不得不臨朝聽政,大政方針幾乎都出自三楊內閣。當時有一個呼聲,那就是擁立張太后的另一個嫡子越王朱瞻墉,畢竟“兄終弟及”也是一個選項。

但是最終張太后否定了這個選項。原因是畢竟作為嫡長子朱祁鎮,根據《皇明祖訓》是第一順位繼承人,更關鍵是當時的大明國泰民安,也不存在導致“主幼國疑”局面的外部壓力。


所以朱祁鎮天然命好,他不即位,別說那幫文官不答應,就連朱瞻基活過來也不會答應。畢竟朱瞻基出生4個月,就被立為太子了。為了朱瞻基和孫若微,活生生地犧牲了一個原配皇后胡善祥。

在正統7年,張太皇太后死前。內宮的女人們其實都沒有任何的掌權經驗,自然包括朱祁鎮的生母孫太后。而朱祁鎮更是如此,真正的權力實際上掌握在大明的內閣。這也是“三楊內閣”有名的原因之一。

正統11年,“三楊”中的最後一個楊溥去世。也就意味著大明的內政實質性地交給了一幫新晉的文官,而主政的也開始交給了毫無執政經驗的朱祁鎮。


正統14年,朱祁鎮23歲。他一直長於深宮,毫無歷練,只信任身邊的宦官。瓦剌太師也先分四路攻擊大明。面對這種局勢,朱祁鎮聽從王振的建議,御駕親征,解救大同。

朱瞻基在位時,原本就有例行巡邊。還曾經主動出擊,打過經典的“寬河之戰”,以3000騎兵大破兀良哈數萬大軍。

但是,朱祁鎮和朱瞻基的差別很大。朱瞻基15歲的時候就跟著朱棣秦徵漠北了,常年在軍中歷練。而朱祁鎮幾乎沒有出過宮,身邊不是女人就是太監。別說隊打仗一竅不通,就連真正的局勢也是無法分清的。


王振利用朱祁鎮,想實現自己馳騁沙場的願望,未果後蓋希望實現衣錦還鄉的願望。但是朱祁鎮卻徹底被他忽悠得差點丟了大明和自己的小命。

崽賣爺田心不疼。不是自己掙來的,永遠不知道珍惜。朱祁鎮命好,因為他是朱瞻基的嫡長子,所以他是皇帝,沒人反對。大明卻差點鬥交待給他了。


炒米視角


最近流行的電視劇《大明風華》再現了當年土木堡事變的一幕,朱祁鎮率領幾十萬大軍遠征瓦刺,結果全軍覆沒,自己也成了瓦剌人的俘虜。

接下來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繼位成了皇帝,在於謙的帶領下,頑強的明軍打勝了北京保衛戰。一年後朱祁鎮又被瓦剌放了回來,七年後兵變成功,朱祁鎮再次成了皇帝。這次他殺死了大功臣于謙,製造了像岳飛被殺一樣的冤案。

大家詬病朱祁鎮主要就是源自於當年明月的一句話:錯打一仗,錯殺一人。他的父親朱瞻基是歷史上有名的明君,和他的爺爺朱高熾被人稱為仁宣二帝,這基本上也是對一個好皇帝最高的稱呼了。

常說虎父無犬子,為什麼朱瞻基這樣的好皇帝,卻生出了一個這樣的狗兒子呢?朱瞻基1425年當上了皇帝,14 27年朱祁鎮才出生,第2年被立為太子。1435年,朱瞻基去世,同一年9歲的朱祁鎮接替皇位。

從以上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朱瞻基死的太早了,他根本就來不及培養朱祁鎮,就到九泉之下見他的皇爺爺去了。朱瞻基臨死以前專門交代:在朱祁鎮親政以前,大事都由張太后處理。

張太后是朱瞻基的母親,朱瞻基死後實際上也就變成了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年紀大了,自然會非常寵愛自己的孫子。和現在的爺爺奶奶一樣,什麼事都自己來,生怕委屈了自己的孫子。

朱祁鎮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長大的,天天和太監在一起鬼混。基本上什麼事都不用操心,過上了自我放飛的生活。身邊最寵信的太監就是王振,王振原本是一個半吊子的讀書人。因為讀書不成器,才引刀成一快,離開自己的老婆孩子成了太監。

這王振和洪秀全是一路貨,自己讀書不成器倒也罷了,反倒把自己看得非常了不起,總覺得自己是一個蓋世奇才,需要一個大的平臺才能發揮自己的才幹。

二貨王振帶著自己的小迷弟朱祁鎮,自然是也培養出了一個小混蛋。在大多數皇帝執政的時代,太監不過是皇帝意志的體現。在朱祁鎮當皇帝的時候,王振變成了皇帝的大腦,指揮朱祁鎮在做事。

也就是說朱祁鎮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都不利於他的個人成長,奶奶寵愛他,王振這個二吊子老師瞎培養的。在土木堡事變的這一年,他也只有23歲,正是一個年輕人胡思亂想的時候。

反過來,我們看他的父親。朱瞻基很小的時候就在自己的爺爺朱棣的身邊長大,朱棣非常喜歡自己的這個孫子,才把他放在自己身邊親自培養。朱瞻基年紀稍長,朱棣就把他帶到戰場上去磨練。

朱棣是一個老牌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朱瞻基的底子也不錯。在這樣的情況下,名師出高徒就是大概率事件。朱瞻基成為明朝非常有作為的皇帝,當然也就沒有問題了。

我們拿朱瞻基和他的兒子朱祁鎮放在一起比較,就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家庭環境的不同導致了兩個人不同的命運和結局。出生於皇室和平民家庭沒有什麼區別,如果教育環境不好,同樣會出現敗家子兒。

在這裡可以給大家講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前些年我有一個非常大的客戶,老闆的兒子在澳門賭博輸了幾個億。最後迫不得已,老闆只好把自己的公司賣掉了,把債務償還後還剩了一個多億,就把這個錢存進了銀行,給自己一家人養老。

這個老闆在改革開放初期,也是白手起家,辛辛苦苦幾十年才打造出這樣的一個家底兒。結果被他兒子在一夜之間就差點敗光了,實際上也就是實際上也是因為忽視了家庭教育,寵壞了自己的兒子,才導致這樣的結局。

朱祁鎮就是這樣的典型例子,不管他出自於什麼樣的一個家庭,只要培養他的環境不變,永遠都是一個敗家子。給他一個企業,他能把他搞倒閉。給他一個國家,他能搞得差一點亡國。


新知傳習閣


出生於宣德二年的朱祁鎮,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嫡長子。朱祁鎮的人生堪稱“傳奇”,他一生兩次登上皇位,甚至還淪落為敵國俘虜卻被放回,明英宗這一系列的操作,也是古今罕見。不過,除了他的這段“傳奇”的屈辱經歷以外,朱祁鎮與他的父親明宣宗相比,他的一生基本沒有什麼亮點。明宣宗這位文武雙全的帝王,他在位期間,開創了頗受後世讚譽的仁宣之治,為明朝的太平盛世奠定了穩定基礎。然而,當明朝江山交到朱祁鎮手中之後,他差點成了明朝的亡國之君。明宣宗如此優秀,為何會有朱祁鎮這種兒子呢?

基劇照

古人常雲:“子不教,父之過”,朱祁鎮之所以沒有成為一位成功的帝王,與自幼缺乏父親朱瞻基的陪伴、教導有關。朱瞻基可謂是帝王英年早逝的代表,他逝世時僅有36歲,兒子朱祁鎮僅有九歲,在這九年的時間裡,朱祁鎮根本沒有學會如何當一個稱職的帝王。他一出生就被成為了受到萬人敬仰皇太子,朱瞻基作為一國之君,他忙於國事政務的時間,遠勝於培養和教導兒子的時間,更何況他僅陪伴了兒子九年。自幼缺少父親教誨與約束的朱祁鎮,既沒有形成堅硬的性格,也沒能學習到父親老辣的手段,更沒有辦法繼承朱瞻基的治國理念。

朱祁鎮劇照

除此之外,朱祁鎮從出生被定為皇太子的那一刻起,他就過著眾星捧月般的生活,在成為儲君帝王的道路上,沒有遭遇任何磨練,是典型的“長於深宮婦人之手”的皇帝。中國古代封建歷史中幼年登基的帝王不在少數,他們有的成為別人操控的傀儡,有的則憑藉自己的實力崛起成為文韜武略的千古明君,可是,朱祁鎮不屬於這兩類帝王之列。朱瞻基在位之時,開創了大明王朝的頂峰時代,所以在他駕崩後,整個大明王朝正是國富民強、吏治清明的好時代,讓年幼登基的朱祁鎮沒有內憂外患的顧慮。

朱瞻基劇照

不僅如此,朱祁鎮登基時,內有他的祖母張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又有楊士奇、楊溥、楊榮這三位忠心耿耿的舊臣輔佐他。太皇太后賢良淑德,“三楊”又是朱瞻基的左膀右臂,這些人為朱祁鎮創造了一個安逸的朝政環境,讓這位高高在上的帝王根本不瞭解朝廷鬥爭的殘酷,更不知道明朝所面臨的緊張的戰略形勢。他順風順水地坐上皇位,凡事都有老臣和祖母為他鋪路,讓朱祁鎮本人沒有任何朝堂經驗可言。畢竟凡事都有人為他拿主意,他有沒有經歷過朝堂政治的磨練,這為他後來不辨善惡忠奸種下了因果。

朱祁鎮與祖母劇照

在朱祁鎮19歲的時候,祖母張太后去世,輔佐他多年的老臣也因年事已高退出朝政。在安穩的榮華富貴之中長大的朱祁鎮,正值意氣風發的少年時代,可是當他親政以後,由於缺乏政治鬥爭經驗,他又極為聽信服侍他多年的太監王振的的話,這些讓朱祁鎮只落得個任用奸佞宦官的臭名聲。很顯然,寶劍鋒從磨礪出,想要成為一代明君還是要經歷過諸多磨練,明宣宗有這樣的條件,但是,他的兒子朱祁鎮並沒有這樣的的人生經歷,再加上朱祁鎮本身的中人之姿,所以,他與父親相比相差甚遠,再正常不過。


鳶飛九天2018


朱祁鎮性格殘暴,昏庸無能,治國無方。好在有個好兒子收拾殘局!明憲宗雄才大略,平大藤峽之亂,平荊襄,勳陽置府,安置流民。兩徵土默特,河套逐虜;三徵女真部,成化犁庭。垂拱而治,幸斯小康,社會專型,成化中興!



史書行者


明宣宗朱瞻基算是明朝歷史上少有的比較正常的君主,也是明朝二百七十六年中屈指可數的明君之一。然而,他的兒子朱祁鎮,則與他本人大為不同。朱瞻基治下,大明王朝慢慢從永樂晚期經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的狀態下走出,但在朱祁鎮一陣猛如虎的操作之下,一切又回落了下去。如果分別用一句話來評價朱瞻基和朱祁鎮,則對朱瞻基的評價應當是“他改變了明朝”,對於朱祁鎮,則是“他又改了回去”。


明君的兒子是昏君,虎父犬子,類似兒子不如來老爹的現象在歷史上很常見。但朱祁鎮之後,明朝的君主可謂是一代不如一代,明朝也迅速衰落下去。可以說,明朝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便是朱祁鎮的土木堡之變。那麼,朱瞻基為何會有朱祁鎮這種兒子?

朱瞻基去世之時,朱祁鎮只有八歲。八歲的小孩,一般什麼都不懂,正是一塊璞玉,需要雕琢。因此,雕琢之人便顯得至關重要。很不幸,雕刻朱祁鎮這塊玉的人,是個殘疾的工匠,叫作王振。太監王振的存在,彌補了小朱祁鎮父愛的缺失,獲得了朱祁鎮的無比信任。由於朱元璋廢除了宰相,所以皇帝的權力得不到制度的制約,一旦皇帝將權力暫時轉讓給信任之人,則這個權力轉讓的標的便會擁有不受制約的權力,正所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王振利用了朱祁鎮的信任,狐假虎威,為自己謀取私利,最終將大明王朝帶向了一條不歸路。

似乎“他只是個孩子”能夠成為朱祁鎮被洗白的藉口,但實際上並不能。同樣是八歲繼位的愛新覺羅玄燁,在十四歲便憑藉一己之力扳倒了大權臣鰲拜,並且在日後做出了一番功績,締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盛世。對比朱祁鎮,可謂皓月比於螢火,麒麟比於駑馬。

實際上,朱祁鎮的失敗,根本原因在於明朝皇子的教育制度與明朝的宦官制度。

明朝的皇子並沒有一套成體系且形成慣例的皇子教育系統,皇子何時接受教育,接受教育的內容如何,隨意性極大,皇帝在皇子的教育中發揮決定作用。一旦皇帝早逝,則皇子的教育便有可能荒廢。清朝不同,清朝皇帝對於子嗣的教育非常重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固定的皇子教育體系。如此,便保證了皇位繼承者素質的下限。朱祁鎮因為父親早死,並沒有接受足夠的帝王教育,性格,能力的培養皆不合格,自然,當上皇帝之後,昏招百出。


明朝的宦官,除了是皇帝的管家之外,還掌握實際權力,比如司禮監掌握著批覆上書的權力,這給了宦官專權以便利,尤其是與皇帝親近的太監。這些太監能夠利用自己本身的權力來影響皇帝,將皇帝基於信任賦予自己的權力解釋為自己職位本身的權力,由此其專權便 沒有了阻礙。清朝則不同,清朝宦官定位只是高級雜役,在制度上與權力完全絕緣,因此,其並沒有專權的機會。正是因為如此,王振的專權變得一路暢通,無人阻礙。

因而,朱瞻基這樣一位明君,卻養了給廢物兒子,表面上看是因為朱瞻基去世這個“偶然事件”,但實際上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明朝制度缺陷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庭州行者


其實這個問題問的有點不對,不能說民生中為什麼會有朱祁鎮這樣的兒子,雖說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的慘敗,導致了自己被俘,同時明朝處於生死存亡的一線,但是這樣的責任其實真的怪不到,朱祁鎮自己身上主要的責任,其實更多的還是在於朱瞻基自己。

首先是朱瞻基得到了這個皇長子時,年歲已經比較大了。這就讓人有點費解了,按理來說,像朱瞻基這樣的皇子皇孫結婚都比較早,正常來說得到孩子的年歲也會比較早。像他的父親朱高熾得到他時才年僅20歲,他的爺爺朱棣得到他的父親,朱高熾時也才18歲,而他得到了自己的長子時,已經29歲了,等到他38歲英年早逝時,他的兒子朱祁鎮才年僅9歲。

他如果能學習他的父親,20歲就得到了自己的長子,那麼起碼還能多出9年的時間來教育自己的孩子,等到他死時,他的長子也已經18歲了,也足以到達能夠繼承帝國的年紀,相反過往的得到自己的孩子,再加上過早的離世,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教育自己的孩子,傳授自己治理國家的經驗和心得,讓尚未成年並且毫無經驗的朱祁鎮過早的登上了帝國的舞臺。這樣一位乳臭未乾的小孩,根本不懂得任何治理王朝的經驗,也沒有任何實操經驗,最終才出現瞭如此之大的危局。

其實我們翻開朱祁鎮之前登基繼位的皇帝的履歷來看,在他們當上皇帝之前,都有一段相當長的實操階段。朱棣在發起靖難之役時,他的長子朱高熾就留守北平負責監理朝廷政務。朱棣在征伐漠北時,就經常帶著朱瞻基隨行,有時候也會將他放在京師,負責某些政事處理。所以說不管是朱瞻基還是朱高熾,他們父子二人都有非常豐富的領軍作戰的經驗以及政務處理的經驗。

可是到了朱祁鎮這一代,是明朝歷史上第一個沒有"實習階段"就登上皇位的皇帝,他既沒有領軍作戰的臨陣經驗,也沒有負責過具體的朝廷政務,他爸朱瞻基一死他就被推出來當皇帝了。可以說,朱祁鎮的志高才疏,都是他的父親朱瞻基造成的。對朱瞻基來說,他僅僅只當了十年的皇帝就駕鶴西去。他的離世不僅讓“仁宣之治”過早的結束,同時也是開啟了大明王朝走下坡路的局面,這既是對全天下百姓的不負責任,也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


小芊芊愛歷史


大明王朝傑出的幾位皇帝基本上都是建國以後的那幾位,朱元璋,朱棣,朱高熾勉強算一個,朱瞻基。在這幾個人以後,大明朝的皇帝無論是在經驗上,還是在行政手腕上,明顯都低了好幾個檔次。

作為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土木堡之變,長年以來都受到各色人士的不斷抨擊,一場土木堡之變,顯示出了朱祁鎮的昏庸無能,明軍五十萬大軍精銳嚴陣以待,儘管瓦剌太師也先分四路進攻,但能夠被完全打散,不得不說朱祁鎮確實是沒有絲毫行軍打仗的經驗。

不僅僅是一場戰鬥打輸了那麼簡單,與瓦剌的戰鬥,直接導致整個大明王朝都差點覆滅,若非於謙於危難之中改立朱祁鈺為帝,大明朝或許就真的覆滅了。

土木堡之變成為了朱祁鎮一生最黑的一個汙點,可以說,朱祁鎮因為這一場土木堡之變,直接引動了眾怒,成為了大明朝的罪人。

但,土木堡之變失敗真的只是朱祁鎮一個人的過錯嗎?奸宦王振的話自不必多說,肯定是坑人的,若非王振極力請願,朱祁鎮也不至於親率大軍討伐瓦剌,朱祁鎮不親自上陣,戰爭的勝負尚且不論,明朝精銳必然也不可能在一場戰役中折損殆盡。

其實朱祁鎮沒有領兵打仗的才能也屬正常,畢竟朱祁鎮是生活在父親朱瞻基,祖母張太后的蔭庇之下,朱瞻基雖然英年早逝,但張氏卻作為太皇太后一直在代替朱祁鎮處理政務,與此同時,大明朝最能幹的內閣,三楊內閣也在這一時期大顯身手,三楊內閣之所以出名,更多的也是因為碰上了朱祁鎮這麼一個年幼的皇帝。

當然,在張太皇太后與三楊相繼去世以後,朱祁鎮領導下的明朝也出現了一種短暫的,青黃不接的現象,老一輩的能臣相繼去世,新上任的官員尚且不能老練的處理政務,恰好朱祁鎮又是一個算不上昏庸,也算不上有才的皇帝,整個大明朝廷自然就處於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可以說當時的明朝,名臣確實是沒有幾個了。

其實選擇朱祁鎮繼承皇位,也是一種必然,朱祁鎮在四個月大的時候就被立為太子,於情於理,根據明朝舊制,讓朱祁鎮繼承皇位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

太多人抨擊朱祁鎮,原因想必也是那一場土木堡之變,的確,土木堡之變後明朝開始走下坡路,曾經積累的數代精銳毀於一旦,但朱祁鎮非有才之人,真的是朱祁鎮的過錯嗎?有才華自然再好不過,但若是沒有才華,個人也不能改變這個現實。

即使是後來于謙扶持下的朱祁鈺,不也是一個靠于謙發家的皇帝?沒有了于謙,想必他也不會比朱祁鎮強多少。


魏青衣


這事兒明宣宗真得稍微背點鍋,雖然他死的時候朱祁鎮才9歲,重大教育問題多數不是他完成的,但宣宗這個當爹的前期教育確實有問題,而且問題還不少。無論言傳還是身教宣宗都給朱祁鎮做了不少錯誤示範,再加上老師選得不對,朱祁鎮同學就華麗的成了一個昏君。

其實咱們得說朱祁鎮的天賦還是不錯的,實錄裡記載為”天質秀傑,龍顱魁碩逈異常,倫巾帽皆須式樣加廣大為之,乃克適用“。意思是這孩子腦袋特別大,刨除大劑量服用三鹿而罹患巨頭症的可能性後,唯一的解釋是丫很聰明。

我們都知道宣宗快30歲才混上這麼一個兒子,自然寶貝的不得了,孩子剛滿月就大赦天下一回,還很是正經的搞了一次出生時五色祥雲蓋頂的封建迷信活動,讓這個大兒子的人望瞬間爆棚。然而我們還知道宣宗這貨有點沒正形,他很快開始了錯誤示範。

宣宗的錯誤示範一

其實說宣宗沒正形完全不冤枉他,朱祁鎮剛冒話的時候,這貨就當著很多重臣的面把兒子抱懷裡瞎逗,問兒子:”以後當皇帝了能讓天下太平不?“

朱祁鎮大嗓門喊:“能!”

宣宗很高興:“有搞事情的敢帶一票兄弟出去砍人不?”

朱祁鎮繼續大嗓門喊:“敢!”

然後沒譜老爹巨爽,把褲腰帶也解了,衣服也脫了,全披兒子身上,又把兒子抱上了御座。左右大臣也開始跟著起鬨,立馬上演了一幕跪地不起,三呼萬歲的表忠心戲碼,讓宣宗和朱祁鎮爽上加爽。

其實這一幕仔細想想,如果排除事先排練過的可能性後,唯一能看出來的是朱祁鎮這娃有點虎X,一個虎X孩子不上大嘴巴子扇清醒早晚得惹禍。可偏偏那沒譜老爹還給了獎勵,最後朱祁鎮果然也惹下踏天大禍,明朝差點變成南宋了。

宣宗的錯誤示範二

如果第一個錯誤示範是言傳的話,那麼第二個就是身教了,宣宗這傢伙確實算個天才,明朝皇帝裡能稱得上文武雙全的也就他了。從資質上說他應該比朱祁鎮還好,在加上有朱棣這樣的狠爺帶著,成就很喜人。

丫詩寫的不錯,起碼比後世寫四萬多首那哥們強;畫畫也挺牛,筆法圓融灑脫,當職業畫家混飯吃沒問題;騎射功夫也算了得,戰場上秀連珠箭的事兒都幹過。算的上文武雙全的頂級人才。

但他有一個聰明人常有的惡習——愛好太廣泛,什麼都能拿來玩玩。沒事鬥個蛐蛐啦,玩個投壺啦、出去打個獵啦,他天資奇高,這麼多愛好也沒影響當個好皇帝,所以給了兒子一個錯誤的印象,當皇帝很容易。可惜朱祁鎮既沒有他老子的天資,也沒有朱棣、姚廣孝那樣的名師,這不就等著悲劇嘛?

宣宗的錯誤決定

宣宗做出最錯誤的決定就是給朱祁鎮選老師,話說當時明朝不是沒有牛人,三楊也好、于謙也罷,教朱祁鎮都綽綽有餘。可偏偏這缺德爹找了個割雞分子當東宮局郎,督促太子進學。

找個太監也就沒什麼,你倒是找個像樣點的啊?當時宮裡也不是沒有好太監,金英、範弘這種位高權重的不行,還有李永昌呢啊!那是能和于謙一起討論軍務的兵法大家。再不行還有阮安啊,那是清廉到讓無數文官羞愧的好人。最不濟找劉永誠也行啊,好歹是狂虐兀良哈的猛人,不至於土木堡叫也先給包餃子吧?

然而宣宗這個沒譜的給朱祁鎮選的那孫子叫王振,這貨文不成武不就,渾身上下就一張嘴好用,簡稱叫能忽悠。就這樣,虎X學生加嘴炮老師組合誕生,明朝的國運也就急轉直下了.....


總結起來吧,朱祁鎮變成那個操性,宣宗其實是有責任的。他極端錯誤的言傳身教又給兒子找了個傻鳥老師,於是朱祁鎮同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完全扭曲,最終讓這個虎X孩子在昏君的路上狂奔不回......扯淡完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