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脈01)重塑精神地標,打造母城文化——尋找江津母城源點

重塑精神地標 打造母城文化

——尋找江津母城源點,延續群體精神信仰

譚雲籍 譚蘅君


引子:2018年第14屆全國中小學教師文化作文與文化教學優質課大賽在南岸區廣益中學舉行,主題是“城市文化背景下的地域教育個性探索”。

中國城市在強勢崛起,城市化、城市群、都市圈等各種概念應運而生,中國文化進入城市軌道。

但還沒有與之相適應的文化思考和教學理論及實踐,這注定對成為一種遺憾:城市時代沒有城市化的文化建構和教育研究,我們身體住在高樓裡,但靈魂卻在鋼筋水泥之外。

這種痛苦的分裂需要文化人去思考自己城市的文化:城市源點、城脈發展、人文底蘊、環境變遷、城市造型、群體個性、精神信仰等。

城市不僅僅只有樓群的物理硬件,更應該有生命的文化軟件,讓一個城市的群體找到自己靈魂的皈依。

本文是對城市文化的一種探索:一座城市的精神地標,究竟該建在哪裡?母城文化的源點該怎麼判斷?我們該建設怎樣的城市文化秩序?每座城市的鄉愁該如何打開?

拋磚引玉,以江津為例,請走進城市文化內核,去探索那些看得見和看不見的風景。


目錄

上篇:外城,江津城市座標

一、尋找城市顏面:城鎮化背景下的文化焦慮

二、江津意象:強大的先天八字

三、神話傳說:李鐵柺封印江津“陰陽樂”仙家風水

(一)天示奇觀:超靈出世七彩迎

(二)拜師學道:丹成雲遊尋造化

(三)長江首壩:中國哲學第一島

(四)尋龍查脈:石筍陰陽雙龍情

(五)伏龍奇遇:陰陽合樂鴻蒙氣

(六)隱藏仙蹤:封印江津道藏群

(七)雪藏江津:解印秘笈留石門

(八)神話啟示:重構文化新秩序

四、遠望江津:六龍朝聖的風水格局

(一)長江:跟你想象的不一樣

(二)幾字與巴字:長江的楷體與篆體

(三)遠望江津:南北夾擊山水情

五、中觀江津:鶴山坪上的歷史故事

六、縣誌與長聯:水陸之衝,全蜀要地

七、峽谷詩意:行政交界處的江津文化資源

下篇:內城,城市文化記憶


上篇:外城,江津城市座標


一座城,就是一群人的集體記憶和精神皈依,從歷史來看,每座城市都應該有自己的源點。

它是城市的胎記,標誌著從建城以來,這個群體的精神發源跟山水融合的最初種子。

就像北京母城源點在天安門一樣,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母根。比如重慶的母城源點在朝天門,無論重慶往北或往西延伸多遠,計算它半徑的圓心,永遠是朝天門,而不是渝北或渝西的某個現代建築。

這些源點從來不是空穴來風,它們定位的背後,除了交通、地形、位置、經濟、風水、歷史選擇、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外,還體現在各個朝代的政治與文化功用上。

有些時候,城市大了,這些源點就不僅僅侷限在一個點上,而是基於源點的一定範圍。就像青獅白象鎖大江所展示的意義一樣,在朝天門、江北嘴、彈子石三角區,無論從風水文化還是政經功用,長江兩岸的朝天門與彈子石的重要性,都超過了嘉陵江兩岸的朝天門與江北嘴。

所以,彈子石留下的人文風水,是關於大禹與塗嬌嬌的傳說,是誕生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王“啟”的地方。而江北嘴留下的人文啟示,是元末明初大夏國明玉珍的皇陵。這兩個不對稱的人文信息,讓人們對彈子石充滿了歷史與未來的美好想象,卻對江北嘴抱著敬畏與凝重的心態。


(城市文脈01)重塑精神地標,打造母城文化——尋找江津母城源點

圖注:青獅白象鎖大江圖示


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很多人內心早已缺失了對城市文脈的關注,無論是地理文脈還是人文文脈,他們只看到交通、地段、商圈、學校、小區環境等顯性的因素,卻往往忽視了背後更為重要的歷史信息與文化暗示。

這些文化暗示曾經在上千年的時空裡不斷釋放和加強,已經與這片土地融為一體,象一種暗藏的能量,隨時以各種方式影響著這個群體的心理變化與行為趨勢,從而成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左右著群體的精神狀態與人生選擇。

尋找城市的源點,挖掘背後的文化信息,延續一座城市的精神信仰,成為文化復興與崛起時代地域文化與城市文化建構的必備。


一、尋找城市顏面:城鎮化背景下的文化焦慮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江津城市的母城源點在哪裡?

幾千年來,生活在幾江半島上的先民是怎樣認識這座城市與群體生活方式之間的關係?按照人居學,江津城市在佈局上有怎樣的特點?從歷史信息上,它告訴我們哪些先祖的智慧與認知?這對江津群體的性格和精神成長有怎樣的影響?等等。作為江津後人,首先必須要準確解讀。

在城市化背景下,許多文化古蹟悄然流逝。在建構城市文化的今天,每座城市都在大興土木,回首城市久遠的記憶,那些在《府志》《縣誌》裡的種種記載,怎樣才不被扼殺在時代的衝動裡,給城市留下一點時間的厚度?

孟浩然說“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城市裡還有多少可供我輩和後輩登臨的勝景?城市還在,雖然我輩從來沒有傳承城市文化的記憶(它早已變成了另一種形式的城市災難),但希望給後輩們留下江津的城脈線索,讓他們的精神能夠與這座城市交談。

走進江津,去尋找“城市封面”吧。

方法很重要:圖文結合。沒有地圖的城市,是沒有靈魂座標的走肉。

“圖,經也;書,緯也。一經一緯,相錯而成文。”鄭人宋樵曾說“古之學者為學有要,置圖於左,置書於右,索象於圖,索理於書”,說明了書與圖的關係。


(城市文脈01)重塑精神地標,打造母城文化——尋找江津母城源點

圖注:《遵義府志》關於“圖說”的原文


沒有圖注的城市,是文字的盲人。

梁啟超稱之為天下第一府志的《遵義府志•卷一》開篇即說:“圖學之於地理,自古蓋尤要矣。故方誌昔皆稱‘圖經’。”

圖與文字結合,才是打開城市的正確方式。

只用文字來述說城市,最古老卻又最無力。涉及地理風土,要結合“圖說”,才讓表達一目瞭然。

希望我們的文圖,能夠“深契古法”,讓閱讀更輕鬆。


二、江津意象:強大的先天八字


“長江上的要津”簡稱江津,從它的名稱去解讀它的環境優勢。

中國傳統命名學博大精深,一個名稱,蘊含了對這座城市特徵的認識或某種追求。“江”或“津”是中國傳統美學非常重要的意象。

“江”大家比較熟悉,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賦予了長江時間、青春、韶華等內涵,蘇軾賦予了長江以歷史場景與悠遠時空及思鄉離別、歸隱曠達等內涵。

江津的意象組合中,“津”可能才是關鍵。對“津”的意象卻相對缺乏些。

“津”指渡口,首先有離別場景。王勃的“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就是送別詩。

津渡更重要的意象,是被賦予道諦、法門、救濟、超度等意指,成為聯繫現實和理想、入世和出世之間的紐帶。比如秦觀的“霧失樓臺,月迷津渡”,就是對文人理想地“桃源”無望所帶來的悽迷心境的描述。

在詩文典籍中,對津渡的追尋具體化為“問樵”與“問漁”。

問樵多涉及對道家神仙世界的主動追求,而問漁多表現對濁世的不滿和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如王之道“山前踴躍見樵人,欲問神仙更問津”,錢惟善的“誰識山中隱者廬,白雲無路問樵夫”等,算是對神仙世界追求的解讀。

樵與漁作為津渡意象的人物主題,有兩個意義:漁樵形象不僅與仙佛結緣,還實現了由個人俠義到忠君愛國的道德轉換,也間接表彰了來自民間的倫理正義。比如杜甫的“莫怪恩波隔,乘槎與問津”,就是希望李白能上書皇上,說明真相,重獲恩寵。

總體來講,中國詩學文化的津渡意象主要是對精神心靈的引導,無論是隱的獨善其身,還是顯的救濟天下。

說“津”字意象,是想說明處於“要津”地位的江津在幾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已經被賦予了相應的文化內涵,成為重慶文化高地,具有“津”意象的文化建構。

這種秩序可以表述為:如果說長江是時間之河、生命之河、歷史之河,那麼“津”就是對眾生進行篩選、引導和超度的口岸。

這裡是生命的渡口、精神的渡口、靈魂的渡口、文化的渡口,是歷史長河上眾生的渡口。

靈魂的渡口:江津是重慶佛道寺廟宮觀最多的地區之一,將靈魂由此岸渡向彼岸;也是宋明以來教育最發達的縣市,由野蠻渡向文明。

道家的渡口:江津擁有西南唯一的武當行宮朝源觀,一幅奇聯,至今無解。

禪宗的渡口:

江津西少林寺,禪宗秘境,佛界品質,全國僅三。


(城市文脈01)重塑精神地標,打造母城文化——尋找江津母城源點

圖注:武當+少林組合,全國唯一。


教育的渡口:公元998年,江津書生畢申考取進士,成為重慶史載第一位進士;1008年五舉書院建成,是重慶第一個書院;1064年重慶境內第一個文廟——成文廟在江津落成(重慶府文廟1131年建成,璧山文廟1204年建成);宋天禧年間,因畢申在石蟆鎮牛心山結廬讀書高中進士,由官府倡導,在此開設南山經堂,為史載重慶第一所民辦書院,在這裡讀書的張弦成為第二位進士,位重湖廣總領;從宋至明清,江津都是重慶治下書院最多的地區之一;江津聚奎書院教育底蘊深厚,是重慶至今唯一活著的書院;白沙抗戰大合唱,震驚世界……


(城市文脈01)重塑精神地標,打造母城文化——尋找江津母城源點

圖注:乾隆版《江津縣誌》所載江津書院


(城市文脈01)重塑精神地標,打造母城文化——尋找江津母城源點

圖注:乾隆版《江津縣誌》所載宋代進士


生命的渡口:江津是全國長壽之鄉、武術之鄉、富硒之鄉,世界衛生組織和教科文組織對江津進行三個月考查,得出的結論是“江津是世界上少數的森林覆蓋最豐、水質最潔、空氣最純的地區之一”,宜居指數是以世界為背景。

楹聯文化的渡口:聯聖鍾雲舫的故鄉。

民間建築的渡口:“會龍山莊”的建築禮制,不僅重慶最高,全國民間可能也是唯一,部分禮制甚至超越故宮。

當代愛情的渡口:愛情天梯的真情陪伴,全國少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