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化是黃巾起義軍,但卻活到了蜀國滅亡,他活了上百歲嗎?

來不及說再見


在正史裡廖化和黃巾軍沒什麼關係,所以就《三國演義》的情節討論一下吧。

在《三國演義》裡,廖化出場是在關羽離開許昌的時候,關羽當時正在找失蹤的車隊,廖化出來,書中描寫關羽看到廖化是“見一少年,黃巾錦衣”,所以關羽擔心他是“黃巾餘黨”,廖化在提出跟隨左右時沒有同意。

關羽離開許昌是在白馬之戰和官渡之戰之間,也就是公元200年。而黃巾起義爆發於公元184年,在185年被鎮壓。照這麼算的話,廖化如果真的參加過黃巾起義,此時絕對不是一個少年,至少也該有30多歲。

不過除了第一次黃巾起義,實際此後也有黃巾餘黨起義,像公元公元188年郭泰在西河白波谷起事,一度攻佔太原。而汝南、青州、徐州等地也有黃巾軍餘部起義,曹操就是靠討伐青州黃巾軍起家的。

此後小規模的黃巾軍起義也是不斷,所以廖化雖然一身黃巾軍打扮,卻未必是在184年就參加過黃巾軍,而是之後才參加的。不過即使此時廖化是一個20歲不到的少年,他在《三國演義》裡也算長壽了。

廖化是在蜀漢滅亡以後抑鬱而死,蜀漢滅亡是在公元263,距離廖化出場已經過去63年,此時的廖化應該80出頭。而且廖化可不是蹲在家裡養老,在蜀漢末期他照樣多次上戰場廝殺,斬殺敵將。在蜀漢滅亡之際,80歲的他也是衝殺在前,真正為蜀漢獻身了一輩子。

廖化經歷了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三國的興起和三國的衰弱,也算一本活的《三國演義》了吧。


不沉的經遠


在《三國演義》中,廖化堪稱是一塊活化石,他參加過黃巾起義,一直活到了蜀漢滅亡,親眼見證了三國時代的開啟和終結。那麼在他到底活了多久,真有上百歲麼?

如果以演義記載來算的話,廖化還真有可能有100歲左右。

黃巾起義爆發於184年,廖化病逝於264年,中間相隔80年。如果廖化在20歲參加起義軍的話,那麼他出生於174年,他的年齡正好為100歲。

要是廖化參加起義軍的年齡小於20歲的話,那麼廖化的年齡就超過了100歲。

當然,這是最理想的情況。

黃巾起義主力雖然在188年被消滅,但餘部仍然堅持了一段時間,在192年後基本平息。廖化也很有可能是後期參加的,搭上了起義軍的末班車。如果屬於這種情況的話,廖化的年齡大概在90歲左右。

但能活90歲,放在當時平均壽命30歲左右的東漢三國時期來看的話,也是非常恐怖了。

不過更恐怖的是,蜀漢滅亡時,廖化還能領兵出征抗擊曹魏,衝在最前線。想象一下當時的場景,在1700多年前,一位90多歲高齡的老將軍還領兵出征,廖化的身體還真是倍棒啊!

當然也正因為廖化90多歲還要領兵出征,所以有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這句俗語。

不過在正史中,廖化的年齡就要打些折扣了

正史中廖化的形象和演義中有較大的出入,無論是年齡還是能力。

廖化字元儉,出身於荊州襄陽郡的望族,關羽鎮守荊州時,他擔任關羽帳下主簿,並沒有提到他參加過黃巾起義。

關羽敗亡荊州時,廖化先是投降東吳。後來廖化想要回到益州,便以詐死之計逃出了東吳的控制,帶著自己的老母親晝夜兼程,一路向西,在秭歸一帶和前來東征的劉備相遇。劉備見到廖化喜出望外,立即任命他為宜都太守,後來又以廖化為別督,參加了夷陵之戰。夷陵戰敗後,廖化成功撤回蜀漢。

由於夷陵之戰蜀漢損失了一大批中青年將領,所以廖化便成為蜀軍中較為出眾的將領,被諸葛亮所重用,多次活躍在北伐前線,立下不少戰功,一路升遷為右車騎將軍、幷州刺史,成為蜀漢後期最為重要的將領之一。

時人有云,前有王平和句扶,後有張翼和廖化。可見廖化在蜀軍中的地位。

263年,廖化奉命率軍援助姜維,與其合兵劍閣。264年,廖化隨後主劉禪北上洛陽,病逝於途中。

那麼廖化的年齡在正史中有記載麼?

陳壽雖然沒有具體交代廖化的具體年齡,但還是記載了大致的範圍。

261年,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成為平尚書事,廖化去見宗預,招呼老朋友去拜訪一下諸葛瞻。宗預對廖化說了這麼一句話:“吾等年逾七十,所竊已過,但少一死耳,何求於年少輩而屑屑造門邪?”

大意是說,我們倆都是年過70歲的老頭子了,啥事都經歷過了,也就差死了。何必拖著老臉去拜訪30多歲(諸葛瞻當時30歲出頭)的年輕人呢,咱犯不著這樣做。

宗預的這句話交代了廖化年齡的大致範圍:年逾70,也就是廖化的年齡在71-79歲之間,據此可以推算出廖化出生於183年-192年。而廖化在264年病逝,那麼廖化最終的年齡在74-83歲之間。

廖化的年歲雖然沒有90、100歲,但在當時來說也確實是非常高壽了,至少和司馬懿是差不多的。


石頭說歷史


答:在《三國演義》裡,廖化至少活了94年以上。

但這是羅貫中不小心造成的,實無意為之。

羅貫中為什麼會釀成如此重大的“車禍現場”呢?

因為,《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宗張楊傳第十五》中“宗預傳”的後面,附了一篇廖化的小傳,只有寥寥百餘字,其中傳遞出一個這樣的信息:“廖化字元儉,本名淳,襄陽人也。為前將軍關羽主簿。”

即廖化一出場,就是關公的軍中主簿,在關公帳前效力。

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關公一直跟隨著兄長劉備東奔西走、顛沛流離,什麼時候才獨立成軍的呢?

羅貫中前思後想,就給廖化安排了一個自己獨立設計的戲份:即關公護送皇嫂過五關、斬六將,離開曹操、投歸劉備。原為黃巾軍舊部的廖化、杜遠兩人佔山為王,垂涎於甘、糜兩位夫人的美色,就打算劫財劫色,兩位山大王一人一個平分作為壓寨夫人。但廖化最後敬服於關公的威名,投歸關公帳下。

《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宗張楊傳第十五》裡面又記:景耀四年,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開始統領朝政,廖化路過宗預府,想邀宗預一同到諸葛瞻住所造訪。宗預說:“吾等年逾七十,所竊已過,但少一死耳,何求於年少輩而屑屑造門邪?”

這就很恐怖了。

想想看,黃巾軍起義爆發時間是公元184年,如果廖化是這時參與其事,那麼,他至少出生於170年。

好吧,就以其出生於170年算,則在264年蜀漢滅亡時,那麼,他已經是94歲高齡了!

注意,羅貫中還寫,鄧艾兵圍沓中時,廖化還出現在戰鬥前線,建議姜維退守劍閣——94歲高齡領兵上戰場作戰,您敢相信嗎?

當然,如果不細心讀書,不仔細分析,大家是不會注意到這樣的神情節的,都會相信,廖化只是六七十歲的年紀。

所以說,演義終究是演義,廖化的年齡,就和書中關公胯下赤免馬的年齡一樣,成為了該書的兩道硬傷,止可粗讀,不堪細究。

事實上,按照《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宗張楊傳第十五》中宗預所說的“吾等年逾七十”,廖化的實際壽命應該是七十多歲而非九十多歲。

類似的“廖化年齡”的烏龍事,其實,在金庸先生的《神鵰俠侶》中更多。

按照《射鵰英雄傳》第一回交待時間背景為:“光宗傳到當今慶元皇帝手裡,他在杭州已坐了五年龍廷。”即當時為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神鵰俠侶》第三十三回中寫第三次襄陽之戰發生的背景,為“大宋理宗開慶元年,是蒙哥接位大汗後第九年”,即該年為1259年。這其中的時間跨度長達六十年!

想想看,郭靖在第三次襄陽之戰時,已經是六十歲的花甲老人了!

以郭靖為參照系,凡在郭靖出生之年已經成名的江湖人物,到了第三次襄陽之戰之時倘尚健在,如柯鎮惡、沙通天、侯通海、彭連虎、靈智上人、黃藥師、一燈大師、周伯通、瑛姑等等,都是百歲上下的老人了。


覃仕勇說史


黃巾起義始於公元184年3月5日,終於公元184年11月。而蜀國滅國是公元263年,期間間隔七十九年。如果廖化真的參加了黃巾起義,按照二十歲左右從軍來算。他在蜀國滅亡之際,差不多有百歲左右。

那麼?廖化真的活了上百歲嗎?接下來綜合“演義”、“正史”兩方面來考證。

按照“演義”的說法

在《三國演義》中,廖化早期確實做過賊寇,不過基本可以排除黃巾軍的說法。

關羽千里走單騎期間,二位嫂嫂被廖化的同伴杜遠所擄。杜遠準備跟廖化分娶為壓寨夫人,但廖化聽聞了關羽“千里尋兄”的事蹟後,為其義氣所感,打算送眾人下山。杜遠不從,出言不遜。於是廖化殺了杜遠,帶著眾人護送著二嫂,打算下山追隨關羽。

但是!關羽考慮到廖化的“賊寇”身份,拒絕了他的請求。原文如下:

公尋思此人終是黃巾賊之類,若用為伴,人必恥笑

關羽的這句話,很容易讓人誤會,廖化是不是參加過黃巾起義。事實上關羽只不過顧忌廖化是“黃巾賊之類”的賊寇。與之勾搭在一起影響不好。並不是說廖化真的就是“黃巾賊寇”。

而廖化初見關羽,在介紹自己的時候說道“漢末世亂,流落江湖劫掠,自己聚眾五百餘人。”


說明按照“演義”的說法,廖化充其量是個山大王,並沒有參加黃巾起義。

按照“正史”的說法

在正史中,更加可以肯定,廖化沒有參加過黃巾起義軍。

起初,廖化家是沔南一帶的豪門世族,加入劉備集團的時間不詳。早期從事關羽,是關羽麾下的主簿。關羽死後,廖化被迫歸入東吳。由於思念漢主劉備,廖化詐死,暗中帶著母親晝夜奔入了蜀漢。

此後,劉備對廖化倍加重用,任命他為宜都郡太守。到後蜀時期,廖化因戰功逐級遷升,名位常與張冀相等,而在鎮軍大將軍宗預之上。

公元263年,劉禪投降曹魏,次年廖化、宗預奉命向洛陽遷移。廖化病逝於途中。享年大約八十歲左右。

廖化享年八十左右,基本是可以肯定的。因為在公元261諸葛瞻初掌朝政之際,廖化跟宗預討論去拜訪諸葛瞻,宗預對廖化說道“吾等年逾七十,所竊已過,但少一死耳,何求於年少輩而屑屑造門邪?”此時廖化只有七十多歲。

公元261年廖化七十多歲,在公元263年蜀國滅亡之際,廖化頂多八十多歲,他不可能參加過黃巾起義。



所以!無論“演義”還是“正史”,都可以排除廖化參加黃巾起義軍的說法。廖化終年八十歲左右,沒有百歲高齡。


愛尚文史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比喻辦事缺乏好手,讓能力一般的人出來負責。那麼,歷史上的廖化真的就是一個能力平庸之輩嗎,還有歷史上廖化到底活了多少歲呢?今天,我們就一起通過歷史的蛛絲馬跡來探究一二。

在《三國演義》中廖化為黃巾軍出身,後來他要投靠關羽,關羽嫌疑他的黃巾軍身份而沒有收下。實則不然,歷史上真正的廖化可不是賊寇,他可是出身於沔南的豪門世族, 不是屌絲,而是富二代。後來,廖化投奔了關羽,為前將軍關羽帳下主簿。

公元219年冬,呂蒙和陸遜奇襲荊州,關羽敗亡,而作為關羽帳下主簿的廖化成了東吳的俘虜,並且被帶回了東吳。廖化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為了回到蜀國,他設計詐死,東吳信以為真。於是,他趁機帶著母親一路西行,奔赴蜀漢。恰逢此時,劉備東征孫吳,在秭歸與廖化相遇。劉備見到廖化後非常高興,任命廖化為宜都郡太守。不幸的是陸遜火燒連營,蜀軍大敗,廖化只能跟著敗兵退回蜀中。



在劉備去世後,廖化升任丞相參軍,後來又為廣武都督,陰平郡太守,多次跟隨諸葛亮和姜維北伐。公元259年6月,廖化升任右車騎將軍,兼領幷州刺史,其官位與張翼相等,而在鎮軍大將軍宗預之上。當時的人說道:“前有王平、句扶,後有廖化、張翼。”公元262年秋,廖化跟隨姜維最後一次北伐,但是很快就被鄧艾擊敗,姜維敗退到沓中屯田。隨後,鄧艾出奇兵,劉禪開城投降。264年春,廖化與宗預一起向內遷移前往洛陽,在途中病逝。

關於廖化的年齡,史書上並沒有詳細的記載。但在261年,廖化看望宗預時,宗預曾說:“吾等年逾七十”,也就是說這年宗預和廖化的年齡在71歲到79歲之間,264年廖化病逝,因此廖化病逝時的年齡應該在74屬於至82歲之間。

廖化70多歲時,繼續領兵作戰。於是,就有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把廖化比作平庸將領,也笑話蜀漢已經沒有人才了。實際上,歷史上的廖化並非是一個能力平庸之輩,而是一個能文能武的人才。公元238年9月,廖化率兵攻打魏國守善羌侯宕蕈駐守的營寨,雍州刺史郭淮派王贇、南安郡太守遊奕率兵救援。兩軍夾擊廖化軍隊,廖化抓住魏軍分散弱點,大敗魏軍。同時,廖化也是一個很有眼光的人,他曾勸姜維“用兵如果不收斂,必將自食惡果”,但姜維不聽,最終被鄧艾擊敗。



歷史上廖化不僅在被東吳俘虜後,還想著迴歸蜀國,而且他70多歲的高齡還上陣殺敵,由此可見其忠勇。像這樣一位老將軍,我們真不應該調侃他,他是值得後人敬佩的。各位,你們認為呢?


密探零零發


《三國演義》裡面的廖化

廖化在《三國演義》中的出場離關羽要掛已經不遠了,裡面說了廖化是黃巾餘黨。黃巾起義的時間是公元184年,起義沒有多久就被鎮壓下去了。然後公元188年,黃巾軍又來了第二次起義。而廖化死於公元264年,如果是20歲參軍且參加第二次黃巾起義,那麼廖化只活了90多歲,如果是參加第一次黃巾起義,那麼廖化活了100歲。如果廖化參軍的年齡大於20歲,且參加了第一次黃巾起義,那麼確實活了超過一百歲。如果廖化參軍的年齡只有10多歲,無論參加哪次黃巾起義,都沒有活過100歲。



正史之中的廖化

說完了《三國演義》之中的廖化,那麼就來說說正史之中的廖化。《三國志·宗預傳》提到過宗預和廖化都超過了70歲,那時候是公元261年。這樣無論怎麼計算,廖化臨終前最多也就80多歲。80多歲在古代也算是高壽了,所以廖化活到這個歲數也確實不錯了,這種可能性還是蠻高的。



古代當然也有活過100歲的人,雖然群體不多,哪怕現在也不是大群體,但很多都沒有被史籍記載。廖化雖然也有活過百歲的可能,但廖化按照正史的記載,最多也就活到80多歲。


淡看天上月


廖化作為三國裡面“名聲極大”的人物,想不知道他都難,在成都武侯祠的文臣武將廊中,他排在黃忠後面,位居第八,一句“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將其打入了二流將領行列。

廖化戰鬥力雖然不怎麼樣,但生命力卻很頑強,對於他到底活了幾歲,那是說法不一,因此我用史書上的記載,慢慢分析推理給大家解釋。

按《三國志》和《襄陽耆舊記》的記載:廖化家為沔南豪族,初時任關羽的主簿。

建安二十四年懂,孫吳奇襲荊州,關羽遇害,廖化亦歸入孫吳,但這廖化也是個忠義之人,他因思念舊主,於是詐死,帶著母親偷偷回到蜀中。

此時的廖化已經出仕,並且他的母親還健在,按正常情況來推理,這時廖化的年紀應當在青年到中年這個階段,而因出仕還沒多久,所以只能做到主簿這個位置,並且史書沒有記載他有職務方面的調動,所以年紀上會相對更小一些。

景耀四年,廖化路過看望宗預時,宗預曾說:“吾等年逾七十”,也就是說這年宗預和廖化的年紀在七十一和七十九之間,回頭計算,則關羽身亡時的廖化差不多就在二十九歲到三十八歲這裡,考慮到古人當兵作戰都比較早,所以他那時的年齡不會很大,熬到主簿這個位置的時候應該在三十歲左右。

景元五年,廖化病逝,依據宗預的話,寬泛地說,廖化病逝時的年齡應該在七十四歲到八十三歲這裡,我就取其中間值78歲左右。

在《三國演義》中的廖化,年紀跟《三國志》上又有相差,但細算一下便可瞭解。書中的廖化初次登場是在官渡之戰的前夕,那時的他只是個少年,我按十五歲來算(古人十五已經成年,可參軍作戰),則廖化大概生於公元185年,所以他就不可能參加過184年爆發的黃巾起義,但書中又說他是“黃巾餘黨”,那應該是黃巾軍餘部不停的更新換代,因此他只是參加過不成統的零散黃巾軍。

在《三國演義》中,蜀漢滅亡後廖化因憂憤而死,這與歷史上記載的差不多,也就是公元264年,書中寫的廖化享年約80歲,這就很符合《三國志》的記載了,因此廖化準確享年時間就是80歲,並沒有活到上百歲。


大國布衣


公元219年,這一年的樊城之戰,是關羽一生中最閃光的時刻,戰爭初期他淹樊城,擒于禁斬龐德,直逼曹阿瞞都有遷都的念頭。不過,運氣很快就拋棄了他。接著他敗在曹仁手裡,後來失荊州,走麥城。甚至連自己的頭顱,關羽都保不住,被呂蒙砍下,作為禮物送給曹操。

關羽部下,紛紛歸於吳。曾在關雲長手下擔任文薄一職的廖化,卻走上了一條不尋常之路。他深感劉備皇恩浩蕩,在戰場上裝死。成功騙過吳軍後,帶著一家老小晝夜西行,千里走成都。

大概走了兩年半,於221年在秭歸遇到,御駕東征的劉玄德。劉備看到廖化衣衫襤褸,卻心懷赤子之心。龍顏大悅,封廖化為宜都(今湖北宜昌)太守。隨劉備進軍至猇亭,劉皇叔以廖化為別督,與陸遜率領的吳軍對峙。

在222年春,劉備大軍被陸遜連拔四十大營,廖化隨敗軍退回蜀中。

有句歇後語“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實際廖化能力並不弱,面對窮兵黷武的姜維,他指出:“用兵如果不收斂,必將自食惡果‘,說的就是伯約(姜維字)”。果不然其然,蜀國在同年的263年滅亡。

那麼廖化是不是有百歲呢?

261年,廖化遇見老友宗預曾說:“吾等年逾七十”,也就是說這年宗預和廖化的年齡在七十一到七十九之間。三年後,蜀國舊臣被迫遷往洛陽,廖化於途中病逝,可見老廖的年齡應該在七十四至八十三之間。

至於《三國演義》中,廖化追隨張角兄弟參加黃巾軍,這都是明人羅貫中,乾的好事,與史書上的廖化無關。


本草百曉生


河北鉅鹿人(今河北邢臺)張角會醫術,善占卜,平日以裝神弄鬼為生。

後來機緣巧合,張角偶得天下奇書《太平經》,並據此編纂而成《太平要術》一書。

此後張角利用書中陰陽學說蠱惑人心,創立了太平道,信眾遍及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人數多達四十多萬。

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2月,張角率眾起義,信眾皆頭綁黃巾,史稱黃巾起義。

黃巾軍主力雖然在當年11月,就遭到了政府軍的鎮壓,但仍有大批殘存勢力轉歸地下秘密活動,伺機待發。

之後二十年餘年間,各州城府縣,打著黃巾軍旗號起義的屢禁不止。

廖化生於荊州沔南(今湖北洪湖市)的一個官宦家庭。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至許都,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

獻帝受曹操要挾,各地官府因此不奉朝廷者大有人大。

南陽郡太守陳吉乘機大肆搜刮民財,私造軍器,企圖擁兵自重。

郡內百姓苦不堪言,又有人打著黃巾的名義起兵。

廖化當時十四歲,會些拳腳,也想乘亂世大展身手,博個功名富貴。

所以黃巾軍走到沔南之時,廖化瞞著家人投了黃巾軍。

廖化投的這股黃巾軍有二千來人,領頭的叫吳鉅。

吳鉅曾是地公將軍張寶麾下的渠帥。

當年起義失敗,吳鉅逃回南陽老家隱居。

這次官逼民反,吳鉅迫於無奈,才不得不出山領兵起義。

廖化因識字會拳腳,又立了些戰功,吳鉅遂升他為副將。

義軍很快打到南陽城下,郡守陳吉領官軍死守城池,義軍攻城不下。

連續攻城半月,義軍軍糧短缺,又無攻城器械,漸漸的顯露頹勢。

此外荊州牧劉表調兵遣將,四處征討義軍,義軍戰敗的壞消息接踵而來。

俗話說禍不單行,正在吳鉅為了攻南陽還是轉戰它處兩難之際,左路偏將張黨居然領私兵連夜逃跑不知所蹤。

左路義軍見逃了主將,立刻樹倒猢猻散,不戰自逃。

陳吉在城頭上見到義軍有潰逃之勢,心中大喜,傳令官軍出城追擊破敵。

南陽城內有騎兵二百,步兵六百。

城外的義軍左路一千盡退,中路也軍心動搖,跟著逃了三百餘眾,已然無法和官軍抗衡。

吳鉅見大勢已去,命令廖化領軍先撤,自己帶三十餘騎親兵,前往阻擊官軍。

廖化知吳鉅此去必死,忙跪倒叩拜道:“將軍,這些義軍大多是你從家鄉帶出來的。廖化新來乍到難以服眾,還請將軍領兵撤退,我來斷後。”

吳鉅不肯,責令廖化聽令。

廖化無計,只得喚親兵將吳鉅綁走,自領騎兵前去斷後。

連廖化在內,共三十三騎直奔官兵衝殺過去。

來回衝殺不過數個回合,就只剩下廖化一人。

陳吉命士兵將廖化團團圍住,妄圖抓活口,好向劉表邀功,免去自己囤私兵之過。

“呔,猶那賊人,還不下馬受縛,更待何時?”陳吉喊道。

此時廖化渾身鮮血,兩臂顫抖,幾乎握不住掌中長槍。

“爺爺手中長槍仍在,何人敢上前來戰!”廖化深吸一口氣,喝問道。

陳吉見廖化不降,一揮手,示意騎兵圍將過去。

廖化又戰了幾個回合,胯下戰馬中冷箭吃疼,前腿離地而起,將廖化掀翻在地。

廖化一落地,四面八方的官軍立刻攻了過來。

眼見著十死無生,廖化索性扔了掌中長槍,隨手拾起地上一柄寶劍,直楞楞的朝著陳吉的方向衝殺過去。

說來也怪,廖化手中這柄寶劍居然是件削鐵如泥的神兵。

寶劍劍身本來是泛著湛藍色的光芒,但砍到官軍身上之後,觸血肉而見赤紅色。

連續砍翻十餘人之後,寶劍儼然成了一把赤焰包裹的血劍。

“赤霄!他拿的是赤霄劍!”不知道是誰帶頭喊了一嗓子,官軍中有識得厲害的開始四散奔逃。

陳吉也知此劍厲害,拼命揮舞馬鞭,要攔住逃跑的官軍。

已經殺紅了眼的廖化,不管不顧的衝向陳吉。

等到了近前,陳吉才想起來倉皇招架。

廖化凌空躍起,手起劍落,將陳吉連人帶馬劈成兩半。

官軍們大驚失色,懼怕廖化手中的赤霄寶劍,只得遠遠圍住,同時喚弓箭手搭弓放箭,想射死廖化。

一陣箭雨向廖化射去,廖化閉著眼睛將手中赤霄向空中亂揮。

只見赤霄劍的光芒化做一隻火鳳,展翅護住廖化。

箭枝觸碰到赤霄的光芒,立刻跌落到地上。

官軍此時方知神兵不可以人力敵之,忙向南陽城內敗逃。

廖化也不追趕,尋了一匹戰馬,前去追趕吳鉅。

第三天,在一處山嶺之間,遇到了吳鉅所屬義軍的敗兵。

廖化攔住敗兵,問吳鉅情況。

敗兵回稟,昨日在前面山口,遇到官軍阻擊。

為首的那名將官功夫甚是了得,只一刀就將吳鉅將軍砍殺於馬下。

現在眾人正在四散逃命。

廖化攔住眾人,勸說道:“南陽城高溝深,我們先前兵容齊整,尚衝不過去。現在殘兵敗將,回去豈不自尋死路?不如大家跟我衝殺一番,如果能衝出山口,興許還能逃得活命。”

眾人一聽也有些道理,就又壯著膽子,跟著廖化回頭向山口而去。

廖化領人到了山口,果然前方山口處官軍已經結好營寨攔住了去路。

廖化拍馬到營寨前叫陣。

一通鼓響,百餘名官兵來到營寨前結陣迎敵。

當中一員大將,赤鐵盔,黃銅甲,手中一柄龍吞口的鑌鐵長刀,胯下一匹烏騅馬。

“我乃黃忠黃漢升是也!刀下從來不收無名之鬼,來將通名再戰!”

那員大將聲音洪亮,一句話直震的山谷迴音不斷,廖化並其他義軍的戰馬驚的倒退了幾步,無人敢上前應戰。

(注:廖化是黃巾軍,卻不是張角起義的那一拔)



難得浮生閒半日W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蜀漢無大將,王平堪大任。

王平和廖化是蜀漢的一對難兄難弟。

這倆人聽起來似乎都是瘸子裡挑出來的將軍——湊數的。

實際上不然。

首先廖化沒有參加過黃巾軍,參加黃巾軍是《三國演義》裡的說法,三國演義為了小說的藝術性,對廖化進行了加工,說他參加黃巾軍,說他落草為寇,同夥搶了劉備的媳婦,廖化大義滅親,殺了同夥,投靠關二爺。

關二爺有點看不起他的出身,就沒有帶他。

等到劉備在蜀中站穩,廖化又去投靠,劉備讓他跟隨關羽,荊州被襲,廖化突圍出去……

其實在《三國演義》裡他也是一個優秀的將領。

正史裡就更是了。

他非但沒有參加黃巾軍,他還是一個豪強。

他投靠劉備,在關羽手下。

等關二爺走麥城的時候,他假裝投降吳國,後來裝死,舉家逃出吳國,跟著劉備幹。

劉備死了之後,他跟著劉禪,跟著諸葛亮北伐。

他大概活了七十多歲,就在臨死前的頭一年他還活躍在戰場上。

這個人能力可見一般。

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其實並不是說他本領不大,而是說他年紀大了,這麼大年紀,還在擔任先鋒,說明蜀國沒有後備將軍,人才匱乏。

正如王平一樣,說蜀漢無大將,王平堪大任。

豬隊友馬謖一意孤行,陷入被動。

正是王平用三萬人的軍隊擋住了曹爽了二十萬大軍。

這能是笑話王平本領不大,只是拿他和所謂大將馬謖做個對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