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明军败于2万瓦剌骑兵,为何明朝北方的边防如此不堪一击?

1449年,瓦剌为了向明朝掠夺财物,纠集了蒙古鞑靼、兀良哈等部,在兵分四路后向明朝进攻,而明英宗朱祁镇则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御驾亲征。

此战的结果是,朱祁镇率领的50万大军在居庸关外的土木堡被瓦剌的2万骑兵轻易击溃,明军死伤过半,就连明英宗朱祁镇也成了俘虏。

边防破溃之后,瓦剌军一路高歌猛进,直逼北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50万明军败于2万瓦剌骑兵,为何明朝北方的边防如此不堪一击?

土木堡之变剧照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14-15世纪数一数二的世界强国,为何其北方边境如此不堪一击?又为何被一小小的瓦剌打得一败涂地?

有人或许会说是因为宦官王振的错误指挥,确实,此战王振得负主要责任,但是除了这一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北方边境防线的破坏。

洪武时期的北方边防政策

明朝初期,朱元璋对于明朝的边防特别看中,特别是北方的边境,因为他得防止从中原逃往北方塞外的蒙古贵族卷土重来,那时,明朝北方边境是一直处于重兵状态的。

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明史·兵三》

但是由于元朝末年战争的破坏,导致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各地普遍都是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状态;再加上从元武元年到元武八年各地又有自然灾害发生,比如随处可见的洪灾、蝗灾等等,这些都导致明朝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除此之外,明朝国内还残留着很多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的余部,这些因素都表明了当时明朝国内的状态并不稳定。

50万明军败于2万瓦剌骑兵,为何明朝北方的边防如此不堪一击?

朱元璋剧照

也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朱元璋不得不把重心放在国内,但是对于同样重要的北方边境,朱元璋也使用了非常正确的政策。

对于塞外蒙古各部落,他一边争取通好,另一边又时时刻刻的在练着兵,以防不时之需。

  • 与蒙古争取通好

朱元璋为了和蒙古族“和睦相处”,早在建国之初便发布了诏书,明确的宣布了“元之宗戚,咸俾保全”和肯归于明朝的蒙古百姓,则永安于中华,还有对于蒙古贵族,也是需要以礼相待的。

比如在元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就把元朝的俘虏买的里八剌封为了崇礼候,这个买的里八剌是元顺帝的孙子。

再比如元武十一年(1378年),在爱猷识理答腊病逝之时,朱元璋就曾去吊唁过。

这些例子都表明,当时朱元璋确实想与蒙古人交好过,这个所谓的交好当然也是无奈之举。

50万明军败于2万瓦剌骑兵,为何明朝北方的边防如此不堪一击?

朱元璋剧照

  • 朱元璋对于边境的布置

在另一方面,朱元璋早就在边境布置了很多机关。

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明史·兵三》

也就是说,朱元璋在东至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这连绵万里的地方,先布置了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后又布置了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和太原、固原两镇,这九个镇又称为九边。

如此一来,在朱元璋在位时期的北方边防之上,自然就形成了数千里长的防卫机关。

那地方布置好了,自然还要派自己信得过的人出去守卫,于是朱元璋便派了子侄二十余人前往边防要地做藩王,并且命令他们每年秋天都要练兵巡查边境。

十五年,又于北平都司所辖关隘二百,以各卫卒守戍。诏诸王近塞者,每岁秋勒兵巡边。——《明史·兵三》

50万明军败于2万瓦剌骑兵,为何明朝北方的边防如此不堪一击?

明朝九边示意图

当然,在那一段时间里,边防要地也确实击败过一些入侵势力,其中以燕王朱棣最为出色,史书记载他“出塞数有功”,除此之外,朱元璋为了加强北方边防,还在北方边防各镇广置军屯。

军屯制:主要内容为命令卫、所的士兵就地屯田,不管是驻防内地还是边疆,每一兵士都由国家配给一定数量的土地自耕自种,以免去百姓的负担与转运粮饷的困难,实现军队的自我供给。

也正是因为朱元璋重视北方边境,在北方防务上采取了正确的策略,才能使得洪武期间(朱元璋在位时期)的北方边防相当稳固,才能有效的阻挡元朝的残余势力。

永乐时期的北方边防政策

靖难之役爆发之后,明成祖朱棣即位。

在整个永乐时期,朱棣虽说也非常重视北方边防,也曾大力整顿过北方防务,但朱棣的手段整个看下来,却是有一定的失误的。

50万明军败于2万瓦剌骑兵,为何明朝北方的边防如此不堪一击?

朱棣画像

在永乐时期,整个明朝已经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那时的明朝社会经济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土地也没有洪武时期那么荒芜了,人口也在慢慢增多,明朝也在慢慢富裕起来。

三十年时间,明朝也确实是发展起来了,但是这么久的时间,以前的元朝旧势力也在慢慢强大起来了。

此时的蒙古族因三十年的混乱,三十年的内战,逐渐分裂成了三个部落,即兀良哈部、瓦剌部和鞑靼部,三部之中又以鞑靼最强,继续沿续了“元”的称号。

在朱棣在位期间,蒙古族的三个部落可以说争斗的非常厉害,极为混乱(关于此事因为篇幅的原因,这里就不再多提了),而他们在互相残杀的同时,还会时不时的侵略明朝边镇。

为了消除这一麻烦,后在1410年-1424年这八年中,明成祖朱棣就曾五次亲征蒙古,虽说朱棣最后也因此事病逝于北征途中,但他的这五次出征却保障了当时明朝百姓的安全。

除了亲征之外,朱棣也曾为北方边防做过很多积极的措施。

50万明军败于2万瓦剌骑兵,为何明朝北方的边防如此不堪一击?

形式图

  • 积极的措施

朱棣对北方边防所做的一系列措施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把明朝的都城南京搬到了北平,把洪武期间的藩王守边镇变成了皇帝守边镇,如此亲力亲为,朱棣对于此事也算是上心了。

都城搬迁之后,一到每年的秋天,朱棣就会派出兵马去塞外之地,在蒙古战马经常出现的地方放火烧野草,为的就是让蒙古战马吃不到草料。

除此之外,朱棣还延长了部分长城和实行了“以夷制夷”的策略,所谓的以夷制夷就是我们说的离间计。

就这样,经过朱棣的一系列的措施和明朝的国力强势程度,使得当时北方边防在对抗蒙古军时,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正所谓的人无完人,朱棣在巩固边防防务的同时,也存在很多在我们后人看来的失误。

  • 失误的措施

要说朱棣的失误,最重要的莫过于“削藩”了。

起初朱棣是以藩王的身份登上皇位的,所以他对于藩王的势力影响可以说是深有体会,也正是日次,朱棣才会在称帝后进行“削藩”政策,不许藩王佣兵驻守边境。

当然,此事也无可厚非,对于朱棣来说确实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但是朱棣唯一的失误就是没有正确的措施来补齐那些防务空白。

50万明军败于2万瓦剌骑兵,为何明朝北方的边防如此不堪一击?

朱棣剧照

朱棣第二个失误的措施就是他放弃了部分边防重镇,并将这些放弃的地方白白送给了蒙古人。

比如在1403年,也及时朱棣刚登基的那年,朱棣因兀良哈部在靖难之役中帮助自己有功,把明朝边境的朵颜、福余、泰宁三地白白送给了蒙古人,朱棣的这一手操作就直接导致了北方边防实力的大大削弱,也给蒙古人在后期入侵明朝时提供了有利条件。

所以说,明朝的北方边防在永乐时期(朱棣在位期间)就已经有所削弱了。

正统时期的北方边防政策

在正统皇帝朱祁镇在位前,明朝还有两位皇帝,即明宣宗朱瞻基和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于1424年登基,在位仅仅只有十个月,他在位时期对于北方边防政策并没有做一些积极政策,《明史》中记载为“脱扰塞下,驱之而已”,也就是说,如果由人侵扰边境,也仅仅是驱赶而已。

仁宗之后,宣宗朱瞻基即位,宣宗在位十年,在北方边防政策上也是毫无建树,边关的将士经常建议宣宗加强北方防务,但是朱瞻基不仅不听,甚至还不断的放弃边关重镇,让北方的边防线渐渐南移。

洪熙改元,朔州军士白荣请还东胜、高山等十卫于故地。兴州军士范济亦言:朔州、大同、开平、宣府大宁皆籓篱要地,其土可耕,宜遣将率兵,修城堡,广屯种。皆不能用。——《明史·兵三》

50万明军败于2万瓦剌骑兵,为何明朝北方的边防如此不堪一击?

朱瞻基剧照

也正是因为朱瞻基对北方边防不加以整固,所以在蒙古族屡次入侵边关之时,明朝却对此无能为力,比如在1432年和1434年,鞑靼就曾两次攻入偏关,杀死了江海、包让等人后便大掠而去,明朝拿他们丝毫没有办法,这时,明朝的北方边防已经很吃紧了。

后在正统时期,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期,因朱祁镇的昏庸无能、政治腐败,使得当时北方的边防已濒临瓦解,北方边境在蒙古人的入侵之下完全属于被动挨打状态。

特别是在1439年,瓦剌首领脱欢死,其子也先自称太师淮王之后,瓦剌大致统一了蒙古各部,势力得到极速扩张,瓦剌这一次大举扩张土地,不仅使兀良哈等部受到了威胁,也使明朝受到了威胁。

50万明军败于2万瓦剌骑兵,为何明朝北方的边防如此不堪一击?

朱祁镇剧照

关于此事,明朝内部大批官员都主张整顿北方的边防,但都受到了严厉的打击,比如兵部侍郎兼巡抚使的于谦就曾建议:京师为四方之根本,永宁、怀来、宣府、大同等处是京师之藩篱,宜增兵储粮,选派良将严密防守,派人专任宣府大同巡抚。但上书不久后,于谦就入狱了。

这里便牵扯到了明朝宦官王振,正是因为有王振的存在,使得北方的边防逐渐破坏。

不仅如此,在蒙古势力咄咄逼人的声势下,朱祁镇不但不整顿边防,甚至还企图用金钱来笼络瓦剌,那时的明朝对瓦剌可以说是“相当好”,不仅有皇帝送钱,还有王振一行人偷偷倒卖明朝军备,给瓦剌增加军事力量。

再来说说北方边防的军屯制度

在朱祁镇在位时期,北方所谓的军屯制度已经被严重破坏,所谓的军田也都被强豪所占,有名无实。这一制度的破坏,直接导致了士兵的缺量和逃亡。

就是这一系列的情况,使得朱祁镇在位时期的北方边防已近乎瓦解了,所谓的边防已不再是明初那个边防了。

50万明军败于2万瓦剌骑兵,为何明朝北方的边防如此不堪一击?

朱祁镇剧照

千古君说

总的来说,明朝北方边防在洪武时期是最为强势的,那时确实有效的遏制了蒙古人的入侵,后在朱棣即位后,他放弃了部分边镇,此事还有有他的雄才武略得以弥补。

但是在朱棣之后,明朝的皇帝仿佛对于边防都消极了起来,也是因此,使得他们在对抗蒙古族的时候已经是拙于应付了,再到最后的边镇军屯被破坏,粮食短缺使得将士逃亡,可以说边防已完全处于废弛状态。

在这样的边防状态下,明军惨败的也是固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