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國戲曲介紹

呂劇

呂劇是由山東說唱琴書,也叫“坐腔”揚琴發展而成的。據說最初常演《王小趕驢》而被戲稱為"驢戲",後改為呂劇。大約在本世紀初搬上舞臺,流行於我國華東、華北、東北一帶。唱腔悠揚纏綿,表演樸實敦厚,甚有山東地方風韻。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國戲曲介紹


柳子戲

柳子戲又名弦子戲,山東古老劇種之一,是根據元、明以來“絃索”系統演變下來的。曲調由民間俚曲小令與土字句的“柳子調”結合而成。流行於山東、河南、安徽、江蘇等地,曾有"東柳、西梆、南昆、北弋"之稱。

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湖南省主要地方戲曲劇種,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由山歌小調和歌舞結合而成,並吸取了當地花鼓、花燈、車馬燈、採茶燈等民間藝朮養料。初時有一醜一旦,也稱“對子花鼓”,也有再加一生的“三小戲”。腔調粗獷明快,舞蹈簡捷流暢,充分體現了地方風采,深得人們的喜

漢劇

漢劇是湖北省的主要劇種。因主要聲腔為西皮、二黃,故流行較廣,遍及河南、陝西、湖南、廣東等省,舊稱“楚調”或“漢調”,約有三百年的歷史,早期與徽劇互為影響,逐漸派生出京劇,但漢劇至今依然保留了它的地域特色。漢劇唱腔中還有一些曲調優美活潑、節奏鮮明的雜曲小調,漢劇的伴奏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不同的唱腔使用不同的伴奏樂器,皮簧腔主要以胡琴伴奏為主。

楚劇

楚劇是湖北省的地方劇種,因流行於黃陂、孝感一帶,又名“黃孝花鼓”、“西路花鼓”,約有一百年曆史。

楚劇是由鄂東的“哦呵腔”與黃陂、孝感的語言、音樂相結合而形成的劇種。其形成初期,只在農村元宵節玩燈時演唱,故又俗稱“燈戲”。演員大多是手工業者和農民,演出也多屬業餘自娛性質。後來逐漸出現農閒時演出的麥黃班和常年演出的四季班。演員也逐漸開始由業餘走向半專業或專業化,由自娛自樂變為賣藝謀生。

黃孝花鼓戲由農村步入城市演出是其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漢口為九省通衢,商業發達、人口密集、文化薈萃,劇種繁多。為適應城市觀眾觀賞要求,黃孝花鼓戲廣泛吸收移植本地其他劇種的劇目來充實自己;從演單邊戲、小戲、折戲,轉為演出故事連貫、情節曲折、有頭有尾的本戲和連臺本戲,黃孝花鼓戲的藝人學習吸收了京劇、漢劇的表演藝術,演出水平不斷提高;在佈景、化妝、服裝等方面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連臺本戲開始興起。

碗碗腔

流行於陝西華山北麓的華縣、華陰等地區,故又稱“華劇”。音樂唱腔優美、柔和細膩。樂器中有一對形似碗碗兒的小銅鐘,相撞為拍,故名“碗碗腔”。

滬劇

滬劇是上海唯一土生土長的地方戲曲劇種,起源於吳淞江和黃浦江兩岸的民歌俚曲,至今已有百餘年曆史。風格細膩委婉,曲調清新優美,具有濃郁的江南絲竹韻味的藝朮傳統。

太古秧歌

太谷秧歌流行於晉中、呂梁、太原等地區,距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內容大多是反映農村勞動人民生活,基本上是一戲一調,節奏明快,易於上口,深受城鄉大眾喜愛。

錫劇

錫劇是江蘇省有代表性的地方戲曲劇種,原名“常錫文戲”,俗稱“灘簧”。流行於江蘇南部和上海市。由太湖之畔的“東鄉小曲”和曲藝“灘簧”發展而成,已有二百多年曆史。它根植於江南的土壤,有吳文化的豐厚底蘊。表演樸實細膩、含蓄蘊藉,長於渲洩人物內心激情﹔曲調猶如“小橋流水,抒情典雅”富有江南水鄉的風味,被譽為“太湖一支梅”。曾與越劇、黃梅戲並列為華東三大劇種。

梨園戲

是福建省地方劇種。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與弋陽腔有一定的關係。流行於福建省閩南方言地區和臺灣省、東南亞華僑居住地區。

蒲劇

蒲劇也叫“蒲州梆子”,當地人通稱“亂彈戲”。流行於山西南部和陝西、甘肅、河南部分地區,有四百多年曆史,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種。晉劇(中路梆子)、上黨梆子、北路梆子都由蒲劇所派生。蒲劇音調高亢激昂,音韻優美,有深遠的傳統。

高甲戲

為福建省地方戲曲劇種,分佈於閩南閩中地區、臺灣省和東南亞華僑集居地,始於明末清初。初時每逢迎神賽會,因常演宋江故事而被稱為“宋江戲”,後又與和興戲搭班,被統稱為高甲戲。音樂來自南音和民歌,曲調古樸繚繞。在我國眾多戲曲中,高甲戲以丑角叫絕,其風格明快奔放,幽默詼諧,被盛讚為"以醜為美"的藝朮。

耍孩兒

耍孩兒又稱“咳咳腔”,流行於山西大同、懷仁、山陰、應縣一帶。傳說唐明皇有一子終日啼哭不止,下人請來一班藝人演唱小曲,太子破啼為笑,明皇大喜,賜曲名為“耍孩兒”。因耍孩兒歷史久遠,發聲方法特殊,歷來為專家學者所注目,被稱為戲曲發展史上的“活化石”。

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也叫“東路梆子”“上黨宮調”。與蒲劇、晉劇和北路梆子並稱為山西四大梆子,發源於明末清初的澤州一帶。上黨梆子音調亢活潑,有粗獷、健康的鄉村特色。演出劇目五百餘出。流行於山西、山東、河北等地。

雁劇

雁劇又名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源於蒲州梆子、同州梆子,清雍正乾隆年間逐步形成獨立劇種,有三百多年曆史。流行於山西北中部,內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陝西北部。其唱腔音調高亢,富有塞北山野風味。

潮劇

潮劇是用廣東潮州方言演唱的古老戲曲劇種、已有五百多年曆史。流行於廣東、福建、海南、臺灣及東南亞部分地區。聲腔受弋、昆、漢等劇種的影響,屬宋元南戲遺音。在保留了較多唐宋以來古曲的基礎上,又吸收當地大鑼鼓音樂、廟堂音樂和民歌小調,曲調優美動人,旋律令人神往。伴奏樂器中的低音“深波”最具特色,善於表現低沉、悲憤的情緒。重視丑角藝朮是潮劇的一大特色,潮劇丑角集合了特技、戲劇、舞蹈的元素,變化多端,妙趣橫生。

二人轉

是廣泛流傳於今吉林省和遼寧省北部及黑龍江省部分地區的戲曲形式,有三百餘年曆史。二人轉通常演員為一男一女,唱腔受東北大鼓、單絃、河北梆子影響很大。唱詞詼諧幽默,富有生活氣息。二人轉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醜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一種是一人且唱且舞,稱為單出頭;一種是演員以各種角色出現在舞臺上唱戲,這種形式稱"拉場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