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颔联是千古佳对?

影视蜃楼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怀亲诗中的经典名篇,这首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一联对仗工整,用词新奇,可谓是千古佳对。

全诗如下: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为什么说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颔联是千古佳对?

1)造语新奇

宋人王得臣《诗人玉屑》中说:杜子美善于用故事及常语,多离析或颠倒其句而用之,盖如此则语崚而体健,意亦深稳矣(《麈史》)。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类是也。

“露从今月白,月是故乡明”本是从江淹的《别赋》中来,江淹《别赋》有云:“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别赋》本就是写离别,翻入杜诗,与主题十分契合。杜甫将“明月白露”四字拆开,翻作两句十字,将寻常之语离析倒装用之,十分新奇,遂成妙绝古今的名句。

2)对仗极工。

格律诗要求颔联要对仗,但对对仗的要求并不是十分严格,而这两句诗的对仗,却是十分工整。

“月”与“露”对,是以物对物,两者都有清寒之意,“从”与“是”动词相对,“今夜”与“故乡”以时对地,还含有今昔之对比,"明"与“白”是事物的特性相对。


3)艺术美感。

诗并不是因为技巧高超就能成为千古佳句的,要成为千古佳句,必须是运用这些高超的技巧能产生美的艺术效果。

“露从今夜白”,本来就是表达今天就是白露的意思,但杜甫却将两字拆开颠倒,加入“从今夜”三字,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呢?“从”字是一个动词,它表达了一种变化,这样写就呈现了一个节气变化的过程,还蕴含了天气会越来越冷的意思,更能传达杜甫凄凉的心境。

同样,“月是故乡明”,“是”是一个强调,有他乡之月与故乡之月的对比,空间的迁移让诗境更加空阔,更能体现诗人内心微妙的心理。

杜甫通过词语的拆分颠倒,表达的匠心独运,呈现出了一个更为空阔清冷的诗意空间,读之有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故称其为“千古佳对”,并非虚誉。


谢小楼


思亲怀友,是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题材,题材常见,写的人就多,要写好这类诗,就要不落俗套,力避平庸。杜甫这首《月夜忆舍弟》,手法匠心独运,语言出神入化,故能成为这类诗歌中的千古名篇。

诗文创作背景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他特别想念离散的兄弟。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天的边境传来一只孤雁的哀鸣。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我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打探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达,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舍弟,是指家弟。杜甫有四个弟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为什么说没有家可回?安史之乱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家就被毁了,而此时,还在打仗。

诗文赏析

杜甫创作的这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杏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语句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在艺术上,首先,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其次,视觉听觉描写的结合,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再次,语言质朴,但含意厚重,极富感染力。

颔联名家点评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一联被古人誉为“妙绝千古”,实脱胎于江淹《别赋》:“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此夜的白露与故乡同时也,而此地的明月竟不及故乡之明亮。人生总是这样,在故乡时,会觉得异乡的月亮圆;而在异乡,反思念故乡的月亮明。实则,月何曾有变化,变化的是人的心境。尤其在去国千里,萧瑟边关,秋雁哀鸣,兄弟离散之际,“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本就是写离别,翻入杜诗,与主题十分契合。杜甫将“明月白露”四字拆开,翻作两句十字,将寻常之语离析倒装用之,十分新奇,遂成妙绝古今的名句。这首古诗是杜甫最知名的思乡诗,也是其写明月最精彩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言之不尽的韵味,时隔千年依然打动人心。


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但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之故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也。(明王嗣奭《杜臆》卷三)

李因笃曰:“‘白露’后则秋清而月倍明,故曰‘故乡明’乃硬下语。然不照骨肉则虚也,‘月是故乡明’,正以照故乡之人也。月是人非,故思乡益切。”(清刘濬《杜诗集评》卷八引)

“戍鼓”、“休兵”,起结呼应。未落笔以前,含蓄许多兵戈扰攘语在句先,故不觉提笔直书曰“戍鼓断人行”。既歇笔之时,又蓄无限道途阻隔意在句后,故倒拖一句曰“况乃未休兵”。此情至之诗,而起承转结,八面玲珑,则又法元不备,莫目为公率易之篇,未经锤炼也!(清吴瞻泰《杜诗提要》卷七)

上四,突然而来,若不为弟者,精神乃字字忆弟,句里有魂也。“书长不达”,平时犹可,“况未休兵”,可保元事耶?二句从五、六申写。(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之二)

梁启超在“情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而这首《月夜忆舍弟》所给人的感动和冲击,正是如上所说的那样。



中学数学深度研究


自我感觉,杜甫的很多律诗不像是一首诗,而像四副对联。虽然这些对联也是很好的


春雪归来


因为这句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通俗易懂。白露秋霜,尽显凄凉,望月思乡,思念益浓。月是故乡明其实是爱屋及乌的体现,家是最好的,引起了共鸣,故流传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