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老师向学生灌输“人和人之间智力水平没有差别”的观念?

井底小小鱼


大家可以反过来想,“人的智力天生就有差别”,那会是什么结果呢?结果就是——你混的不好,学得不好,干的不好,这是天生如此,你的努力没有价值,也许你特别努力的干某项事情,只会比你不努力要好一些,但永远也不会赶上与超过天生比你强的人,你的努力几乎等于0。

这是标准的宿命论,是那些失败者给自己的失败寻找的理由,而且是很低劣的理由。

我坚决相信“人的智力几乎一样”,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是侧重不同。

有人把智力和智商划等号,认为智商高的,智力就一定高。这种想法忽视了一个事实,如果智商等于智力,智商高的人为什么不是所有项目都优秀呢?比如写诗好,画画好,写文章好,打架好,干技术工作好,数学思维好,决策能力好,经商好,做事情特别细致认真完成速度还特快,有这样的人吗?这些工作都必须运用人的智力吧,智力不好的人肯定做不好任何一项工作?

现实中能够看到的,一项能力特强的人已经很少,两项强非常非常少,四、五项强的几乎没有,各项都强的肯定没有。如果人的智力先天就有巨大差异,那么就应该有很多人具有多项出众才能才对,因为智商高的人还是能遇到的。

可见,人的智力的确是差不多的,你特别关注什么,你就会在这一项目上显示出众的能力。也正因为人的智力差不多,你注重了这个项目就一定会忽视了其它内容,当然也就比不上对此用心的人了。

那些生活中的失败者,最喜欢强调“智力天生有差别”,总爱用“别人有这个天分”,来回避自己不努力的事实。作为老师,经常与孩子打交道,孩子撒谎的能力远远不如成人,有没有付出应该的努力,孩子都会写在自己的脸上,一看就知道了。所以老师才会得出“人的智力天生一样”的判断结果。

不要再把“智力天生有差异”挂在嘴上骗别人了,因为你骗的只能是自己而已,求得一个自我安慰罢了。


何处是家乡


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智力真的差别不大。


根据一份典型的智力测验,假设主体人口的平均智商为100,则根据一定的统计原理(不能全测,只能抽样),结果如下:


首先。一半人口的智商,介于90-110之间,其中智商在90-100和100-110的人各占25%。

其次。智商在110-120的占14.5%,智商在120-130的人占7%,130-140的人占3%,其余0.5%人智商在140分以上。


再次。25%的人IQ在100分以下。 而低于70分(智力低下)的也很少。


总结:智力中等或接近中等(IQ在80-120分)之间者约占全部人口的80%强。


所以,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告诉你人和人之间的智力差异不大,既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也是极为正常的认知。


当然,对待一些智力稍低的人,老师这种说法也带有相当的鼓励意味,毕竟在教书育人时是要求不要区别对待。


非常关键的一点是,逻辑,记忆、空间,图像,语言等等,每个智商相同的人也都是不同的,各有强弱,一般情况下经过后天的训练,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的。


拾字接头


我倒是有不同意见,见过的学生多了,有些学生确实能力有限的,不可谓不努力或者不认真。

举个例子,同样一个班52个人,老师可以做到49个及格,34个上85到100的。但是一定有几个不及格或者六十多的,这些学生老师会不重点抓吗?不可能,经常抓到办公室开小灶也不见效果。而同时有些学习好的学生基本不需要老师费心费力。不管是作业质量还是考试成绩,高效稳定。

话又说回来,抛开学习习惯和家长重视程度这些因素不说,同样的教室和老师为什么总有成绩差的学生?这是不是从侧面说明了什么?也许有人会说他学习不好但是他其他方面也许有优点,可是现在是读书的时候体现一个学生优点的正是良好的学习成绩呀!

而且社会上看了这么多,我更加信了我表姐在我高中时给我的一句话,读书是最简单轻松的事情了,你现在读不好,以后从事其他的职业或者事业也好不到哪里去的。

看看现在大企业的老总,都是什么学历吧,网上不是有一张大佬聚餐然后全部标注了学历的图么?

接下来可能会得罪人了, 我不是唯学历论,这十几年大学扩招,让很多能力普通的人也有普通二本三本上,我自己就是个小二本,就这样很同样是本科的合作伙伴交流或者谈事情基本没有障碍,但是和另外一个专科学历的交流不管是理解能力还是核心的东西感觉大家都明白的到了他那就要耐心解释,举例子才能明白。

所以我觉得只要努力就能上二本而你只有专科,可能说明你努力程度不够。想上985.211可能除了努力,或者说你努力程度已经到上限了还需要一点努力之外的东西吧。


油腻的中年人


谎言,哪怕谎言的初衷,就是鼓励孩子们勤奋,也不应去说,你会给孩子造成更多的困惑,更多自卑,善意谎言的危害性往往是隐蔽的,长远的!

我是办教育的,从奥数到小初高数学一对一,什么样的学生,我都教过;很多老师,我都培训过。对这个话题,有点发言权的!

学生之间,智力差异是很大的,再考虑到性格,和后天习惯的不同,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天壤之别!

同一个奥数题型,有的孩子讲一遍就理解,并恍然大悟,喜形于色,并能举一反三;而有的孩子你讲很多遍,慢慢讲,换种方法讲,他也听不懂,或是听懂了,再换个类似题型又不会了!



智力高低,和身体素质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要否认呢?难道承认智力的差异,有歧视的嫌疑而不敢承认吗?有的人能力举千钧,有的人手无缚鸡之力,这是很直观的;然而,我上面举的例子,也是客观存在的!

我是这样给说学生说智力的,“有些同学确实是很聪明,必须要承认的!而大多同学都是普通人的智商,这没关系,只要你常动脑筋、常思考的话,你也会慢慢变的聪明的,这是有科学依据的!这和常磨的刀非常锋利是一个道理,相应的,我见过很多聪明的学生到初中后就慢慢不行了,为什么,他太相信自己的聪明,就变懒了,脑子也就生锈变笨了!”

这样说,不但承认了智力间的差异,同时也在强调勤能补拙,最后,我是在说实话:国外有团队确实做过相应的实验,常动脑的人,智商确实是能提升的!而工作简单,不常动脑的人,智力就会出现下降,感兴趣的可以查一下!

有一说一,不说假话,套话,空话!不到万不得己,不用所谓“善意的谎言”!


行书一点通


我是一名教师,心里也明白每个孩子的资质不一样,有的孩子大脑活跃,听一遍就懂,甚至可以举一反三,而有些孩子,脑袋感觉木木的,感受不到外界的一点刺激!有的呢,东搞一下,西搞一下。一问三不知。此刻我内心是崩溃的!如果我对反应过来的人说你真聪明,反应真快。对一些连基本问题都没回答上来的人说,真是笨蛋,蠢子!朽木不可雕也!对于这样的评语显然是不恰当的!资质好一点的,会觉得自己聪明,就不用努力学习啦。慢慢的变得耍小聪明,自傲。而资质差一点的,会觉得自己笨,自己很差,会变得自卑!对学习慢慢没有动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是有很强的可塑性的,不能一锤子分出好与不好!给他们的定位和你评判就是努不努力,爱不爱动脑筋!喜不喜欢看书,了解其它方面的知识。这样孩子才会从心里面知道!我要动脑筋,我要努力,我要多了解不同的知识,我就会变得优秀!这样的孩子才有真正的未来。


Rambo9869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专注亲子教育,青少年发展。

关于人的智力,心理学家做过专门的研究,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的人都只有很少一部分,大部分人的智力水平都处于中等状态。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智力水平差异其实不大。

因此老师想学生灌输“人和人之间智力水平没有差别”在科学上是正确的。并且老师这样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摆正心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不是简单的把学习的好坏归结余智力水平的高低。

智力是一个整体概念,智力包含几方面的因素。比如说言语能力,工作记忆,加工速度,逻辑推理。尽管总的来说大多数人智力水平差异不大,但是每个人的优势项目可能不一样。有的人言语能力比较强,有的人工作记忆比较强。在学习工作中可以发挥优势项目,在中小学阶段及时发现弱项,加以训练。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就是很好的一个工具。目前国内已经引进了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更多有关亲子教育,青少年发展问题,欢迎在留言区交流!


智慧家长帮


很赞同老师的观点,我也一直认为大部分人的智力水平差不多,即使有差距,差别也不是很大。只有一小部分人与众不同,他们或是高于大众水平,或是低于大众水平,但概率很低,但大部分人心里都相信自己比别人有着更为理想的特质,认为自己比别人更优秀,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划为那出众地小部分人当中,不愿意承认智力高的人相对于人类只是凤毛麟角。我们常常会因为自己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产生把自己的智力无限放大的错觉,因而会过于自信,所以很多人极力地要划开他与大众的层面。

另外光环效应也让他们夸大了这种智力有高低的想法的固执性,但是不知他们想过没有那些伟人和名人只是普遍现象中的特殊现象,反过来我们就容易把这种特殊现象归纳为普遍现象,这其实是人的一种认知错误。

另外一个人要成长为优秀出色的人不是只靠某一种因素就能成就的,而是靠很多种共同因素决定的: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潜能,家庭支持的程度,自己努力的程度,还有运气等。

而老师向学生灌输“人和人智力水平没有差异”这个观念,是考虑到诸多的综合因素的,老师也是人,是人就有认知偏差,所以更不能以自己的想法把学生的智力分个三六九等,这是一种起码的职业道德。



西天的云彩4


其实我一直相信绝大部分人智力差距不大,哪怕小时候上学,班里那些成绩不好的,我一直认为是他们不努力而不是智力问题。

直到出社会,工作五年以后,尤其现在自己做买卖接触更多人。我彻底明白了,人和人之间存在智力差距,哪怕是经常见到的普通人。

也许有些时候是大家智力擅长的方向不一样,有些时候是全方位的就是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聪明。

同样一件事,有的人可以瞬间理解并继续深入且多角度的思考,而有的人的思维像泥潭一样,他很难理解一些逻辑稍微复杂点的事,并且获得信息的时候,就像是处理器有问题一样,不会分析和处理信息。


香喷喷大蘑菇


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因为有了“智商平均值”的存在就否定这种差异(如同身高一样:不能因为有一个“身高平均值”的存在就说“大家身高相差无几”);

有些重点学校一方面要挑“好的生源”,另一方面又否定“智力差异”,这又是在打谁的脸?

同一个教室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老师,同一套作息制度,尽可能整齐划一的学习习惯与努力程度,为什么成绩还是有大的差异?就说明了智力差异的客观存在。否则,把非重点学校的学生转到重点学校,表现应该一样。可实际不是。

通过努力可以提高和改变智力,这也是客观存在的(这和锻炼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身高”是一样)。所以,一定要努力。

承认了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后,自我定位就会更切实际:避免制订过高目标,减轻了失败时的过度自责与 强烈的负罪感(现实中,有些学生因此而精神失常,甚至自杀),有利于心理健康与人格完善,也有利于下一步的继续努力。

所以,公开承认存在“人和人之间的智力水平差异”,更为有利。


云飞2803


我赞成这个观点,人与人之间智力的差别是非常小的。我主要是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

我们现在生活着的每一个人,都是亿万生命通过亿万年的优胜劣汰,最后取得胜利的佼佼者。每个人的基因,只要不存在基因缺陷都足以应对我们所处这个时代的生存环境。当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极少数人出生后可能存在的基因缺陷,这些基因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也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从进化上讲,人类目前的基因更适合的是原始人狩猎、采摘的生存方式,这需要人类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判断能力等等,这些其实都属于智力的范围。能够生存下来的人,这些能力一定都是俱备的,否则就会被自然逃汰掉,而且这种生存方式已经存在了上百万年,只是近几千年人类才刚刚改变了生存方式,而且现在人类所建立的这个社会秩序和规则一定依赖于当前人类的这个基因,因为如果人类不俱备这个社会所需要的能力,这个社会秩序就建立不起来。

这也就是说现在我们建立的这个社会秩序依然需要我们具有原始人狩猎所具备的运动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等。而我们所说的聪明和笨其实只是这些能力当中的一小部分,聪明的学霸所具备的能力优势不见得能够在当前这个社会当中游刃有余,更多得还是得看个人综合能力。就象刚才所说的,每一个人能够生下来,这些能力我们是基本具备的。

我们从小到大,从小学到大学一路走来,班上有聪明的,有笨的,有学霸,有学渣。但这些人绝大多数都能平稳的活到中年、老年,啃老也好,自己奋斗也好,也都这么走过来了。但不管怎么样,是聪明的还是笨的能够走上人生巅峰、出人头地、积累亿万家财的人必竟只是少数,绝大多数人也都是过着平平常常普通人的生活。而那些曾经聪明的,成绩好的也不见得就一定比笨的,成绩差的过得更好。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说的智力高,成绩好并不是真的能力强,可能只是某些方面比其他人能力强些,但这并不一定就代表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强。

每个人都不一样,各方面的能力有强有弱,绝大多数人都足以凭借自己的综合素质在这个社会上安身立命,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长处发挥的事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