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期太平洋战争时美日步兵装备对比

本文以上篇文章美日的武器装备为补充

日军篇:

1.九九式步枪

二战后期太平洋战争时美日步兵装备对比


九九式步枪是旧日本帝国军队以三八式6.5mm步枪为基础改进发展的新一代军用制式步枪。九九式步枪1939年定型投产,日本纪元2599年(昭和14年)服役,所以命名为九九式步枪。 九九式步枪的实战射击精度与三八式标准步枪差不多,实战精度也很高,所发射的7.7mm子弹同样是采用无烟无焰的火棉发射药,不过7.7mm子弹头短,击中目标后易翻滚,因此九九式步枪对人体的伤害力比使用6.5mm口径弹药的三零式/三八式等步枪大的多。但是由于二战后期的日本已陷入重重困境,为做最后挣扎,继续加紧侵略作战,日军需要大量九九式步枪,但当时生产材料不足,且缺少熟练技工,因而武器粗制滥造,名声糟糕。其他战败国如德国在二战末期也有类似情况。

2.九六式轻机枪

二战后期太平洋战争时美日步兵装备对比


九六式轻机枪是日军在神武纪元2596年(公元1936年)正式定型装备的。与原先装备的“歪把子”——大正十一年(公元1922年)式轻机枪相比,九六式的优点很多:射程和威力与“歪把子”相当,但结构却简单得多,特别是取消了机匣顶上的油壶,枪弹入膛前不再需要刷油,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将“歪把子”的供弹漏斗改为上插式的30发弹匣,不易卡壳;枪身上有方便携行的提把,可以迅速换装备用枪管,火力持续性好;配有白光瞄准镜,提高了射击精度;必要时还可以上刺刀,进行肉搏。

3.九九式轻机枪

二战后期太平洋战争时美日步兵装备对比

九九式的设计基本上与九六式轻机枪相同,并可共用一些零件。不过,它取消了油泵,并拥有较好的退壳机制,使其可靠度超越以往的轻机枪。早期版本在枪托处有一支单脚架,以及可旋上枪口触螺纹的避火罩。装在顶端的弯曲盒状可卸式弹匣可容纳30发子弹,而有侧翼的枪管可快速更换以避免过热。

4.百式冲锋枪

二战后期太平洋战争时美日步兵装备对比

百式冲锋枪为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唯一量产的冲锋枪。昭和5年(1930年),日本陆军将研发冲锋枪的工作全交由南部麒次郎所建立的南部枪械制造所进行(后与数家工厂合并改组为中央工业),并决定子弹规格使用与十四年式手枪相同的8毫米南部子弹。主要配备日本海军的空降部队和驻太平洋部队,关东军。百式冲锋枪枪身外附有散热孔,还安装了刺刀。这在其他国家的冲锋枪中是很罕见的。 战术思想落后的日本人认为:步枪打得比冲锋枪准,宁可保证步枪和弹药的质量(其实连这个也没有做到),也不浪费宝贵资源造冲锋枪。另外,日本工业生产力有限,无法大量的制造冲锋枪和弹药。和日军正好相反的是苏军和美军。苏军二战时的冲锋枪产量最高,使用最广泛,前线的步兵几乎都放弃了步枪而改用冲锋枪。美军则在班排级步兵战术中明确提出用自动武器如BAR等压制敌军,为进攻提供火力掩护。原因也很简单,苏美都是工业化的资源大国,工业水平较高,资源充足,自然愿意选择火力强大的自动武器。

5.九七式狙击步枪

二战后期太平洋战争时美日步兵装备对比

九七式狙击步枪是在三八式步枪的基础上研发成功的,因此九七式步枪采用相同的6.5mm 有阪(Arisaka)弹药。由于战场需要,日军在原来的三八式步枪基础上曾改造过一种比较简易的狙击型步枪(称为“三八改狙击步枪”)。九七式狙击步枪与三八式狙击步枪不同之处是改用了较轻的枪托、加长的弯拉机柄(减少拉柄在操作时与瞄准镜产生干扰)以及加装2.5倍或九九式四倍光学瞄准镜及加装由粗铁丝制成的单脚架。在一战之后,各国几乎都忽视了狙击手的作用,狙击步枪的研制在这一时期也是停滞不前。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这段时间里面,只有少数几个国家仍然坚持对狙击手的训练并设计出新型的狙击步枪,日本便是其中之一。

6.万岁冲锋

二战后期太平洋战争时美日步兵装备对比

万岁冲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期间及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战败几乎已成定局。日本军队进行最后反击,冲锋时所高喊的口号,全句是“天皇陛下万岁”。万岁冲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也经常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用得比较少,主要原因是同盟国一般拥有先进的自动或者是半自动武器,盲目向盟军冲锋差不多等于白白送死,效果不大,代价太高。只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军为了阻止盟军登陆日本才不惜代价重新启用万岁冲锋。(不过在同意自动火力的美军下都是送人头的)


美军篇:

1.M1加兰德步枪

二战后期太平洋战争时美日步兵装备对比

M1式加兰德步枪因其设计师约翰·坎特厄斯·加兰德而得名,在中国俗称大八粒(又叫:八粒快),是美国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制式步枪,也是约翰·加兰德最著名的产品。1936年1月9日,美军开始装备M1加兰德,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至1957年全世界共生产了M1加兰德近1000万支。(大规装备则是瓜岛战役后)

2.M1卡宾枪

二战后期太平洋战争时美日步兵装备对比

M1卡宾枪是美国陆军1940年左右要求研制的一种替代制式手枪的自卫武器。在二战期间,M1卡宾枪及其变形枪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步兵近战武器。在战后一段时间内,有大量的M1卡宾枪及其变形枪作为军用剩余物资在民间市场上销售。

3.M2火焰喷射器

二战后期太平洋战争时美日步兵装备对比

M2火焰喷射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经常使用于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上,对于一些闭锁型阵地(例如战壕或碉堡等防御工事)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是在太平洋战区的塞班岛战役、硫磺岛战役以及冲绳岛战役之中,M2火焰喷射器对于坚守于洞窟阵地或是丛林之中的日本陆军是非常有效。并使得火焰喷射兵成为日本士兵最恐惧和憎恶的攻击对象。火焰喷射器射手是个很危险的岗位,经常是敌人优先射击的对象。

4.M1919A4式重机枪

二战后期太平洋战争时美日步兵装备对比

军械局计划开发一种气冷式机枪给步兵使用,用以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援,由M1917A1式水冷式重机枪改进而来,产生了M1919A4式机枪。M1919A4式机枪是美国军队的制式武器。连脚架在内该枪重41磅,与重达93磅的M1917A1式水冷式重机枪比起来重量大幅度减轻。不过,它不能象水冷式机枪那样维持长时间持续火[1] 力。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M1919A4逐步取代了大多数M1917A1,成为二战期间美国陆军最主要的连级机枪。直至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的军队还继续装备了一段时间。

5.M3式冲锋枪

二战后期太平洋战争时美日步兵装备对比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对冲锋枪的需求,美军对M1928A1汤姆森冲锋枪进行了简化改进,设计出了面向批量生产的M1汤姆森冲锋枪,后来又对M1进一步简化,设计出了M1A1汤姆森冲锋枪。美军虽然对汤姆森冲锋枪反复的进行简化改进,但在提高其生产性能方面并未能取得显著的效果,这是因为汤姆森系列冲锋枪很多零件的包括机匣在内都是通过复杂的切削加工来制成的。

6.M1903春田步枪

二战后期太平洋战争时美日步兵装备对比

1938年,取代M1903步枪的半自动M1加兰德步枪产量不足,因此M1903步枪仍然是美国军队装备的主要步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队仍然大量装备。剩余的M1903春田步枪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包括改装成狙击步枪,狙击步枪版本加装光学瞄准镜,具有精度上的优势,而为不妨碍瞄准镜的使用,所以拆除了机械瞄具。

7.温彻斯特M1897

二战后期太平洋战争时美日步兵装备对比

美国军队使用了短管版的M1897散弹枪,并且把它称为“战斗散弹枪”、“战壕散弹枪”或“防暴枪”。这是温彻斯特M1897的其中一种衍生型,亦发配给一战期间的美军使用。这是经过一定的修改,包括安装了作为穿孔钢板的隔热罩在枪管之上,枪管比民用散弹枪短,弹仓容量更大,没有空气阀门,并装有刺刀座以便装上特制的M1917刺刀。(可以有效压制万岁冲锋)

这就是太平洋战争后期美日双方的装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