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目標實現後的空虛感,成長為上,視金錢為成功過程中的副產品

四川人愛搓麻將。我有個親戚,土豪,不上班,整天搓麻將。親戚少時家貧,早早輟學做生意,拼命賺錢,賺了錢就買房買商鋪。如今靠房租就實現了絕大多數人夢寐以求的財富自由。親戚整天在麻將館裡消磨時光,常開玩笑說自己除了錢一無所有!

這種話不免讓我們覺得吃了檸檬,但親戚卻一本正經地訴苦:沒錢的時候拼命賺錢,現在有錢了吧,又覺得生活真無聊……

我想,這或許就是目標實現之後的空虛感吧。

但親戚的生活依然是我們很多人羨慕的,我們都覺得他是個成功的人。

如今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準是什麼?金錢?!很多人都把金錢當成衡量成功的標準,甚至是唯一標準。顯然,成功是被“物化”(貨幣化)了。

美國演講家、培訓師丹•蘇利文與加拿大培訓師凱瑟琳•野村合著了一本書,叫《終身學習:10個你必須掌握的未來生存法則》。書中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法則:目標為上,金錢次之。

擺脫目標實現後的空虛感,成長為上,視金錢為成功過程中的副產品

也就是說人應該終身學習,在追求成功的時候,目標更為重要,而金錢其次。不過社會現狀卻是目標即是金錢,成功即是成為有錢人。

追求成功是人之本能,我們也應該不斷去追求成功。那麼今天就“目標為上,金錢次之”這一法則,談談我的看法吧,聊一聊我們應該追求什麼樣的成功?

為什麼很多人會把金錢當成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

如何解釋成功?按照《現代漢語辭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中的解釋,成功就是達到預期的目的。通俗點可以說,達成一個目標。

提到目標我們就再熟悉不過了,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育要有目標。學習要有目標,比如考試爭取多少成績;工作要有目標,爭取升職加薪;生活要有目標,買房買車……

我們的生活被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目標所圍繞。我們不斷地給自己確立目標。那麼目標是如何確立的呢?

通常,不管是短期還是中長期目標,作為一個合理的目標,必須達到的標準是:有難度但可實現。


擺脫目標實現後的空虛感,成長為上,視金錢為成功過程中的副產品

那我們又如何知道這個目標可實現呢?簡單而明確的辦法就是使其“物化(貨幣化)”。

把這個目標具體化,比如一套房子、一臺電腦、一次旅行,甚至一個心有靈犀的愛人……所以你的目標必須是具體的,看得見摸得著。

大家接著再細品,有沒有發現?這些目標最終都可以換算成金錢。

一套房子對應著一個比較具體的數目,比如100萬或者200萬;一臺電腦、一次旅行也都可以對應一個具體的金額。

擺脫目標實現後的空虛感,成長為上,視金錢為成功過程中的副產品

甚至一個愛人。生活有成本,戀愛、結婚都有成本,不是嗎?這裡說得極端一點,有些婚姻簡直就跟一樁買賣沒有什麼區別,相親的時候送多少錢的禮金?訂婚的時候準備多少錢的彩禮?婚房婚車需要多少錢?婚宴又是多少錢?……看看,這都是實打實的需要花錢的。

所以很多人的目標最終都成了一個個跟金錢有關的數字,成功最終也都能夠折算成金錢!

正因如此,很多人眼裡的成功人士是什麼樣的呢?房子票子車子孩子……嗯,其實就是:有錢。所以很多人把金錢當成了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

很多金錢至上的“成功者”,常常會有目標實現之後的空虛感

事實上,很多金錢至上的“成功者”,常常會在目標實現之後產生空虛感。

我那位除了錢一無所有的親戚就總說生活沒意思,一點都不快樂,為什麼呢?

他說剛開始每天沒日沒夜、起早貪黑,腦子裡只有一個目標:賺錢。除了生意上的週轉,一家人的生活非常節儉,每攢下一筆錢都特別的高興,當錢足夠去買房買鋪的時候,心裡幸福得像花兒一樣。十多年下來,房子商鋪好幾套,租金也不斷上漲。前兩年,生意不好做了,自己感覺也累了,再說啥都不用幹,光靠租金就足夠維持很富裕的生活了,他就徹底放鬆下來了。

奮鬥這麼多年,不就是為這一天嗎?於是親戚開開心心地將生意轉手,過上了快活逍遙似神仙的生活。上午睡到自然醒,懶洋洋把早飯和午飯一起吃了,下午就搓麻將。

可是最近就越來越感覺得這樣的生活太無聊了。這不就是混吃等死的狀態嗎?

擺脫目標實現後的空虛感,成長為上,視金錢為成功過程中的副產品

所以這就是目標實現之後得到了短暫的快樂,但很快又發現生活沒有了目標,越發的空虛、無聊,失去了生活的方向。有的人還會覺得之前的一切努力都沒什麼意義,甚至陷入了一種無法擺脫的鬱悶中,產生深深的失落感。

有個詞叫“燃盡綜合徵”,說的就是這種情況。這是一種有損健康的心理狀態,感覺自己失去了生活或工作的動力,產生疲勞感、空虛感、自我厭惡感等症狀。

這樣的“成功者”為什麼會產生目標實現之後的空虛感呢?

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很多人都知道,主要是低層次的需要和高層次的需要兩方面,具體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越是高層次的需求的達成,越能夠給人帶來幸福感。

當低層次的需求,比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滿足之後,這些需求的激勵作用就降低了,而更高層次的需求會激發人們對生活的更多熱情。所以低層次需求達成以後,必然會渴望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

因此人們對於生活的追求不僅僅是物質的,還應該有精神層面的追求。把目標簡單地物化(貨幣化),其實是在降低人們的需求層次。人是有思想的動物,不會也不應該僅僅滿足於較低層次的需求。,還應該獲得情感歸屬、受到尊重,以及自我的超越等等。

這此精神層面的需求就是人們內心的成長與完善。

所以,總結一句話就是,真正的成功不僅僅是獲得豐厚物質財富,還應該追求豐富的精神財富。

真正的成功應該是成長為上,金錢次之。

怎樣擺脫目標達成之後的空虛感,獲得物質財富的同時又擁有豐富的精神財富呢?

在《終身學習》中丹•蘇利文認為,解決之道是:目標為上,金錢次之

而這個目標我認為換為“成長”更為合適,也就是,真正的成功應該是成長為上,金錢次之。

不要把金錢作為成功的終極目標,事實上金錢僅僅只是衡量成功的方式之一,而在追求成功的過程當中,我們所獲得的內心的成長,創造的價值,才是最大的財富。

這些成長和價值是什麼呢?可能是將來能夠讓我們實現更多可能性的有利的資源;可能是支持我們不斷奮鬥的勇氣;可能是來自他人的幫助、理解與愛;可能是我們內心對於這個世界的愛與付出……

這些成長會讓我們擁有更加豐富多彩的人生,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激情與活力,而金錢,其實只是我們爭取成功的過程中所得到的副產品。因此,真正的成功應該是成長至上,金錢次之。

那麼,如果在追求成功的路上獲得成長呢?


擺脫目標實現後的空虛感,成長為上,視金錢為成功過程中的副產品

方法很簡單,就是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去發現、去記錄、去思考、去總結。

可以準備一個筆記本,養成隨時記錄的習慣。記錄什麼呢?從兩個方面記錄。

一方面是外部,你從外部接收到的信息,比如他人的想法、建議、經驗,都可以記錄下來。

一方面是內部,來自你內心的想法、判斷、思考、決定。

在記錄的同時不斷地覆盤,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事實上只要有心,從很多小事上我們都能夠獲得成長,保持這種成長的心態,不斷給自己制定新的目標,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你會發現,每一天你都在進步,那你就是成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