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堂財富課》:孩子愛攀比?經濟學家教你,如何與孩子“談錢”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新聞。

4歲的靜靜突然不願去上幼兒園了。

為什麼呢?因為班上很多小孩兒都買了樂高,帶在幼兒園一起玩。

她也想要一個,可媽媽覺得樂高太貴,可以買個其他的,便宜一些。

可靜靜就是不願意,覺得不買樂高,自己去上學就是沒“面子”,一定會被其他同學笑話。

媽媽無奈,只能給她買了。

只是媽媽驚訝,這麼小的孩子居然會知道“面子”!?

更難辦的是,如果孩子經常用這個理由索取:

別的孩子都有了,為什麼我不能有?

《24堂財富課》:孩子愛攀比?經濟學家教你,如何與孩子“談錢”

相信你的生活中,也經常遇到類似問題。

孩子們攀比、炫耀行為變得越來越多,動不動就想吃好的、買貴的。

這種想法有錯嗎?

當然不算錯,每個人都想過得更好,孩子們想消費更好的東西,這願望簡單而直接。

可問題在於,這種想法往往又是片面的,因為很多人只懂得消費和佔有,卻不知如何獲取財富。

究其原因,是孩子還沒有形成正確的財富觀,誤以為佔有金錢,大量消費就能體現人生價值,只一味向家長索取。

甚至很多家長也不知道,該怎樣樹立孩子正確的財富觀,覺得只要給予他們想要的,這就是對孩子好。

可這些觀念,多多少少都有些誤解了財富的本意。

今天介紹的這本《24堂財富課》,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帶給你一套“老少皆宜”、行之有效的財富觀。

《24堂財富課》:孩子愛攀比?經濟學家教你,如何與孩子“談錢”

本書的作者陳志武,是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經濟學教授,中國金融博物館首席顧問,最具影響力的華人經濟學家之一。《華爾街電訊》曾將他評為“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

在物質條件愈加發達的今天,孩子和家長的財富觀念也需要更新。過去那種“對他好,就給他最好”的教育方式已然不適於如今的商業社會。陳志武在書中強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子女最好的禮物不是金錢財富,而是創業致富之技能。

就像我們剛才說到的例子,如果面對孩子的願望,只跟自己施加物質壓力,遠不如去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財富、思考財富乃至創造財富。

因為只有拿到手裡的致富技能,才能幫他們在商業社會中樹立正確的財富觀,避免被金錢奴役,最終通過財富去創造價值。

《24堂財富課》:孩子愛攀比?經濟學家教你,如何與孩子“談錢”

經濟學獎如何應付“小財迷”

陳志武的小女兒陳笛,從小就喜歡錢,最大的目標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億萬富翁。

如果你的小孩兒是個“財迷”,經常問錢,你會怎樣?

也許你會說:

小孩子這麼小,腦子裡就全是錢,以後長大怎麼得了?

然而,作為經濟學家的老陳很高興。

他為小陳講解了許多成功企業及其創始人的歷史,揭示了富豪之所以暴富的原因,那就是商業模式的創新。

裡面既有新興的互聯網企業,比如微軟、戴爾等,也有強勢的傳統企業,如星巴克、沃爾瑪等。

《24堂財富課》:孩子愛攀比?經濟學家教你,如何與孩子“談錢”

當然,好奇心重的小陳還提出了許多“刁鑽問題”,比如:

“販毒掙錢,我能去當毒販嗎?”

“為什麼富人要交那麼多稅?”

“政府監管合理嗎?”

老陳雖為父親,但對這些敏感的問題毫不避諱,用講故事的形式,將許多複雜的經濟學原理掰開揉碎,耐心為小陳解答。

讓小陳這個十幾歲的女孩兒,充分領略了商業世界的奇美瑰麗,更堅定了商海中打拼的信心和決心。

這就是授人以漁,老陳作為父親,沒有用尊卑關係去限制女兒的想法,也沒有選擇當一名“女兒奴”,一味滿足女兒要求,而是引導女兒思考,讓她懂得創造財富的邏輯。

這是家長真正重要的事情。

那麼,老陳到底說了什麼呢?

《24堂財富課》:孩子愛攀比?經濟學家教你,如何與孩子“談錢”

財富從哪來?根源在商業模式的創新

有一天,老陳送小陳到學校,二人聊天。

小陳突然提了一個問題:比爾·蓋茨的身家有600億美元,他是怎麼做到這麼富有的?

老陳一愣,沒想到上小學的小陳會問出這樣的問題。

但他還是悉心解答了。

蓋茨的600億美元,來自微軟的股權,而微軟的股權,來自於投資人的看好,這是它的市場價值。

“那麼,投資人為什麼看好微軟呢?”小陳又問道。

這是因為微軟的技術優勢,他們的Windows系統市場佔有率世界第一。

再加上,IT行業低廉的邊際成本,也就是多生產一件商品,所要付出的成本。

比如沃爾瑪的衛生紙,他們需要專人去採購,可微軟多生產一份系統,只需要複製粘貼。

這就是互聯網技術帶來的商業模式。

《24堂財富課》:孩子愛攀比?經濟學家教你,如何與孩子“談錢”

當然除了新技術,還有其他的商業模式創新。

比如世界第一的咖啡——星巴克,每週銷售4000萬杯,他們從不做電視廣告,只把門店開在繁華街區的熱鬧地段。

又比零售巨頭沃爾瑪,他們永遠只和廠家談判,獲取全世界最低的進價,所以能向顧客提供高質低價的商品。

企業創造出的商業模式,會給他們帶來高額利潤,快速積累財富。

財富也有屬性?——每個人都應該區分“好錢”和“壞錢”

小陳聽懂了商業模式,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創意:在每個學校旁邊開糖果店,把糖果包裝地非常精美,讓小朋友無法拒絕。

但老陳馬上提醒了她:小孩兒吃多了糖果可會長胖、影響食慾,不利於身體發育哦。

小陳卻不在意地說:那是他們的事,我只管賺我的錢。

老陳耐心說到:其實賺錢也有規矩。比如:不能影響別人的健康和基本權利。

小陳不解,不知賺錢有什麼規則。

老陳說到了18到19世紀,英國從一個西歐島國,稱霸成為“日不落帝國”的故事。

《24堂財富課》:孩子愛攀比?經濟學家教你,如何與孩子“談錢”

他們將本國的商品運到非洲,獲取黑人奴隸,又將黑人奴隸販運到每週換取白銀,最後運回英國,靠著“人命生意”積累了驚人的財富,這才有了後來的“日不落帝國”。

為了商業利益,他們還發動了“鴉片戰爭”。

在這個過程中,無數人遭受非人的對待,苦難瀰漫。

這就是典型的“壞錢”,以他人的健康乃至生命為代價。

老陳這麼一說,小陳明白過來,什麼叫商業的倫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親子教育的“大殺器”:平等、開放的故事思維

看完以上幾個故事,你會發現,老陳作為著名經濟學獎,教育方式的確與常人不同。

平常人碰上小陳這樣的“財迷”,多半應付不來。

一方面是覺得,作為孩子,不該對金錢興趣過大,否則會變得很物質、很現實,甚至江湖氣。

另一方面,我們自身也沒有接受太多的商業教育。

這是為什麼呢?

《24堂財富課》:孩子愛攀比?經濟學家教你,如何與孩子“談錢”

陳志武在書中提到:中國傳統的儒家教育,本就強調尊卑有序、三綱五常,這本與倡導平等、自由、開放的西方商業思維有衝突。

如果以傳統的教育方法看待財富,只能是緣木求魚。

最好的方法,莫過於以開放心態,以平等地位,用孩子們能聽懂的故事來答疑解惑。

在教授技能的同時,傳授商業倫理和價值,加深他們對財富的理解,形成一套正確的財富觀念。

這或許才是應對孩子攀比、炫耀的“最優解”。

我們大部分人都已經有了孩子,或者將要為人父母,都需要面對和孩子“談錢”的問題。

每個家長都希望給孩子多留些財產,讓他們快樂富足度過這一生。

可另一方面,我們又不想孩子太過物質,在追求金錢的道路上失去自我。

這讓很多人覺得矛盾,不知道怎麼該與孩子“談錢”。

但《24堂財富課》指出:與其交給孩子金錢,不如告訴他們獲取財富的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用來形容對孩子的教育再恰當不過。

當他們通過努力獲取金錢,領悟商業世界的規則,自然會慢慢知道如何與財富相處。

要知道,金錢是工具,家長要教育孩子去駕馭財富,而不是為了金錢所奔忙,讓他們通過財富實現自我價值,這才是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