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4個比喻,說透人一生智慧,細細品味,洞悉處事之術

《道德經》是老子一生思想的結晶,也是一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之書。今天,我們一起看看這本書裡的四個比喻,修習人生智慧。

《道德經》中4個比喻,說透人一生智慧,細細品味,洞悉處事之術

老子充滿智慧,語言風趣,是中國最早的哲學家。

他的《道德經》,短短五千字,卻包羅萬象。書中說理透徹,比喻生動,讀懂了這些,對我們處世、修身都有借鑑意義。

《道德經》中4個比喻,說透人一生智慧,細細品味,洞悉處事之術

一、“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老子用江海做比喻,告訴人們: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匯合的地方,正是由於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

《道德經》中4個比喻,說透人一生智慧,細細品味,洞悉處事之術

我們為人處世時,須保持謙恭、虛心的態度,切勿高高在上。

一個能夠甘於人下,不與人爭,處事低調,也不張揚的人,往往因為沒有過重的名利心,反而容易把自己當下的事情做好,也更能成為受尊重的人。

《道德經》中4個比喻,說透人一生智慧,細細品味,洞悉處事之術

無心插柳柳成蔭,有心栽花花不開。生活中很多事情,不是努力就能成功的,不是爭取就會得到。關鍵在於是否順道而行,是否德行具備,是否能力匹配,是否有命運的垂青。

而自己能做的就是保持謙恭學習的態度,修德修行,踏實努力,盡人事,聽天命。

古往今來很多人都是敗在了自視甚高,目空一切上面,他們太傲了。

《道德經》中4個比喻,說透人一生智慧,細細品味,洞悉處事之術

《周易·繫辭》裡有句話:“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在鉅鹿之戰中,霸王項羽九戰九捷,群雄盡收帳下!可就在這一刻,他驕傲自大,被稱為萬人敵,眼裡誰也瞧不上。由於他不能謙恭,剛愎自用,霸業來得快,崩塌的也快。

《道德經》中4個比喻,說透人一生智慧,細細品味,洞悉處事之術

《桃花扇》中唱到:”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生活中也是一樣,你選擇了謙虛,別人就樂意幫助,你就離成功又近了一步。反之,高傲自大,不僅不能與人團結和睦,甚至被疏遠,連已有的收穫也會喪失,又談何成功!

《道德經》中4個比喻,說透人一生智慧,細細品味,洞悉處事之術

二、“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當人們都認為剛強堅硬為美的時候,但老子以水做比喻,說出了柔軟的價值。

世間沒有比水更柔的,然而水滴石穿,無堅不摧,正所謂“天下至柔馳至堅,江流浩蕩萬山穿”。

又比如,舌頭由於是柔的,所以能夠長久存在;牙齒堅硬,往往更早脫落。

《道德經》中4個比喻,說透人一生智慧,細細品味,洞悉處事之術

生活中,有的人自恃身強力壯,好勇鬥狠,結果往往會吃虧,最終落得頭破血流的境地。

人與人的交往,就是這樣,太硬太強,太直太方容易受傷或者傷害他人;相反,保持柔軟,善於應變權衡,可以順勢而為,才是一種外圓內方的境界。

這種柔軟,並不是軟弱可欺,也不是無條件、無原則地退讓,而是以退為進,以柔克剛,以緩勝急,保持做人的彈性。

《道德經》中4個比喻,說透人一生智慧,細細品味,洞悉處事之術

正如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所提出的口號:退一步是為了進兩步。

所謂退是為了更好地前進,所謂的柔軟是為了做好僅憑剛強並不能完成的事情!

不管是團體還是個人,都面對著不確定的未來。如果保持太硬太直的固化思維態度,缺乏彈性,或許短期內,佔盡風光,可一旦環境有變,往往登高跌重。

而保持柔軟和彈性,可以修煉自己內在的能力,增加自己的包容力和承受力。所以說富於彈性,才是一個真正強者的生命狀態。

《道德經》中4個比喻,說透人一生智慧,細細品味,洞悉處事之術

三、“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以“合抱之木”、“九層之臺”、“千里之行”這些遠大的事情做比喻,表明它們都是從“生於毫末”、“起於累土”、“始於足下”為開端的。

告訴我們不論做多麼大的事業,都要從最基礎開始,只有一小步慢慢的積累才可以到達千里。不要枉想一步登天,而要走穩每一小步!

《道德經》中4個比喻,說透人一生智慧,細細品味,洞悉處事之術

另外,在做事時,還要有堅持不懈的毅力,不能半途而廢。

唐朝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有次出門玩,看到一位老婆婆在磨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您磨鐵杵做什麼?”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說:“鐵杵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著地說: “只要天天磨,還怕磨不成針嗎?”

李白聽後,心中慚愧,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堅持讀書,學有所成,被後人稱為“詩仙”。

《道德經》中4個比喻,說透人一生智慧,細細品味,洞悉處事之術

古語“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就是告誡人們在工作和學習中須善始善終,不僅開始時要熱情高漲,而且最終要堅持下來。

因為中途的放棄往往意味著前功盡棄,所謂“行百里者半九十”,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得一步一個臺階,保持成長的思維,從一點一滴做起,並堅持不懈,做到慎終如始。

《道德經》中4個比喻,說透人一生智慧,細細品味,洞悉處事之術

四、“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老子以陶器和房屋做比喻,他告訴人們:陶土做成器皿,必須留出空處,才能有盛放東西的作用;建造房屋,中間是空的,房屋才有居住的作用。

有句話說得好——看不見的東西往往比看得見的東西更重要。

《道德經》中4個比喻,說透人一生智慧,細細品味,洞悉處事之術

比如,製作一個碗,做的是碗的壁,蓋房子,其實也是壘那個牆壁。但我們使用的不是碗壁和牆壁,而是裡面那個看不見、無形的東西——空間。

器皿的作用正在於盛裝物品;房屋的作用正在於供人居住。

看似無用的東西,往往有大用處,正如莊子所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道德經》中4個比喻,說透人一生智慧,細細品味,洞悉處事之術

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我們不妨運用這種無用的心態。

學會去交一個無用的朋友,尋找到一個無用的愛好,去一個永遠成不了景點的地方旅遊,收藏一個不會保值的舊東西,沒有回報和好處的幫助人,像陪孩子那樣陪父母看電視,鑽研一些無用的課題。

做這些看似無用的事情,其實潛在地培養了我們接受無用的心態。

《道德經》中4個比喻,說透人一生智慧,細細品味,洞悉處事之術

當前,信息迅速更換,產品快速迭代,生活繁忙,關係網絡像鎖鏈牢牢捆住著每個人。正應了那句話——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擁有無用的心態,或許是最有用的,說不定就是解鎖之鑰,使我們能從”枷鎖“中脫身出來。即便不能”解鎖“,至少我們自由支配了自己的時間,度過了一段輕鬆的時光。

《道德經》中4個比喻,說透人一生智慧,細細品味,洞悉處事之術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文化名著總銷量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

在中國,《論語》比《道德經》影響大;在國外,《道德經》比《論語》影響大;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各國經典名著中,《道德經》是被翻譯成最多種語言、發行量最大的傳世經典。

白巖松說,一生中影響他的有四本書,而其中的《道德經》他自己稱之為生命之書。

《道德經》中4個比喻,說透人一生智慧,細細品味,洞悉處事之術

老子著作《道德經》,完全出於對自己感官和直覺的深度體驗。他對一系列難題,建立了豐富的反應模型,是我們對環境做出創造性反映和有效應對的豐富導航圖。

《道德經》中4個比喻,說透人一生智慧,細細品味,洞悉處事之術

司馬談(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之父)在《論六家要旨》中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魯迅先生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五千言精簡洗練,意蘊豐富,深藏哲理與妙趣。

《道德經》中4個比喻,說透人一生智慧,細細品味,洞悉處事之術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字字珠璣、句句精闢,任何一句都可作為至理格言和座右銘。

《道德經》中4個比喻,說透人一生智慧,細細品味,洞悉處事之術

老子充滿智慧,語言風趣,是中國最早的哲學家。這個版本的《道德經》也是如此,這是翻譯得最接近原版意思的道德經了,因為文言文實在是晦澀難懂!

《道德經》中4個比喻,說透人一生智慧,細細品味,洞悉處事之術

文字妙趣橫生,裡面還有讓人哈哈大笑的故事,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乏味。

豐富的彩圖,家長讀的時候,孩子也可以看,讓孩子接受國學文化的薰陶。

一整套收藏版的道德經只需要 68元,也就是兩包煙錢,卻能讓你學到人生的大智慧!

請上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