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第二個河北?

北有衡水中學,南有毛坦廠。與衡中齊名的毛坦廠中學位於安徽六安的一個山區小鎮,每年從這裡走出的學子數以萬計。

除了高考機器外,安徽和河北還有不少共同點。河北比安徽多了1000多萬人,GDP總量高一些,但是2018年兩省人均GDP都是4.8萬元左右。同樣的,安徽經濟與江浙滬差距非常大,上海、江蘇和浙江的人均GDP都達到了10萬元。

產業結構也非常相似,2018年河北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9.3:44.5:46.2,同年安徽產業結構為8.8:46.1:45.1,兩省與京津和江浙滬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結構差異較大。

鋼鐵也是兩省重要的支柱企業,河北有唐鋼,安徽有馬鋼。安徽和河北在各自區域內扮演的角色也類似,都是承接發達地區製造業的角色。


安徽是第二個河北?


安徽各市的政治地位雖然不比河北與京津的差距,但也是客觀存在的,直轄市上海和副省級城市南京、杭州、寧波地位都高於安徽的地級市,另外還有蘇錫常這樣的經濟強市。

河北省內聯繫被京津割裂,比如從唐山到石家莊必須經過京津,安徽省內聯繫雖然未被外部割裂,但省內各市幾乎不能互通高鐵,聯繫也不夠緊密。

安徽和河北有太多的共同點,而且安徽地理位置還不如河北,河北環繞京津,各地到京津的距離相差並不大,安徽則處在長三角的邊緣,皖北地區幾乎受不到滬寧杭的輻射,只有皖中和皖南與南京聯繫比較緊密。

安徽是第二個河北?

長三角三省一市


那麼是不是安徽一定會步河北後塵呢?我看未必,2014-2018年,安徽GDP增速分別為9.2%、8.7%、8.7%、8.5%和8.2%,平均比河北快2-3個百分點。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異?首先,安徽受政治干擾較小,從未提過服務上海、服務南京之類的話,產業佈局的出發點是省內需要什麼就佈局什麼。

比如,合肥自2011年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家電生產基地,但過去依靠的零件配套工廠一般來自江浙地區,加入長三角後,如今除了一些化工材料與核心部件,零件的採購基本可以在合肥本地完成。

再比如,2016年上海提出了沿著滬昆高速建一條G60科創走廊,最早邀請了杭州和嘉興加入,本來沒安徽什麼事,後來安徽硬著頭皮也要加入,如今的G60科創走廊包括上海、嘉興、杭州、蘇州、蕪湖、合肥等9個城市。

在擁有奇瑞的蕪湖,汽車及零部件一直是支柱產業之一。而自2013年,蕪湖爭取到了建設機器人產業聚集地的國家政策支持後,機器人成為了蕪湖大力推廣的新興產業。2017年蕪湖生產了2976套工業機器人,排在上海、深圳、瀋陽之後位列全國第四。


安徽是第二個河北?


除此之外,安徽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優勢,那就是位於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脫胎於中科大的科大訊飛已經是中國最重要的人工智能企業。

合肥是繼北京、上海之後的全國第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近年來,隨著高端創新平臺的壯大,合肥在智能語音、太陽能光伏、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上發展迅猛。過去沒有一條鐵路從合肥經過,短短几年合肥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高鐵樞紐。

這次長三角一體化規劃第一次明確提出錯位發展。因為長三角內部尤其是江浙滬的產業佈局高度雷同,而現在各地區負責哪一塊就一清二楚了,上海、江蘇做科創產業創新和先進製造,浙江負責數字經濟,安徽搞好新興產業聚集,層面上錯位,資源避開了浪費。

從發展趨勢來看,安徽要好於河北,但發生在河北身上的虹吸效應,同樣值得安徽警惕。

擴張之前的“小長三角”中,雖然各個城市都很發達,但是部分領域,還是發生了虹吸現象。最典型的是南通,經濟發達,人卻跑上海去了,常住人口比戶籍人口還少。

如何留住本地人才甚至吸引外來人才,將成為安徽在長三角一體化後的重要課題。目前安徽存在著工資太低、房價太高、公共資源較差的問題。


安徽是第二個河北?


好大學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南京。上海人口兩千多萬,14所雙一流大學,江蘇人口八千萬,14所雙一流,其中南京12所。安徽人口超過六千萬,雙一流大學也就三四所,合肥能拿出手的也就中國科技大學。

即使是中科大畢業的學生,也多數流向江浙滬,或者北上進入中科院。據數據統計,安徽的外出人口流向主要集中在蘇、浙、滬一帶,流入上海260.2萬人,江蘇257.5萬人,浙江228.5萬人,三省合計746.2萬人,佔全省流向省外人口的79.3%。

對於安徽而言,想要發展就必須認清城市化、經濟規律,儘快進行產業轉型升級,而不是放低眼界,一味地服務於江浙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