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教領航新徵程

安徽,地處中國華東地區,在傳統視域中,安徽並不屬於東部非常耀眼的省份。但近年來,安徽高等教育發展亮點頻出,無論是在服務重大的國家發展戰略,還是紮根地方、服務地區經濟發展,抑或是以人為本、服務於人的終身發展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目前,安徽共有普通高校109所,其中3所高校、13個學科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學科,普通本科院校35所,高職高專院校74所,普通本專科在校生114.7萬人,每10萬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生2259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7.7%。

立足安徽 服務國家

坐落於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58年在北京創立,1970年南遷合肥。該校平均每1000名本科畢業生中,就產生一名院士和700名碩博生,這一比例位居中國高校首位。在安徽這片創新的熱土上,中國科大屢屢刷新紀錄。

2016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考察中國科大時強調:“中國科技大學作為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的大學,這些年抓科技創新動作快、力度大、成效明顯,值得肯定。”

從“兩彈一星”到探月工程,從大尺度的空間探測到微尺度的量子調控,從發現突破麥克米蘭極限的鐵基高溫超導材料到主導研製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從開通國際上首條千公里級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到研製出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近年來,中國科大在高溫超導、量子信息等多個前沿科學領域頻頻亮劍,在科技創新的路上屢次助力實現國家超越。

時間倒回至半個世紀前,科大南遷合肥,在物資困頓的年代,沒有地,批地;缺錢,投資金……不論面臨什麼樣的困難,歷屆省市政府都把科大當“寶”,當“最亮的亮點”。

“我們吃安徽人民的飯,生長在合肥。這麼多年來,科大人是充滿感激之情的。”中國科大原校長萬立駿說。

在創新之路上,中國科大早已與安徽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共榮關係。

2017年5月,全球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由中國科大潘建偉團隊研製成功,這是他們繼2016年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之後,再一次闖入“科學無人區”。

無獨有偶,肇始於1945年的合肥工業大學,也一直立足安徽,半個多世紀面向世界科技發展前沿,深入開展科學研究,紮實推進協同攻關。從建校初期攻堅克難研發出的單晶爐、靜電電子加速器等一批國家急需的關鍵設備,到今天廣泛應用在航空航天、高端製造、能源電力等國計民生重大領域的裝備和技術,無不彰顯出這所高校與生俱來的“工業報國”氣質。

近日,該校管理學院楊善林院士科研團隊又與華為公司、中國移動、合肥德銘電子公司合作,成功保障了我國首例基於5G網絡的遠程手術指導,依託高端微創醫療裝備系統,實現高水平醫學專家對基層或野外醫院手術診療的遠程實時指導,大幅提高了基層醫療機構的微創手術水平,在分級診療、災害救治、戰場救援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學校黨委書記餘其俊表示,學校目前正積極參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智能製造技術研究院、高端裝備產業創新中心、光電顯示產業創新中心等被列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實施方案(2017—2020)》,在一些關鍵領域和核心競爭指標上接連取得了重要突破。

紮根地方 服務地方

上世紀末,在高校擴招的時代背景下,安徽省內一大批師範類或專科類學校升格為地方本科院校。從2000年到2010年,10年內,安徽省內的地方本科高校增加了12所。資料顯示,2004年,安徽省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達到15%以上,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

趨同發展也伴隨著一系列的問題,比如一些高校轉型不徹底,辦學思路還在傳統定位與地方性、應用型之間徘徊,學科專業建設“大而全”的現象比較突出,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存在嚴重脫節等。

意識到了轉型發展的重要性,2008年安徽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應用型高等教育體系的設想,按照“科學定位、分類指導、多元發展、特色辦學”的發展方針,一方面積極推進老本科高校在堅持應用型辦學模式中加速提升創新引領能力,另一方面積極引導新建本科高校嚮應用型轉變。

嚮應用型轉變,最大的一個抓手便是緊抓地方特色。“地方性是地方高校與生俱來的基因,接地氣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生存發展之道。”安徽省教育廳副廳長儲常連說。

依託黃山當地豐富的旅遊資源,目前,黃山學院的旅遊管理專業辦得紅紅火火,成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目前,學校已完成50餘項黃山市各類旅遊產業研究課題,當地旅遊行業的中層以上管理人員超過四成為該校畢業生。學校利用地方資源發展起來,再反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從2013年起,黃山學院先後與黃山市各區縣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建立與地方的溝通聯繫機制,僅近3年,便與黃山各區縣達成近500項校地合作項目,充分發揮高校自身優勢,服務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

類似的校地合作遍地開花,有力支撐了安徽區域重點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

金寨縣地處大別山腹地、鄂豫皖交界,是聞名全國的紅色沃土“將軍縣”,也是大別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2017年,金寨擬定年內完成2.4萬畝的農村宅基地騰退整治復墾項目區測繪製圖及報批驗收工作。在山地、丘陵、溝壑、河谷平原交錯的金寨做測繪,難度極大,技術要求高,通過招投標的12家企業或先行退出或因質量達不到要求而退出。

在此背景下,滁州學院毅然接過了這個“硬骨頭”,在不到6個月的時間內,全面梳理了全縣土地復墾各類基礎數據,並幫助當地研製開發了“影像圖自動裁切與出圖”“竣工圖自動統計彙總”等軟件模塊,助力金寨縣完成了49.7萬畝農用地內現有農村宅基地非常規土地利用現狀變更任務、農村宅基地騰退整治復墾報批驗收工作,為金寨縣騰退復墾宅基地2.4萬畝,新增耕地1.8萬畝,給金寨縣帶來了140餘億元的財政收入。

像這樣的例子在安徽的本科高校中數不勝數。

合肥學院中德合作物流管理專業,促成了德國物流協會合肥分會的成立,中德物流合作將促進安徽省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創新;皖西學院教授陳乃富帶領林下中藥資源開發與利用科研團隊30多名科研骨幹,在大別山中藥資源保護與種質創新、高效綠色栽培等方面開展深入系統的探索與研究,在中藥材種植、產地加工及標準化等領域累計培訓3000餘人次,發放各類培訓資料5000餘份,直接帶動山區農戶種植各類中藥材面積達300餘畝。

據統計,安徽省應用型本科高校聯盟成員高校培養的學生80%以上在安徽就業,培養的學生“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信得過”,有力服務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以生為本 服務學生

在俄羅斯喀山舉行的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上,來自黃山職業技術學院的安徽選手鄭權斬獲建築石雕項目金牌,這是安徽省在世界技能大賽上奪得的首枚金牌,也是中國在該項目上獲得的第一枚金牌。

21歲的鄭權,兩年前從皖北的一座小縣城來到黃山職業技術學院,成為了該校旅遊系雕刻藝術設計專業的一名學生。從2017年11月至今,鄭權通過層層選拔,一路過關斬將,先後斬獲黃山市選拔賽、安徽省選拔賽第一名,最終贏得征戰喀山的入場券。

這位從皖北農村走出來的“95後”選手,之前沒有任何學習雕刻的經歷,從初學時感覺枯燥,到學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再到如今在世界大賽上脫穎而出。在這所職業院校中,鄭權收穫的不僅是技能的提高,更多的是人生經驗的啟迪。

像鄭權一樣,通過職業教育的培養改變人生軌跡的故事,在安徽還有很多。

從“瞧不上眼”到“搶不過來”,職業院校出來的學生如今成了就業市場上的“香餑餑”,更是各項技能大賽上多項獎牌的“蟬聯者”,“讀高職沒有出路”的刻板印象在安徽正在被逐步打破。

2018年,安徽高職畢業生整體就業率94.73%,對口就業率超過77%,近70%的畢業生留在本地就業,僱主滿意度、母校滿意度分別達96.1%、94.49%。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安徽高職院校獲得獎牌總數連續3年居全國前三,金牌數位居全國前六、中部地區第一。

在這些傲人數字的背後,是安徽近年來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堅定步伐。2013年安徽省啟動高等教育“提升計劃”和“振興計劃”,將高等教育振興計劃項目覆蓋至所有高職院校,通過項目引導高職院校將建設經費的60%投入教學建設,立項建設16所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學,同時建設了一批國家級、省級實習實訓基地,大大促進高職院校提升現代職業教育建設水平,並從2015年起安徽省高職院校生均撥款在全國率先達到1.2萬元水平。

“高職教育也屬於高等教育的體系範疇,因此我們不是要培養勞動工具,而是要培養兼具高素質和高技能的人才。”安徽省教育廳高教處處長梁祥君說。

如今,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程才彷彿換了一個人,從幾年前的網癮少年到現在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獲得者,3年來,程才說自己在這裡完成了一次重要的人生轉折。

“在這裡,才發現興趣也可以成就一方事業。”在雲計算技術與應用專業,程才的老師告訴他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引導程才主動探索Java程序設計、Linux操作系統應用、MySQL數據庫技術、虛擬化技術等課程。

愛好加持,再加上專業的引導,程才在計算機專業發展之路上走得越發堅定,在今年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計算機網絡應用”賽項中,和自己的團隊一舉拿下團體一等獎。

“大學的初心就是立德樹人。在高等職業教育階段,我們無論是立足本地本行業辦大學,還是堅持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加強創新平臺建設,迴歸到根子上,還是要培養人,傾心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一支符合產業發展需要的大國工匠隊伍。”儲常連說。

《中國教育報》2019年10月08日第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