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雲:“勢者,因利而制權也。”(4)

:“為往聖繼絕學”之宏願,倡導“體用一源、知行合一、修學並舉”為宗旨的中華國學真修實證的修學平臺。

《孫子兵法》雲:“勢者,因利而制權也。”(4)

因利制權

孫子還指出了“勢”在戰爭中的重要性。《孫子兵法》雲:“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勢”就是形勢、態勢。善於籌謀著總是善於造勢、借勢的,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因利而制權”這句話,古人在註釋中大都認為是指憑藉有利的情況,以制定臨機應變的策略。“權”是作為“策略”來看的。但我對這一點有不同的理解,我認為這個“權”應當是指主動權。因為這句話講的是“勢”,而不是具體的謀略,要讓自己這一方“得勢”,最關鍵的就是要掌握主動權,只有掌握了主動權,才能“致人而不致於人”,這是比謀略更重要的東西,更高層次的東西。

《孫子兵法》雲:“勢者,因利而制權也。”(4)

緊接著,孫子就講到了著名的“詭道十二法”,他在《孫子兵法》中說:“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戰爭本來是一種詭詐之術。所以,能戰而示之軟弱;要打,裝作退卻;要攻近處,裝作攻擊遠處;要想遠襲,又裝作近攻;敵人貪利,就用小利引誘;敵人混亂就要攻取;敵人力量充實,就要防備;敵人兵強卒銳,就避其鋒頭;敵人氣勢洶洶,就設法擾亂它。這裡有一個悖論,有些善戰的將軍善於在軍隊裡製造怒氣,憑藉將士的怒氣而出兵,所謂“哀兵必勝”就是這個道理。

而善用兵法的將軍很會利用權謀激怒對方,一旦被激怒就很容易失去理性做出錯誤的判斷;敵人謙卑就要使之驕橫;敵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勞,例如孫武在柏(bó)舉之戰中,以迂回奔襲、後退疲敵的“疲楚”戰略,以3萬兵力擊敗楚軍20萬;敵人內部和睦,就要離間他們。“詭道十二法”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在敵人沒有防備處攻擊,在敵人料想不到的時候採取行動,這是指揮家制勝的秘訣,不可預先講明。

《孫子兵法》雲:“勢者,因利而制權也。”(4)

在這裡,孫子一開始就著重說明了兵法的本質,那就是詭詐之術,正所謂“兵不厭詐”。其實詭詐之術這個玩意,也有高下之分,最低級的是動輒耍陰謀詭計,自作聰明,這樣容易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中級的是考慮周詳,策劃嚴密,出手則必中,這是絕大多數智謀之士水平,孫子的“詭道十二法”也是用於指導這些人的;最高級的是以陽謀為陰謀,以不行詭詐來達到最大的詭詐,所謂“無招勝有招”,基本上高明的領導者都精於此道。

在這三個層次中,最低級的往往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人物,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見過這種人;中級的大都是社會中的精英人群,在古代,像春秋時越國的范蠡、漢初的陳平和范增、唐初的李勣、明初的劉基等等,他們才智卓絕,都是古代智囊群體中的頂尖人物,其餘在歷史中有所建樹的智謀型人才則更是數不勝數。最高級的以陽謀為陰謀,比如曹操用兵從來就不行詭詐。

“三十六計”中的第一計叫“瞞天過海”,針對這一計的解釋,最後一句叫“太陽,太陰”,什麼意思?也就是說最大的陽謀就是最大的陰謀,曹操就非常善於運用陽謀,他越是擺在明面上卻越不能讓人信服,這也正好成就了他的謀略。“詭道十二法”是孫子對戰爭中戰術運用的深刻總結和高度概括,在幾乎所有的古代經典戰役中,都有著孫子戰術指導思想的痕跡,它們與“三十六計”一併成為中國古代兵家最為重視的戰術原則,對今天的社會仍然有著非常廣泛的影響。

孫子在《謀攻》篇中講到了君主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雲:“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意思是說國君對軍隊的危害有三種: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前進而下令前進,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後退而下令後退,這叫做束縛軍隊;不知道軍隊的戰守之事、內部事務而同理三軍之政,將士們會無所適從;不知道軍隊戰略戰術的權宜變化,卻干預軍隊的指揮,將士就會疑慮。軍隊既無所適從,又疑慮重重,諸侯就會趁機興兵作難。這就是自亂其軍,坐失勝機。

《孫子兵法》雲:“勢者,因利而制權也。”(4)

孫子所指出的國君指揮軍隊所容易犯的錯誤中,幾乎每一個都在歷朝歷代反覆上演。“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如唐朝安史之亂爆發前期,安祿山突然發難,唐廷備戰不及,讓安祿山的軍隊得以長驅直入,進抵潼關。潼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並且潼關由唐朝名將哥舒翰鎮守,安祿山的前鋒難破關。另一面,安祿山勢力範圍的周邊地區,唐廷的國家戰爭機器開始運轉,全國各地的軍隊絡繹不絕地進京勤王,安祿山雖然兵力雄厚,驍勇善戰,但他畢竟只是一方諸侯,無法與唐朝中央政府長期對峙,如果不能儘快率軍攻破潼關,消滅唐朝的中央政權,自身將岌岌可危。此時阻擋在安祿山前面的潼關守軍只要依託地利,堅壁不出,戰事就將朝著有利於唐軍的方向發展,而這也正是哥舒翰採取的策略。恰在安祿山逐漸陷入困境的時候,唐玄宗盲目樂觀,錯誤地估計了敵我形勢,認為安祿山已經是強弩之末,希望儘快結束戰爭,於是命令哥舒翰出關迎敵。哥舒翰上書力陳出關的危險,唐玄宗卻一意孤行,強令出兵。

哥舒翰心知出兵必敗,怎奈聖命難違,只得哭著率兵出征。戰事果然如哥舒翰所料,潼關前有一條狹長的山谷,得知唐軍出關以後,安祿山隱秘地在山谷周圍佈下重兵,通過誘敵深入的戰術將唐軍主力一舉殲滅,此役不僅枉送了十數萬唐軍精銳的性命,還使得京城長安門戶大開,戰局急轉直下,唐玄宗只能帶著皇親國戚和中央政府官員倉皇逃入蜀地。此後,唐玄宗身邊的將帥憤而擊殺了挑起安史之亂禍端的宰相楊國忠,逼死了楊貴妃,太子李亨在靈武自立為帝,遙尊玄宗為太上皇。唐玄宗因一次重大指揮失誤,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僅葬送了十幾萬軍士的性命,還搭上了自己的愛妃和皇權。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感謝您的收看,更多精彩內容盡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