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自身活得一般般,而對國家大事、世界格局誇誇其談?

粥姜宏


我覺得這是在刷存在感。

摘一段《大學》中的話,“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段話應該不難理解,真正想要治國平天下的人都去花時間先去格物致知了。格物致知用當今的話來說就是提升自己。或是知識,或是頭腦的內容量。王陽明先生有個主張叫做知行合一,所有知道的事情不能落實到行動上,都叫耍流氓,其實質上約等於不知道。

普通人談論國家大事,可能是出自於喜歡這一方面的話題,這和某些女生喜愛談論八卦小報是一樣的心態 。也可能想要體會一下揮斥方遒的感覺。至於以普通人的知識水平既弄不明白政策背後的含義,也無法有效的建言獻策。不過是要周邊人的人覺得自己能夠與時俱進而已。我覺得普通人談論國家大事那不是真正的愛國,對於普通人來說愛國就是堅守好自己的崗位,不給社會找麻煩,為人民的事業謀劃如何多生產,如何讓同胞過好比目前好一點的生活才是最該考慮的,恐怕愛高談闊論的人聽到這些話,就充耳不聞了。

高談闊論不能等同於志存高遠,每個人都有找個話題釋放壓力的本能。還是希望愛談論大事情的人,能夠先以自身為重,約束好自己的行為,再去影響身邊的人,如此一來就能說明普通人的存在也是有價值的。畢竟我們又不是那個一屋不掃也能掃天下的陳藩,還是收收心該幹啥幹啥去吧!


默嬋


對這個問題深有體會,小時候生活在農村,每到茶餘飯後,或者農閒時節,或者涼爽的夏夜,大家就聚在空曠的打麥場上,這時候總有見多識廣的大人,似乎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國家內外,無所不知。我覺得對這個問題倒沒必要反應過激,這也不是什麼原則性的大問題,我覺得大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看:

1議論國家大事是社交語言的一方面。人呢是群居動物 ,大家置身人群中 ,與他人建立鏈接才有安全感。談論國家大事,世界格局,其實跟英國人見面談論天氣,北京人見面說“吃了嗎?”是一樣的。過去信息傳播技術不太發達,電視只有富裕的家庭才買得起,我小時候很多知識就是在聽大人的談論中獲得的。其實閒談促進了人類的進步發展。連孔夫子都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看來擁有見多識廣又巨能侃的朋友真不是壞事哦!

2彰顯自己的存在感,好多人覺得你生活一般,能力一般,卻對國家大事,世界格局誇誇其談,哈哈,這個詞又相當的感情色彩。其實生活中的大多數人都一樣 是普通人,工作一般,經濟能力一般,但是普通人也需要有存在感嘛!現在自媒體的蓬勃發展不爭證明了這一點沒?抖音,朋友圈不都是大家刷存在感的地方嗎?議論國家大事沒有錯,看你說的有沒有料兒,當然還有一個度,過猶不及。其實大家都知道,過度的彰顯其實是匱乏感哦!

適度的指點江山是有益的 當然要言之有物,要適度,不要引起大家的反感喲!



小園徑香969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儘管有的人生活一般人也平常,但對對國內外大事還是十分關注的,新聞聯播必看,再加上上網瀏覽時政新聞,自然就知道的多了,所以和人交談起來得心應手,好像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整個中國和世界的大事都在他的心中,這都是靠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才有了誇誇其談的資本。這種人政治意識比較濃,政治覺悟比較高,對國內外形勢有自己的見解。正所謂“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聞”。



王西真


內心空虛,能力平平,存在感沒有,他們這樣做只是自我滿足和自我慰藉,自我麻痺。

須知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像農民一樣俯下身子,踏實肯幹,像企業家一樣劈星斬棘,不知辛苦疲倦,於己於人都是好事一件哦。


貪睡的葉子


我活的很好,經濟上也小有成就有別墅。喜歡周遊世界,國內基本玩過來了。

但我天生有濃厚興趣關心世界大事,對經濟有很大興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嘛!這是人的一種眼界!幾十年未變,從少年到現在的樂趣!

再者,也為我的後代謀一謀未來啦,哈哈哈


熙熙光明


這個和個人的性格脾有關係,有很多滿腹經綸的窮人,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也就是缺乏知行合一的奮鬥精神。


彩雲多多


別人活得一般般又不借你一分錢,別人談國家談世界又不是談你家的私事,你何必吃那麼多紅苕呢。你操好自已的心就可以了。


故鄉明月


你看過老舍的茶館嗎?不談國事到大談國事!還有一句說法,國之興旺,匹夫有責!怎能說高談闊論無用?


智者征服一切


因為人的思維可大可小,並且不需要現實的外在條件來限制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