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取媚洋人,日本的維新志士們可真是操碎了心

日本明治維新後,一切向西方靠攏,為了取悅洋人,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1879年,因為改約失敗,新上任的日本外務卿井上馨向政府提議,建造一棟豪華歐式迎賓館用以招待歐美賓客,在博得列強好感的基礎上,再行改約計劃。

1883年,歷時3年、耗費巨資的“鹿鳴館”落成,這也是日本官方第一座大型西式園林建築。

此後,日本政府的達官貴人和外國官員、富商經常帶著小姐、太太們在這裡大擺酒宴或舉辦晚會、舞會,有時甚至笙歌不絕,徹夜狂歡。

1887年與列強改約談判期間,首相伊藤博文更是多次在鹿鳴館和首相官邸舉行各種社交活動。


為了取媚洋人,日本的維新志士們可真是操碎了心


某次,伊藤博文在官邸舉辦化裝舞會,應邀而來的各國外交官及賓客有400多人出席。

為給眾人助興,伊藤博文不惜以首相之尊而扮成“威尼斯商人”,內務大臣山縣有朋則扮成“奇兵隊”隊員,內大臣三條實美的夫人扮作鄉下姑娘,外務卿井上馨也當場獻演曲藝節目。

這一晚,種種不堪、庸俗與淺薄激怒了眾多無緣與會的京城中人,有罵他們“燭光沖天、絲毫不顧重稅下淪為餓鬼的蒼生”的,有抨擊其“貴族式的歐化”的,也有嘲諷晚會“羨殺、笑殺、驚殺、惱殺了整個首都”的,一時間鬧得滿城風雨。

日本近代史上有一個名詞叫“鹿鳴館時代”,即官方主動提倡衣食住行乃至語言文化全部“西化”的年代,而最熱衷於此的政要莫過於前面那位主角伊藤博文。

據說,伊藤博文並不信仰基督教,但他沒事卻常常往教堂裡跑,目的無他:以示“開化”耳。


為了取媚洋人,日本的維新志士們可真是操碎了心


伊藤博文如此表現並不奇怪,早在美國考察期間,即由他主筆撰寫了明治政府之後的一個工作要點:

“我東洋諸國現行之政治風俗,不足以使我國盡善盡美。而歐美各國之政治、制度、風俗、教育、營生、守業,盡皆超絕東洋。由之,移開明之風於我國,特使我國國民起速進步至同等化域。”

在此精神指導下,明治政府不僅頒佈法令移風易俗,而且日本天皇及政府官員也都帶頭示範,令西方文明之風強行吹進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此前,日本男子留長髮挽成大髻,貌似道長模樣,武士還佩雙刀;而日本少女喜歡往臉上刷白粉,已婚婦女則染黑牙甚至有剃眉的做法,這些稀奇古怪的風俗,和中國的男辮子、女小腳頗有得一拼。

明治維新後,城裡人變化最快,他們剃掉長髮換成西式短髮分頭(有的連鬍子也模仿洋人),加上各式禮帽和西洋傘,新派人物們常在街頭招搖過市,顧盼自雄,那些不懂開化的鄉下人自然是避之唯恐不及了。


為了取媚洋人,日本的維新志士們可真是操碎了心


在此影響下,城裡女人們也很快煥然一新,明治皇后1873年即以真眉毛和未塗黑的牙齒示人。到19世紀末,城裡已很難看到舊時長髮,不過傳統風格在鄉間仍盤踞多年。

戴季陶清末時留學日本,據其觀察,當時的鄉下農夫和藩主武士雖說早已脫離了主從關係,但老一輩人聽見藩主的名還是崇敬得和鬼神一樣。

舊藩主從東京回到他以前所統治的地方,老百姓們依舊“伏道郊迎”,舊治下的武士們依舊執臣僚權節。

直到二三十年後,老藩主漸漸死了,襲爵的人和舊藩屬地方毫無關係,地方上的人沒有直接受過封建的壓制束縛,也沒有受過他的恩惠。到這個時候,封建觀念才漸漸淡泊下來,可見“因襲”是頗不容易除去的。

社會風俗的演化也是如此,就像清末開始的剪辮與放足運動,儘管政府三令五申,但到民國二三十年代,一些偏遠地區仍有留長辮者,纏足在西北地區更是普遍化,以至延安時期仍在頒佈禁止纏足的命令。

服裝的變化最容易觀察,也讓日本換了個新模樣。明治維新後,政府官員、公務員、教員等全部規定改穿西裝(儘管他們回到家中仍穿傳統和服),軍隊和學校也都改穿西式制服。

不得不說,在行政力量的推動下,近代日本的這一切確實令人感到面目一新。

參考:蘇珊.B.韓利:《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