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扫屋和扫天下有没有根本性联系?

鹏友程


这句话是说干不好身边小事的人,成就不了大事业。扫屋和扫天下的根本联系就是眼到手到,不是眼高手低,不是眼中无事!

任何事情都有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们说干大事的人不拘小节,是说做人要有大胸怀,不是说遇事推给别人。扫屋子的事推给别人,扫院子的事也会推给别人,扫除一村一镇一县的事估计也不愿承担。所以,干大事的人应该都是从干好身边每一个小事做起最终才能成就自己。韩信处理好了自己遇到的每个小事,才走上了大将的神坛。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看到国民党很多将领是只做大事不做小事的,常把任务扔给下级,不再检查过问,良好的战略,构筑了他们名义上固若金汤的防线,但人民解放军进攻时,一触即溃,贻笑大方!

当然,当一个人走到干大事的地位后,时间精力所限,如果坚持先扫屋再准备扫天下那就太固执了,是对天下大事不负责任。此时应坚持责任分工,每事查问考核,奖优罚劣。大家八分工合作才能共同完成扫屋扫天下的重任。





马火蚁


你好,我作为一个运动员,站在在我的观点上看这句话我觉得就是自律,扫一屋是对于小事的自律,只有养成每一天的自律,才可能做成大事,我第一次跑马拉松是经过了两个月的锻炼,每天都按量训练,累,但是更多的是坚持


河洛之神


实干家,不仅能诸事提高自己的修养。还要把自己家的日子过好了。然后,才可能把大家的、国家的事情办好。自己能力不行,自己家的日子都过不了,不可能把大家的、国家的事情做好。


用户1031067435662


⒈其实严格说来,二者之间的联系有,但不是很强,更谈不上是根本性的联系。

首先,虽说可以从什么用什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细节决定命运等等说词,来强化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在扫一屋和扫天下之间,存在的环节太多,距离越远,变数就越多,联系可能就越弱。

其次,可以问一问,扫一屋是扫天下的充分条件么?如果能扫一屋就必然能扫天下,不能扫一屋,就未必不能扫天下,那就是充分条件。那扫一屋是扫天下的必要条件么?如果能扫一屋却未必能扫天下,不能扫一屋就必定不能扫天下,那就是必要条件。问题是,从历史和现实的事实来看,能说扫一屋是扫天下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么?平心而论,应该都不是。既然都不是,自然谈不上说扫一屋是扫天下的充分必要条件了,也就是说,能扫一屋则能扫天下,不能扫一屋则不能扫天下,是不成立的。既然扫一屋难说是扫天下的充分、必要或者充要条件,有什么理由说二者之间有根本性的联系呢?

⒉虽说道德理性的修养和科学理性的修养有一定层面上的逻辑的不同,而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在道德修养的另外层面,还是要尊重科学理性的逻辑,否则,就是再注重个人道德的精进也不能解决问题的,尤其当个人的责任不能转嫁给别人的情况和程度、个人的损害不能转移给别人的时候和地步下,这个道理应该不难懂吧。有些人把道德理性修养和科学理性修养对立起来,甚至以为不持反智主义立场就不是真正的正心诚意,这应该是一种歧路。

其实只要看到,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用扫一屋作为扫天下的必要前提来培养人,结果把人的才华给消磨没了的事例应该太多了,甚至有些人更是迷恋上了扫一屋,而早忘扫天下。因此,个人觉得对“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这样的说教进行理性省察、审慎反思,还是很有必要的;非理性的狂热,更是应该警惕吧。


孟周


我是易生君子,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这句话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出处为清代刘蓉的《习惯说》。

扫屋于扫天下本质上是没有什么联系的,这句话是告诉人们,做事情就要从一点一滴积累,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这就跟老子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和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没有错的。

但是我们也不要乱下定义,并不是说勤于打扫屋子的人就可以赢得天下,而不打扫屋子的人就不可以赢得天下。

东晋的王羲之,被人家招女婿的时候,袒胸腆肚的坐在东床上吃饼;东晋末年的王猛,跟苻坚一边聊国家大事,一边抓身上的虱子,结果还能辅佐苻坚统一北方。

所以我们在看待一个问题上,都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千万不要被一些心灵鸡汤误导,结果走进了巷子里就出不来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谢谢!


易生君子


二者是类比说法,没有根本联系。

但是,尽管扫屋与扫天下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事务,但是用二者类比,可以说明相似的内涵以及递进的寓意与哲理,启发人们谨记事务规律并知行合一 :

1.事务发展都是由易到难的过程:

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

2.事务发展都是积少成多的过程:

明白并务实真干才会由量变到质变。

3.事务发展都是由近到远的过程:

落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是只会喊口号的空想家。

4.事务发展都是由低到高的过程:

能扫屋是有心根可塑,自然可以逐步培养夯实能力,以达到可以扫天下/治理天下的功力,不能扫屋则是有心病,徒有空想大志,难以踏实做事,能力又何以积累?更不要说扫天下/治理天下了(正可谓“志大才疏”啊)


中和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始于垒土,不管干什么,都有从小事做起,


美丽的小清风


此句真实出处应源于《习惯说》 刘蓉(清) 《后汉书》中第五十六章《陈王列传》:“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孟子》中也有记载: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我们知道,在家清扫卫生,应该是我们的生活必须和一种勤俭持家的状态。所以,扫屋是一种态度,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观注定会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态度决定了行为,行为又会成习惯,习惯决定了性格,性格决定着命运,所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才有着根本的联系。


正定李凤岐


个人愚见,权当笑谈——我认为一屋不扫,也能扫天下。

一屋是指小事和生活琐事,属于次要矛盾,并不是指基础性的东西。

扫天下是指事业上获得公众认可的成功,是主要矛盾。

当然,我并不排斥先扫一屋,再扫天下。我的意思是,扫一屋并不是扫天下必然经历。

首先,在生活压力日益增大的当今社会,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既然选择了扫天下,何必拘泥于扫一屋呢?  

其次,扫一屋和扫天下肯定是有一定联系的,但是两者的联系并不是必然联系。

当然,关注细枝末节本身没有错,但是为了扫天下的目标,过度强调扫一屋是扫天下的必要条件就显得十分牵强,难道一个人扫一千个屋子就能去扫天下了吗?

然后,“一屋不扫,也能扫天下。”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随着社会发展,现代社会分工更加明确,分工合作也就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现在社会,没有必要事必躬亲,管理者就该有管理者的气概,能力及指挥他人的霸气。

所以,我认为一个可以扫天下的人,完全可以把扫一屋的任务分配给专业部门,从而个人专注于扫天下的重任,由此适应时代发展。




耕根


列宁说:不要拒绝做任何小事,共产主义的宏厦,高楼是由每一件小事做起的,离不开齿轮,也离不开螺丝钉。我觉得这句话可以解释“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根本联系!

如果把“天下”比喻成高楼,那“小屋”就是螺丝钉,把每一根螺丝钉拧紧,是高楼屹立不倒的前提。如果连螺丝钉都拧不牢固,又如何去建设高楼?

如果把“天下”比喻成社会,那“小屋”就是每一个小家庭。小家庭的都管理不好,那千千万万个家庭构建成的社会,又如何管理的好呢?

再者,如果把“打扫”比喻成管理,“屋子”比喻成家庭,“天下”比喻成企业,那就是说如果连自己的小家都管理不好,得不到安稳,那你又如何管理企业这个拥有几百号,甚至几千号的企业呢?

不知道我这样解释,您是否能明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