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演出還是出事了!疫情產生的“雲演出”對行業未來的影響

原本多位業內人士預測2020年是演出爆發的一年,卻因疫情而受到了重創,在我們小心翼翼地推出線上演出、劇場恢復政策的時候,現場演出還是出事了!日本大阪音樂場館出現感染病例,已有19人確診,其中有4人觀看的Umeda小型演唱會,演出3場共180人左右觀看;澳大利亞作曲家布萊特·狄恩(Brett Dean)確診感染新型冠狀肺炎病毒,他曾在2月28日和3月1日,在臺北音樂廳進行演出,同場演出的還包括臺灣當地的團體。

現場演出還是出事了!疫情產生的“雲演出”對行業未來的影響

澳大利亞作曲家布萊特·狄恩


在現場演出發現感染病例不得不說讓人遺憾,同時也給我們提醒,劇場是人群聚集的高風險區域,不要因為僥倖而放鬆警惕。在疫情下,“雲劇場”、“雲演出”、“雲藝術”等線上演出,成了眾多演藝機構的應對之策。“線上演出”是否能給疫情中的演出行業帶來一些生機?它們對傳統的現場演出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疫情結束後,這些“雲演出”“雲藝術”又將何去何從?這些由於新現象而產生的問題,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思考。


“雲技術”帶來的新改變


讓製作變得更“簡單”


沒有舞臺燈光,沒有現場觀眾,沒有專業錄音設備,節目嘉賓憑藉一部手機在家裡就可以參與節目錄制。疫情導致大部分綜藝節目無法在線下錄製,但橫空出世的“雲錄製”,不僅像及時雨一樣救了急,也讓很多文藝工作者和觀眾耳目一新。

  

採用“雲錄製”模式,節目嘉賓、觀眾、節目工作人員雖然“天各一方”,但可以在虛擬的空間中一起工作,共同完成節目創作。據不完全統計,疫情暴發後,除上述兩檔節目,還有《見字如面》《天天向上》《我是大明星》《王牌對王牌》《嘿!你在幹嘛呢?》等近20檔綜藝節目採取了“雲錄製”的方式。可以說,在“雲端”創作已經成為抗疫期間綜藝節目製作的主要方式。

  

相較於線下錄製,“雲錄製”帶來的最大改變是快捷高效,但“雲錄製”對技術的要求較高,遠程溝通的成本也會增加,但省下了場地和時間成本,整體而言,“雲錄製”讓綜藝節目的製作成本大大降低。

現場演出還是出事了!疫情產生的“雲演出”對行業未來的影響

演出團體SNH48在虹口區星夢劇院舉辦了一場零觀眾的“雲演出”


除了綜藝節目,舞臺藝術、音樂會等不少藝術形式,也在抗疫期間開啟了“雲端創作模式”。日前,京劇《光緒之死》的演員拉了一個群,並開啟視頻群聊功能,在群裡進行排練。每天下午兩點到四五點,演員們開始“雲坐排”——在群裡一起對臺詞,導演會在群裡逐字逐句地進行指導,鼓師參與記錄。大型民族管絃樂《中軸》近日也在網上舉辦了遠程策劃會,其音樂總監葉小綱等主創人員分佈在西安、成都、武漢、北京等地,但在網上討論得非常熱鬧,“一上線就開始工作,一點時間都不浪費”。

  

在“雲端”進行創作,雖然是文藝機構和藝術家們的無奈之舉,但不得不說,這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文藝創作流程的創新,大大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讓藝術創作變得更加“簡單”。


把藝術帶到你身邊


疫情把大家“困”在了家中,但藝術卻來到了我們身邊。技術的進步,降低了文藝創作、作品發佈傳播以及藝術接觸的門檻,讓文藝作品空前豐富,讓群眾享受藝術服務空前便捷。所以,這次居家抗疫期間,每個人僅憑一部手機,就可以看電影、看展覽、看戲、聽音樂,日子有趣得多。

  

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各大博物館、美術館紛紛選擇臨時閉館,而“雲展覽”也同步開展,展品更多,場景則更豐富。比如,故宮博物院推出了“VR故宮”“全景故宮”“雲”遊故宮觀展;敦煌研究院推出了“雲遊敦煌”系列展。“雲展覽”展示的不僅是藏品的圖片,更是一種新的觀展體驗。


現場演出還是出事了!疫情產生的“雲演出”對行業未來的影響

線上VR展

傳統的文化藝術,之所以有些小眾,某種程度上是因為傳播渠道有限。互聯網及雲技術的出現,為文藝作品開闢了無限的傳播空間和傳播渠道,從而大大刺激了文藝生產力。細心的讀者會發現,疫情暴發後,各種抗疫主題的美術作品、書法作品、剪紙作品、音樂作品以及各種詩歌、快板、短視頻等呈現井噴之勢,只要有一部手機,幾乎人人都可以從事文藝創作並“發表”自己的作品。這些文藝作品的質量如何暫且不論,但由此帶來的藝術民主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場面,卻是不爭的事實。


行業帶來新改變


這次疫情改變了很多行業原來的發展軌跡,也讓藝術“攀上雲端”並大放異彩。疫情過後,藝術行業是否會憑藉技術的賦能,像在線教育、生鮮電商等迎來爆發式增長?傳統的藝術形態和生產創作模式是否會迎來轉型升級的機會?

  

藝術與科技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雲技術的介入,肯定會對藝術產生影響。以綜藝節目為例,儘管形式相對單一,錄製模式簡陋,但云錄製的確實現了跨屏互動等形態創新,為文藝傳播形式提供了不同的選擇。近幾年,綜藝節目製作成本居高不下,市場競爭激烈,疫情過後,雲錄製甚至雲直播會不會成為節目製作常態化的解決方案?從目前來看,這很可能成為綜藝節目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網絡綜藝剛出現時“沒多少人看得上”,可沒幾年就與電視綜藝分庭抗禮,再過幾年,雲綜藝又何嘗不能在綜藝領域三分天下有其一呢?

現場演出還是出事了!疫情產生的“雲演出”對行業未來的影響

演出團體SNH48在虹口區星夢劇院舉辦了一場零觀眾的“雲演出”


再說雲展覽。目前,雲展覽剛剛起步,由於技術、版權等方面的原因,還存在著畫質不清晰、用戶體驗不好等問題,但業界的共識是,雲展覽未來會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將成為博物館、美術館等藝術機構重要的業務板塊,甚至會改變未來博物館、美術館的存在形態。正如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特聘教授亞歷山大·科赫所指出的:“數字博物館已經不再是我們曾認為的作為實體博物館的額外補充,而是已經成為展覽分類裡的獨立一項。”

  

至於舞臺藝術,所謂的“雲創作”,目前僅僅是創作人員利用雲平臺進行在線溝通交流,“雲演出”也不過是把錄製好的作品放到雲平臺上供大家點播。隨著5G時代的到來和AR(增強現實技術)、VR(虛擬現實技術)的日益成熟,未來人們是否在家裡就能獲得同在劇場一樣的觀賞體驗?如果那樣的話,勢必會改變劇場的形態,產生真正的“雲端劇場”。


線上演出是否能帶來行業新生機?


保利劇院負責人表示:“對於演出主辦方來講,我們上線的視頻多為經典的、優質的絕版作品,既不會影響到目前正在巡演的劇目的售票,又能對演出主辦方的品牌和口碑起到宣傳作用。而對於受疫情影響不能正常觀演,或因為經濟情況、所在城市、交通情況等各類原因,之前沒有形成劇場觀演習慣的文藝演出愛好者來講,‘雲劇院’是非常適合他們的一種觀演方式,也會培養和吸引新的觀眾日後走進劇場觀看現場演出。”

現場演出還是出事了!疫情產生的“雲演出”對行業未來的影響

提供這些演出版權的央華文化、九維文化等文化公司,都是民營演出單位,疫情導致的停演對他們造成了極大的衝擊和壓力,但他們卻積極支持和配合保利劇院這樣的公益行為,將熱門商演的內容提供給大家免費觀看,也表達了他們的一種支持抗疫、眾志成城的心情。央華文化總製作人王可然表示:“這個特殊的時期,讓大家能夠在家中也看到好的演出,我們希望能夠起到一定作用,這也是戲劇的榮光吧!所以我們選擇的也是比較具有經典價值的劇目,體現了我們的一種態度。這些劇目大部分日後還會繼續在劇場演出,但我覺得現在的線上放映應該不會對以後的現場演出形成衝突,因為戲劇的魅力還是在現場。”

現場演出還是出事了!疫情產生的“雲演出”對行業未來的影響

對於觀眾來說,“雲劇場”“雲演出”雖然無法提供劇場演出帶來的不可取代的參與感和現場感,但在疫情期間無法去劇場看演出的時期也聊勝於無。而且由於大多數在線演藝都是免費播出,參與門檻低;有些直播平臺還可以提供發送“彈幕”暢所欲言表達觀點等網絡互動參與方式,所以也給觀眾帶來了新的觀賞體驗。


小結


整體來看,一方面,互聯網時代需要文化藝術行業緊隨時代變化,除了作品主題和形式上推陳出新,同時也需要發展多元化的表現方式,線上演藝可以與現場觀演形成良好的互補。線上演藝的方式突破了以往現場容量有限的不足,可使覆蓋面大大提升,傳播範圍更加廣泛,流量積累的能力及可能性大大提升,觀眾還可以通過直播平臺發起實時討論與互動。在劇場藝術耕耘更深的歐美地區,在線觀演類的互聯網產品已經相對成熟,很多演出項目已經實現付費觀看。

但另一方面,國內的劇場藝術普及尚在起步階段,文化演藝市場的觀眾基礎還比較薄弱,一些演出的水平和質量也有待提高,因此目前演出資源能夠進行網絡盈利的實際轉化率不高。疫情期間的線上演藝大多數為公益行為,線上觀演的意義及價值更多體現在社會效益上,而缺乏獲得直接經濟效益的手段。因此疫情結束後,這些線上演藝的何去何從,還是值得觀望的未知數。


整理|劉朝宗

排版|劉朝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