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邊的小豆豆》:從熊孩子變成好孩子,是旋律教育法的正確引導

01

《窗邊的小豆豆》:特別的巴學園,特殊的旋律教育法,卻是豆豆成長最好的快樂園

如果你的學校來了一個剛去上學沒幾天,就被老師說有問題,遭到退學而轉學來的問題兒童,你是校長的話會怎麼看?你會怎麼辦?你會認為她是好孩子嗎?是拒收,還是就此把孩子也歸為有問題的學生一類?或是用滿滿的愛去引導她,努力讓她從問題學生變成好孩子?

《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中,小林宗作校長為我們提供了一種不同於應試教育的全新教育理念——旋律教育法,而他也將書中的問題兒童小豆豆,通過旋律教育法的正確引導,從一個淘氣令人頭疼的被退學的熊孩子,變成了一個活潑可愛、積極向上,熱情開朗、善良有創造力的好孩子。

《窗邊的小豆豆》:從熊孩子變成好孩子,是旋律教育法的正確引導

《窗邊的小豆豆》是日本作家、主持人黑柳徹子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這本書自出版以來,已經被翻譯成35種語言,感動了數千萬的讀者。在中國也已經是擁有1000萬讀者的現象級教育讀本,連續10年名列全國暢銷書排行榜。而黑柳徹子本人則是日本NHK著名電視節目的主持人,作家,也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

《窗邊的小豆豆》:從熊孩子變成好孩子,是旋律教育法的正確引導

這本書講述的是黑柳徹子童年的一段真實經歷。一個才上一年級不久,就因為淘氣和不合群被勸退學的“壞學生”小豆豆,後來不得已轉到新學校——巴學園繼續學習的過程。然而,在上一個學校被老師稱為問題學生的小豆豆,卻在巴學園裡找到了適合自己生長的土壤,她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開發,在母親和小林校長的引導,以及小夥伴們的幫助和影響下,她一路逆襲,從一顆怪怪的豆豆,變成了一名具影響力的成功人士。可以說,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豆媽的愛的教育,是小林校長的巴學園教育方式和理念,改變了小豆豆的一生,奠定了她後來優秀人生的基礎。

正如黑柳徹子所說"如果我沒有進入到巴樂園,沒有見到小林校長,可能做什麼都會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從而被自卑的心理包圍,而懷著無所適從的心理直到長大。"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最好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

不好的教育則會壓制孩子的天性,讓他們或變得自卑敏感,或變得叛逆搗蛋,從而成為大人和老師眼中頭疼的問題兒童、熊孩子、壞孩子。而好的有愛的教育則能引導孩子順應著他們的天性,健康快樂地成長,長成他們理想中的模樣。

《窗邊的小豆豆》:從熊孩子變成好孩子,是旋律教育法的正確引導

《窗邊的小豆豆》連續多年來之所以如此大受歡迎,不僅是因為它帶給我們的笑聲和感動,更多的是,這本書裡所展現的教育理念,讓我們看到了小林校長是如何用他全心的愛的教育,特別的旋律教育法真正愛孩子,一步步引導孩子,用心打開孩子的心靈之窗。無疑,小豆豆是校長成功教學的典範,更對當下的兒童教學有深刻的啟示與借鑑意義。

02

那麼,什麼是旋律教育法?

旋律教育法, 是著名的澳大利亞音樂教育家達爾庫羅茲首創的一種特殊的旋律教育法。達爾庫羅茲認為教育兒童需用“心靈去聽、去感知音樂”, 讓兒童感受到生動而又活潑的音樂, 而非死板的教育。最後,他終於在觀察孩子們自由自在的蹦蹦跳跳中來了靈感,並創作了旋律體操,即“旋律教育法”。

這項研究成果一發表,雖說當時還是1905年,卻很快受到了整個歐洲和美國等國的重視,各國甚至成立了訓練所或研究所。在日本,很多人都接受了達爾庫羅茲的旋律教育法,但更多的是作為藝術基礎去學習,而最初嘗試把旋律教育法引進小學教育,還是小林校長。

過於依賴文字和語言的現代教育,恐怕會使孩子們用心去感受自然、傾聽神靈之聲、觸摸靈感的能力漸漸衰退吧?

比如書中的小豆豆,由於好奇學校課桌同家裡的抽屜不一樣而不停開關抽屜, 老師沒有問及豆豆開課桌的緣由而在其他一系列事情發生後就認為這個孩子的存在會影響其他孩子, 因此將其勸退,勸說豆媽帶其轉學。其實, 孩子的世界是充滿好奇的, 這個老師採取了勸退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來面對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孩子,不僅抑制了孩子的天性,倘若孩子理解並知道了這一事件勢必會對其今後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小林宗作校長正是基於對這種應試教育的深刻反思,在經過一年多的對旋律教育法的考察後將其引入日本。

他認為:“旋律教育法是一種遊戲, 它的目的在於使人體的固有組織更為精巧,使人們心靈運動更具有節奏感。它能使身心同時領會旋律, 性格變得和諧而優美、高尚又堅強、正直且順從自然規律。”小豆豆便是在這樣一種更為人性化的教學方法引導下開始了她在巴學園的全新學習旅程。

《窗邊的小豆豆》:從熊孩子變成好孩子,是旋律教育法的正確引導

這種旋律教育法,可以使孩子們的每一次經歷都從心底裡感到快樂並記憶深刻:比如,小林校長批評班主任,是選擇廚房而非其他老師在場的辦公室;要求每天一位同學飯前講故事, 鼓勵孩子自編故事, 尋找靈感與自信;為均衡營養,要求家長“請把海里的東西和山裡的東西給孩子帶來”, 既健康又能避免孩子相互攀比;面對想留校看新鮮事物的孩子, 校長不是直接拒絕,而是要求其回家徵求父母同意, 在家吃完晚飯帶上睡衣和毯子來……小林先生正是運用這種特殊的旋律教育法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把必要的東西表達得簡單扼要, 讓孩子們能在開心快樂的氛圍中自由自在地探討各種話題,健康自然地成長學習。

03

在巴學園,小林校長是如何用旋律教育法引導孩子們自由學習成長?對我們又有什麼啟示?

小林宗作校長說:“無論哪個孩子,當他出世的時候,都具有著優良的品質。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影響,有來自周圍的環境的,也有來自成年人的影響,這些優良的品質可能會受到損害。所以,我們要早早地發現這些‘優良的品質’,並讓它們得以發揚光大,把孩子們培養成富有個性的人”。

正是基於此,小林校長創辦了這所特殊的巴學園,在巴學園裡一切都那麼特殊,卻又那麼合理。

1.巴學園式的學習環境,一個真正讓孩子融入、喜歡並放鬆的自由成長環境

俗話說人是環境的產物,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對天真無知的孩子來說尤甚。相比於傳統循規蹈矩的教學環境,標準化混凝土的學校,固定的座位,固定的同桌,模式化的教學,巴學園將校園環境改造成自由無拘束的環境更適合孩子童真天性的釋放,更能讓孩子從心底裡生出喜歡。

《窗邊的小豆豆》:從熊孩子變成好孩子,是旋律教育法的正確引導

比如小豆豆第一次看到巴學園的校門時,對媽媽說:“從地裡面長出來的門呀”,巴學園的校門是兩棵長滿綠葉子的活樹做成的,就連掛在大門上寫著學校名字“巴學園”的牌子,也歪到了一邊。這完全不符合小豆豆的固有認知,因為小豆豆以前學校的校門是混凝土柱子做成的,上面醒目地寫著學校的名字。誠然混凝土的校門雖然氣派,但對孩子來說,它更像一個冰冷的牢籠,代表著循規蹈矩。而巴學園的校門雖然看著有些“寒酸”,但在孩子的眼裡,卻更有趣,更能直擊孩子簡單、獵奇的心理。

而隨著進入學校大門,小豆豆看到了“一幅只有在夢裡才能見到的景象”,由六輛電車組成的電車教室,一想到將在電車裡上課,她就興奮不已。這一切都讓她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從心底裡生出喜歡,所以她第一次迫不及待地跟媽媽說:“我非常喜歡這個學校”。

《窗邊的小豆豆》:從熊孩子變成好孩子,是旋律教育法的正確引導

除了這個,巴學園最有趣的是教室裡的座位不是固定不變的,學生可以根據當天的心情和方便,自由的選擇自己喜歡的座位。這讓孩子每天的心情就像是去旅行玩耍一樣,更加自由、隨心,上課也更加放鬆。

古有孟母三遷,今有日本巴學園,都在說明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為什麼有些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不喜歡去上學,除了教育方面的因素,跟學校環境也有一定的影響,有些封閉的模式化的冰冷的環境往往讓孩子感覺到緊張和壓抑,從而產生抗拒討厭心理。而巴學園為孩子保存了一個純淨的、快樂的、神秘的、單純的童年世界,一個原生態的開放的自然生長環境,它優美、活潑、向上,讓每一天的上學都如同置身美麗的大自然中一樣,讓孩子不由自主地樂在其中,感到輕鬆愉悅的同時,更願意投入其中學習。

2.巴學園式的旋律教育法,讓孩子的天性自然釋放,自由生長

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 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子, 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一般學校上課都是按照課程表,有順序的上課,而在巴學園卻完全不一樣,它更有點類似上自習的形式。不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外活動, 學校都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寓教於樂的旋律教學方法,通過特殊的旋律教育法,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接受新知識, 培養好興趣,還能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如何做人。

旋律教育法的第一課就是使兒童的身心都能理解節奏,而它的整個出發點是:幫助精神和肉體的諧調平衡,只要能喚起想象力,提高創造力,便算達到了目的。

在自由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在巴學園,早上第一節課開始的時候,老師就會把當天要上的所有課,外加每一節課要學習的所有問題點,寫在黑板上,然後說:“下面開始上課,從你喜歡的那門課開始吧。”

上課多半是以自習的方式,學生們遇到不懂的問題,可以向老師請教。老師會耐心地講解,直到學生弄懂為止。然後,老師會出幾道例題,接著就是新一輪的自習。這樣教師能清楚掌握每個孩子的興趣、特點、思考問題的方式以及他們的個性;

上課的時候,孩子們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先上哪門課都可以。即使那些不喜歡的學科, 只要在放學以前做出來就成, 所以他們總是能夠想辦法完成的。這種上課方式有一個顯著的好處,老師可以觀通過觀察掌握學生的興趣所在,更能方便老師在瞭解每個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因材施教。

在散步式的課外活動中學習。巴學園注重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學習, 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 積極學習, 一般上午就能學完一天的功課,下午則通過“散步”方式走進自然, 讓孩子們自己發現生活中的答案, 這種散步, 對孩子來說表面上是自由遊戲時間, 實際上卻學到了寶貴的理科、歷史和生物學知識, 而這一切又是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的。而由於孩子們能身臨其境目睹生動場面, 又能從心眼裡生出喜歡,感到有趣快樂。

在體驗式的實踐中成長。比如,讓他們通過探險鬼事件練膽, 最終讓孩子們不再害怕“鬼”這類讓中國孩子也懼怕的無形生物;將孩子們帶到農田裡跟農民伯伯學習種田,請農民為孩子們實地講解農作知識,教孩子們種田、昆蟲、鳥類、氣候等知識。通過他粗壯厚實的大手彷彿告訴孩子們, 這些都是他親身體驗並發現的。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們在學到知識的同時更懂得尊重勞動人民。

斯賓塞說:教育,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儘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儘量多些。

教育是一把雙刃劍, 它可以造就人, 也可以扼殺人。一所學校, 一位教育者, 一種教育模式, 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於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

就如小樹苗的生長離不開陽光和雨露的滋潤,孩子的成長也一樣。好的教育應該是迴歸自然的教育,是在小林校長這種旋律教育法的引導下,讓孩子們接受自然教育,迴歸大自然,在父母和老師“潤物細無聲”的愛中,在與大自然的密切接觸中自然發揮天性,自由健康生長。

3.巴學園式的愛的教育,在充分的尊重、信任與正面引導中讓孩子自然變成好孩子

我們經常能看到各種熊孩子將爸媽、老師氣得七竅生煙,血壓高漲的新聞

但試想,有哪個孩子生來就是熊孩子呢?所謂的熊孩子,往往只是缺乏正確的引導。在巴學園為什麼沒有熊孩子?這一切都是小林校長和老師正確引導的結果。

a.在耐心的傾聽與尊重中高度認可孩子,讓孩子從心理上認同自己是一個好孩子

比如,小豆豆第一次來到巴學園見到陌生的小林校長,便整整和校長說了四個小時,而且隨便她說什麼,小林校長都微笑地注視著她,耐心地傾聽她講話,全程沒有絲毫的不耐煩、打瞌睡等,後來在她實在沒有什麼可講的時候,校長就很理解地用溫暖的大手摸摸小豆豆的頭,讓她留在了學校。

這是第一次有大人願意這麼耐心聽她講那麼多話了,讓她由衷地感到踏實、溫暖、心情愉悅,也讓小豆豆感覺到了被尊重與理解。所以她覺得第一次遇到了自己真正喜歡的人。“能永遠和這個人在一起就好了。”這是小豆豆第一次見到小林校長的感受。

《窗邊的小豆豆》:從熊孩子變成好孩子,是旋律教育法的正確引導

小豆豆太過活潑、調皮、想法天馬行空,有時候會跟周圍孩子不大一樣,但小林校長跟她說:“雖然別人覺得你有好多地方不像一個好孩子。但是,你‘真正’的性格並不壞,有好多好的地方,老師理解你。”,所以後來,每次小林校長看到小豆豆,就會說:“你真是一個好孩子”,這時候,小豆豆就高興地笑,蹦蹦跳跳地說:“是啊,我是一個好孩子。”

就這樣,由於小林校長的尊重和認可,讓小豆豆從心理上高度認同自己,覺得自己的確是一個好孩子。

耐心傾聽,是對孩子最好的尊重;而高度的讚美與認可,會讓孩子更自信、更認可自己。

而當下,多少父母和老師,有幾個願意真正走進孩子的心裡,耐心傾聽孩子內心真正的心聲呢?我們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以成年人的思維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讓孩子要怎麼怎麼做,不能怎麼怎麼做,卻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傾聽他們的心聲,關注他們淘氣調皮搗蛋背後真正的原因。孩子雖然無知年幼,但同樣感情豐富、感知靈敏,也是有被尊重和被愛的需要的。

更需要父母和老師學會尊重與讚美孩子,把自己放在與孩子平等的位置上,把他們當成一個獨一無二的人來對待,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尋求與孩子心理上的溝通與默契。孩子也是天真的,很容易把大人說的話當真,如果父母和老師能經常在一言一行中多用讚美與肯定認可孩子,更能幫他們從心理上認可自己。

b.在正面引導而非打罵中,讓孩子意識到錯誤,並勇敢改正錯誤

當小豆豆頂著紮好的辮子開心與大家分享時, 遭到淘氣的大榮君欺負, 把她的辮子弄亂了,小豆豆哭著去找校長。面對小豆豆, 校長採用誇獎小豆豆辮子依然漂亮的方式, 讓她忘記了同學的欺負, 依然開心起來;而面對欺負小豆豆的大榮君, 校長對他進行恰當的批評教育方式—— “對女孩子要親切, 還說對女孩子要尊重, 要和藹。可不準再這樣啦!”, 引導小男孩主動向小豆豆道歉,成功地化解了孩子之間的矛盾並教育了他們。

《窗邊的小豆豆》:從熊孩子變成好孩子,是旋律教育法的正確引導

生活中,每當小孩子一犯錯或闖禍,我們父母或老師就頭大,立馬火冒三丈,恨不能暴揍一頓解氣。然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無知的孩子更是如此,難免有犯錯誤的時候,這時候該怎麼辦呢?一味地批評指責、打罵都只會讓孩子生出叛逆心,不僅不願意承認錯誤,還更容易變本加厲,而如果我們能通過小林校長這種溫和慈愛的正確引導,一面開解,一面批評引導,則會讓他們更容易去接受和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更願意去改正錯誤。

c.用心感受,在愛的呵護中,引導身體有缺陷的孩子建立平等之心,遠離傷害

《窗邊的小豆豆》:從熊孩子變成好孩子,是旋律教育法的正確引導

在巴學園裡面,有幾個身體有缺陷的孩子,比如有小兒麻痺症的泰明和侏儒症的高橋君。小林校長為此精心設計了不穿泳衣的游泳課,讓身體有缺陷的孩子不用處心積慮地掩飾身體缺陷,明白“無論什麼樣的身體都是美麗的”;他專門設計了以矮為取勝標準的別具一格的運動會,故意讓所有比賽項目的冠軍都被個子最矮、手腳最短的高橋君拿走了,讓不會再長高的高橋君以絕對優勢拿到第一名,讓他消除了自卑心,並贏得了自尊,希望他一生都別忘了“奪得第一名時的自信”。

《窗邊的小豆豆》:從熊孩子變成好孩子,是旋律教育法的正確引導

曾經看過一份數據:全球殘疾人口近10億,其中有6億在亞洲。2016年,日本總人口1.27億,殘疾人佔總人口6.77%;在中國,殘疾人口有8500萬,佔總人口6.16%。

不歧視和嘲笑有生理缺陷的人,是我們所受到的教育當中,很重要的一課。的確,身體有缺陷的孩子通常相對更自卑, 更敏感,但小林校長通過這種特殊的教學方式,既增進學生之間彼此瞭解與互相尊重, 讓大家能夠和諧相處,更讓這類孩子從小正確面對自己的缺陷, 形成健全的人格, 減少孩子的自卑感,建立自信心,從而正常發展。這一點值得我們每個家長和老師學習。對於身體有缺陷的孩子,不是一味的同情心氾濫,去包容呵護,而是更要儘可能通過正確引導,讓他們忘記身體的缺陷,養成健全的人格。

04

總結

奧地利知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可見,童年對一個人的成長和影響有多重要。而童年時期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孩子後來的一生。人之初性本善,每一個孩子生來都是天使,是會長成善良優秀的小天使,還是淘氣的熊孩子、小惡魔?很大程度上都是父母和學校教育引導的結果。

如小林校長所說:“世界上可怕的事情,莫過於有眼睛卻發現不了美,有耳朵卻不會欣賞音樂,有心靈卻無法理解什麼是真。不會感動,也不會充滿激情。”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願我們每位父母和老師,都能有一顆發現美的心,去用心感受和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學會用旋律教育法去正確引導和幫助他們順應天性自由快樂地成長,讓孩子度過一個快樂童年的時候,更能自然養成健全的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