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没有发射场,当初阿波罗计划宇航员,是如何返航的?

阴霾冬天


我们知道50年前太空科技是非常落后的,火箭的发射一般伴随有一个巨大的基地。但是月球上是没有基地的,为什么阿波罗飞船可以在月球上返回地球呢,它依靠什么样的能力才能脱离月球的引力,从而到达地球的轨道进行返航呢?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的简单,你会发现我们发射火箭以及发射人造卫星的时候,都会使用多级火箭推动器,越强的推力产生的速度也越快,因此把卫星送入轨道的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简单的说。火箭之所以产生如此强大的推力,完全在于它要抵抗地球的吸引,我们为什么在地球上待着原因在于万有引力,如果没有万有引力的话,那么我们人类将会飞向太空。

而质量越大产生的引力就会越强,因此需要极快的速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一宇宙速度,只有火箭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才能环绕地球轨道,才有脱离地心引力的可能,因此火箭的每一次发射都需要储备足够的燃料,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只有这样才能离开地球,将卫星发射进入太空。月球同样如此。

虽然我们在月球上没有一些发射基地,但是我们却能成功着陆并返航,原因在于月球的质量非常的小,月球的质量仅仅只有地球的1/6,因此它的引力也是地球的1/6,那么只要航天器在返航的过程中有一个推动的加速效果,就能急速地逃离月球的吸引,这样的话,因为太空没有减速,所以航天器只要朝准地球的方向,它就会慢慢慢慢的进入地球的所在轨道,然后进行降落!这就是为什么月球没有太空发射基地,登月舱却能返航到地球上的原因!

我是宇宙V空间,一个科普天文爱好者!本文由宇宙V空间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你对这篇文章有疑问,请在下方评论和留言!

宇宙V空间


很多人就是揪着当初阿波罗登月的时候月球没有火箭发射场所以理论上宇航员如果上了月球是没有办法返回的这件事来借此说明美国人没有登上月球。


可是事实上,美国人有没有登陆月球,我们也应该擦亮眼睛去看,世界上那么多国家的专家都已经证实了美国登月的真实性,怎么还是有人不相信呢?难不成专家说的话还没有一些民科说得准?为了了解阿波罗登月计划中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如何返回地球的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看一看登上月球的着陆器的构成。

登月所用的阿波罗11号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分别是指挥舱、服务舱以及登月舱,顾名思义,各自的作用也不用我说了,而其中最为关键的登月舱,将会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介绍对象,登月舱当然就是最后登上月球的那个部分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坐登月舱降落在月球的表面。其实登月舱除了具有月面软着陆的作用之外,它还有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送宇航员回到绕月轨道。


登陆舱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着陆器,也就是降落在月球表面的时候需要用到的配有火箭喷射部分的那一个,另外一个部分是上升器,在登陆完成之后,着陆器的作用就变成了上升器的火箭发射架,上升器上面也有火箭,通过将着陆架作为起射架并且在上升的过程中抛弃着陆器,上升器就足以带着宇航员回到绕月轨道了。之后上升器会跟在绕月轨道上待命的服务舱对接,然后将宇航员转移到控制舱之后,再通过指挥舱就可以返回地球。

可能很多人疑惑的地方不是上升器怎么起飞的,而是上升器为什么可以带着宇航员脱离月球的引力束缚,这么想也在情理之中,毕竟上升器看起来也不大,那么它所携带的火箭推力,也应该是很有限的,只是有一件事你可别忘了,那就是月球的重力加速度仅仅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而月球的逃逸速度,仅仅只有2.4千米每秒,差不多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所以说,在月球上点火发射的话,火箭推力不需要很大就足以将宇航员带离月球了。


镜像科普


着陆的部分包括一个发射台。

阿波罗11号由土星5号火箭发射,总质量为3039吨。由于地球引力巨大,这些质量的绝大部分是推进燃料,只有45吨的指令舱及登月舱进入月球轨道,仅占总质量的1.5%。

指令舱质量为30吨,这是任务完后返回地球的部分,其中指挥舱5.6吨,是返回地球的部分,服务舱24.5吨,主要是推进剂。

登月舱质量14.7吨,这就是登月的关键了。登月舱由下降级和上升级组成,下降级质量约10吨,装载了约8吨燃料,以及月球车、雷达天线、摄影机、月面活动工具等。在月球轨道上,登月舱和指令舱和分离后,依靠下降级的火箭着陆,阿姆斯特朗牛逼哄哄地说出了那句话: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最最关键的上升级质量约4.5吨,其中推进剂质量2353公斤,这是因为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无须像地球发射那样,需要巨大的能量。登月舱的下降级被留在月球上,充当了发射台的作用,这是上升级离开月球的gif动画,看起来还是挺轻松的。

登月舱上升级返回月球轨道后,和指令舱会合,宇航员和获取的资料、样本进入指令舱,登月舱就被抛弃在月球轨道了,最终会和月球相撞。

指令舱返回地球,回到地球轨道后,只有约5.6吨的指挥舱,或称乘员舱降落到地球上,只占发射时质量3039吨的不到0.2%,你可以想象人类要冲出地球到达另外一星球并返回,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了。


徐德文科学频道


在50年前,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载着两名宇航员首次成功登陆月球表面。经过将近一天的时间之后,飞船又载着两名宇航员安全地飞离月球。

此后,NASA又相继成功进行了5次载人登月任务,每次都像阿波罗11号那样登陆并离开月表,只是每次的月表停留时间变得越来越长。不过,NASA始终没有在月球上建造固定的发射塔架,那么,飞船是怎么离开月球的呢?

一直以来,有不少人以此为理由来质疑阿波罗载人登月任务。有这种疑问的人往往缺乏对阿波罗飞船的了解,载人登月并且安全返回地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为了解阿波罗飞船如何离开月球,先要了解它如何登月。阿波罗登月舱由下降级和上升级两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配备有火箭发动机和燃料。正如其名,在登月舱下降的过程中,下降级的火箭发动机会点火,使得登月舱的速度逐渐降低,并最终安全地降落在月球表面。

当月表任务执行完之后,两位宇航员会进入到阿波罗登月舱的上升级。此时,下降级就成为了上升级的临时发射塔架。虽然上升级的火箭推力使其在地球上起飞,但由于月球的引力较小,月表逃逸速度只有2.38公里/秒,所以上升级可以从月球上起飞,并进入月球轨道中。

阿波罗任务每次都有三位宇航员参与,其中两位登月,还有一位则留在指令舱/服务舱中一直绕着月球运动。在登月舱上升级进入月球轨道之后,它会与指令舱/服务舱对接。接着,两位登月宇航员会进入指令舱/服务舱中,而上升级则会被分离。指令舱/服务舱的推进器点火,将其推向地球。最终,服务舱与指令舱分离,指令舱带着三位宇航员着陆地球。


火星一号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的载人登月舱在月球的表面成功着陆,几小时后,宇航员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Neil.Alden.Armstrong)在月球上踏出了“人类的一大步”。大约二十分钟后,另一位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也踏上了月球,顺便提一下,下图中那个经典的脚印其实是巴兹.奥尔德林留下的。

我们知道,此次任务非常成功,NASA不光将人类送上了月球,还平安地将他们带了回来,顺便还捎带了21.55千克的月球标本。

在感叹这个人类航天史上的伟大事件的同时,相信不少人都对一个问题感到比较困惑,那就是月球并没有发射场,当初阿波罗计划的宇航员,是如何返航的?

事实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月球上确实是没有发射场,而阿姆斯特朗等人之所以可以顺利返航,是因为他们利用了登月舱自带的“发射架”,我们用一张图片来说明。

上图为阿波罗11号的简单示意图,可以看到飞船主要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服务舱、指令舱和登月舱,其中登月舱又由上升段和下降段这两部分组成,以下是飞船各部分的说明。

  • 服务舱:阿波罗11号的主要动力来源,负责飞船的轨道转移、机动变轨以及姿态控制,其重量约为25吨。

  • 指令舱:阿波罗11号的控制中心,也是宇航员的工作与生活的场所,配备了具备各种功能的仪器、全套的维生系统、生活必需品以及救生设备等,其重量约为6吨。

  • 登月舱上升段:主要用于宇航员返航,除了通信、控制、导航、维生系统以外,还配备了独立的返航发动机以及燃料储存箱。

  • 登月舱下降段:配备了用于着陆的“四条腿”,以及用于控制着陆过程的着陆发动机,另外它还有四个仪器舱,整个登月舱总重量约为14吨。

下面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阿波罗11号登月与返航的过程。

当飞船到达预定位置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坐的登月舱会与飞船主体分离,他们会利用着陆发动机将登月舱顺利地降落在月球表面。

在此次任务中,除上述两个宇航员以外,还有一个宇航员迈克尔.科林斯(Michael.Collins)。他是指令舱的驾驶员,此时他会留在指令舱,控制指令舱按预定轨道进行环月飞行,并对另外两人提供必要的协助。

当登月任务完成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会进入了登月舱上升段,在返航的时候,上升段会与下降段分离,并以下降段为“发射架”,利用返航发动机提供的动力返回环月轨道。在这里,登月舱上升段会与飞船主体重新对接,这样从月球上返航的任务也就顺利完成了。

需要指出的是,月球的质量比地球小得多,其引力大约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同时月球又是没有大气层的,这些条件都非常有利于登月舱上升段的顺利返航。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有不少怀疑人类登月真实性的说法,并提出了不少的质疑。但从目前来看,这些质疑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而且还有大量的证据都显示了阿波罗计划的真实性,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


回答完毕,欢迎大家关注我们,我们下次再见`


魅力科学君


月球引力小,航天器在月球发射时需要的动力比地球小得多,不需要土星五号那么大的发射火箭,飞船也并不需要直接返回地球,而是和等待在月球轨道的飞船对接后才飞回地球。

想明白这个问题,就得明白阿波罗计划的大概流程,用土星五号将重20来吨的三段式飞船送到地球轨道并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最后通过制动等因素使得飞船被月球引力俘获。火箭的作用就只是将飞船送上轨道,阿波罗计划中用的是多段式的飞船,包括命令指挥舱,待在月球轨道上,登月飞船包括上升级和下降级,下降级携带燃料用于飞船着陆月球,上升级连带着燃料就只有几吨,作用只是将飞船发射到月球轨道,加速到月球第一宇宙速度,然后和命令指挥舱对接,它的使命就完成了。

月球没有大气,引力只有地球的1/6,飞船起飞对燃料的消耗速度就慢得多,上升级携带的燃料和推重比足以使飞船从月球起飞,阿波罗计划中飞船各节参数具体可查,有兴趣的自行去查一下看看。月球由于没有大气,推进器对地面尘埃的影响引起的尘土的运动和地球也不大相同,加上上升级体积也不大,不需要土星五号那样高达的发射架,就用下降级充当发射架就可以了。我国近两年要进行的嫦娥五号,要从月球采样返回地球,大体上也是这样多段式的设计。

题主问的问题就没考虑到土星五号火箭和阿波罗飞船的体积差别有多大,也没考虑到地球和月球引力差别有多大,土星五号中两三千吨,阿波罗飞船上升级就几吨,所需的推力和发射方式不同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来看世界呀


月球是目前人类唯一一个登陆并返回的地外天体。相对于地球上庞大的太空飞船发射基地,抵达月球的飞船又是如何起飞并返回地球呢?

答案是:自力更生,都从地球上带过去。

首先,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的1/49,从月面起飞并达到月球的逃逸速度并不需要像从地球起飞那么大的推力。相应的,就不需要携带大量的推进燃料。

其次,不断减重。从地球上发射的登月飞船包含了推进舱,服务舱,返回舱,登月舱。

飞船在到达绕月轨道后与登月舱分离,飞船本身依然绕月运行,登月舱自行在月面着陆。

登月舱自己带有一个着陆底座,在完成任务以后这个底座作为发射台留在月球,登月舱自身的火箭发动机点火,将登月舱送至绕月轨道与飞船主体对接汇合。

同样,飞船返回地球前将抛弃其他舱体,仅保留载人的返回舱回到地球。





没有诗也可以有远方


答:阿波罗飞船的登月舱,其中下降段兼顾月面着陆工作和起落架的作用,并永远留在了月球上,而上升段把宇航员从月球表面送到月球轨道。


我们在地球上发射火箭,都需要一个可靠的发射平台,来保证火箭的平稳起飞;在大约50年前,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前前后后把12位宇航员送上月球,人类从此开始了宇航时代。

阿波罗飞船是一个复杂的航天器,并由土星五号火箭运送至地球轨道,阿波罗飞船由服务舱、指令仓和登月舱组成,其中登月舱又分为下降段和上升段,各部分主要的功能如下。

服务舱

主要负责地球轨道到月球轨道之间的转移,并配备了燃料、氧气、水循环系统等等,总重量大约是35吨。

指令仓

飞船的控制中心,宇航员工作和生活的舱室,重量大约6吨,最后飞船从月球背面回到地球轨道后,指令仓搭乘宇航员返回地球表面。

登月舱

登月舱负责登月工作,包括从月球轨道向月球表面着陆,以及宇航员从月球表面回到月球轨道,又分为上升段和下降段。

(1)上升段

宇航员从月球表面起飞时的舱室,有独立的推进系统,上升段把宇航员送到月球轨道后,再和指令仓进行对接,然后再由服务舱提供动力返回地球轨道。

(2)下降段

飞船在月球轨道进行分离,由下降段提供推力辅助,使得整个登月舱在月球表面安全着陆;在上升段起飞时,下降段还兼顾发射架的作用,并永远留在了月球表面。


我们可以看到,阿波罗飞船的外观不具备火箭一样的流线型,这是因为阿波罗飞船主要是在没有空气的太空中飞行(月球表面也没有空气),所以飞船整体的设计,主要考虑重心平稳就行,无需考虑空气动力学原理。

只有其中的指令仓,在返回地面时,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所以指令仓设计成圆锥形,就是考虑到空气动力学原理。


我的内容就到这里,喜欢我们文章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并不需要在月球再重新建造一个和地球上类似的发射基地,当时登陆月表用的登月舱就是“发射基地”,宇航员进入登月舱上升段,而登月舱的下降段则被当做发射平台。

1969年阿波罗十一号成功实现人类史上第一次登月,两位宇航员利用登月舱降落月球后,还有另一位宇航员则留在指令服务舱内绕月飞行

在月表上的工作完成后,两位宇航员进入登月舱,随后登月舱上升段起飞,下降段则作为发射平台永远留在月球,当然了,为了保证飞行顺利,必须将一切非必要的物品全部留在月表。

之后,登月舱上升段与绕月飞行的指令服务舱在进行对接,随后再将登月舱抛弃

然后点火飞向地球,在进入地球轨道后,指令舱与服务舱分离,宇航员坐在指令舱内降落地球。

这就是当年登月宇航员大概的返回过程。

总的来说,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一项耗时巨大、计划严密的一项航天工程,并非网络上谣传的神秘骗局。

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哦!


赛先生科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