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植希望,與自然共情共鳴


栽植希望,與自然共情共鳴

植樹活動現場。記者 王丹 攝

2020年的植樹節將至。和往年有著很大不同的是,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不宜組織有人群聚集的活動,之前的各種形式的植樹活動可能會暫緩;或者原本是親近自然的植樹活動,出於疫情防控的安全需要,也不得不戴著口罩進行。但是,這種變化與不同,卻讓今年的植樹節,生出些許特別的意義。

之前,當我們在田野或山坡,挖坑培土植下一顆樹苗,決然不會料到,某一天做這些平常的事情,也得戴著口罩;現在,當我們隔著陽臺或窗戶,眺望外面一叢叢逐漸蔥鬱起來的嫩綠,很多人決然在暗自琢磨:能夠無拘無束走進大自然,徜徉在春光裡,原來是這麼的美好!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這個道理不少人都懂;但是不少人卻將人和自然隔離開來,有著“人是人,自然是自然”的認知誤會。是所以,聽聞其他地方發生山洪,覺得這事離我很遠,心裡生不出保護森林植被的警醒;目睹城市道旁樹被暴風吹倒,漠然視之沒有多大的觸動,心想反正園林工人會很快補栽上新的苗木……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這個“一部分”,更多是在需要自然的時候,理所當然般地向自然索取,或有意無意間造成傷害。有人在草坪上溜達,任由寵物拉便撒歡;有人將吊床勒緊在樹丫上,享受搖晃帶來的舒適快感,全然不顧弱小樹枝已經難以承重……“森林這麼大,砍一棵樹無關緊要”“每年都在植樹,多一顆少一顆沒啥區別”,殊不知正是這樣的僥倖與懈怠,逐漸累積成令人痛心的荒漠瘡痍。

  當雪崩來臨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當疫情到來的時候,我們才發現沒有一個人可以置身事外。清潔的環境,潔淨的空氣,衛生的習慣,文明的理念……只有當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遭受到嚴重威脅,驚慌失措的人們,就會駐足反思:我究竟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當中?我們能為改善環境做些什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我,應該怎麼做?

“我該做什麼”,在植樹節提出這個問題,應該沒有標準答案。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這個春天,面對我們曾經熟悉而又陌生的自然,“我該做什麼?”值得不少人認真思量。

帶上鋤頭或鐵鍬,牽著孩子的手,一起去山坡上植顆樹吧!在這個春天,呼吸著野外大自然新鮮空氣,我們不妨和孩子,來一個共同善待自然的愉悅約定。或者,帶上水桶和布條,給我們經常路過的道旁樹,澆澆水、綁緊撕裂的枝丫讓它們快快復原,希望在來年迸發出新的翠綠。或者,哪怕就是在自家的陽臺上,也可以動動手,種幾盆花、栽幾株草。在今年的植樹節,讓我們每家每戶的綠意,與美好的春天呼應輝映。

植樹節,一個普及意識和知識,讓我們更好保護生態、保護地球、保護自然的節日。讓我們向著植物更近一步,藉由這些具有生命、充滿生機的植物,傳播、再現和延續我們的情感與記憶。以植樹節的名義,讓我們拿出端莊的儀式感,與同在一個命運共同體的植物們,相親相愛;與我們相依相伴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共情共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