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品牌老愛起外國名字?

為什麼中國品牌老愛起外國名字?

這個問題它跟汪撕蔥老溼在說李寧的時候類似,為什麼喜歡仿造外國的產品,為什麼喜歡給自己創造一個奇怪的外國名字?最關鍵的原因就是你們會買單啊

不管大家說國產品牌如何不爭氣,實際上的情況就是你叫一個洋名字就是會更好賣一些。想想看為什麼大家老是讓我們扒一扒假洋牌呢?就是想知道哪些是真洋牌可以買嘛!

骨子裡太多人都覺得

國產品牌就是要更Low一點

你看,大部分時候並不是企業想叫一個外國名,而是消費者更喜歡外國名字。但這種情況並不是只在中國有,在發達國家也很常見。比如說大家很熟悉的Nike(為什麼老拿它舉慄…),它的名字其實就是希臘語,是希臘傳說中勝利女神nike的名字▼

為什麼中國品牌老愛起外國名字?

又好比其他一些大家常見的品牌,像是日本的SONY,它的名字就是來自英文sonic(音波)▼

為什麼中國品牌老愛起外國名字?

還有像你們熟悉的Reebok 銳步,它的名字其實是來自一種非洲土話,就是非洲小羚羊的意思▼

為什麼中國品牌老愛起外國名字?

實際上在大部分國家人民的心目中,一個外來語的名字在感覺上總會顯得更加神秘而且更加高端一些。 這種情況在發展中國家裡又會顯得特別明顯。

比如像我們國家,雖然給世界上的大部分品牌都生產著產品,但在核心技術、現代文化、人員素質上的相對落後,總會讓大家更向往外國的月亮,這是非常自然的。哪怕像我們隔壁的日本和韓國,在過去的三十年裡也都經歷過國民更喜歡外國產品的過程。

崇洋媚外是世界人民的通病

大家自己也不要太過介意了

為什麼覺得中國人取的外國名更土?

很多人會覺得中國人自己起的外文名總是更土一些,這點倒是很難否認。中國人在起外文名字上確實缺少天賦▼

為什麼中國品牌老愛起外國名字?

一般比較老實的狀況,就是把自己中文名直接用拼音寫出來。比如像下面這位世界500強的菊花牌,每次讓老外讀它的名字都是非常痛苦的▼

為什麼中國品牌老愛起外國名字?

你看,如果想做一個國際化的公司,那就要儘可能避免用拼音去起自己的名字。因為人家根本不知道你這名字該怎麼讀啊!會動腦子的公司,就知要給自己起外文名的時候,壓迫多運用一些外國人的方法。

好比像聯想, 他一開始的英文名叫做Legend(傳奇),後來發現這個單詞在歐美太常見了,根本註冊不到。於是他想到用拉丁文詞根的novo(創新的意思) ,加上Legend的加粗,就變成了現在的Lenovo,它就是傳奇+創新的意思。多麼直接地表達了自己的野心吶▼

為什麼中國品牌老愛起外國名字?

大家可以再從發音上再感覺一下,Lian Xiang、Legend、Lenovo,哪個讀起來B格更高呢?起好一個公司的外文名字真的是一個技術活。

這時候有的童鞋又要問了,為什麼許多日本公司和韓國公司就可以直接用自己的英語發音起名呢?

因為有些日語和韓語的發音,確實和歐美人的發音會很接近。比如說像三星的SAMSUNG

為什麼中國品牌老愛起外國名字?

但大部分情況下,亞洲名的發音還是會根據自己情況,把名字改得讓歐美人好讀一些。像大家熟悉的松下電器,就把自己的名字從非常難讀的日語名 Matsushita ,合併改成了現在我們更熟悉的Panasonic▼

為什麼中國品牌老愛起外國名字?

不管你怎麼讀,“怕你索尼哥”聽起來都要比“媽的壽司塔”都更加洋氣有沒有?科技企業在起名字上總要比服裝企業更有靈氣一點。

服裝企業,尤其是國內的服裝企業,比較讓人討厭的一點,就是在起外文名的時候,喜歡順便去編個故事,或者讓自己看上去跟某個國際大牌長得比較像。用這種辦法往自己臉上貼金

為什麼中國品牌老愛起外國名字?

為什麼中國品牌老愛起外國名字?

我一直覺得說,你起一個外文名沒什麼錯,但你故意給自己編一個故事,這就是誘導消費者了。所以像某些、某些以及某些品牌,大家看到類似“來自法國的叉叉先生創辦”的時候,就要對這個牌子特別小心一些。

起外國名字可能是有國際化的野心

但給自己編故事,這就是不要臉了

我想有野心和不要臉的區別,大家應該還是能分得出來的。

實際上,隨著中國人消費水平的提高,(你們有錢人越來越多),還是有不少國際大牌會試著在中國市場上特地使用一些中文名字的品牌.比如說愛馬仕在國內就有一個叫做“上下 ”的品牌,專門做中國設計自己的奢侈品產品▼

為什麼中國品牌老愛起外國名字?

另外,也有一些本土的,主打中國元素的品牌,也會更多地去使用中文商標。比如說江南布衣(包括旗下的速寫),X寶上很紅的花笙記等等▼

為什麼中國品牌老愛起外國名字?

所以你們看,一個品牌它是用中文名字還是英文名字,關鍵還說是它如何定位自己。沒有一個品牌會傻到就因為自己是中國人,就非要給自己起一箇中國名字。

品牌是沒有國界的!

一個志向高遠的中國品牌,應該想的是如何被更多人喜歡,如何被更多人接受,如何更多地走向世界,而不是拘泥於在自己到底叫中國名還是外國名。同樣的,作為消費者來說,給自己國家的品牌多一些包容和愛護,少一些歧視和偏見。也許他們也不至於非要給自己編故事吹牛比了。。。

你們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