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都说他是哭出来的?

兔牙传说


汉末三国这一段历史时期,各种英雄人物风云际会,各大雄主里面应该来说刘备的资本是最薄弱的。

要了解刘备这样一个人物,或许我们应该先分析他的背景和政治资本。

汉末的政治环境里基本上是门阀的天下。世家大族垄断了几乎所有的政治资源。刘备作为一个没落了的皇族,几与百姓无异。

刘备的政治资本唯一拿得上台面的也就是一个皇族血脉。然而,大汉皇族繁衍三百年,刘氏的子孙几十万,刘备毫无优势可言。

刘备作为一个枭雄一样的人物,当然是知道自己的优势劣势所在的,他的皇叔身份,在中原的世家大族里毫无任何吸引力和号召力可言。在荆楚大族和江东世族里同样如此,所以就算是刘表死了,刘备也取不了荆州。

刘备皇叔的身份,只有在社会底层才有号召力。关羽,张飞皆是如此。

可以这样说,刘备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的忠诚仁义是虚伪的,但是刘备是一个狠人,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有一句话说得好,骗一个人能骗一辈子就不算骗了,刘备便是这样一个能把自己也骗了的人。

刚开始,刘备是孤独的,他的身边都是一些只知道打打杀杀的混人,没有人知道怎么进行政治包装,直到诸葛亮的出现。

孔明作为那个历史时期顶级的智谋家,之所以最后选择跟随刘备,肯定是看到了刘备身上政治资源的可操作性。

曹操百万大军南下,一路横扫荆楚大地,曹操借机打击荆楚大族,诸葛亮借赤壁之战的契机,对刘备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包装。刘备的各种哭,各种仁义得以名扬天下。

诸葛亮借着曹操打击荆楚世族,赤壁战败,结盟孙权的契机,迅速收拢荆楚人心。

刘备这才结束了颠沛流离的历史,开始了据荆楚以争天下的大业。


柯大盘


一、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

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爱民爱材、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

二、刘备的哭

刘备经常哭是因为要收拢人心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

最经典的一次哭:

刘备挨了打,后边有曹操在紧追着,准备要了刘备的命。当时那种情况下该落跑了吧,可刘备不跑,抓紧时间掉了几滴泪。为啥啊,想带着百姓逃难但是带不走啊。于是刘备情真意切的哭了一哭,这一哭,百姓们算是铁了心要跟着刘皇叔打天下了。

还有一次:

刘当初结盟的时候,把妹妹给许配给刘备了,意思是让她当个间谍,随时汇报情况,孙尚香也应了。刘备回不去荆州的时候,哭着对孙尚香说,我舍不得你才不走。给孙尚香感动的鼻涕一把泪一把,间谍的事也忘了,直接倒戈成刘备集团的人了。

所以说,刘备为何总爱哭?当然是为了笼络人心。




品势怪兽


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刘备的为人一直存有争议,大多数人认为刘备是仁德之君,少数人认为刘备有“腹黑”的嫌疑。

为什么很多人都说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从三国演义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其实是有一定原因的,很多关键时候确实刘备“哭功”起到了一定效果。

一哭得来诸葛亮

刘备军师徐庶,因母亲被曹操掳获,不得以要辞别刘备,投身曹营。刘备送别徐庶时,声泪俱下,徐庶感其至真至诚,许诺终生不为曹操献上一计。此外将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这才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从此如鱼得水

二哭换来“仁德之君”称呼

曹操征讨荆州时,刘备无力抵抗曹操大军,只有逃亡,刘备不愿舍弃新野百姓,决心带着百姓一起走,行走过程中看到百姓艰苦,徒步艰辛,不禁潸然泪下。百姓更是感其恩情,唤之“仁德之君”

三哭换来赵子龙的忠心

赵子龙七进七出带着刘备之子刘禅,逃出曹操包围圈,当刘备看到带子而归的赵子龙,不管刘禅,大手将刘禅一扔,抱着子龙泪如雨下,从此赵子龙忠心护主,数次救刘备性命。

四哭换来荆州之地

刘备巧借荆州时,东吴的鲁肃前来讨要荆州,刘备又是一哭,一番匡扶汉室之类的正义之词,换的感性之人鲁肃的同情,以此设定期限归还荆州,从而短期内占得荆州,以此为根据,图谋霸业。

五哭换来蜀汉皇帝

当得知汉献帝刘协为曹丕所害之后,号啕大哭,以至于混到晕厥,不能理政。此时以法正为首的蜀国大臣,全力劝刘备继承汉室大统,成皇帝位。






暴雪长空


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咱们国内老幼皆知,其中最让人记忆深入的君主那么非刘备莫属了,许多老百姓都认为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纵观刘备一生有几次哭,十分的著名,也十分地见效果:

一哭徐庶,徐庶是有名的孝子,在其母被曹操拘留之后,无法之下,只能归顺曹操,徐庶一走,于刘备而言,无疑是在失去左膀右臂的同时,又壮大了敌人的实力,所以,在送走徐庶的时分,刘备声泪俱下,意想不到的是,徐庶非常地领情,不但承诺进曹营之后一言不发,还向刘备引荐了更为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假如没有这一哭,刘备的实力恐怕不会壮大。

二哭新野百姓,刘备因故必需放弃新野,却舍不得新野百姓,宁可冒着拖慢行军速度的风险也要带走新野的一方百姓,看到百姓因旅途劳累,而苦不堪言,刘备再一次流泪,其实,有没有必要带上百姓还是有待商榷的,假如刘备不带着百姓分开,或许这一方百姓也用不着遭受这旅途劳累,但刘备这一哭,着实得到了爱民如子的美名,都说三国之中,曹操占了天时,孙权占了天时,而刘备占了人和,纵观三国,刘备的人和多数是他哭出来的。

三哭子龙,常山赵子龙,一勇挡万将,长板坡,赵子龙七进七出救阿斗,将阿斗完好无损地交给刘备,谁想刘备接过阿斗便摔了下去,一把将子龙抱住声泪俱下,这一哭,哭得子龙对刘备再无二心,鞍前马后,任劳任怨,假如没有子龙交命,刘备恐怕早就与世长辞了,何来蜀汉基业?综上所述,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也是不无道理的。

另一方面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实力无疑是最弱的,即便是在正史之中,刘备的实力也是最弱的。

可是现往常的大局部人们最为敬仰的是枭雄曹操,曹魏的实力以至是要比孙权和蜀汉加起来都要凶猛。不过曹魏最终的赢家不是曹氏宗亲,反而是司马懿。话说回来,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刘备表现的是十分仁义的。

这样对刘备停止描写与很多要素有关,历史上的刘备与小说中的刘备可有很大的区别。小说中的刘备,遇有大败和将士阵亡只会哭鼻子抹眼泪,三国演义对刘备这样的描写,结果招致了后人们以为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历史上的刘备可不是这样。首先刘备在历史上并非窝囊废,并非只会用哭和泪水换来江山。要晓得,蜀汉可以树立,刘备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因而刘备绝不是会哭那么简单。

论出身,魏蜀吴三国的首脑,曹操系世家子弟,其祖曹腾官至中常侍大长秋,为皇后心腹,其父曹嵩位居太尉,掌管军事,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孙权本将门之后,出道时已有其父兄替他拼杀奠定的雄厚基业;独刘备乃草芥庶民,织席贩履为生,完整凭数十年东征西讨,终至称王称孤,与早已割据坐大的吴魏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平心而论,不能不说刘备是比曹操、孙权更为出色的英雄。而且刘备取天下纯以宽厚,曹操夺天下好耍阴谋;刘备处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曹操待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二者在人格上也有优劣之别。

论得人心,刘备也可谓数一数二。关羽、张飞是何等人物,一个自视甚高,一个暴躁难驯,就连号称卧龙、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的诸葛亮,有时也极难驾驭。可刘备竟然能同关张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且又能使他们于稠人广座之地侍立整天,不忘君臣之礼。这恩威两面的尺度,如何把握才干恰如其分,真实是刘备独到的学问。大抵刘备能得部下死力,而卒成帝王之业,不可谓与此无关。故然后来决意替关张二弟报仇,置社稷于不顾,亲提数十万大军伐吴,甘冒矢石之危,以致兵败猇亭,无论如何,都是令人了解而大受打动的做法。人格的感化力气,在刘备身上,可说是到达了圆满的表现。

至于三顾茅庐,历来被后世传为美谈。从中固然反映出刘备礼贤下士的王者风范,但诸葛亮之“许先帝以驱驰”,必是于三顾之中,调查出刘备是比曹操、孙权更值得本人效命的君主。否则何不近投孙权,远奔曹操,而何乐不为跟定了尚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在判别刘备终究属于何种级他人物的问题上,一向旁若无人的曹操,也得供认刘备与己同为天下英雄;东吴名将周瑜,赤壁大战能够傲视曹操,对刘备却不敢小觑,称其面带“枭雄之姿”。二人评价,恰从另一侧面,阐明刘备并非等闲之辈。所以前人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其实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刘备于诸葛亮,除情感要素而外,的确就有许多让诸葛亮自愧弗如的优点。街亭一仗,马谡违亮节度遭至兵败,其本源在诸葛亮用人不当。令人诧异的是。刘备早已看出马谡“夸大其词,不可大用”。就知人之明而论,诸葛亮显然不及刘备眼光。

论见识器度,刘备更足令历朝历代所谓圣君明主,相形见绌。白帝城托孤,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自秦至清,抱定“家天下”传统不放的皇帝,有谁敢对功高权重的大臣,作如此一番说话?单以此点而论,刘备也不失为名垂千古的英雄。

现往常看来,小说三国演义对刘备的仁义描写,只能说是让刘备表现的更为仁慈。由于在小说中,刘备是遭到追捧的,三国演义是捧刘贬曹的。从这一点来说,刘备遭到了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赞扬。

历史上的刘备关于人才是十分注重的,其次刘备更是善用人才,这一点是很难得的。知人善用,这一点就是刘备最大的特性。举个例子来说,刘备停止汉中之战,携带的谋士是法正而不是诸葛亮。为什么呢?由于诸葛亮的内政十分凶猛,但是军事就差很多了。这样一来刘备只选择带了法正,没有带诸葛亮,这就是知人善用的表现。当然了,刘备的为人与功绩我们都是在史书上了解的,历史上真实的刘备已留在历史与传说之中。



寂静漫谈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爱民如子,举国拖孤为世人赞叹。政治家,军事家。

一、笼络人心哭,求贤若渴哭

徐庶的妈妈被曹操抓走后,徐庶要离开,刘备哭了。目的是希望感动徐庶,让他留下来,辅佐自己。望着徐庶离开的背影。

赵子龙拼死救出阿斗后,谁想到刘备接过阿斗便摔了下去,一把将子龙抱住痛哭流涕,这一哭,哭得赵子龙对刘备再无二心,鞍前马后,任劳任怨。

二、爱民如子哭

刘备放弃新野时,舍不得新野百姓,冒着危险也要带走新野的一方百姓,一路上看到百姓因旅途劳累,衣衫不整,内心苦不堪言,刘备哭了,刘备这一哭,得到了爱民如子的美名。

三、出山哭,托孤哭。

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出山。这其中,刘备也哭了一场,如果不是刘备这一哭,诸葛亮未必会出山,刘备拜请孔明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这一哭,带来的好处一直到刘备死后。

刘备将死时说,”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渝!”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吾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一哭,哭的诸葛亮,中心不二,辅佐阿斗,继续为蜀国大业,鞠躬尽瘁。




青柑蓝白


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如爱民爱材、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三国志》评论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尽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不二,诚君臣之圣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侠,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看,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竟利,且以避害云尔。

  ”他能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材收为己用。

为什么说他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呢

是为了要得人心吧

失徐州,投袁绍,附刘表,多少挫折,刘备没有哭,可见其是坚强的,唯有欲得人心时,男儿泪随叫随到。即使这样的眼泪不完全真诚,但也算是“以人为本”了。



妖在西游


刘备是一代英雄,辛弃疾有词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词对三国三位大佬的评价,不可谓不准确。只有曹刘才是真正的英雄,孙大帝也算枭雄,但籍父兄之名,再加上合淝十万送人头,终究差点意思。为什么说刘备是哭出来的天下,这个印象应该和《三国演义》脱不了干系。

鲁迅曾评价《三国演义》云“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罗贯中先生作为蜀汉忠实粉丝,为了凸显刘备的仁德,不断地给刘备增加戏份。从而把一切优秀品质都堆加在刘备身上,以致露出一些有悖人情道理的马脚,比如摔阿斗和不停地哭鼻子,最终达到了一粉顶十黑的作用,使得人民大众觉得刘备虚伪和无能。但这些其实都只是罗贯中先生的艺术创作,只是小说家之言,如果把这些小说情节带入历史里面,便是不准确的。

历史上的刘备其实并不爱哭,年轻时和好朋友田豫分别的时候哭过一次,中年功业未成,髀肉复生哭过一次,后来庞统,法正去世哭过,以及晚年杀刘封哭过。但这些在正史里的描述只是痛苦哭“流涕”,也就是流眼泪,和曹操比起来还是算不了什么。

在正史里,曹操才最爱哭,而且还是痛哭。年轻时,年轻的时候东征陶谦,把家人托付给好朋友张邈,后来活着回来了,两个人面对面流眼泪,那场景想起来就很有感觉。讽刺的是张邈马上在陈宫的唆使下造反了,劫持了时任郡功曹毕谌的家人,曹操说你走吧,毕谌说不管他们了,我就跟着您干,曹操又感动哭了。最后捉住陈宫时,曹操在杀他前又为他哭了一场。袁绍死的时候,他又痛哭流涕,转眼把人家全家老小杀得干净。荀攸跟随策画三十年,死时当然要哭,庞德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当然也要哭。但是任峻只是个负责屯田的官僚,袁涣更是一辈子忘不了在刘备那里的时光,这些人曹操通通都要哭。至于哭曹冲什么的,都不用提了。人死了哭一下还不算什么,作为老牌文艺青年,平时也是要哭的,他看古书的时候看到乐毅蒙恬的事迹,就会忍不住哭(己亥令),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自己逝去的汉忠臣梦想。死前,曹操把曹林托付给其他儿子的时候又哭了一次。



那为什么说刘备是英雄呢?刘备龟缩益州,三分天下最弱,屡战屡败怎么能算英雄呢?怎么评价比国家更强的孙权更高呢?

1.刘备出生微末,白手起家

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但在东汉末年,这个名头着实是没什么价值。大汉国运400多年,汉室宗亲基本满地都是,军阀里面汉室宗亲就有刘虞,刘表,刘焉刘璋父子,还有刘繇,刘岱,就连曹操的谋士里也有汉室宗亲刘晔。刘备这个沦落到织席贩履的远房穷亲戚,有谁会拿正眼瞧?袁术就曾经不屑一顾的说道:“术生年以来,不知天下有刘备”。

而刘备对手曹操呢?曹操爷爷就是十常侍出身,父亲也是太尉,虽然被人嘲笑,但也是高干子弟。幼年就可以和四世三公的袁家兄弟玩耍,年纪亲亲就被举孝廉,随后担任洛阳北部尉,而同时代的刘备还在和老母亲卖草鞋补贴家用。刘备和曹操的区别,就像国级干部子弟和路边流动小贩的差距,可这个小贩竟然能被这个干部子弟视为一生最大的对手,可见这个小贩的能力。

2.刘备屡败屡战,从不放弃

众所周知,刘备前期缺乏合格的团队和稳定的地盘,屡战屡败,一路从河北流亡到湖北。年过半百都还没有一块土地,要知道在当时的平均年龄,刘备可能说不准哪天就病死了。可刘备却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失败了大半辈子还在坚持,这种精神,又有几人能做到?袁绍,袁术这些人不厉害吗?袁绍官渡之战一输,本钱还在都还接受不了,转眼气死了。袁术也是,输了几次而已,可淮南还在,就气的吐血而死。要是刘备也是这种性格,徐州一丢,刘备也就气死了。

3.当时的人也认为刘备是英雄。

陈登陈元龙曾说:“有王霸之气,吾敬刘玄德。”袁绍也曾说:刘玄德宏雅有信义。”曹操更是直说:“天下英雄,唯使君和我耳。”

刘备前来投靠,曹操是“礼之愈重”,表刘备为左将军,袁绍亲自出邺城二百里相迎,刘表也是“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对刘备更是没话说!

而陶谦更是一见刘备来徐州,就甘愿以徐州拱手相让(而且还是一让再让)?反复无常的吕布夺了刘备的徐州、抓了刘备的妻子,刘备一无所有了,为什么吕布还会归还刘备的妻子,让刘备屯兵小沛,给了他安身之地,尽力讨好他?难道这些军阀都是老好人?看刘备可怜同情他?

还有关羽,张飞,诸葛亮,这一大群人才为什么一直跟着刘备,为了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刘备仁义

刘备携民渡江这件事也是真的,而不是小说虚构的,想当年曹操数次屠徐州,官渡之战坑杀数万袁军,孙权也屠杀了沙羡一城,相反刘备不但没屠城,还带着百姓一起逃跑。难不成,真像易中天说的:“把百姓作为资本吧?”都生死存亡了,还搞这些,不早点跑路,不是蠢就是真的仁义。看其他人对刘备的评价和诸葛亮,关羽张飞的行为,我更愿意相信后者。


百胜军节度使


说这话的明显是被《三国演义》给骗了,在《三国演义》里刘备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哭,遇到问题都是靠诸葛亮来解决。不过正史里刘备也是一代人杰,无论文治武功都非常出色。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最后只剩下曹操、刘备、孙权三家。而这三大势力中,刘备无疑是起点最低的一个。因为父亲死的早,刘备和母亲“贩履织席”为生,在族人的资助下才得以拜卢植为师。后来靠着镇压黄巾军的建立军功,刘备正式出仕为官。开始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尉,一步步从底层做起。此后刘备多次创业失败,颠沛流离,年过半百以后才创立了一份基业。

虽然出身低,创业之路艰难,但是刘备还是网罗到了不少人才。像关羽、张飞有万人敌的美名,曹操、周瑜等人对他们都有很高的评价。但是关羽和张飞却始终追随在刘备左右,不离不弃,可见刘备的人格魅力还是很高的。

而刘备的军事能力也不错。和演义里打仗靠诸葛亮不同,刘备的基业其实基本都是靠自己打下来的,直到他死后诸葛亮才接管了军权。败在刘备手下的人不少。像曹操手下的刘岱、王忠、蔡阳、夏侯惇、于禁等人都先后被刘备击败过。甚至曹操在汉中之战时也吃过刘备的亏。

也正是因为刘备文治武功都很出色,曹操才会评价“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袁绍、刘表、孙权、刘璋等人面对曹操的军事压力,都会想起刘备,请他来帮忙。能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同,可见刘备能力之强。

因此正史上的刘备绝对不是演义中那个只会哭的废物,能力强,性格坚韧,是个可怕的对手。


不沉的经远


刘备有几次哭,非常的著名,也非常地见成效:一哭徐庶,徐庶是有名的孝子,在其母被曹操扣留之后,无奈之下,只能归顺曹操,徐庶一走,于刘备而言,无疑是在失去左膀右臂的同时,又壮大了敌人的实力,所以,在送走徐庶的时候,刘备痛哭流涕,意想不到的是,徐庶十分地领情,不但承诺进曹营之后一言不发,还向刘备推荐了更为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如果没有这一哭,刘备的实力恐怕不会壮大。二哭新野百姓,刘备因故必须放弃新野,却舍不得新野百姓,宁可冒着拖慢行军速度的危险也要带走新野的一方百姓,看到百姓因旅途劳累,而苦不堪言,刘备再一次流泪,其实,有没有必要带上百姓还是有待商榷的,如果刘备不带着百姓离开,也许这一方百姓也用不着遭受这旅途劳累,但刘备这一哭,着实得到了爱民如子的美名,都说三国之中,曹操占了天时,孙权占了地利,而刘备占了人和,纵观三国,刘备的人和多数是他哭出来的。三哭子龙,常山赵子龙,一勇挡万将,长板坡,赵子龙七进七出救阿斗,将阿斗完好无损地交给刘备,谁想刘备接过阿斗便摔了下去,一把将子龙抱住痛哭流涕,这一哭,哭得子龙对刘备再无二心,鞍前马后,任劳任怨,如果没有子龙交命,刘备恐怕早就一命呜呼了,何来蜀汉基业?综上所述,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也是不无道理的。





龙门影视


刘备勇敢好战,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

1、出色的眼光:无论是看人识人的眼光,还是洞悉天下的眼光,刘备都是非常敏锐的,所以他才能拥有如此多的名将名臣;

2、坚韧不拔的意志:刘备一生败多胜少,颠沛流离,但是他却从来不放弃,刘备二十多岁奋战于乱世,辗转数十年,到了将近五十岁才终于有了自己的事业;

3、巧妙的处世与待人手段:刘备前期数次易主,但是却能始终保有较高的声望,而且能驾驭关张、诸葛等能力远在自己之上的名臣,可见他的手腕之强。

刘备虽然在机权干略上略有不足,但是却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并曾以此感化了刺杀他的刺客。刘备临死前还以此来教育他的儿子刘禅,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