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曲昭伟与潘建伟两人对于量子力学的不同理解?

回首你在面前


一个是得过自然杂志2017年十大科学人物,成为“中国量子之父”、且获得了美国2018年度克利夫兰奖的院士,一个是对量子力学小有了解的交通学教授,不用说,也知道肯定是潘院士的主张是对的。头条上面很多攻击潘院士量子通信的,可是潘院士并为回击,不是害怕他们,而是觉得他们这些人只是小苍蝇,根本不值得潘院士浪费时间去回复。



曲教授虽然定个教授头衔,但是专业可不一定是物理方面的。要知道曲是吉大交通学院的,并非物理学院任教。所以,曲跨了行业进行质疑,多少有点不专业。当然了,即便都是搞物理的,小方向不同,也会产生隔行如隔山的感觉。不信各位可以看看历年来自然基金的指南,上面可以把物理学细分为好几个方向,每个方向的跨度还是非常大的。所以曲教授,相信他对于自己从事的专业是没得说的,但是对于量子这一块,认识肯定不够。

不过,相对于一些民科来说,曲教授还是专业的。至少该知道的基本物理学常识都会,不像有些民科,说出来的话可以让人笑掉大牙!各种理论简直是匪夷所思,异想天开!曲教室虽然反对量子通信,但基本科学素养还是有的,这点还不错。


科学探秘频道


首先,是“潘建伟”而不是“潘伟健”,你先把别人的名字搞对了再说。

下图就是潘建伟,中科大的物理学教授。至于说曲昭伟是谁,我真的不知道。

其次,“理解”不等于“瞎说”,任何科学观点请拿论文和试验来说话。

科学跟一些人文学课不一样,固然一个人可以对某个科学问题有自己的理解,但是这些理解到底对不对,都是需要有严格的定义和证明,而且必要的时候还需要有实验结果的支撑。简单说,哪怕一个三岁的孩子只要知道两三个名词,也能够提出来自己的所谓的“理解”,但是到底是不是对的,这就需要拿事实来说明。

而这个所谓的“曲昭伟”从始至终都没有能够说出来一句完整的话,连一篇论文都没有,你想反驳他都无从反驳起。他反对潘建伟只会一个劲儿地从网上的一些科普材料里面找潘建伟的“黑料”,比如说潘建伟说的哪一句话说错了,哪一个比喻用的不对,至于说潘建伟写的论文在网上随时都可以查到【如下图就是发表在著名杂志Nature上的论文】,这些论文哪里写错了,哪里有问题,这位曲昭伟半点儿都说不出来。

而且别说这篇论文哪里写错了,现在就是让这位曲昭伟随便用中文完整地翻译论文其中的一段,恐怕曲昭伟也做不到【不信就让曲昭伟自己挑一段把中文翻译发出来】。换句话说,这位大神连潘建伟到底在论文里面写了什么都不知道,就已经口出狂言说潘建伟是错的。

有些人总认为科学=辩论,科学研究就是一帮科学家坐在一起吵架,谁说服了对方谁就是对的,曲昭伟可能对自己的定位也是“舌战群儒”,而不是认认真真搞研究。所以哪儿是对量子力学的理解不同,只不过是曲昭伟胡说八道说的别人都听不懂而已。


航小北的日常科普


对于量子力学的不同理解,不只是在两个人之间的事,而是折射了两大阵营的对峙,本质上是物理实证主义与数学唯心主义之间的碰撞。

曲教授质疑哥派量子力学问题的文章(尤其那篇22条的万言书)具有很高学术修养,笔者基本赞成。有些人不了解就妄评,这是有失公允的。

基本事实是:基于所谓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与玻尔互补原理的量子纠缠超距论相关的量子加密、量子雷达、量子隐形、量子计算等科技研发活动,自上世纪70年代起迄今国际上尚无正式实验室样品出台,八字没见一撇,就说得神乎其神,这不是正常的。

虽然,科学研究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历经百千万次的失败失败再失败,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接受科学民主协同主管部门的监督,也不排除已有立项存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不成立的可能性。

笔者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与曲绍伟教授有同样的位卑不敢忘忧国,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把百姓税钱不明不白的往水里扔。

这还得从涉及量子物理的部分命题是否真的是科学原理谈起,这与主张者的权威性无关。毕竟早期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不确定原理,依然是一个假说

海森堡测不准公式△x△p≥h/4π的本意是:由于测量仪器激发的电磁波会影响例如电子的动力学状态,所有获得的(投影性)测量参数,不可能是电子的原有状态,其横坐标误差△x与动量误差△p的乘积效应不小于狄拉克常数的一半。

这就视同粒子状态是不确定的,也就视同粒子具有分身术可同时处在原子内空间的任何位置,也就视同电子像幽灵一样无轨迹,也就视同因果律失效而时光可以倒流。

这就是不确定原理的基本蕴含。请大家反复思考这几行黑体字的推理究竟是不是成立。

正是由于这个被奉为至理的假设,才导致几个著名的诡异现象:延迟选择被时间倒流、双缝干涉被时间倒流,量子纠缠干脆消灭时间。

笔者认为,就测量误差学而言,海森堡的测不准公式,既有系统误差(电磁辐射干扰),也有随机误差(电子随机分布),与经典测量误差并无二致。

只不过电子尺度小速度快,导致相对误差偏大而已。不过请特别注意:

事实上,在实际测量作业中,我们不必也无法直接测量电子坐标与动量,而是通过光电效应(Ek=hν)做光谱分析,间接得到电子速度,况且有的光谱仪并不激发电磁波,当然也不可能干扰电子原有参量。

误差是误差,状态是状态,这是两码事。不能因为测量有误差,就做数学抽象处理,说误差视同没有瞬时状态,这不符合事实。

那么请思考:不确定原理究竟是否成立?基于不确定原理的其它命题还能成立么?,

波粒二象性,依然是一个假说

波粒二象性是基于玻尔的互补原理,作为哥本哈根学派的哲学基础,意思是说,对于微观粒子,例如电子的粒子性与波动性,既有局部的相互排斥性,又有全局性的相辅相成性。

事实上,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k=h△ν、康普顿效应λc=h/mc、物质波方程λd=h/mv...(1),普朗克常数:h=ν/mc²=mcλ...(2),不难看出,电子是一个移动震源,不断激发电磁波。

换言之,电子只表现为粒子性,其波动性其实是电子激发的电磁波。其物理本质是:

电子的动能(粒性)转化光子辐射能(波性),即光电效应方程:½mv²=hc/λ...(3),电子不是概率波,而是激发电磁波:λ=2hc/mv²...(4)。

而且,德布鲁伊波长公式(1)需要修正为(2),同时规定,普朗克常数只适合亚原子。理由很简单,如果α粒子以0.1c运动,其波长λd=h/(4×1.66e-27)(0.1c)²=3.3×10⁻²⁸,频率居然高达10²⁸Hz,这是很荒唐的。

大家反复琢磨,波粒二象性究竟是否成立?基于波粒二象性的其它命题能否成立?

光子的离散性,依然是一个假说

前沿物理尤其是量子场论的研究表明:光子并不是被光源发射出来的,而是场固有的空间基本单元,空间无缝隙的充满了连续性光子。

根据麦克斯韦方程c²=1/ε₀μ₀,光子震荡速度只与真空场的电容率与磁导率的乘积ε₀μ₀有关,是真空场的固有特性,与光源毫无关系。

光源的作用在于:通过光源自身震荡,激发或推涌真空场的光子升频蓝移,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形成一圈圈的波阵面,依次依次推涌。

光子只在原处震荡,没有位移运动,不是子弹飞模式。光子能量是逐渐衰减的。这是由于真空场总是处于低能位,成梯度态势吸纳承载电磁辐射能,进而导致光子不断降频红移。

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并不能完全证明,能量子是离散性的或者是不可微积分的。

虽然极限频率ν₀至少要在紫外线谱阈值之内,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低于ν₀的照射不会使电子加速(而不激发电磁波),只是尚不够逃逸而已。

量子场论已经不得不承认:真空场量子或光子,是承载光源激发能的载体(所谓传播子)。

必须明确:费米子是极其离散的、必有体积大小的、不可以微积分的;玻色子是极其连续的、虽可量子化的、但可微积分的。

科学界已经形成共识:真空不空。教科书上的“光的传播无需介质”的命题,早已过时。

如果大家相信:光子是空间或真空场的基本单元,那么光子承载的能量子与频率就不是离散的,而是连续的,频率可以有100.000...1Hz。

结语:

如果大家认可笔者对作为量子力学核心理论的三个假说的质疑分析,觉得有道理,那么就请相信笔者对曲绍伟的评价——他是凭良心的敢说真话的颇有学术功底的好学者。至于潘建伟院士,笔者洗耳恭听开明人士的公允评价。


物理新视野


呵呵,这种问题也能提出来真是可见某些力量又在蠢蠢欲动了。建议你们和你们背后所谓的教授等一系列人去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来反驳,谢谢。

哦对了,潘的团队前些日子又拿了克利夫兰奖,不懂得可以去搜搜资料,什么是克利夫兰奖,什么是美国科技促进会,谢谢。

另外我稍微科普一下潘建伟的资料:

潘建伟有关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并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其研究成果曾6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4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在2019年2月又被美国科学促进会授予克利夫兰奖。

所以全世界的物理科学家、科学协会都是傻子,都不如中国一个教授厉害,都不如一个池狗厉害。所以,呵呵。


我的煎蛋去哪了


量子力学在当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里的应用,是各国都在抢占的制高点,谁迟疑了谁就落后了。在这个节骨眼上,在民间的这个社交平台上大造“量子力学是伪科学”的舆论,其心可疑,其心可诛!请“曲”什么教授,如果你不是某些机构的化名的话,请在世界顶级杂志上发表你的论文和你的实验报告,不要再在头条里刷存在感。如果因此耽误了国家发展战略,你罪莫大焉。潘教授之所以不回应,一是不屑,二是没工夫。人家集中精力搞研究,哪有时间和这种“闲得无聊”的人理论呢?有本事,世界一流科技杂志上见!


mulin30311368


看起来应该是工农兵学员出身,所以他质疑的东西基本都是现在中学物理的内容,他怀疑波粒二象性,怀疑光速不变,怀疑量子定理,但他连光的偏振都搞错!他和他的拥趸们,现在最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回去中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厦门建筑师


曲昭伟是什么人?一个经常在网上发文攻击潘建伟及其量子科技的。原本不名一文,却靠频繁发文的伎俩,终于有名了,尽管名声有点不尴不尬。

潘建伟是什么人?堂堂正正的院士,中国量子通信科技的领军人物。

有趣的是,曲昭伟热衷在网上胡说八道,完全不顾世界量子科技存在的事实,也无视中国量子通讯密钥的事实,一个人自言自语,自吹自嗨而已。

潘建伟却无意网络的喧嚣,从不在网上说一个字。更不会理睬曲昭伟,当他狗放屁一样。

由此可知,潘院士是干正经事的大家,曲昭伟是戳烂污的小人。如果曲昭伟真有本事,完全可以去在世界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几篇论文,或者还可以去获个诺贝尔大奖什么的。有板眼就去登堂入奥,强似在网络上劳心费力与吃瓜群众斗嘴。

可惜!曲昭伟没这板眼,没这能耐。仅仅靠网络上刷存在感,以求出名。手段的卑劣证明了目的和人格的卑劣。

曲昭伟在网上发文说自己:我将获得若贝尔奖,对中国做出最伟大的贡献……

呃?这傻毙了的货真逗!居然能把神奇的虚拟想象当真事。逻辑思维大概没问题,但是脑神经连接线路有问题。

古语云:曲学多辩,穷巷多怪。姓曲的既表现了其曲学,又显示了其穷巷。两条都占了。可以有一比,男版的罗玉凤。


华中小隐


这些日子以来一直看他在这里挑衅潘建伟量子团队,咱先不说他质疑的出发点有什么问题,但就以一个大学教授来说,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研究上,能不能把自己国家研究的成果理论与技术公之于众?这个问题不用说他是一个大学教授,就是最普通老百姓也知道“国之重器不可视之于人”的道理,偏偏你不知道?还一再的在网络上质疑这个质疑那个,还一再的挑衅想让人家用研究的成果理论技术在公开的网络上来反驳你,他是真“傻”还是借机以所谓的科学名义装傻?潘建伟团队的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前沿的东西了,发达国家一样在默默无闻的研究这个,他难道不知道?以所谓什么为国家考虑,为科研人员考虑这样的借口难免不让人怀疑其目的。他不懂的东西多着呐,我们国家在尖端科技领域还有很多不如西方,那么他是不是去质疑一下美国航空发动机造假让美国给他讲清楚,看看美国搭理不搭理他,他去质疑荷兰纳米激光刻蚀机的技术,让荷兰给他讲清楚原理,看看人家鸟不鸟他这头烂蒜?因此,在重大科技领域内的众多项目,各个国家都是不公开的,尤其中国量子研究领域一直都是世界领先,他让人家拿数据理论技术与他互怼,你觉得是他傻还是潘教授傻?亦或是明白的网友们傻,那些跟风捧他的人有多少人真懂量子?又有多少别有用心的人希望跟他一样在套国家的话?你看看哪个国家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别说头条了,就是最权威的内部相关学术论坛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核心技术理论与他人拿来讨论。况且他还不是核心技术研究团队的人了,在这个社会里,我们虽然不反对对科学研究有质疑,但这个质疑也不是随便哪个领域在随便哪个地方对随便哪个人都事无巨细的开诚布公的。西方如此,中国更是如此,西方处世态度好像还张狂牛逼溢于言表,但中国从来在重大问题以及重大科技领域一直都是含蓄有加,能视之于人的就是已经成熟的,即便有些成熟了也未必能让你知道,正像某个名人说的那样,“摆在明面上的武器并不可怕,可怕的事在打起仗来了的时候那些突然使用的没有见过的东西”。

他现在这样嚣张狂妄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想逼迫量子团队与他对质,你以为量子团队会上他的当,死了这份心吧,人家都不理你你现在还这样在公开的网民论坛叫嚣目的何在?你以为你是谁呀?


云雾158700471


我不是理论物理专业的,但是我是学半导体、通信的,与量子力学搭点边儿,因此在大学的时候学了一门叫量子力学概论的课程,用的教材正是格里菲斯著《量子力学概论》,自认为课程学的不错,对于量子力学略知一二。如今看到曲昭伟教授的质疑,实在是不能苟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曲教授基于隧道效应质疑其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事实上在量子力学中描述基本粒子行为的薛定谔方程就是根据能量守恒:“能量=动能+势能”这个公式推导出来的。薛定谔方程是一个二阶偏微分方程,解出来的波函数就是描述粒子行为的函数,这个函数模的平方就代表粒子在某处出现概率。整个过程,整个体系都很严谨,不违背任何已知定律。并且量子力学描述的是微观领域,看曲教授的描述总拿宏观的粒子去反驳?毫无根据!并且死缠烂打行为实在是让人不齿,傲慢不自知。


骆侠客


潘建伟院士是专门研究量子科学的,曲昭伟教授并不是研究这个学科的,有必要来头条上怼潘院士吗?

量子科学本就不是用常规思维或者说牛顿力学体系能能解释的,是颠覆性科学,以常人视角无法去理解解释量子科学的问题,这是科学态度。所以,曲昭伟教授完全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专业发表,或者去参加量子科学相关的学术活动,专业观点有差别,辩论是好事。在这自媒体平台上99%以上的人(包括我)都不懂量子科学,这个辩论毫无意义,这不是科学辩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