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年亞歷山大東征沒有迷路,會佔領中國嗎?

迷路一說是否屬實?

在歐洲歷史上,為史學家公認的最偉大的四位軍事家分別是亞歷山大,漢尼拔,凱撒以及拿破崙。其中,亞歷山大大帝又以卓越的功勳位居榜首

如果當年亞歷山大東征沒有迷路,會佔領中國嗎?

作為歐陸第一統帥,在位時間僅短短的十三年的亞歷山大,以其雄才大略縱橫捭闔,將歐亞諸國逐一納入馬其頓的麾下,建成了橫跨亞歐非三大洲全境面積達到500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帝國。

希臘、埃及、波斯、印度等一眾創造了燦爛文明的古國,成為一顆顆鑲嵌在亞歷山大王冠上璀璨明珠。

公元前336年,剛及弱冠之年的亞歷山大繼承王位。他博覽群書,勤學好問,又有希臘最好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作為良師益友。深諳希臘文化的亞歷山大甫一上臺,就仿造希臘模式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改革的舉措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生活等各個方面,其中,馬其頓帝國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橫掃世界,亞歷山大的軍事改革功不可沒。

如果當年亞歷山大東征沒有迷路,會佔領中國嗎?

他借鑑斯巴達人的作戰方式,加以改造創新,採用以步兵為主,騎兵機動協同作戰的思想,建立了令當時整個西方世界聞風喪膽的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方陣以重甲步兵為核心,數千人為一個初級方陣。前面數排為長矛兵,配置有十多英尺的長矛和巨盾。形成牢不可破的屏障,中後部的士兵則以盾牌守護方陣的頂部,並一頂一的方式以整體前行。方陣渾然一體,在戰場上行軍作戰,宛若一戰橫空出世的坦克,令對方一籌莫展。

憑藉著強大的馬其頓方陣,亞歷山大方能橫行世界。

然而,有一個令整個史學界都為之迷惑的問題——馬其頓大軍為何在攻陷印度之後,便撤軍返程,而沒有繼續東進攻打中國呢?

如果當年亞歷山大東征沒有迷路,會佔領中國嗎?

對此,史學家根據為數不多的史料記載,給出了以下幾種答案。

第一種比較讓人啼笑皆非,亞歷山大沒有打到中國的原因是在半途中迷路了。

這種說法僅僅出現在野史中,並沒有可靠地資料支撐。僅是博君一笑而已。

第二種是他的導師亞里士多德曾經給了他一副世界地圖。

對於航海技術超前的希臘人而言,繪製地圖自然是必備的技能。然而,活動範圍僅僅侷限在地中海區域的希臘人,對於遙遠神秘的東方並不是十分了解。所以這份所謂的世界地圖,其精確性也就存疑。

而亞歷山大拿著這份地圖,誤將印度當成了中國。興致勃勃的跑到了印度。當時的印度並沒有統一的國家,面對實力強悍的馬其頓兵團,印度城邦完全沒有抵抗的能力。輕易的佔領了“中國”後,亞歷山大實現了人生的理想,也就班師回朝了。

如果當年亞歷山大東征沒有迷路,會佔領中國嗎?

第三種,自然環境、軍心不穩等才是為史學界普遍接受的解釋。

古波斯帝國和中國雖然此時並沒有形成絲綢之路,交集並不太多,但也有著千絲萬縷聯繫。東方古國的絲綢和瓷器在波斯上層社會中視為奢侈品,由此可見,雙方必然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交流。但是交流很少,產生了物以稀為貴的效應。

佔領波斯之後,中國的存在必然為亞歷山大所瞭解。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失去了東征中國的念頭呢?

首先是惡劣的自然環境。

波斯到達古代中國最近的秦國,也要經由數千公里的路途。期間漫漫黃沙戈壁荒漠,僅僅是這種惡劣的環境,就足以令人望而卻步。這也是西方帝國和東方帝國雖然在歷史上已經熟知,卻極少發生兵戈相接的主要原因所在。


如果當年亞歷山大東征沒有迷路,會佔領中國嗎?

其次是馬其頓士兵早已經疲憊不堪。

在攻陷印度之後,馬其頓軍隊已經經過8個年頭,行程5萬餘里的遠征,很多士兵已經傷、殘、病、亡。倖存者也不願再打仗了,他們都想活著回去,看看自己的父老、妻子和兒女,因而牢騷滿腹,甚至公開拒絕打仗。面對這個窘境,亞歷山大只得退兵。

公元前325年7月從印度撤兵。

公元前324年,其陸軍回到波斯利斯和蘇薩,艦隊在底格里斯河口靠岸,隨後返抵巴比倫,東征即告結束。

而後,亞歷山大一病不起,很快便撒手人寰。他死後,強大的馬其頓帝國陷入了無休止的內戰之中,帝國很快分崩離析。

如果,當時的亞歷山大並沒有因病去世,經歷幾年的修整,繼續自己的東征計劃,那麼是不是就能一舉征服中國?

如果當年亞歷山大東征沒有迷路,會佔領中國嗎?

鑑於當時中國的形勢,馬其頓東征,第一個遇到的國家將是秦國。

此時的秦國吸取魏國李悝變法的經驗,在國內推行“商鞅變法”。此次變法中,商鞅對於軍事制度的改革起到了關鍵作用。

一、推行小家庭制,並登記入戶,就像現在滿18歲就可單獨立戶。

二、設軍功爵二十等,獎勵軍功,禁止私鬥,獎勵墾荒,只要你立功就可以獲得土地。

三、採用“連坐法”,在軍事上就是指一人犯錯,全家遭殃。只要秦國的士兵在外作戰,如果戰死,你的家人將受到撫卹,如果投敵或逃跑,那麼你的家人將被株連。

眾所周知,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國力一舉躍升至戰國七雄的榜首。而採用了新的軍制以後,秦人又吸取秦魏陰晉之戰的經驗,依靠強大的國力,建立起擁有戰國四大精銳之首的——秦銳士。

如果當年亞歷山大東征沒有迷路,會佔領中國嗎?

秦銳士的選拔標準極為苛刻,據史料記載,想要成為秦銳士,首先,照著魏武卒的標準負重,再加一把匕首和一塊盾牌,總負重約80斤。其次,經歷三大關:較武關、陣戰關、兵器關。過三關的佼佼者,方可入選“銳士”。

秦銳士戰鬥力又如何呢?看看荀子對其的評價便可一目瞭然。

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之節制,桓、文之節制不可以敵湯、武之仁義,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荀子·議兵》

齊技擊不如魏武卒,魏武卒又不敵秦銳士。這條鄙視鏈充分展現了戰國優質軍事力量之間的高下比拼。

而秦國之所以能一統六國,除了天下聞名的秦銳士,最關鍵的便是多如牛毛的名將。白起作為軍神自不必說,坑殺四十萬趙軍的“壯舉”令其又有了殺神的綽號。而王翦、蒙恬等等無一不是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偶像加實力派戰將。

如果當年亞歷山大東征沒有迷路,會佔領中國嗎?

反觀亞歷山大治下的馬其頓軍團,雖然在士兵裝備上,和秦國相較並無太大差距。但是在戰爭經驗,兵法韜略上,完全是天壤之別。

另外,縱橫西方世界的馬其頓大軍,算上後勤部隊不過區區十萬左右人馬。而僅僅秦魏一場戰役,大秦就曾投入五十萬人的大軍。

即使經歷長途跋涉,馬其頓人依舊保持全盛狀態,遇到秦人,那麼在中國的歷史上,最多也就留下:“公元前某某年西夷來犯,起盡坑之”一句話而已。

\u0001ҔF$�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