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到底在供词中说了什么,致使曾国藩火速将其处决?

朱逻辑世界


天京沦陷,李秀成被捕后,曾国藩以他那儒风大雅的姿态亲自面审了这位“人杰”。

与曾国荃那类武将的刑讯逼供不同,曾国藩更像是同朋友对话一般,此可谓良马见伯乐,有一种能敞开心扉的感觉。李秀成年轻俊杰,自然不甘人生就此画上句号。在曾国藩的劝导下,李秀成怀着一线生机,在狱中写下了近6万字的供稿。

当曾国藩打开一看,不禁冷汗直冒……

李秀成到底写了什么

“这供词中有多处与之前递交朝廷的章奏有出入呀。”

首先是曾国藩先前报告天京城中有十万之众,围困两年之久难以攻破。但此时李秀成的供稿却说城中不足万余人。

待天京攻破后曾国藩在报捷折中说“伪幼主积薪宫殿,举火自焚”,但李秀成却说他和幼主趁官军放火抢劫之际易服出城;奏折中说“李秀成被官军抓获”,而供稿却说自己是被“山民举报引至官兵。”

最让曾国藩头疼的是,李秀成说“天京城中有圣库两座,自己并未见识其中。”尽管李秀成说自己也并未见过里面虚实,但曾国藩却也在报捷折中肯定“克复老巢而全无货财,实出意料之外。”然而世人皆传天京城内金山银海,就连慈禧身边的太监安德海也曾计划用天京之财力修复颐和园,可想而知这样的奏报并不能让人信服。

如若朝廷追查起来,首当其冲的便是攻克天京的曾国荃部,而曾国荃的吉字营名声最臭,攻下一城便要大肆抢掠一番。而李秀成说伪幼主能出逃成功完全是官军放弃封锁开始进城哄抢,这是多么有利的佐证。

李秀成是一个不稳定因素

而也就在曾国藩承报李秀成被捕后,朝廷的态度是缉拿进京。


这就让曾国藩犯了难。他并不担心李秀成是死是活,而是害怕朝廷拿李秀成借题发挥,因为李秀成对天国的事情再清楚不过。从夺下天京到天京的覆灭,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战役情况更能接近现实,这样就能对比以往曾国藩发往朝廷的奏报有多少的可信度。

即使在信息上没有出入,但朝廷对这样一个手上掌有近二十多万兵马的封疆大吏,是必定要采取措施的,而恰好身边就有这样的突破口,岂能不加以利用。

左想右思之下,曾国藩决定不能将此人送到京城,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就地处斩。八天的时间写出近6万字的供稿,如若存世,还不定能抖出哪下更意料之外的内容。

左宗棠的“无心助攻”

曾国藩以“路途遥远恐长毛截救”为由将李秀成凌迟处死。这本来是要给朝廷好好做一番解释报告的,但不料此时左宗棠“杀出”,以“伪幼主逃遁,曾国藩欺君报捷”为由弹劾曾国藩。

此举是彻底击中了朝廷的担忧之处,原来曾左并不是一个利益集团,而庞大的湘军也存在能制衡他的势力——楚军。左宗棠的弹劾,可以说完全打消了朝廷借李秀成说事的念头。

当然,深谋官道的曾国藩自然明白这样的利处,于是赶紧将计就计,同左宗棠就“围城遁主、粮饷借调、满饷裁军”等问题来了个隔空骂战。作为内容中转站的朝廷更是哭笑不得,认为儒风持重的曾国藩居然被自己的门生搞得一地鸡毛。

殊不知,这一切都是曾国藩谨慎思考后的智谋。


少荃经史屋


李秀成被清军俘虏以后,在狱中写了一个三万三千字的自述。写完后,本来应该押解进京,等待朝廷审判。而且朝廷也下达了相关命令,但是,曾国藩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迫不及待就把李秀成杀害了。杀害李秀成的方式,还不是清军对待“贼首”惯常用的凌迟处死。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李秀成剧照)

曾国藩自己的解释是李秀成罪大恶极,不尽快杀之不能平民愤。但是这个说法明显是站不住脚的。真正罪大恶极的人,就应该送到京城审判,让更多的人知道。而且,只有通过公开审判,给予这个“罪大恶极”者惩罚,才能起到宣扬和震慑的目的。再说了,那时候天京城已经攻破了,太平天国运动已经接近尾声。这时候公开审判,秋后算账,其实是最适合的。曾国藩何以要匆匆忙忙把李秀成杀掉呢?他究竟害怕什么?

很显然,曾国藩火速杀李秀成,肯定是李秀成三万多字的自供状里,写了些让曾国藩受不了的东西。曾国藩不把李秀成凌迟,或者在公开场合处死,就是害怕李秀成当着众人的面,说出什么不恰当的话。

根据罗尔刚先生在《李秀成自述原稿注》中的分析,以及很多学者的研究,曾国藩当年是对李秀成的自供状进行过删改的。他删去了李秀成对他不利的表述,增加了对他有利的地方。

(曾国藩剧照)

那么,为什么说曾国藩对李秀成的自供状进行过删改呢?

有三点理由。

其一,李秀成的自供状中,没有对湘军作战失误的剖析。事实上,曾国藩的湘军在和太平天国打仗的时候,是存在不少失误的,因而打了不少败仗。李秀成的自供状,是对整个太平天国起义过程的一种回顾。要回顾,就必然要涉及与湘军打仗的问题。但是,李秀成自供状里,这方面却很好。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其二,李秀成总结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目的存疑。李秀成在自供状的结尾,对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总结,总共得出了“天朝十误”。李秀成总结这个东西有什么意义呢?是为后人造反的时候,提供经验总结吗?这显然是十分荒唐的。如果要让这件事不荒唐,又有逻辑性,他前面的叙述中,必然就有相关内容。而实际上这样的内容没有,很显然,就是被曾国藩给删改了。

其三,李秀成是否投降成为一个谜。在自供状的很多地方,李秀成写太平天国是“匪”,比如“天朝之根已去,能收复此等之人众齐来,免大清心腹之患再生,中堂及中承(丞)大人名成利就,早日完功收复,众匪发何防”等。李秀成既然要投降,他总结太平天国的得失干什么?这也是不符合逻辑的。

如此多不合常理的地方,唯一的解释,就是李秀成的自供状,被曾国藩删改过。因为有了删改,才使得李秀成的自供状里,有许多不合逻辑的地方。

那么,要怎样才合逻辑呢?不少历史学者认为,李秀成曾在自供状里面,有撺掇曾国藩造反的意思。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比较好理解了。李秀成不涉及湘军的问题,总结天朝的错误,都是替曾国藩总结的。告诉曾国藩,只要怎样做,就不会重蹈太平天国的覆辙。

那么,李秀成为什么会想到要撺掇曾国藩造反呢?其实,只要我们看看历史上的事情,我们就明白,李秀成这种想法,并非自出心裁,当王朝出现这种大型的农民起义的时候,往往就是诸侯并起之时,也是改朝换代之时。比如东汉末年,唐朝末年等等。李秀成觉得自己是没有遇到明主,而曾国藩就是一个明主。只要曾国藩能够站出来,振臂一呼,绝对能推翻清朝。

曾国藩当时为什么不造反呢?我觉得有四点原因:一是曾国藩作为汉人知识分子,刚受到朝廷的重用,他正处在上升时期,不愿意造反。二是当时的形势与汉末唐末都不一样,当时还有列强入侵干预。曾国藩造反,未必能成功。三是由于清朝长期的中央集权和高压统治,大臣们已没有古代大臣们的那种冲劲。四是与曾国藩本人的世界观有很大关系。

既然曾国藩不愿意造反,因此,他就必须修改李秀成的自供状。


张生全精彩历史


1864年7月,太平天国都城南京被湘军攻陷。

7月23日,李秀成在今南京市江宁区涧溪村方山被俘。8月7日被杀,前后仅16天时间。



(李秀成剧照)

在这十六天里,李秀成五万余字的供词。

可是这份供词被曾国藩看过后,进行了删改和销毁, 5万字的供词只剩下3万字。

曾大人向皇帝报呈的《李秀成亲供》,就是删改后的版本。原本一说被焚毁,一说曾国藩交给了儿子曾纪泽收藏。

这份供词曾在1963年由台湾的曾国藩曾孙曾约农公开过,总字数33300字,共74页。

那么,被曾国藩删去的那一部分内容到底是什么?与李秀成之死有没有关系呢?

据著名历史学家陈思麓先生和荣孟源先生在著作《李秀成原稿释疑》中考证,李秀成的口供有好几处被篡改了。

(李秀成供词)

第一处是洪秀全的死因。

李秀成供出,洪秀全是四月初一得病,四月二十一日病死,期间洪秀全拒绝服药。

而曾国藩为了报功,在奏折上写的洪秀全死因是“官军攻城甚急,服毒身死。”

死亡时间也改成了清军攻南京时的五月二十七日。

第二处是李秀成被俘经过。

李秀成是城破后只身一人逃到南京城外一座山上,被附近村民认出。

因为李秀成随身带的宝物甚多,村民们为这些宝物发生争执,最后本着谁也别想要的想法,村民们将李秀成捉住送官。而曾国藩上报“遂被曾帅官兵拿获”,与事实出处甚大。


(曾国藩剧照)

第三处是李秀成和幼天王洪天贵福逃出天京的时间。

李秀成供词中交待是“初更之后,舍死领头冲锋,舍命冲出关来。”

而曾国藩的奏折将初更改成“四更”,是因为初更时被敌人冲阵逃走,比四更时责任更大一些,为了降低疏忽大意的责任,所以改动了这一处。

第四处是“天朝十误”中提到的第十误。

李秀成原本是将“立政无章”当做第十误的,而曾国藩出于个人目的,将其改成“误不应专保天京,扯动各处兵马”。


这样一改,便造成了天国所有各处兵马全被调来守卫天京的假象,攻天京的难度被提升了,自己和曾国荃的功劳也加大了。

其实这四个方面还未必是曾大帅急于处死李秀成原因。

虽然曾国藩有夸大战功,推卸责任的考虑,但这只不过是旁根细节,并不能动摇曾氏兄弟的大功。

真正让李秀成闭嘴,不让他见到皇帝的根本原因是:李秀成试图说服曾国藩自立为王,恢复汉人江山。

关于这一点,陈思麓先生和荣孟源先生也并没有直接的证据,只是根据史料推测,但有很高的可信度。


(曾国藩破城后)

安徽巡抚彭玉麟是曾国藩的亲信,他曾派人送密信给曾国藩,信中就说:“东南半壁无主,老帅岂有意乎?”曾国藩看后跟心腹赵烈文说: “不成话,不成话,雪琴(彭玉麟)还如此试我,可恶,可恶!”这件事被赵烈文记了下来,有很高的可信度。

李秀成是天国最后的中流砥柱,他绝不甘心偌大的天国就此毁灭,他更不愿意输给“清妖”,所以在生命最后一刻,他想鼓动曾国藩造反,是十分有可能和合理的。



(攻克天京)

李秀成一定是在他的供状中写出了有关劝告曾大帅造反的事情,也必然为曾国藩分析了成功的可能性,这才让曾国藩感到害怕,所以迫不及待的将李秀成杀死灭口。

1936年,著名清史专家孟森为曾国藩刻本《李秀成供》作序,他曾到湖南曾府看到了《李秀成自述原稿》。

国学大师陈寅恪也曾看到供词原稿,最终认为曾国藩之所以删改,就是要隐瞒李秀成劝他称帝这件事。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李秀成在供词中供出了大量天国宝藏的埋藏之处,曾国藩兄弟为了独吞这批财宝,篡改供词,杀人灭口。


太平天国实行“配给制”,规定所有公私财产都必须统一集中到“圣库”,再由圣库统一配给,百姓若有藏金一两或银五两以上的都要问斩。

这种制度使得太平天国的财富高度集中,圣库中留有宝藏是很有可能的事。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李秀成供词》中说:“昔年虽有圣库之名,实系洪秀全之私藏,并非伪都之公币。王长兄、次兄且用穷刑峻法搜括各馆之银米。”

供词里面否认了天京圣库有财物的说法,但一般人都不相信。

《淞沪随笔》记载清军进城后,“城中四伪王府以及地窖,均已搜掘净尽。”

说明在当时,清军是知道天京有宝藏的,只是没有找到。


这些宝藏一定被转移了,而做为天国实际领导人的李秀成必然知道下落。

曾国藩在给同治帝的奏折中,只说找到了二方“伪玉玺”和一方“金印”,再无其他。

这种说法明显违背常识。

洪秀全没死时,掠夺了各地宝物,收藏在天王府中,曾国藩破城之后,把天王府和各处王府翻了个底朝天,把洪秀全尸体也挖了出来,断不会一毛钱也搜不出来。

清军是从 1862年5月起围困天京的,这时的天京,连一个鸟儿也飞不进去,天京也是一座孤城,一座死城,财宝想花也没地方花。

即使城破之时,乱军掠劫了不少财物,但也不可能全部抢走,这件事只有一个解释,就是之前太平天国有意将财宝埋在了一个秘密地方。

李秀成有信心鼓动曾大帅造反,一定是有恃无恐,有着他的理由和资本。

造反最需要的资金李秀成必然有办法筹措,否则这种劝说就是空穴来风,根本打动不了曾国藩。



(被俘的李秀成)

所以结合起来分析,李秀成在供词中提到了天国财宝,是非常有可能的。

曾国藩将供词撕去的那一万多字里面,有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我个人认为肯定有。

我们通过以上分析和考证,我们就不难得出为什么在李氏刚被俘时,曾大帅能够以礼相待,以至李秀成产生了活命的幻想,主动书写供词;而写完后那么快被处死,这中间的反差实在太大。

所以,李秀成的供词一是讲出了天国覆灭的真相,使得曾国藩的功劳被大打折扣,二是供词有“大逆不道”之句,三是供词里面提到了巨额财富,这三个方面综合起来,是李秀成被火速处死的原因。

(曾国潘)

洪秀全在统治天国的十几年中,搜刮了天下不少财宝,这一点已得到确认。天国财富到底有没有,或者埋在哪里,至今仍然是个谜。

参考资料:陈思麓、荣孟源《李秀成原稿释疑》 方以晃 《淞沪随笔》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刚日读史


1864年7月23日李秀成被俘,并送到曾国荃面前。曾国荃一面亲自折磨李秀成;一面派人报告哥哥曾国藩。

李秀成写自述,曾国藩急忙诛杀李秀成

7月28日,曾国藩赶到南京,亲自审讯李秀成,并让李秀成把招供的内容写成文字。

李秀成以每天7000字的速度撰写自述。

可是,到了8月7日,李秀成好像还有继续写下去的意思,曾国藩却把李秀成处死,时年42岁。

曾国藩没有将李秀成送到北京,而是在南京就地杀死了,好像为诛杀长毛,又似乎另有用意。

曾国藩对李秀成的供词改了多少?

按照李秀成写自述的速度,每天7000字,共写了10天,应该不少于6万字。可是曾国藩呈报给朝廷的《李秀成亲供》却只有3万多字,被删减了一半。

可以想象,曾国藩对李秀成的自述进行了大幅度删减。

曾国藩为什么要删减供词?被删减的内容与李秀成之死有没有关系呢?

删减内容之一:劝谏曾国藩当皇帝,事关曾家生死存亡

曾国藩是一个自我矛盾的人,同时又是一个严谨缜密的人。

在大清已经腐朽得摇摇欲坠的时候,曾国藩的实力却急剧增长,以致曾国藩的湘军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大清的中流砥柱,一个手握重兵的汉族大臣却要为岌岌可危的满清老太婆支撑江山,反差实在太大!

面对如此巨大的反差,曾国藩有想法是正常的。

但是,曾国藩是一个老成稳重的人,他会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分析时机,在没有绝对把握、没有确定行动的时候,根本不会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甚至会特意隐藏自己的心机。

曾国藩的亲信曾经暗示要支持曾国藩当皇帝,曾国藩表面上狠狠批评了他。

李秀成亲身经历了、亲眼见证了太平天国的兴起、鼎盛,很清楚清军的实力,也知道曾国藩湘军的厉害,还明白满清统治下的汉人心态。

李秀成不愿意自己苦苦奋斗的天国大业就这样毁于一旦,但是,现实无情地将自己囚禁于曾国藩的牢笼之中。

唯一可以让李秀成活下来的人就是曾国藩,而且只有当曾国藩反对满清王朝的时候。

李秀成天天写自述,表明他还不想死。

所以,李秀成在自述中,劝谏曾国藩谋反称帝,一定是最主要的内容。

李秀成会从清朝的腐败、人心的归向、大帅的实力等方面,分析曾国藩称帝的必然性。

曾国藩把李秀成的这些劝谏分析一番之后,认为自己的最好机会已经错过了。

清朝的腐败是肯定的,人心的归向也是真实的,唯有“大帅的实力”已经不能承受帝王之重了。

这时候,湘军已经不是一枝独秀,尤其是曾国藩更不是鹤立鸡群,因为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都已经崛起,而且都可以与曾家军旗鼓相当。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湘军崛起时,慈禧太后已经担心曾国藩、曾国荃,也许已经安排好如何对付曾家兄弟了。

再说,这几年在剿灭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曾家的湘军已经消耗了太多的力量。

一旦谋反不成,曾家将会被诛灭三族,曾国藩付出几十年的心血、取得的令人眼红的政绩,将会全部灰飞烟灭。

曾国藩不能冒这样的险。

既然决定不反清,那么,曾国藩就不能让清王朝看见劝谏造反的文字,以免节外生枝。

因此,李秀成自述中有关劝谏造反的文字必须全部删减,不能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文字删减只是第一步,李秀成本人也不能活着送到京城,因为他既然写出来,就会讲出来,所以,必须杀人灭口。

删减内容之二:太平天国有多少宝藏、埋藏宝藏的地点

太平天国规定所有公私财产都集中到“圣库”,然后按照规定分配。普通民众身上、家中都不能藏有金银。

所以,太平天国的圣库中一定藏有无数奇珍异宝、金银财富。

从1862年5月起,湘军围困天京,一只小鸟也别想飞出天京,天京城内的财宝不可能转移到城外。

太平军掠夺了各地珠宝,都收藏在天王府的圣库中。

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后期最主要的领导人,一定知道太平天国的财富有多少,也一定知道财富收藏在哪儿。

为了保命,为了鼓动曾国藩造反,李秀成肯定在自述中交代财富多少、以及收藏的地点。

如果把李秀成的供述一字不改交个朝廷,太平天国的这些财富统统都要收归清廷。

即使曾国藩不想贪财,可是曾国荃贪图财富、湘军的大小将领们贪图财富、湘军的士兵们贪图财富,所以,李秀成供出的财富可能早就被湘军将士们瓜分了,现在想收上来谈何容易!

因此,曾国藩必须隐瞒事实、必须删改李秀成的供词、必须让李秀成死在南京,而不是押送到北京。

关于太平天国财富,改动之后的李秀成供词是:“昔年虽有圣库之名,实系洪秀全之私藏,并非伪都之公币。王长兄、次兄且用穷刑峻法搜括各馆之银米。”

这段供词反映太平天国很穷。

与此相一致,曾国藩报告给朝廷的内容是:

天京城破之后,清军把天王府和各处王府翻了底朝天,连洪秀全尸体都挖了出来,结果一分钱没有搜到。

《淞沪随笔》记载:“城中四伪王府以及地窖,均已搜掘净尽。”

曾国藩向皇上禀报说:只找到两方“伪玉玺”和一方“金印”,再无其他。

湘军跟随曾家兄弟卖命,曾国藩岂能一点感情不讲?

曾国藩为了让湘军弟兄得到一些财富,必须删改李秀成的供词,必须尽快杀死李秀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李秀成在供词中说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劝谏曾国藩自己当皇帝、取代腐朽的清朝;另一方面交代了太平天国金银财宝的数量、以及金银财宝收藏的地点。

第一点内容上传朝廷,曾国藩会被诛灭三族;第二点内容上传朝廷,湘军中大批将士将会人头落地。所以,曾国藩火速处死李秀成。

曾国藩的决策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保护家族、保护湘军大小将士。


历史教员张


这个问题,其实李秀成到底在供词中说了什么,不是导致曾国藩火速处决的结果。

关键是李秀成要解送京城这件事,导致曾国藩需要将其快速处决。

1、石达开、洪仁玕、陈玉成连洪天贵福等重要人物被俘之后并没有送至京城,均为就地斩杀。而到了李秀成这里就需要”解送京城“。

实际上,连带着攻克天京当时清廷对于曾国荃的严谴,清廷又蓄意挑起曾左之间的矛盾。在这关键时刻,又将李秀成解送京城。

此时,无论是恭亲王或是慈禧为首的清廷,已经将最重要的斗争矛头由太平军转向了曾氏的湘军。所以在曾国藩而言,一旦李秀成被移至京城,这事情就变得极为复杂,话语权甚至可以完全颠倒。

2、朝廷最关注的是湘军的功高震主,而非李秀成,李秀成不过是朝廷拿来对付湘军的一颗有力棋子而已。

如果李秀成一落入朝廷之手,既使自供状写得对湘军只有好话,曾国藩及家族一生的宦途生涯也会就此被毁。曾国藩对此也心知肚明。


另一点也可以说明,李秀成在此时刻也是知道逃不过一死,所以李秀成裹着伤痛,一天用毛笔写七千字,以十万言书,完成”自供状“,可见当时李秀成本人知时间之急迫,急着完成这份遗书以示后人。

所以,无论从李秀成在自供状里写了什么,李秀成都逃不过一死。也就不存在什么曾国藩要急于杀死李秀成。而是朝廷或是清军对待太平天国重要俘虏的一贯政策。

如果曾国藩拖延杀死李秀成,当然就会有人说这是拥寇自重?如果急速杀死,也会有人说这是杀人灭口。总之早杀迟杀都是有得说。

就曾国藩而言,最好的方式当然是让李秀成写好自供状,充分说明之后再杀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李秀成问题,这是湘军与朝廷之间大博奕中的一个变奏曲而已。

所以,在这一连番的压力下,曾国藩最好的方法是自剪羽翼,裁撤湘军。


曾李之间的关系,有点惺惜之意。

事实上,李秀成被俘之后,也为曾国藩的魅力所倾倒,在自述中说曾国藩“有仁爱”、“有德化之心”,对他“恩情厚义”。从李秀成“昨夜深惠厚情”等话语来判断,曾国藩当对李秀成有暗示。

最后曾国藩还是对李秀成手下留情,并未将李千刀万剐,而是斩首了事。尸体仍赏给棺材一口,进行葬殓。李秀成临死前对曾国藩仍然”此世已误,来生图报!”毫无怨意。

在太平天国众头领中,李秀成的下场算是最好的了。

死后,曾国藩对其很是”惋惜“,其重要幕僚赵烈文也曾感叹”贼中并非皆为桀纣“。


当然,在此前提下,对李秀成自供状,曾国藩还是做了一些小文章,希望在此为湘军做好形象工作。但这个虽然不甚重要,然这也是老谋深算的曾国藩题中应有之意,不能让别人抓把柄。

李秀成自供状改了什么?

曾国藩生在向朝廷抄录李秀成自述时。经罗尔纲等人考证,曾国藩在李秀成原稿上进行了以下几处关键修改:

1、“天王斯时已病甚重,此人之病,不食药方,任病任好,不好亦不服药也,是以四月廿一日亡”。

说明洪秀全病死。

曾国藩为了夸大曾国荃的战功,将段话改为:“因九帅(曾国荃)之兵,处处地道近城,天王斯时焦虑,日日烦躁,即以五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以证明洪氏直接死于曾国荃的军事压力。

2、是李秀成被俘经过。李秀成是被“两个奸民”捉获,解送清营。如果照此汇报,则李秀成之被俘,与湘军本无关系。

曾国藩却在原稿上,用朱笔把“是以被两个奸民”七字勾去,改为“遂被曾帅追兵拿获”。

3、是李秀成冲出天京的时间。李秀成说。:”帅放倒城墙而出,君臣舍命冲出关来。”曾国藩把“初”字改为“四”字,把“初更”改为“四更”。初更是傍晚十九时至二十时之间,天刚黑,就被太平军冲出,曾国荃是要受处分的,而改到四更(第二天一时),就减轻了他的责任。

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看出,这些说法对朝廷与湘军之矛盾之间会有添油加火的作用。

如果朝廷要抓小辫子,就是大问题,如果朝廷不为计较,其实相对平定太平天国大计而言又实在是算不了什么事。


总结:

平心而论,我们不得不承认,曾国藩在晚清封疆大吏中仍然是对朝廷最忠诚的。

除了极少数涉及其家族、兄弟及故旧利益之处外,在涉及国家根本利益的大事上,他一贯不计自身利害,以身报国。

比如在处理天津教案过程中,他为了国家利益,就不惜负起“卖国”罪名,甘当朝廷“替罪羊”,使自己多年英名,毁于一旦。以至李鸿章在当年八月二十一日信中说:“吾师莅津后,章疏皆系老实话,每为人所挟持,此鸿章所不敢出“。


这大概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一种尴尬的真相。而朝廷必须要拿住臣子的把柄才能控制朝局。臣子必须要靠作假才能维护自已的安全。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张宏杰

《困学丛书》罗尔纲

《论李秀成》,《学术论坛》,钟文典:1980年第1期


秋草独寻


同治三年(1864年)阴历六月十六日,湘军吉字营用挖地洞埋地雷之法轰塌了天京(今南京,清称江宁)太平门,天京陷落。历史惊人的相似,当年太平军也是用相同方法攻克号称固若金汤的江宁城的。

城破后,湘军士卒鱼贯而入,一场惊天浩劫随之而来。围城三年、付出出惨烈代价的吉字营统帅曾国荃为发泄仇恨,放纵士卒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与野蛮的抢掠。湘军烧杀抢掠数日后,纵火焚烧,天京城一片熊熊火海,浓烟蔽日,百里外都能看见。火借风势,吞噬一切,昔日繁华富庶的六朝古都被烧作一片废墟,顿成人间地狱。

忠王李秀成突围后被乡民所擒

天京城破后,李秀成率千余人换上清军号衣,乘乱掩护幼天王洪福瑱(洪天贵福)从太平门缺口冲出。出城不久,李秀成与幼天王被乱兵冲散。幼天王走句容、溧水,到广德与干王洪仁玕会合;李秀成则向东南方向逃去。


跌跌撞撞走到方山,李秀成不慎露财,遂被村民抓获,捆送清军萧孚泗部。在囚禁、讯问九日后,遭曾国藩处决。

幼主洪天贵福辗转到江西投奔侍王李侍贤,后于江西石城被楚军将领席保田捕获,11月18日在南昌被赣抚沈葆桢处死,时年16岁。干王洪仁玕在广昌被俘,11月23日在南昌被杀。

李秀成被俘后,在牢笼中写下了洋洋洒洒四万言的自供状

据《太平天国史纲》记载,李秀成被囚时,曾在曾国藩的威逼利诱下,写下了大约四万字的自供状。供状详细叙述了他参加太平天国起义的整个过程,追忆了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兴亡史,总结了天朝失败的经验教训。他在供状的结尾处还主动表示,愿意改过自新,为曾中堂效力,愿意站出来号召太平军余部缴械投降,归附清廷。

长期以来,史学界围绕李秀成供状,对其是非功过,展开了长期的探究与争论。主要有三种观点。一为诈降论,目的是争取保存数十万天国将士,待机复国。一为李秀成被捕后贪生畏死,彻底出卖战友,甘当清廷鹰犬。一为李秀成供状谄媚敌人,贬低自己,有摇尾乞降之意,是这位身经百战的天国名将一生最大的污点,应予以批六月二十九日判。

曾国藩因何不顾清廷槛送京师严令,擅杀降将李秀成?

史载,李秀成从被抓到被杀,前后历时十七天之久,在此期间,他不仅毫无自尽殉国的念头,反而以充分配合的态度,写下了洋洋数万言的供状。可见他已经被曾国藩的“甘言”所惑,具有强烈的求生愿望,不想速死了。

湘军攻破天京后,清廷曾于六月二十九日发来谕旨:“著曾国藩遴派妥员,将伪逆李秀成、洪仁达押解来京”。在清廷眼里,李秀成虽非“元凶首恶”,但也是天国巨孽,是清廷要犯,于情于理,都有解送京师的必要。照曾国藩自己前后所上奏折以及同治帝的谕旨来看,当时清廷上下均主张将李秀成槛送北京;包括湘军内部的赵烈文、左宗棠等人以及洋枪队将领戈登在内,也都支持将李秀成押赴北京。而坚持要在南京将李秀成速杀的,上下里外,似乎只有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二人而已。个中机密,就实在令人费解了。

不论是为湘军还是为兄弟,都必须速杀李秀成

曾国藩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圣人” 。论道德文章,论持身处世,整个清代似乎无人能比。曾国藩平生以“诚信”自许,然而他又不能不无视一件残酷的事实:自己若固执于“诚信”必将危害到他的同胞兄弟与乡党。他更拗不过曾国荃主张速杀李秀成的顽梗主张。所以最终不得不牺牲原则,向兄弟妥协,也算徇私舞弊了。

曾国藩不肯将李秀成献俘,将其诛杀,事后又大肆删改李秀成供词,关系不言自明,他删改供词的原因,据赵烈文《 能静居日记》以及天国史权威罗尔纲先生剖析, 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三点:

一、金陵破后,军士所获库藏甚多,而天京之财富,李秀成知之最详,恐被圣询。

二、曾(国荃)军历来奏报军功多与事实不符,而李秀成所述清、洪两家战史,则适证其滥报邀功之罪。

三、李秀成盛誉曾国藩而诽谤清廷,曾国藩恐增“满人对己之疑忌”。

罗尔纲分析,当时传言曾氏兄弟在破城后纵兵大肆劫掠天国圣库窖藏,尤其是吉字营统帅曾国荃,更是收获甚丰, 至于其他将士,均大发横财。据记载,天京城破后,长江里船队往来穿梭,络绎不绝,都是湘军官佐将抢来的财物、女子装船运回家乡。曾国藩、曾国荃对此心知肚明,却不敢加以禁止。曾国荃屡被朝臣攻讦、弹劾 ,人送“老饕”绰号,心情抑郁,却百口莫辩。杀李秀成灭口,以免引火烧身被株连,从一个侧面可以明辨曾国藩之作伪。

如今流传下来的李秀成供词,大约只有两、三万字。而李秀成的亲笔供词,传闻有四万余字(亦有七、八万字一说),还保存在曾氏后裔手中,其后段均被删去。

被曾国藩删去的部分,据《清稗类钞》记载或推测为:与曾国藩奏报军功不符之事实;阿谀湘军;招降十要与洪秀全败亡十误;李秀成婉转乞生,请招降鄂、赣、皖各股余部以赎罪。

这其中随便哪一条都是欺君之罪,尤其是李秀成自愿为曾国藩招降太平军余部,似有撺掇他举兵谋反之嫌,因此,李秀成必须死,而且必须速死!同治三年(1864)七月初六,曾国藩治酒席 ,请出李秀成饮宴,饭毕立刻将其处死。李秀成死时刚好四十岁。

曾国藩抗旨不遵,擅自处决天国要犯李秀成,清廷得知后虽然表示“应即行文挨站查办”,但事后却没有任何人因此获罪。同治帝只含混莫名的在曾国藩的奏折上作了简单批复:“李秀成等就地正法,所办甚是,前已有宣示矣” 。此前口气严厉的 “挨站查办”不了了之,被一笔带过了。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十七,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被曾国荃率领的湘军吉字营合围。四月十九日,天王洪秀全死去,在天京城主持大局的忠王李秀成扶洪秀全长子洪天贵福嗣位,是为幼天王。

湘军吉字营为一举攻陷天京城,在此后的一个月里疯狂挖掘了几十处地道,想以此延伸到城墙底下,用炸药一举轰开攻城缺口,但李秀成指挥天京城守兵,一连破掉了湘军的几十处地道。

但誓要拿下天京城的曾国荃没有气馁,五月二十一日,湘军以猛烈炮火作掩护,终于将一条地道挖掘到太平门底下,六月初六日,湘军引爆了这条地道里的巨量炸药,城垣被轰陷,吉字营敢死队蜂拥而入。

天京城陷落之际,忠王李秀成为保护幼天王出逃,将自己的战马让了出去,自己另骑了一匹不得力的马。幼王天一行,假扮湘军,从太平门缺口冲出去后,李秀成转而又率一百余人拦截湘军,为幼天王出逃争取时间。

之后,因为马乏人孤,李秀成与大队人马走散,流落方山,最终被村民擒住,献给了吉字营将领萧孚泗。

吉字营统帅曾国荃痛恨李秀成死守天京,令他久攻不下,死伤了无数兄弟,因此见到被俘的李秀成时,曾国荃甚为愤怒凶残,他先是“置刀锥于前,欲细割之”,后又“叱勇割其臂股”,而李秀成在如此酷刑下“殊不动”,恼羞成怒的曾国荃于是亲自动手,“短衣握锥,独身走出,遍刺以锥,血流如注”,几乎就要对李秀成进行凌迟了。

湘军统帅曾国藩赶到金陵(天京)后,为了彻底降服、利用李秀成,使出了老奸巨猾的伪君子手段,一方面在审讯时颇为尊重李秀成,另一方面又向李秀成承诺,只要他劝告金陵城外的大小太平军残余势力放下刀枪,不再抵抗,朝廷将放过李秀成全家以及放下刀枪的太平军兵士。

曾国藩这么做,有两个目的,一是让李秀成乖乖招供,二是借李秀成的威望肃清太平军残余势力。

忠王李秀成军事才华一流,但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多少城府,在曾国藩伪善的攻势下,为了保全剩下的那十几万太平军兄弟,他在心态上动摇了,产生了俯首称臣,回家做朝廷良民的念头。

正是因为产生了这样的念头,随后李秀成以每天七千字的速度撰写了一份长达三万字左右的自述供状。

李秀成的自述供状,从天王洪秀全出生写起,创办拜上帝会,金田起义,一路打到永安、长沙、南昌,最后打下金陵,建都立国;而后写了自己的身世,如何参加太平军以及这些年来的战绩;再写了六次解天京之围的经过和经营苏州、常州的政绩;最后写了太平天国最后几年国势颓败及其原因,等等。

然而,当曾国藩看到李秀成自述供状中的几个细节时,先是顿感不安,接着便起了杀心。

李秀成都说了什么呢?

“天京城里有圣库一座,系天王的私藏,另王长兄次兄各有宝库一座,传说里面有稀世珍宝,但我从未见过。”

李秀成的这一段供述等于是揭了曾氏兄弟的老底。

攻陷天京后,曾国藩在奏报中说,天京城根本没有什么圣库财宝,实际上天京城的财物都被吉字营官兵洗劫一空了。

除了这要命的一环,李秀成的自述中还有几处不经意间打了曾国藩的脸。

一处是关于自己被俘的。

“心有私忌,两家并争,因此我而藏不住,是以被两个奸民获拿,解送前来。”

李秀成是被村民擒获的,而曾国藩在给清廷的报捷折中却说:“伪忠王一犯,城破受伤,匿于山内民房,十九夜萧孚泗亲自搜出。”

还有一处,湘军攻陷天京时,曾国藩在报捷折中说,城破前太平军有十多万人,全部杀毙,秦淮长河尸首如麻。

而李秀成在供述中却说,城中军民不过三万来人,太平军兄弟只有一万余人,而大部分已病饿倒下,能守城者,只有三四千而已。

其实稍有城府,李秀成就该明白,像曾国藩这样的官场老鬼,无论如何不可能把他这个知道太多秘密的活口供送往京城,给自己惹麻烦,招揽罪名。

所以说,即便李秀成在自述供述中什么要害也不讲,曾国藩同样不会产生惜才,手下留情的想法,一定也是急于杀人灭口。

李秀成之所以洋洋洒洒地一吐为快,大概是因为另有一种心理,他对曾国藩产生了一定的幻想。因此,在自述口供中,李秀成又写了这么一段话——

“罪将谢中堂大人不杀厚恩,愿招集大江南北数十万旧部归中堂统率,为光复我汉家河山效力。”

在李秀成看来,这也许才是他能活下去的最大希望,但曾国藩看了却惊出一身冷汗,心中大骂李秀成怂恿他造反,要毁他曾氏家族,因此曾国藩将这一段话用剪刀剪下来,放在火上烧掉了。

还有一种说法,即便李秀成的口供不会给曾国藩带来任何麻烦,曾国藩也会迅速将他处死。

因为亲眼所见的一幕,让曾国藩意识到,只要李秀成还活着,他就是一头猛虎,而自己未必真能驯服他。

曾国藩看到了哪一幕呢?

曾国藩审讯李秀成时,赵烈文提审太平天国松王陈德风刚好经过,当松王看到忠王时,竟然当着曾国藩的面,长跪不起,口念“忠王殿下——”

李秀成的这种威望,让曾国藩不寒而栗,不能不杀!


黑句本


俗话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李秀成的供词,可不止是断人财路那么简单,简直可以要了曾国藩的命!

曾国藩“半圣”的封号是怎么得来的?难道是靠战败投江?靠扬州剃头?靠日记戒色?靠家书治国?

都不是。

金陵被攻克时,大清国是个什么状态呢?

清政府的正规军几乎被打光,八旗兵也蔫儿了,甚至卫戍军守都被英法联军打趴窝了。秦淮以北,清政府还有一些影响力;秦淮以南,几乎就是地方军的天下。

南方的各路“地方军”里,尤以曾国藩的湘军最厉害。如果曾国藩另立门户,以清政府当时的状态,除了在心里骂曾国藩八辈儿祖宗,没有任何办法。

不过,紫禁城里的慈禧却并没有认怂,她赌曾国藩不敢“叛变大清”。曾国藩虽然外表看来一脸奸滑,骨子里却恪守忠君报国的君臣之礼。于是,天京攻克的消息传到北京时,慈禧只是短暂的高兴之后,立马分析利害,继而给曾国藩下了一道懿旨:

“金陵城破,你不与将士共进退,却在雨花台休息,成何体统!幸亏你祖宗保佑,湘军拿下金陵,否则,必拿你是问!”

慈禧的懿旨传到湘军营里,一下子把三军将士激怒了。

曾国藩攻破金陵、平息动乱,还大清国一个清平盛世,这是天大的功劳啊!慈禧非但没有表彰,反而猪八戒倒打一耙。

是可忍,孰不可忍?

以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为首的湘军将领,暴跳如雷!纷纷请示曾国藩,欲反了他娘的。

就在这时,李秀成的招供出来了。洋洋洒洒五万字的招供,李秀成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写了出来。曾国藩用了不到半个时辰,就把厚厚的一摞招供看完。曾国藩在乌央乌央的字海里,只看清李秀成写了四个大字:我想活命。

但是,太平天国与大清国势不两立,李秀成又是太平天国余孽,大清国必定饶不了他。

李秀成活下来的唯一希望,就是曾国藩自立为王。

五万字的供状,一半是哭惨,一半是诱劝。曾国藩看完之后,几乎颤抖,因为李秀成几乎将曾国藩所有的下场都分析了个透彻。这份供状上交给紫禁城,曾国藩必死无疑。

此时,摆在曾国藩面前有两条路:一是杀了李秀成,修改供状,向清廷认怂;二是留下李秀成,让他冲锋陷阵,干清廷丫的。

李秀成的招供,无疑与曾国荃的想法不谋而合。

其实,想想也就那么回事儿。曾国藩立下不世之功、功高盖主,慈禧该怎么封赏他?还真能和他平分江山不成?任凭谁坐在慈禧的位置,都会对曾国藩心生畏惧,担心他背叛清廷。

可是湘军的将领却并不这么想!这些人跟着曾国藩东征西战,冒着生命危险与敌人战斗,能够活下来都是命大。大家伙儿这么拼命,不就是图个升官发财、功成名就吗?

升官发财也好,功成名就也罢,都有一个前提:曾国藩当皇帝。

想到这里,曾国藩终于明白,为什么赵匡胤会被“黄袍加身”了,原来都是属下逼的。据说,左宗棠曾给曾国藩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曾国藩看了这对联之后,叹了一口气,提笔将“似”字改为“未”。一字之差,整副对联完全变了意思。同时,曾国藩对于“问鼎”一事,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坚决拥护慈禧的领导,绝不背叛清政府。

甚至,曾国藩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了一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向曾国藩提“自立门户”一事。

曾国藩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倒霉的,就是尚在监狱等待曾国藩“造反”的李秀成。不过,李秀成并没有等来曾国藩造反的消息,而是等来自己被活剐的消息——曾国藩既然选择了忠君,李秀成就是祸患;既是祸患,宜早除之。

五万字的供词非但没有救下李秀成,反而促其早死。只能说,李秀成拍马屁排到了马蹄子上,被踹了一脚罢了。


祗树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863年,李秀成力劝洪秀全”让城别走”,但被洪秀全斥之。1864年,李秀成率领部队约1000多人护送幼主突围,此过程中被村民所俘,被献到清军营中。

李秀成在被曾国藩俘虏之后,以日均五六千字的速度写了绝命书,共计3万多字。绝命书的内容主要是太平天国的概况,主要领导人,和与清军作战的各大战役具体情况,还有对曾国藩清军部队的分析。



从7月27日到8月7日,短短10天的时间,曾国藩就火速斩了李秀成的首级,其原因如下。

一,太平天国与清军多年交战,李秀成知道清军太多的秘密,不杀不行。

李秀成写了3万多字的绝命书,他对清军熟悉,知道清军的太多秘密,在绝命书中分析的头头是道,那么如果把他留下来,带到京城慈禧身边,慈禧必定还会进一步对其进行审讯。

这样就可能就会泄露一些曾国藩不想说的秘密,比如在哪次战役中,清军败的如何?为何败?比如某次战役中,清军自己说大胜,李秀成一说就成了小胜。比如清军哪次败了想隐瞒不说,结果就让李秀成说出来了。



还有清军军纪的问题,筹集军饷的秘密。比如曾国藩的军队是多么听曾国藩的,快相当于他个人的私人武装了。

所有这些被李秀成说出来,都会变了味儿,是对曾国藩不利的。那么留着李秀成就相当于留了一个隐患,埋了一个地雷,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爆炸。

二,惺惺相惜,曾国藩承诺给李秀成一个干脆的结局。所以李秀成才肯写绝命书,敞开了心扉。

李秀成在与曾国藩多年的战役中,早已被曾国藩既憎恨又佩服,大有英雄惺惺相惜之感。

曾国藩和李秀成都知道,如果把李秀成运到慈禧身边,非得被凌迟活刮了不可。



所以知道此悲惨结局,那么还不如来一个干脆的结果。而这个结果,曾国藩可以给他。

李秀成的绝命书中肯定委婉的也提出希望曾国藩能够和他一起反戈一击,提出清王朝气数已尽。只有这样,李秀成才能报保命。但是对于老油条曾国藩来说,他又是老好人,他会从部队所有人的角度去考虑,做叛军他是万万做不到的,所以就只有牺牲李秀成一人。要不慈禧怎么赌定曾国藩不会造反,要不怎么流传着中国有三个半圣人,而曾国藩就是那半个圣人呢?

三,曾国藩好不容易抓住了李秀成,并且自己几次险些丧命,他想及早处理李秀成,怕夜长梦多。太平天国虽然主力被歼灭,但是余力尚在。

曾国藩真怕,如果把李秀成运到京城去,半路上被劫了,那么就功亏一篑了,不知道何时才能把李秀成抓住。慈禧如果因此降罪下来,自己就吃不了兜着走。



基于上述原因,曾国藩才上书慈禧,要求尽快把李秀成给解决了。

曾国藩杀李秀成,把李秀成所写供词进行了删改,抄写了两份,一份送清廷军机处,另一份自己保存好了。

而李秀成供词手迹原稿则秘不示人。直到一九六二年七月,曾国藩之曾孙曾约农将李秀成供词手迹交台湾世界书局影印,名《李秀成亲供手迹》。

曾氏家族秘藏多年的《李秀成亲供手迹》对后人研究太平天国有极大的指导价值。


历史漫谈君


1977年12月,曾国藩的曾外孙女把李秀成劝曾国藩做皇帝的曾家口碑写给了著名学者罗尔纲先生,口碑记录为:“李秀成劝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可见李秀成写下的洋洋数万言中并不全是认罪之言,有可能有一部分是对曾国藩说的劝进之言,还有一部分是对湘军不利的言论,这也正是为什么李秀成的认罪书全书,曾国藩只给慈禧抄录了其中百分之七十的内容,也正是急忙把李秀成处死的主要原因。




太平天国的众多将领中,非议最大的莫过于李秀成,他有两件事被人诟病,其一是没有发兵救陈玉成,其二是被曾国荃俘虏后的变节。先不说陈玉成的事,就说是他被俘变节,历史真相果真如此吗?

纵观李秀成在太平天国的经历,曾多次打败湘军,与陈玉成两次攻破湘军大营,逼得曾国藩数次想自杀。此时的他已经成为清朝以及湘军的眼中钉,肉中刺了,就算投诚了清朝为不会有好结果。尤其是南京城破后,依照李秀成的头脑,不会想不到自己已经对清朝没什么利用价值了,那么自认大清子民就会免罪?但是他还是认罪了,那么为什么呢?




李秀成的供状与其说是供状,不如说是遗书,他在数万言中回顾太平天国兴衰成败,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收齐章程”,希望由自己代为招降太平军残余部队,在供状中也曾卑躬屈膝的对清朝皇帝及曾国藩极尽褒奖之能事,并提出一些治国之道,说道“免大清心腹之患再生”等等。但是说这些话是有前提的,因为他已经把小天王送出了南京,其真正目的应该是假降以惑曾国藩,以图他日东山再起。

除却供状之中几度劝进褒奖曾国藩之言,另外供状中有可能有对湘军不利之言。因为当时湘军攻破南京城,大量的金银珠宝,粮食军火全部被湘军所得。李秀成也曾大骂曾国荃,因而最后被曾国荃亲手砍杀。



不论供状中到底写的什么,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就李秀成而言,他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变节与否,已无从讨论,这种源于价值观的东西无法考证,只能推测,再推测,只能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