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十二個皇帝,為什麼叫大清十三王朝?

LDH老李


清朝十二帝:


清太祖 努爾哈赤

清太宗 皇太極

清世祖 福臨

清聖祖 玄燁

清世宗 胤禛

清高宗 弘曆

清仁宗 顒琰

清宣宗 旻寧

清文宗 奕詝

清穆宗 載淳

清德宗 載活

末代皇帝 溥儀

(2004年愛新覺羅家族的

後裔追諡溥儀為:清恭宗)



清宮十三朝:

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雍正,乾隆

嘉慶, 道光, 咸豐, 同治, 光緒, 宣統



為什麼十二個皇帝卻有十三朝,是因為皇太極佔有了兩個年號( 天聰與崇德)

努爾哈赤死後, 皇太極繼承後金汗位,公元1626年定年號為天聰。

皇太極即位時“金國大汗”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皇帝 他要與三大貝勒共理國事 ,一起坐在朝上接受大臣們的朝拜 ,這令皇太極十分不爽。一直尋找機會想要排除掉其他三大貝勒。

天聰四年 ,二貝勒阿敏帶兵出戰 ,結果大敗而歸, 皇太極藉此機會將其定罪 ,奪了他的家產 ,廢除了他的貝勒稱號。

天聰五年 ,三貝勒莽古爾泰與皇太極發生口角時亮出兵器, 皇太極藉機將其定罪 ,貶為普通貴族收回參與執政的權力。

大貝勒代善見其他兩位貝勒的下場開,始對皇太極表示臣服主動交權, 這樣皇太極就消除了三大貝勒 對自己專制權力的威脅,在廢除了共理朝政的舊制 後改為自己“面南而坐”接受大臣的三跪九叩。並且改女真族為滿族。

公元1636年皇太極在瀋陽大政殿舉行了隆重的即位典禮 ,正式上尊號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清” 改年號為“崇德” 大清國自此誕生。


申報七十七載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有關於這個王朝的各種歷史與故事都使我們沉迷不已。而縱觀清朝的歷史,一共有十二位皇帝,但是人們對於清朝的說法卻總是滿清十三朝或是滿清十三帝,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那一個多出來的皇帝是誰?

這個說法主要是和滿清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多爾袞有關,多爾袞一生也是很戲劇性的,曾經兩次與皇位擦肩而過。多爾袞年少時就十分英勇,曾被賜予“墨爾根戴青”的稱號,還是正白旗的旗主。之後的多爾袞更是不斷建功立業,還掌管了六部之中最為重要的吏部,之後的官員升遷,貶黜更是被多爾袞一手把持,在朝廷內也是勢力龐大。

他第一次與皇位擦肩而過,是在自己年少時,當時他的母親阿巴亥十分受努爾哈赤的寵愛,後來更是一躍成為了努爾哈赤的大福晉,多爾袞的地位也是水漲船高、非常人可比,八歲的幼齡就被允許參與國政,雖然多爾袞年幼,並不能對國政有什麼影響,但也可以看出,多爾袞的榮寵與地位都很高。但是就是因為他年紀太小,雖然在努爾哈赤眾多兒子中還算有實力,但是並沒有人擁護他,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因病逝世,阿巴亥也被逼殉葬。多爾袞此時十五歲,雖然野心勃勃,但是實力不足,又失去了母親的庇護,自然是與那個高高在上的位置無緣了。

第二次是在清太宗皇太極猝死之後,由於他生前並未確立繼位人,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豪格便是這場皇位之爭的參與者。多爾袞實力強大不必多說,豪格也是軍功赫赫,而且已經被封為貝勒,背後又有正藍旗、正黃旗、正紅旗的勢力支持,也是不可小覷。雙方爭奪不休,但由於手中的籌碼相差無幾,誰也無法奈何誰。在這種僵持不下的狀態下,多爾袞提出由皇太極的第九子、只有六歲的福臨繼承皇位,這一提議得到了認同,於是懵懂無知的福臨就這樣成為了皇帝,而多爾袞則擔任輔政大臣。雖說多爾袞可以影響甚至控制小皇帝福臨,距離權力的巔峰更近了一步,但是他卻在此次的鬥爭中與皇位失之交臂。

為什麼多爾袞沒坐過皇位,還被稱為皇帝?

這主要是因為多爾袞在清軍入關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女真從努爾哈赤時期便開始了與明軍的作戰,這場戰爭從公元1618年一直打到了1636年,可謂是戰事艱難,而多爾袞在這場戰爭中中也是功勞顯著。

十七歲的多爾袞就開始跟隨皇太極與明朝的軍隊作戰,在廣渠門打敗了明朝著名將領袁崇煥帶領的援軍,次年,多爾袞又在與明軍的一次交鋒中大獲全勝。如此累累軍功,也讓多爾袞在朝堂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他受皇太極指派,開始掌管吏部諸多事宜,但也沒有停下征戰的腳步。

大淩河之戰中,多爾袞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份而怕死惜命,反而是身先士卒,帶兵直奔大淩河城下,隨後將大淩河城圍得水洩不通,又連挖四道壕溝,杜絕了明軍突圍的可能性。大淩河城被圍困十數日,城中彈盡糧絕,而城外來援兵也不能成功救援,清軍大獲全勝。這一戰,對於清軍來說絕對是突破性的勝利,同時也加快了清軍入關的腳步。

總而觀之,多爾袞在奪取天下的這場大戰中,一共打下了三十六座城池,與敵軍對陣打敗敵軍十數次,俘獲了俘虜和牲畜更是有二十五萬七千多,甚至還活捉了大明朝的一些親王、官員等。可見,多爾袞的確是為清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不僅如此,在清朝建國後,在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與皇長子豪格爭奪皇位,在僵持不下時,多爾袞提出立福臨為帝,在當時是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一方面是防止清朝的八旗之中出現內鬥,破壞政治穩定,二是防止自己的勢力的在內鬥中被消耗,也可以讓自己的權力更加龐大。

在多爾袞作為攝政王的時期,在政治上也有許多於民有利的措施。在順治元年,多爾袞剛剛進入北京城,就宣佈實施輕徭薄賦的政策,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還下令要與其他民族和平相處,採取聯姻以及進貢賞賜的方式,維護了北方邊疆地區和平與穩定。由此可見,多爾袞並非尋常的草莽武夫,而是有勇有謀。

多爾袞在順治七年時在一次騎馬時墮馬受傷、不治身亡,年僅三十九歲。順治帝十分哀慟,下旨將多爾袞追封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喪儀也是按照皇帝的禮制來舉辦的,這也是多爾袞會被視為皇帝的原因,也是滿清十三帝這種說法的由來。

俗話說:“將軍狗死人弔孝,將軍死後無人埋。”多爾袞生前權勢滔天,無人敢觸其鋒芒,但他死後雖然沒有到“無人埋”的程度,但是有許多大臣都紛紛跳出來,指責他大逆不道,犯了許多的重罪,在這種千夫所指的情況下,多爾袞被判處十四條罪名,毀墓掘屍,褫奪一切封典。有人對多爾袞赫赫功勞加以稱讚,結果被流放充軍,好在多年之後,乾隆皇帝為多爾袞翻了案,下旨為他修復墓地,又恢復了他的封號,也是自此開始,對多爾袞的各種評價才算是恢復了公正。


史論縱橫


非常榮幸能夠收到邀請來回答這個問題。眾所周知,大清王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王朝,它給我們帶來了許許多多的歷史文明,自1616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算起到1912年北洋軍閥袁世凱逼清末帝溥儀退位,前後共276年,共12帝。明明只有十二個皇帝,為什麼會被稱作滿清十三王朝呢?

我覺得有可能跟以下三個人有關:

1、多爾袞——我們知道愛新覺羅•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個兒子,也就是皇太極的弟弟。努爾哈赤駕崩後,多爾袞跟隨皇太極四處征伐,平定戰亂,後來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他也一直輔佐著皇太極,直至1643年努爾哈赤去世,他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愛新覺羅•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自古以來,帝位由誰繼承,一般都是上任皇帝說了算,可是皇太極偏偏就沒有留下遺詔就撒手人寰,駕鶴西去。皇位由誰繼承?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和努爾哈赤的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都對此似乎都勢在必得,宮廷內鬥悄然展開。多爾袞是一個相當有能力的人,豪格其實在他眼裡不算什麼,可他退讓了。至於為什麼,眾說紛紜。\t

2、皇太極——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出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間隔了十年之久,為什麼?那是因為皇太極於1636年才改國號為大清,可在此之前,皇太極還用過一個年號——天聰,建立大清後,才改為崇德。

3、慈禧——說起大清王朝,我相信沒有人不知道她的,甚至還有些人對她咬牙切齒,有人認為大清王朝晚期的滅亡都是她造成的,孰是孰非,這裡不做定論。可以肯定的是作為晚清重要政治人物,其實也就是晚晴的的實際實際掌權者。自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她聯合聯合多方勢力發動辛酉政變,奪取了政權 ,“垂簾聽政”。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她死後,也是清朝快滅亡的時候。



歷史直通車


我們常說,滿清十三朝,那為何只十二位皇帝?這又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來具體瞭解一下。

滿清十三朝

天命:1616年—1626年,共11年,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即汗位,建立大金(史稱後金)政權後所使用的年號。

天聰:1627年—1636年,共10年,是清太宗皇太極建立大清之前的年後。

崇德:1636年—1643年,共8年,是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的第二個年號,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後金為清,建立清朝,同時改元。

順治:1644年—1661年,共18年,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的年號。

康熙:1662年—1722年,共61年,是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雍正:1723年—1735年,共13年,是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的年號。

乾隆:1736年—1795年,共60年,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的年號。

嘉慶:1796年—1820年,共25年,是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的年號。

咸豐:1851年—1861年,共11年,是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的年號。

同治:1862年—1874年,共13年,是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的年號。

光緒:1875年—1908年,共34年,是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的年後。

宣統:1908年—1912年,共4年,是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年後,也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最後一個年號。

綜上,可看出,滿清13朝說的是13個年號,即皇太極有兩個年號,後金和清朝。滿清12帝說的是滿清一共歷經12個皇帝,滿清11代,是說,同治帝和光緒帝實則為堂兄弟兼表兄弟,所以實則歷經了11代子孫。


清蒸歷史


不是指13個君主

是年號有13個

太祖高皇帝努爾哈齊 年號"天命"

太宗文皇帝皇太極 年號"天聰"和"崇德"

世祖章皇帝福臨 年號(順治 1644-1661) 入關

聖祖仁皇帝玄燁 年號(康熙 1662-1722)

世宗憲皇帝胤禛 年號(雍正 1723-1735)

高宗純皇帝弘曆 年號(乾隆 1736-1795)

仁宗睿皇帝顒琰 年號(嘉慶 1796-1820)

宣宗成皇帝旻寧 年號(道光 1821-1850)

文宗顯皇帝奕言寧 年號(咸豐 1850-1861)

穆宗毅皇帝載淳 年號(同治 1861-1875) 慈禧太后

德宗景皇帝載湉 年號(光緒 1875-1908)

遜帝末代皇帝溥儀 年號(宣統 1908-1912)

一共是十二位皇帝十三個年號



豪哥愛歷史


清朝 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朝代 如果從公元1616年(萬曆44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開始計算 到1912年溥儀退位 共享國柞296年 歷經十二位帝王 而隨著1644年吳三桂引軍入關 則有十帝 那麼十三朝的說法從何而來呢? 聽我慢慢道來



公元1644年 皇太極突然去世 皇位接班人懸而未決 而當時的朝中也分成了兩派 一派 是太子豪格一黨 另一派則是睿親王多爾袞一派 由於多爾袞掌握軍權 再加上同樣掌握軍權的鰲拜的支持 太子黨不敢輕舉妄動 另外由於當時的清軍還需要為長遠考慮攻打大明 而順治的母親 也就是後來的孝莊太后 她的父親是成吉思汗弟弟的後代 當時要攻取大明少不了蒙古部落的支持 所以順治就在這種折中的狀態下登上皇位



順治六年(公元1650年)多爾袞去世 為表彰他的功績 順治追封為清成宗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兩個月後又列大罪十餘條 將其鞭屍 梟首 查抄家產


海深時見豚


熱門話題總是接到太晚,很多人回答了,我只能挑最重要的說了。



本來清代一共只有十二個皇帝,只是因為皇太極有兩個年號——天聰和崇德,所以又稱為十三個皇帝。

皇太極即位之時還是大金國,也叫作後金,即位時年號定為天聰。後來將大金朝改名為大清朝,為此又改了年號為崇德,改族名為滿洲。



清代皇帝順序如下: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年號天命。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年號天聰和崇德。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順治。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年號康熙。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禎,年號雍正。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年號乾隆。

清仁宗,愛新覺羅-永琰,

年號嘉慶。

清宣宗,愛新覺羅-綿寧,年號道光。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寧,年號咸豐。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年號同治。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怡,年號光緒。

遜帝,愛新覺羅-溥儀,年號宣統。

好了皇帝十二個,年號有十三個。



如今一切都成為歷史,昔日的皇城故宮也成了博物館,成了人們參觀遊覽的去處。

好了,關於這個話題就說到此吧。感謝您的閱讀。


大可151753208


我們都知道清代一共有十二帝,但是清太宗皇太極有天聰和崇德兩個年號,所以又被稱為十三朝。皇太極時期,他將後金改為與明朝差不多的國號—清,就是想要讓百姓有一個錯覺。從思想上認為這股關外勢力也是皇權天授,與大明朝有著同等的地位,就為取代明朝應運而生的。並且皇太極將年號由天聰改為了和明王朝崇禎差不多的年號:崇德。從這點可以看出來皇太極也是非常聰明的。

下面是清朝的十二個皇帝(年號和在位時間詳見附圖)還是最喜歡陳道明的康熙啊!

第一位: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廟號—清太祖

第二位:愛新覺羅·皇太極,廟號—清太宗

第三位:愛新覺羅·福臨,廟號—清世祖

第四位:愛新覺羅·玄燁,廟號—清聖祖

第五位:愛新覺羅·胤禛,廟號—清世宗

第六位:愛新覺羅·弘曆,廟號—清高宗

第七位:愛新覺羅·顒琰,廟號—清仁宗

第八位:愛新覺羅·旻寧,廟號—清宣宗

第九位:愛新覺羅·奕詝,廟號—清文宗

第十位:愛新覺羅·載淳,廟號—清穆宗

第十一位:愛新覺羅·載湉,廟號—清德宗

第十二位:愛新覺羅·溥儀,廟號—清憲宗


煮酒話青史


我們常說的滿清十三朝,但怎麼數都不對,把入關前的努爾哈赤、黃太吉算進去,也就十二個皇帝,但為啥被稱為“十三朝”呢?

原來,這和年號的數量有關,努爾哈赤死後,黃太吉即位,當時國號還是大金,年號天聰,也就是後世說的後金。

但是為了入主中原,歷史原因,“金”的國號顯然會被關內百姓反感,於是,黃太吉把國號改成了大清,同時也把年號改了,改為崇德,本民族自稱滿洲。

這就是為什麼清朝有十二個皇帝,卻被稱為十三朝的原因,因為黃太吉自己就佔了兩個:天聰和崇德。

這十三朝分別是:

愛新覺羅 努爾哈赤,年號天命。

愛新覺羅 皇太極,年號天聰和崇德。

愛新覺羅 福臨,年號順治。

愛新覺羅 玄燁,年號康熙。

愛新覺羅 胤禎,年號雍正。

愛新覺羅 弘曆,年號乾隆。

愛新覺羅 永琰,年號嘉慶。

愛新覺羅 綿寧,年號道光。

愛新覺羅 奕寧,年號咸豐。

愛新覺羅 載淳,年號同治。

愛新覺羅 載怡,年號光緒。

愛新覺羅 溥儀,年號宣統。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清朝十二帝,一共十二個皇帝,哪裡來的十三朝?

誰都會感覺很奇怪,這是為啥呢?難道是因為多爾袞後來追封的清成宗?其實也不是這麼回事。

原因在哪?

清朝的開創皇帝——努爾哈赤,1616年在赫圖阿拉稱汗,正式建立後金,建元天命。

這是清朝的一個皇帝,其實也是後來追封為太祖皇帝的,努爾哈赤活著的時候只是稱天可汗。

第二個便是皇太極,年號天聰。皇太極一直想要進去中原,但是難度太大。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是國策,所以尤其注重邊境地區的防禦。

為了給以後做鋪墊,皇太極正式改國號為:大清,目的就是消除中原人民都於金國的痛恨。

隨即,皇太極改年號為:崇德,因為皇太極有兩個年號,所以才說有十三朝。


之後,每一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所以不表了,直到宣統宣佈退位。

之前的王朝,幾乎每一個皇帝都有幾個年號,每有什麼大事發生,就會更改年號。但是到明清時期,幾乎每一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所以也常常年號來稱呼皇帝。

結語:清朝的十三朝,其實是因為皇太極有兩個年號所導致的。對於統治沒有什麼差別,只是改了年號而已,就像現在的一個成年人改了一個名字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