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網球青少年組第一的人進入職業網壇以後大部分沒有成績?

用戶65981909


少年成名,認不清自己就是一個運動員,然後就是各種膨脹,不堅持的訓練,運動生涯很快就結束


釋玉山人


小時了了大必未佳???其實是青春期惹的禍!!

我想引用一個例子:就是使出洪荒之力泳壇小將傅園慧,最近幾年由於進入青春期,身體發育等問題導致成績出現波動,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

我想很多青少年組的運動員同樣遇到了這一類的問題,從而導致競技成績的不如意,給人從青少年組進入成年組之後成績大不如前的感覺。



美圖磚家


青少年比賽和職業比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網球項目是個人項目,獨自上場,職業比賽非常殘酷,職業比賽要想出成績,需要完整的個人團隊,體能師,教練,陪練,經紀人等不同角色幫你打理不同的事務。比賽的強度,對手,對身心的要求完全不同於青少年比賽。所以很多青少年球員轉職業球員後泯然眾人,甚至銷聲匿跡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很多青少年選手排名第一,在itf賽場可能順風順水,拿一些10k 25k 60k冠軍啥的,但是剛轉職業比賽甚至一勝難求,對抗性完全不在一個量級,需要不斷的調整和適應,現在中國很多青少年男女選手都是這個問題,像徐詩霖,吳易昺等太多選手了,所以剛轉職業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好的教練和體能師,但對於一個新人來說一開始根本付不起這些費用,所以職業道路非常殘酷。


小賈體育大雜燴


其實,你說的都是近年來看到的情況。其實在以前,青少年的第一到了成人依舊是有競爭力的。

根本原因是很多15歲以上的球員都會選擇提前進入成人組參賽了,比如高芙和阿尼西莫娃等人,實際上如果她們去青年組參賽的話,第一就是她們的。



1.基礎比較薄弱

網球運動在國外已有接近100年曆史,是廣泛開展的群眾性運動。中國網球一直以專業性為主,網球人口少,群眾基礎薄弱。而任何運動要發展,要出成績都必須依賴於雄厚的群眾基礎的;由於受到不富裕的經濟條件限制,很難全面開展這項運動,這就決定了普及和普及基礎提高的難度之大。我國現有的體育競賽體制又決定了國家不可能把大量的精力、人力、物力投入到少年球員的培育上,因此,我國的球員可以說是“先天不足”;再加上“後天”的競賽機會太少,球員難以在大賽中得到鍛鍊、提高,可供選材的範圍很窄,人數有限,真正有潛質的苗子可謂少之又少。

2.訓練方式保守,訓練的自由度過大

網球運動發展到今天,已經具有相當的科學性,除所有的訓練必須分齡、分類、分量外,運動員的起居飲食的安排都有嚴格的數據支持,決不能想當然或憑感覺來處理。目前中國缺乏的正是現代化的訓練方法。中國大部分教練員是從隊員退役後直接當教練的,他們直接繼承了前輩的訓練方法。運動員在這種訓練環境下,長期形成的一些不合理的動作,因為考慮到暫時的成績,或教練員水平的原因,往往得不到及時的糾正。所以改變教練員的思想觀念,讓他們接受最新的網球訓練理念,引進新的教材、新的訓練方法是必需的。

3.教練員與球員比例失調、教練員各方面素質急需提高

按照目前各省市各級專業網球隊的編制,每個教練要負責多個隊員,因此每個球員受到的關注必然就相應減少。全國現役專業隊網球教練員總數為120人,其中國家級教練6人,高級教練25人,高級以上教練員大多數為大專學歷,普遍存在著文化水平低、視野不寬、業務不精的現象。特別是在市場大潮的衝擊下,敬業精神、奉獻精神不夠,訓練方法、手段陳舊,對新技術、新打法的學習研究不夠。在教練員整體隊伍當中,理論水平高、組織能力強、訓練經驗豐富的教練員少,更缺少象乒乓球、羽毛球、體操等優勢項目的有威信的領軍人物。

4.球員過早被迫出成績

中國的青少年成績相當不錯,但一上到成年組就與外國球手拉開很大距離,通過對分析可以發現,在國外,11歲以下的大部分以培養球感為主,到13歲才進入競技及技術的訓練,在此之前不會對這些青少年要求成績,還會強調勝負並不重要,直到13—16歲才開始強化訓練。在國內,網球在青少年組已經要出成績,而且這種要求青少年出成績的年齡持續下降,甚至出現在短網比賽中。青少年在訓練中備受壓力,導致該項運動對他們來說已嚴重缺乏趣味性。這種情況很自然就會大幅度地削弱競技的後備力量。同時,過早出成績,會使青少年忽略網球的思考性、技巧性,從而制約他們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一見你就笑的體育老師


網球有這世界範圍內目前最系統化,獎金極高的職業聯賽體系,而且頂級賽事遍佈各大洲各大國,打好職業聯賽需要完整的團隊和有效的訓練,需要以球員為核心的教練,經紀人和後勤集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