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幸福的家庭恰恰需要的是一個“後媽”


有時候幸福的家庭恰恰需要的是一個“後媽”

焦慮的媽媽們,從今天起,學會關愛自己,調整心態,適當放手,當你攤開手的那一刻,你會發現,世界就在你手中!

本文4238字,預計閱讀時間08:00

作者 | 小貝

來源 | 貝邇蒙特(ID:Belmontsports)

如果你是一位寶媽,遙遙無期的開學日期,是否讓母子親情危危可及?

如果你是一位寶媽,要督促孩子上網課,要教娃勞動實踐,要打卡各種表,要一日三餐按點做好,還要處理一天近1000次呼喚媽媽後的事宜是不是已經接近崩潰!

如果你是一位寶媽,陪寫作業、檢查作業、撕毀作業、陪寫作業、檢查作業,不能再撕了,放過自己吧!

如果你是一位寶媽,那誰家小誰又考級了,誰又被好學校錄取了,呵呵,差距真大,怎麼就不隨我呢?

如果你是二胎媽媽……保重吧!

有時候幸福的家庭恰恰需要的是一個“後媽”


疫情來了,假期長了,開學晚了,焦慮的媽媽們,挺住!


現如今,焦慮已經成為很多媽媽最常見的心態。如今80、90後女性是媽媽群體的主力軍,讓她們產生焦慮的事情,大多與子女有關。


有時候幸福的家庭恰恰需要的是一個“後媽”

有時候幸福的家庭恰恰需要的是一個“後媽”


而且,在照顧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方方面面都會讓寶媽們產生焦慮,哪怕芝麻綠豆點兒事。


有時候幸福的家庭恰恰需要的是一個“後媽”

所謂焦慮,是對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其中含有著急、掛念、憂愁、緊張、恐慌、不安等成分,是一種重視某件事情但又無法控制的心態。而媽媽們的焦慮,源於母親這一身份所要承擔的家庭責任和義務,又經由女性的細膩、善感的特徵發酵形成了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角色共識。


有時候幸福的家庭恰恰需要的是一個“後媽”

媽媽們的焦慮到底折射出了什麼?


有時候幸福的家庭恰恰需要的是一個“後媽”

徐浩淵說:父母,尤其是媽媽,他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希望更多地寄託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同時,也讓自己深陷其中。


01 要求太高,苛責了屬於孩子的懵懂與無知


有時候幸福的家庭恰恰需要的是一個“後媽”


出於對孩子負責的心態,媽媽們對孩子真可謂高標準嚴要求,訂立了數不清的規矩,制定了短中長各種發展計劃。從生活細節到學習安排,細緻入微,嚴格執行,稍有偏差,輕則質問訓斥,重則“刑具伺候”。


尤其是當自認為名正言順的管教換來了孩子的哭鬧發脾氣時,一腔怒火讓戰火升級,也讓媽媽們更加焦慮於管教的效果和手段,以至於日後提出更嚴格的要求,慢慢形成了惡性循環,甚至出現了#兒子在家上網課屢開小差,媽媽教育兒子後哭著報警:孩子打遊戲還打我#這樣的事件。


媽媽們默唸一萬遍“親生的,親生的”,可否曾認真想過,他們並不是一個小小年紀什麼都懂的怪物,也不是一個順從的木偶,而是一個會調皮搗蛋,時常犯錯的“熊孩子”。熊孩子意味著他們有自己的情緒和判斷,也意味著他們能接受的東西有限,而這也正是他們可貴的地方,童真不做作,如白紙般,可以描繪無限可能。


一句“還是個孩子!”不是為他們找藉口,而是給自己留餘地。


02 比較太多,忽略了世界的不同顏色


有時候幸福的家庭恰恰需要的是一個“後媽”


有時候幸福的家庭恰恰需要的是一個“後媽”


少年說裡的這個孩子眼中,嘮叨的媽媽,永遠可以把爸爸小時候的事情“倒背如流”,而且天天說,時時說,在媽媽眼中的爸爸就是“少年英雄”,無論什麼都能做的很優秀,而她卻什麼都不是……


孩子們除了跟自己爹媽小時候比,現實中,更多的還要跟其他孩子比,而且這種比較無處不在。小張奧數已經學到三年級的程度了,英語四千多詞彙量;小王一分鐘跳繩最多能跳180多個;小李鋼琴都過8級了;小趙被人大附錄取了……孩子們就是這樣每天聽著這些張王李趙的勵志故事入睡,而媽媽們則是在與各種“雞娃”不停的比較中,一天比一天焦慮。


孩子,是父母血脈的延續,但絕不是父母經歷的複製,更不是與他人比較的籌碼。盼望孩子優秀,無可厚非,可是誰又規定了優秀只能是爸爸年輕時意氣風發的樣子,只能是隔壁哥哥考卷的分數。優秀,應該是有自己的理想,併為之努力奮鬥的樣子。優秀,應該是在千篇一律的人生中,即使獨行同樣繽紛了世界的那份堅持。


03 過度關注,錯過了生活原有的精彩


有時候幸福的家庭恰恰需要的是一個“後媽”


當二人世界變成了三口或者四口之家時,家庭的生活方式和相處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生活重心變了這很正常。可是重心變成中心,甚至唯一中心,問題也隨之而來。


家庭的一切都在為孩子服務,有些家庭,自從有了孩子以後,從來沒有打開過電視機,幫忙照顧孩子的老人睡在客廳,回到家手機全部調成震動或靜音,為了照顧孩子媽媽再也沒有參加過朋友聚會,夫妻間所有爭吵都源於子女的教育……


孩子需要父母的照顧,特別是年紀小的時候,更為依賴媽媽,這沒什麼,可是媽媽們一旦將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每天關注的焦點永遠是孩子的吃喝拉撒時,家庭風險也潛藏其中。


因為媽媽們開始不平,看到不如自己上心的爸爸,看到不給力的公婆,看到付出時間和精力而沒有進步的孩子,看到朋友圈那些瀟灑世界的朋友,看到眼角的魚尾紋……


然後,又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自己做的還不夠多,不夠好,內心翻出無數個後悔:沒有早點給孩子報英語班,沒有及時給孩子買藍光眼鏡……,這樣下去,對於未來的自己,未來的生活只剩下無比恐慌和焦慮,而這種心緒帶入到與家人的相處中,結果可想而知。

有時候幸福的家庭恰恰需要的是一個“後媽”


孩子是家庭的一員,並不是家庭的全部,照顧孩子勢必耗費時間和精力,但一定不是爭分奪秒。除了一些不可控的客觀因素,更多時候,是媽媽們從主觀上不相信其他人,不相信孩子,只有孩子時刻處於自己的掌控範圍內,才會覺得安心。


04 希望過載,低估了普通人的幸福


有時候幸福的家庭恰恰需要的是一個“後媽”

一部印度電影《起跑線》在中國一上映就火了,因為裡面的內容極度引起了中國家長的共鳴。影片中的媽媽米塔不計成本千方百計地要將女兒送入名校,像極了北京的“海淀媽媽和順義媽媽”們,補習班、興趣班,學區房樣樣不落,只為孩子有一個更好的將來,比自己更好的將來。


有時候幸福的家庭恰恰需要的是一個“後媽”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了這麼一句話,多少中國家長失去理智,讓孩子失去了快樂的童年。這原本是一句時代背景下點醒中國教育應該重視家庭教育的理念,卻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走向了極端異化。起跑線的意義在於提醒父母,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給予充分的愛和陪伴。而不是,讓孩子早早掌握各種技能本領而成為PK贏家。


有些媽媽還有這樣一種心理,如果我當初如何如何,現在也不會這樣,意難平後就是把所有機會都擺在孩子面前,希望他不要重蹈覆轍。或者認為一定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用強大的知識技能超越父輩才是正理。


北京四中校長曾說過:回想起來我們30多年來靠搶跑培養了這麼多尖子學生、競賽的獲獎者、金牌得主,可我們並沒有看到當初我們期望的從他們之中產生很多科學領域的大師,至少現在還沒有。所以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孩子都有這樣的過程,開始出生的時候有很多夢想,希望孩子上一個好學校、有一個好成績,慢慢我們的期望逐漸降溫。


這就是現實,也是一個趨於理性的過程。更何況,更好的將來是什麼樣子不是父母說了算,也不是別人說了算,而是孩子自己去經歷,慢慢感知。而且,構成這個世界的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而他們同樣擁有幸福。


媽媽是辛苦的,母愛是偉大的!可是當媽媽們因為以上種種焦慮不堪的時候,家庭氛圍也變得緊張,其他成員要麼噤若寒蟬,要麼大動干戈。孩子們在媽媽的焦慮下,開始變得不自信,不自主,又或者反抗叛逆,原本其樂融融的的家庭,每天充斥著咆哮與對立。


此情此景,如何解?唯有關懷,他人的關懷,自我的關懷。前者是助力,而後者是才關鍵。


有時候幸福的家庭恰恰需要的是一個“後媽”

媽媽不焦慮,全家才快樂


有時候幸福的家庭恰恰需要的是一個“後媽”


有時候幸福的家庭恰恰需要的是一個“後媽”


01 外蓄技能成長自己


有時候幸福的家庭恰恰需要的是一個“後媽”

永遠不要將自己定義為誰誰誰的媽媽,媽媽只應是眾多身份中的一個,要保有獨立的人格和生活,個人的成長和追求不能因為做了媽媽而停止。而且,當媽媽們對孩子有期待的時候,別忘了對自己也要有期待。這種期待會讓我們有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成為更好的榜樣。


認真工作的樣子,解鎖廚藝的樣子,考取某一證書的樣子,健身流汗的樣子……在孩子眼中,自己的媽媽彷彿開了掛一樣,閃閃發光,而媽媽的努力和成長就是最好的教育,孩子會主動從中汲取能量,效果遠遠勝過萬千嘮叨。


02 內修定力保持樂觀


有時候幸福的家庭恰恰需要的是一個“後媽”

在帶孩子的這條路上,絕對不可能是一路順風順水的,意料之中的意料之外的,層出不窮。做為一個媽媽,這個時候就要有足夠的定力,減去或者過濾掉那些不愉快的,存儲一切美好。


比如自己一邊做飯還要應付弟弟哭著來告狀哥哥搶玩具時,壓住內心的崩潰,想象他們對你的手藝讚不絕口的樣子,回憶起哥哥守著剛出生的弟弟不讓別人碰的樣子,火氣自然就消了,不是嗎?


心情樂觀豁達了,說話的語氣都輕柔了,眼神都和藹了,孩子感受到了這份善意,也會以善意回饋。


03 增加溝通多些理解

有時候幸福的家庭恰恰需要的是一個“後媽”


親子溝通

因為付出的多,自己的權威地位不容挑釁,媽媽們有時難免會想當然,會習慣發號施令,忽視了將孩子當做平等獨立的個體去對待。媽媽們要學會聆聽,聽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多一些瞭解,少一些誤解。


還要注重溝通的時機,注意情緒的控制。此外,非語言的溝通也很重要,比如,在孩子遇到挫折時,不用說什麼,給他一個擁抱,拍拍他的背,摸摸他的頭,這種無言的動作孩子全都能夠理解,並通過身體的接觸,感受到來自媽媽的溫暖和關愛。

相關鏈接:


夫妻溝通

家庭中的第一關係,應該是夫妻關係。正因為有了牢固的夫妻關係,才有了牢固的家庭,孩子才會有一個正常、良好的成長環境。


孩子的教育也不是一個人的責任,爸爸們工作忙,但不影響他們愛孩子的心。有些時候,爸爸不幫忙,不是不想幫,而是由於媽媽的不信任,不給爸爸上手的機會。


因此,媽媽們要做的是少抱怨,多求助,爸爸個性中的果敢堅毅是再強大的媽媽也替代不了的,因此尋求爸爸的幫助,既能滿足爸爸想要與孩子親近的願望,又能解放自己,還能讓孩子的個性更加完整。


在養育子女的問題上,夫妻是戰友而不是對手。彼此間要形成良好的溝通機制,不要人為製造溝通障礙,要學會靜下心來分享彼此的看法,互通有無,父母的彼此扶持,孩子看在眼中,這也會讓他們形成健康的家庭觀念,培養責任感。

相關鏈接:


04 培養興趣分散精力


有時候幸福的家庭恰恰需要的是一個“後媽”


媽媽們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閒暇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要時刻盯著孩子,以免徒增煩惱。保證自己有一定的私人時間,哪怕只是獨處十分鐘, 也能給自己一個緩衝,分散注意力,釋放焦慮情緒。


做自己喜歡的事,還能讓心情愉悅,此時如果發現孩子犯了錯,也能和顏悅色勸導。


當興趣愛好有了進展,會提升自身的成就感,一定程度上彌補在孩子教育上無法獲得的即時滿足。有了這樣的心態,對孩子也會更加寬容,整個家庭氛圍輕鬆了,驚喜也會出現。


有時候幸福的家庭恰恰需要的是一個“後媽”


寶媽們,孩子是生活的禮物,我們選擇拆開,就要接受他一切的可能,這也就意味著等待你的,會是無限的精彩。關愛自己,調整心態,適當放手,當你攤開手的那一刻,你會發現,世界就在你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