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传统老行当:打铁

“打铁先须自身硬,铿锵击筑力千钓。”说起打铁,总是满满的正能量,打铁铺也是那种炽热的感觉。印象中,诏安县城的四街、五街、六街有众多打铁铺,中山路则有多家前店后坊的铁铺,天一亮,叮叮当当清脆的打铁声就从打铁铺里传出,给街道平添了许多热闹气氛。

铁匠们有一个共同点:围着粗布围裙,手臂粗壮,手掌满是厚茧;打铁铺里则人手众多,炉火旺旺,他们一年四季天天忙活。在师傅的锤下,坚硬的铁块会随着师傅的意愿不断变成方、圆、长、扁……,各式各样的用具也在师傅手中一件一件变幻出来。这些随性而为的铁件,无不饱含着师傅的汗水,也凝聚着师傅的经验与智慧。

诏安传统老行当:打铁

早期,诏安以农业、渔业、海运为主,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打铁业也就应运而生于漫长的渔耕时代。

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是铁器作坊的鼎盛时期,菜刀、肉刀、柴刀、镰刀、锄头、斧头、锤子、犁扒……供不应求,一个铁匠,能维持一个家庭的生计。

据《诏安县志》记载:民国时期,城关有打铁作坊12家,其中双正、双太2家规模较大,生产菜刀、禾刀、锄头等,另有游乡走巷的铁匠170人,计60炉(每炉2-3人),以修配农具为主。1952年,全县生产铁制农具4.25万件。1955年,成立了手联铁器社、四都铁木社、官陂铁器社、青山铁器社、太平铁器社等小型铁工厂,全县生产铁制农具3.43万件、船钉4.95吨。1958年,创办国营机器厂,铁器社合并于其中。1959年,四都、梅岭、深桥、官陂、秀篆创办5家农械厂,全县生产铁制农具9.21万件。1962年,允许个体经济存在,个体铁器10家18人;全县生产铁制农具39.39万件。1967年,全县生产铁制农具19.56万件。70年代后,国营农械厂、铁工厂生产了大批的铁制农具和其他劳动、生活用具。由此可见,诏安的铁器行业还是较为发展的。

诏安传统老行当:打铁

笔者访问过程中发现,县城的打铁师傅大多数是沈姓同宗,主要分布于四街、五街,手艺传自其太祖母(名字不详,大约清中、晚期,广东省大埔县人。),他们各有自家铺号。据不完全统计,有沈水池“金盛”铁铺,沈永隆“生金”铁铺,沈海雄“上上”铁铺,沈锦川“天天”铁铺,沈凤枝“双昌”铁铺,沈贵荣“上进”铁铺,沈添生“双才”铁铺,沈永隆父亲(名字不详)的“生利”铁铺,沈碧云(女)的“贝贝”铁铺等。另有:城内陈继志的“双兴”铁铺,四都西张村宗耀的“双利”铁铺等。另外,还有民国时期从广东省大埔县来诏安从事铁器制作的罗振才“双正”铁铺、罗石双“双太”铁铺。

县城曾经从事过打铁业的师傅有:四街的沈文龙、沈月雨(别名沈大雨)、沈水池、沈海洋、沈海雄、沈锦川、沈惠生、沈炳文、沈炳武、沈碧云(女)等;五街的沈永隆、沈腾雾、沈德文、沈秀茂、沈寿面、沈瑶抱(女)等。还有罗振才、罗石双等。另外,梅洲、四都等乡镇及山区也有一些打铁铺,但为数不多。目前,县城还在从事打铁的师傅有:沈锦川、沈惠生、沈腾雾等师傅。

诏安传统老行当:打铁

打铁师傅平时以打造耕作、渔需、建筑、日用铁器为主,打铁流程大概有:

1.选料,选料是通过目测、用手掂量来挑选重量和外形合适的材料,合适的材料可以节省燃料和锻打时间。

2.烧料,将铁料放入炉灶里使铁料充分受热、软化。过程要拉动风箱鼓风旺火,手握长柄铁钳夹住铁料翻动。

3.锻打,将加热到一定程度的铁料夹到铁墩上,头手(师傅)掌主锤,二手(徒弟)握大锤进行锻打。在锻打过程中,头手左手握铁钳夹住铁坯不时翻动,使铁件锻打均匀。诏安俗语“打铁赶新热”、“打铁没让锤”就来源于此。

4.定型,铁料锻打到逐渐失去火红的颜色,铁匠再次将它放入火炉里烧料。定型是个反复的过程,直到初具成品模样。

5.抛钢(诏安俗称“下钢”),只要是刀具、锄头之类的锐器都要下钢。而钢料下在刀具上的多寡与均匀度,是评定该铁件“钢水”好坏的标准。下钢前要用钢錾在刀刃头拉一条深约1公分的长槽,往槽内放进钢片,钢片与刃口齐,用锤敲打合缝后入炉煅烧至火星呈米碎花状时,再取出煅打,让钢、铁融合。

6.淬火与回火基本上同属一工序,若淬火成功则不一定需回火。

淬火诏安俗称“雁(白读音)水”,这是打铁技艺中最具技术含量的步骤,铁器好不好,火候的掌握和冷却是关键。淬火时,冷却介质有清水、盐水和油三种。而最多被采用的是普通的冷水。锻好的铁件放入水里,“唭”的一声,热气腾起,即可将之取出。经验老到的铁匠会在清水淬火后,加温再度放入盐水里淬火,以增强光泽度。

回火,锻件淬火后硬度变高了,但脆性也大,容易变形,甚至出现细小的裂纹。这时则需重新放回火炉加温来调整硬度。

淬火、回火后铁件会稍微变形,要先用铁锤端平,再用特制的铁铲修铲两遍,铲平、铲白铁件,使之返形。

7.泽油,在铁器淬火(或回火)后趁高温尚存,迅速夹块猪肉皮(或花生油),将猪肉皮贴到器具上反复摩擦,铁器的高温使肉皮渗出猪油涂抹在器具上,这既有助于提高光泽,又能使铁器长时间不生锈。

铁匠打铁使用的工具较为粗重,主要有:火炉(燃料早期是木炭,后来是木炭与煤炭混杂),风箱,大小两个铁砧(大铁砧圆形或方形,小铁砧约尺许的尖锥形,适宜于做冷活、外观修整),几把铁铲、钢錾、钳子、形状大小不等的铁锤,印戳子等。印戳子的用途是打制印记以区别于他人,带有品牌的意思。夹铁的长柄铁钳长约30至40公分,风箱木制。风箱正常倚靠墙壁,打铁炉则用“土角仔”与砖头砌成,火炉前面两个铁砧,铁砧用龙眼木当桩,高约1米。

因煅烧铁件离不开火炉,所以多数铁匠敬奉太上老君为祖师爷。但也有部分铁匠敬奉的祖师爷是唐朝大将尉迟恭,因为尉迟恭是打铁出身。

打铁技艺的传承是师徒或父子的言传身教,学徒从拉风箱开始,接下来,才能当操锤的“三手”、“二手”。一般情况下,学徒三年期满,徒弟还要为师傅服务一年,以报师傅授艺之情,同时这一年也是徒弟技艺再提高的机会。徒弟出师时,师傅会给徒弟置办一套铁匠工具,让其自立门户。

但目前愿意再学习打铁技艺的年轻人已很少了,一些铁匠也纷纷改行。因为,打铁是种体力活;再者,材料不时涨价,制品提价不多;另外,自动化生产也冲击着手工打铁业,……。 

不过,城乡还有一些打铁师傅仍在坚守着一方炉火,也因为他们的坚持,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些古味。

来源 : 福建南大门官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