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外国电影翻译成中文时配音非得要用怪怪的语调?

春春的天天


看了一些评论,大多是讨论语言的问题,可是你提的是腔调的问题。我参加过电影配音,感觉应该是这样的,因为译配的影片都是外国的,人物形象各异,所以配音演员工作之前要试试语音语调,找一下与所配角色人物性格相同或至少是相近的声音,有时听起来似乎是有些装腔作势的感觉,这并不是译制片的毛病,就是国产片演员说的是中国话,有时也根据角色需要拿腔拿调,并不是演员生活中的正常声音。大致如此。


碧伶居士


嘿!我的老伙计,看在上帝的份上,你不要太在意这些问题吧!


当然,上面这个就是开个玩笑。


总结原有有三:


一、英文语境、文化、语言习惯导致很大的不同。

如果你常常看电影,你会发现一些关于宗教类的口头语,经常会出现在电影中。

如“holy mather god!”"oh my god""Jesus !"等等,在欧美这些90%家庭有宗教信仰,以天主教和基督教为主的,这样口语一点不奇怪。

而且,上述这三句话,你随便找一部电影,基本99%能找到,你就知道这些词汇频率有多高了。

这些翻译到中文,就是“圣母啊”“哦~上帝呀”“耶稣啊”等等。而我们国家信天主教等的,比例甚少。当这些词汇出现在译制片中,自然会感觉很奇怪了。

以此为延伸,欧美口语中有大量的俚语、通俗语、潮流语等等,一旦翻译到译制片中,也会出现奇怪的感觉。

英语电影中,电影对白都是按照英语的相关、发音等等来的编写的,其中有些对白,在押韵、发音对齐等等,都刻意这样来安排。如果你有中学以上水平英语,来读读《量子危机》中最后一段,M夫人和邦德这句对白。


M:I nend you back

邦德:I never leave

M夫人的发音字节数,I nend you back,是四音节

邦德的I never leave也是四音节,而且还和M夫人的押韵了。

细细听下来,这句对白很有味道吧?

翻译过来,的确很准确,但味道却没有了。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你有高中以上水平,多留意英文字幕,就会发现类似的例子太多了。

如同我们“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怎么翻译到英文都好,无法体验到味道的。


总结一下,一些俚语、宗教语、习惯词汇等等,这些在翻译中很难跳过和找到对应的、而又符合我们习惯语的翻译。就造成了了,一些词汇非我们习惯使用,听起来有点怪怪了。



二、英文发音的长短和口型对齐。

我们来继续使用上面的图片来做案例。

M夫人说,I nend you back,在英文上,这句话只有4个音节。翻译到中文,完全准确的话,就是“我需要你回来”。但问题来了,有6个音节!

作为字幕,当然没问题了。如果是配音呢?人家发音四个音节,你六和音节,不就出现了,画面人物口型对不上了吗?

这里语句短,人物背对镜头,看不到嘴型。语速快点等都可以掩盖过去。

但对白中是这样,英语发音有10个音节,人物又面对镜头呢?

翻译到对应的中文,只有4个音节,咋办?

“I'm 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tudent Union”29个音节

“我是加州大学学生会会长”11个音节

足足差18个音节了,咋办?按照实际语言习惯配音,中文配音完了,

这样处理方法无非就是可以加长翻译了,“我就是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的学会生会会长”当一旦在这样做,就开始变得怪怪了,因为又违背了我们中文语境了。

类似的案例太多,不一一举例了。


三、译制片流行时期,翻译上较为保守,以稳为主。

译制片流行时期,主要是国内院线还没有全面发展,这个阶段主要在60-90年代前期。这个年代对于翻译来说,我们既然求准确,也要求稳。不仅要翻译字字对应,还要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就有了“上帝呀,求其你原谅这个可怜的家伙吧!”类似经典翻译腔。

在译制片中,要尽量做到完全本地化,这个是不可能完全的。而因为上面三个原因,就诞生了具有特色的翻译腔,译制腔。不过,这些经典译制片,我自己看起来很有味道啊!我会看英文原版,也会看看译制版,有很经典的味道哦。

提到配音问题,这个我要说说香港的TVB。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佬,是喝TVB奶大的,80未-90年代也经过巨量的“明珠930”(明珠台每晚9点30播出一部热门电影)洗礼,使得我喜欢上了电影。

明珠台为了照顾本地观众,在90年提供了“丽音广播”就是所播放的英语电影、英语剧集一律有粤语配音。我看过“肖申克的救赎”“生死时速”“虎胆龙威”的粤语配音版本。香港的配音的确是全球内做得最好的,特别是在对白上大胆的全面本地化。


经典案例《惊爆点》(港:终极豪情)里维斯的成名作。

跳伞一段,落到地面时候,原版英文里维斯在狂骂“FXXK”几句,粤语配音版本则“我顶你,扑你街”等等,这种感觉很过瘾。当年我看时候对这段对白和镜头记忆十分深刻。


香港的翻译十分大胆,美剧中出现一些流行词,如某部美剧,剧中人物提到“你以为是杰克逊吗?”为了照顾当时候香港观众,这句直接在粤语对白翻译成为“你以为你系刘德华咩?”

类似的例子不少,广东看明珠930观众应该有记忆的。


好了,希望你喜欢这个答案。请关注泡泡说电影!


泡泡电影会




内地最初的译制片的配音领导和团队犯了一个幼稚的错误,先自己模仿演员说话的口形,再加上抓住照搬一模一样的语速,最后出来了毫无中气的怪怪的语调。然后影响延续了好几代配音演员,成为固定配音风格。



是不是必须这样才能翻译配音好译制片呢?如果你看过香港翻译的译制片配音,能知道绝非如此。



香港配音的西方英语影片,完全可以做到发音中气十足,正宗的粤语发音。让人深临其境。


心灵书法学堂


一直以来,译制片中的中文配音都和国产片中的语速不同,国产片中的台词,除了文艺化以外,基本和生活中语速相同,而译制片中的中文配音,大多有延长音或尾音,字与字之间都有似乎有一条长长的拉线,而不是直截了当。因此,听起来乖乖的,但也觉得洋气。

译制片配音艺术家乔榛和丁建华

译制片中的中文配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味道呢?这与外语和中文 的音节不同有关系。就拿汉语与英语比较,汉语很简短地发音就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而英语却发音较长。比如和人初次见面打招呼,汉语直接说“你好”,很简短,也很简单,而英语却是一长串字母—how do you do?(好肚油肚),这样一来,英语几乎就比汉语的发音延长了两倍。为了在配音时能够与画面中的人物对上口型,配音演员就需要把“你好”读得慢一些,读成“你——好”或多加一个汉字读成“你好吗?”来对上银幕上演员人物的口型。

除此之外,由于译制片中外国人说话时都有夸张的表情和双手的比划及耸肩的习惯,汉语配音演员在配音时也会根据影片中的肢体语言,安排恰当的语气和语速来加以配合,从而达到出神入化的配音效果。

实际上,很多译制片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除了影片故事情情节本身精彩外,相当大的因素却来自配音演员高质量的配音。我国译制片配音水平最高的配音演员要数乔榛和丁建华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看过的很多译制片几乎都出自他们二位之口。如《叶塞利亚》、《尼罗河上的惨案》、《魂断蓝桥》、《加里森敢死队》、《虎口脱险》等影视片都是乔榛和丁建华的配音佳作。


若愚趣谈


个人认为是这样的:

首先,嘴型和声音对不上。

当你在观看一部电影时,一定会不经意地注意到屏幕里人的嘴型,但说出来的声音却是中文,嘴型和声音的不匹配会给人一小许不适感!


其次,配音演员们在为电影做配音时会使用模仿外国语言的中文口音进行配音。

这和我们平常听到的中文(普通话)不太一样,所以我们会感到别扭!就像你在和非本省本地区的朋友聊天时,你肯定会更愿意听朋友说普通话而不是他的方言!


综合以上两点之后,我在下载外国电影时都是选择原声中文字幕,这样观看起来感觉会更好一些!


不过我们国家有一些外国电影的配音还是挺不错的,我们其实也有很多的著名的配音演员。比如说乔诗语、姜广涛、山新等等!我知道阿米尔汗主演的一部电影叫做《我滴个神啊》,主演配音听起来毫无违和感!还是很值的观看的一部电影!


临渊的木屋


我们经常能在电脑,电视上看到一些外国电影配音是中文,小时候看这种电影还好,怎么越长大感觉看这种电影很别扭,还不如看它的英文字幕去理解电影呢?

毫无疑问,电影的配音老师们的配音是很标准的,一听就能听出来是标准科班出身,字正腔圆,他们可能去播送新闻联播是非常合适的,但是对于电影来说,电影都有个情景,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感情这不是配音能配出来的,配音者他们没有深入到角色当中,为什么老戏骨,好的演员们他们坚持用原音就是这个道理。

看外国电影,演员们的发音口型是不一样的。我看电影的时候,会盯着屏幕中演员的面部表情看,但当他的口型与你听到的声音不一致的时候,就像有强迫症一样感到特别别扭,从而对电影的理解不如看原版的电影。


我我我


不是什么”怪怪的语调”,而是译制导演用国语还原外语对白时,必须根据角色形象不同的性格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音型进行译配,以尽可能准确还原原版影片中角色形象的性格特征。因为人具有各种不同的性格,所以在译制外语对白的影片时,就必须通过国语不同音型的声音,让观众用国语来准确把握外国影片的思想内容。

配音艺术家童自荣

配音艺术家毕克

配音艺术家尚华

配音艺术家乔榛

比如在七八十年代时,深受中国电影观众喜爱的上海电影译制片厂配音艺术家童自荣老师,他以其华丽清亮而极具魅力的声音,曾将多少个栩栩如生的银幕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尤其是我们家喻户晓的”佐罗”这个形象:童自荣的名字已经和”佐罗”联系在一起。另一位配音艺术家尚华老师,他那极富表现力的嗓音,既可以将一个阴险狡诈而又残忍狠毒的黑心药商:《追捕》中的东南药厂董事长长冈了介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可以将一个乐团指挥儒雅而又令人捧腹的言行举止表现得惟妙惟肖,以至于让人忍俊不禁(法国影片《虎口脱险》中的斯坦尼斯拉斯)。再一位配音艺术家就是同样大名鼎鼎的毕克老师,他以其富有弹性的嗓音,将幽默而又老谋深算的比利时大侦探波罗演绎得入木三分(英国影片《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波罗大侦探);将沉稳而不苟言笑却又机敏干练的遭人陷害的东京警视厅检察官拿捏得近乎完美(日本影片《追捕》中的杜秋东仁)………。

对外语对白的原版影片进行译配,这是一种艺术上的再创作。因为将外语对白翻译成中文后,还要根据剧中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去寻找声音能够与其性格相匹配的配音演员,这样才算将一部原版外语影片用中文相对准确地还原出来。想必大家应该还记得墨西哥影片《叶塞尼亚》吧!著名配音艺术家李梓老师用充满激情的声音,对任性、泼辣的叶塞尼亚进行了完美再现:”当兵的,你不等我啦?你不守信用”!一代配音艺术大师乔榛老师用其雄浑厚重的声音,准确还原了外表冷峻而内里炽热的军官奥斯瓦尔多上尉:”我已经等了三天了”……!


东骧神骏


首先外语和中文的区别,同一个意思,但是外语的音节和汉语的音节是不相同的,或长或短。也就导致了画面中的人话已经说完了,但是声音还传出来;又或者声音已经结束了,演员的嘴巴还在动。

看电影很多时候就是图一个视觉感受,这种视听不和谐很容易就让人感受到怪异。至于为什么会觉的这个音调奇怪,一个是心理作用,另一个是因为配音的人会尽力做到音画同步而添加一些字词,并且加上本来就是翻译腔,自然而然就觉得很奇怪。

并且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外国人讲话,尤其是西方人讲话他们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会比本国人要夸张。于是配音的人就要尽量去把这种夸张变现出来,然而中国人很少会用这个腔调说话,怪异感也会油然而生。所以这也就是大家对国语配音的外国片会十分抗拒的原因。


巴塞电影


同感!不管是翻译哪国,英国、德国或韩国、泰国等,不管是翻译哪个大洲的,说话基本上都是一个风格,一个味道,貌似很诙谐风趣,给人感觉外国人说话都是那么的好玩。可是你要是看看没有经过翻译的,就会发现,其实人家大多时候说话没那么夸张做作。这种千篇一律的翻译,破坏的原语言的意境,让人误解。


走马观网


这个我想说一下。现在的配音,真的停郁闷的。国语配音,一般的话语都行,但说到人名的时候,就变成了外国腔调了,很出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