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自覺養成用公筷公勺好習慣


@所有人,自覺養成用公筷公勺好習慣


“公筷公勺擺上桌,分餐進食好處多。”日前,首都文明辦聯合北京市衛健委發出一系列文明健康生活倡議。其中,公筷、公勺、分餐的倡議,得到前所未有的社會認同。


在中國人的飲食文化中,筷子有著特殊的象徵意義。落座後長輩“大家動筷子吧”的招呼,再到桌上頻頻佈菜的習俗,無不透著一股子熱絡勁兒。

筷來箸往,情味濃濃,但在客觀上也增加病毒傳播的可能性。研究表明,家庭中若有乙肝病毒攜帶者,合餐的感染率高達42%,而分餐的感染率只有17%。非典疫情時期,鍾南山院士等就發出過“餐桌革命”的呼籲。此番新冠病毒藉由飛沫傳播,推行公筷、公勺、分餐的社會呼聲再起。許多省市都已行動起來,首都北京更要引領風氣之先。


@所有人,自覺養成用公筷公勺好習慣


作為一個擁有2100多萬常住人口的大都市,北京的餐飲服務業高度發達。從五星酒店到街邊小館,證照齊全的門店逾7.5萬個,在外就餐、親朋聚會早已成為許多人的生活日常。從衛生防疫的角度看,每一次公共聚餐其實都為病毒傳播提供了可乘之機。以北京的餐飲市場規模及人口流動頻次,實乃不容小覷的安全隱患。積極推行公筷、公勺、分餐,相當於對公共健康安全的一次源頭治理。

以長遠目光來看,這不僅是現實的倒逼,更是社會進步的必然。每個時代都要培育與之相配的生活方式和公共規則。比如過去,人們對公共場所吸菸習以為常,如今,北京城裡“帶頂兒”的地方一律禁菸不說,違反者還要接受處罰。“餐桌革命”也是這個道理。社會發展了,理念更新了,大眾的衛生習慣自然要迭代。公筷、公勺、分餐非但不會顯得生分,反而凸顯了一份尊重。在這方面,餐飲企業、單位食堂要當好排頭兵,一來讓公筷公勺成為餐桌標配,二來積極提示引導。在號召的基礎上,如何更加充分地調動相關主體盡責的積極性,甚至是否要帶有強制性,則需要進一步觀察。


@所有人,自覺養成用公筷公勺好習慣


“餐桌革命”是社會文明的一部分,這個餐桌不僅僅是公共大餐桌,也包括千家萬戶的小餐桌。真正關愛家人,就不能抱著在家不拘小節的心態,反而更要積極踐行新的生活方式。改變行為習慣短期可能有些不適應,但心理學實驗表明,只需要20多天有意識的堅持,我們就會進入新的行為模式。回頭看看防疫這段時間,從勤洗手、多通風、常消毒,到咳嗽噴嚏遮口鼻,不少舊慣性得以打破,不少新做法得以形成。可見,除舊佈新非不能也,實不為也。當務之急,要在全民共識的基礎上乘勝追擊,讓科學、規範、衛生的生活方式徹底站穩腳跟。

全民抗疫的過程,也是一次凝聚社會共識、重塑文明習慣的契機。這一點一滴的努力不會白費,都將擦亮社會文明的底色,守護我們每個人的健康。


@所有人,自覺養成用公筷公勺好習慣


來源 :北京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