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已是强弩之末,隆美尔为什么还要执意向埃及进军?

1942年6月中旬,德国非洲军团在名将隆美尔的率领下以少胜多,击溃英国第8集团军,取得了“卡扎拉会战”的胜利。之后德军乘胜追击,顺势占领了此前久攻不下的重要港湾城市托布鲁克,纳粹德国在北非的势力达到巅峰。

光从当时的战场形势上来看,德军完全占据了主动权,而英军这边则充满失败的悲观情绪,英国在北非的最后据点埃及也处在岌岌可危的位置,德军取得北非战场全面胜利似乎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然而我们今天通过后视镜的角度来看待当时德英两军的实力对比,却会发现双方的处境截然不同。

明明已是强弩之末,隆美尔为什么还要执意向埃及进军?

德军虽然在“卡扎拉会战”中取得辉煌胜利,但自身也受到相当程度的损失。战后隆美尔能立即调动的只有60辆德国坦克(其中有四分之一为轻型坦克)和8500人(其中德军2500人,意大利军6000人)。相比之下,英军还拥有160辆坦克(其中约一半为装载着75毫米炮的美国格兰特坦克),兵力人数更是超出德军不止十倍。因此从客观角度来看,作为“卡扎拉会战”战胜方的德军其实处在更加凶险的境地。英军家大业大,打输了还可以卷土重来。可德军底子实在太薄,只要稍微有一点点失误,都将遭受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明明已是强弩之末,隆美尔为什么还要执意向埃及进军?

在德军占领托布鲁克后,纳粹德国空军元帅凯塞林飞至前线与隆美尔会晤,凯塞林认为德国非洲军团眼下实力已经太弱,不适合再继续前进。意大利在非洲的最高指挥部也赞同凯塞林的这一观点。然而,隆美尔却表示不能接受这种劝告。他第一时间与希特勒取得联系,请求批准非洲军团继续乘胜追击。希特勒和他的顾问团队在经过一番商议后批准了隆美尔的请求。于是隆美尔几乎没经过最低限度的休整就带着军队越过利比亚与埃及的边境线,在茫茫沙漠中继续前进。那么问题来了,隆美尔的军队在当时明明已是强弩之末,他为什么还要执意向埃及进军呢?

明明已是强弩之末,隆美尔为什么还要执意向埃及进军?

从事后的结果来看,隆美尔这次进军引发了“阿拉曼战役”。最终德军被击败,北非战场形势从此倒向了英军这一边。因此有不少人批评隆美尔太过自大才会遭此败局。然而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隆美尔急于追击的大胆想法却并不能简单理解成是一种鲁莽行为。

上文中已经提到过,隆美尔当时能调用的军事力量远逊于英军。更加致命的一点是英国还在源源不断地向北非战场输送增援,而德军这边能得到的增援力量却极为有限。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德军与英军的实力差距只会越加悬殊。

明明已是强弩之末,隆美尔为什么还要执意向埃及进军?

在此情况下,隆美尔选择在英军溃退之际步步紧逼,既是无奈之举,也是最佳选择。虽然当时溃败的英军在坦克、兵力人数等方面都还远在德军之上,但他们的战斗意志已被彻底瓦解,这样的军队其实是发挥不出多少战斗力的。一位英军指挥官曾这样形容当时溃退至马特鲁地区的英军:“那是如此的混乱和没有组织,无论是步兵、装甲兵或炮兵,都已经找不到一个完整的战斗单位。”隆美尔乘胜追击,就可以做到不给英军腾出重新编组的时间,在精神加速度的助力下,大胆进军往往能够收获奇效。

虽然隆美尔这次向埃及进军最终是以失败告终,但失败原因却是由于兵力太过悬殊以及一些看似很小的失误导致错失最佳进攻时间造成的,追击行动本身并没有什么过失之处。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