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已是強弩之末,隆美爾為什麼還要執意向埃及進軍?

1942年6月中旬,德國非洲軍團在名將隆美爾的率領下以少勝多,擊潰英國第8集團軍,取得了“卡扎拉會戰”的勝利。之後德軍乘勝追擊,順勢佔領了此前久攻不下的重要港灣城市託布魯克,納粹德國在北非的勢力達到巔峰。

光從當時的戰場形勢上來看,德軍完全佔據了主動權,而英軍這邊則充滿失敗的悲觀情緒,英國在北非的最後據點埃及也處在岌岌可危的位置,德軍取得北非戰場全面勝利似乎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然而我們今天通過後視鏡的角度來看待當時德英兩軍的實力對比,卻會發現雙方的處境截然不同。

明明已是強弩之末,隆美爾為什麼還要執意向埃及進軍?

德軍雖然在“卡扎拉會戰”中取得輝煌勝利,但自身也受到相當程度的損失。戰後隆美爾能立即調動的只有60輛德國坦克(其中有四分之一為輕型坦克)和8500人(其中德軍2500人,意大利軍6000人)。相比之下,英軍還擁有160輛坦克(其中約一半為裝載著75毫米炮的美國格蘭特坦克),兵力人數更是超出德軍不止十倍。因此從客觀角度來看,作為“卡扎拉會戰”戰勝方的德軍其實處在更加兇險的境地。英軍家大業大,打輸了還可以捲土重來。可德軍底子實在太薄,只要稍微有一點點失誤,都將遭受一場毀滅性的災難。

明明已是強弩之末,隆美爾為什麼還要執意向埃及進軍?

在德軍佔領託布魯克後,納粹德國空軍元帥凱塞林飛至前線與隆美爾會晤,凱塞林認為德國非洲軍團眼下實力已經太弱,不適合再繼續前進。意大利在非洲的最高指揮部也贊同凱塞林的這一觀點。然而,隆美爾卻表示不能接受這種勸告。他第一時間與希特勒取得聯繫,請求批准非洲軍團繼續乘勝追擊。希特勒和他的顧問團隊在經過一番商議後批准了隆美爾的請求。於是隆美爾幾乎沒經過最低限度的休整就帶著軍隊越過利比亞與埃及的邊境線,在茫茫沙漠中繼續前進。那麼問題來了,隆美爾的軍隊在當時明明已是強弩之末,他為什麼還要執意向埃及進軍呢?

明明已是強弩之末,隆美爾為什麼還要執意向埃及進軍?

從事後的結果來看,隆美爾這次進軍引發了“阿拉曼戰役”。最終德軍被擊敗,北非戰場形勢從此倒向了英軍這一邊。因此有不少人批評隆美爾太過自大才會遭此敗局。然而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隆美爾急於追擊的大膽想法卻並不能簡單理解成是一種魯莽行為。

上文中已經提到過,隆美爾當時能調用的軍事力量遠遜於英軍。更加致命的一點是英國還在源源不斷地向北非戰場輸送增援,而德軍這邊能得到的增援力量卻極為有限。因此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德軍與英軍的實力差距只會越加懸殊。

明明已是強弩之末,隆美爾為什麼還要執意向埃及進軍?

在此情況下,隆美爾選擇在英軍潰退之際步步緊逼,既是無奈之舉,也是最佳選擇。雖然當時潰敗的英軍在坦克、兵力人數等方面都還遠在德軍之上,但他們的戰鬥意志已被徹底瓦解,這樣的軍隊其實是發揮不出多少戰鬥力的。一位英軍指揮官曾這樣形容當時潰退至馬特魯地區的英軍:“那是如此的混亂和沒有組織,無論是步兵、裝甲兵或炮兵,都已經找不到一個完整的戰鬥單位。”隆美爾乘勝追擊,就可以做到不給英軍騰出重新編組的時間,在精神加速度的助力下,大膽進軍往往能夠收穫奇效。

雖然隆美爾這次向埃及進軍最終是以失敗告終,但失敗原因卻是由於兵力太過懸殊以及一些看似很小的失誤導致錯失最佳進攻時間造成的,追擊行動本身並沒有什麼過失之處。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