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揚言要殺的“一龍二虎三百羊”分別指的是誰?你怎麼看?

觀易通


義和團本來打的是“扶清滅洋”的旗號,但進入京城之後,這幫愚民就把“滅洋”的口號升級具象成了“殺一龍二虎三百羊”。(另一種說法是“殺一龍二虎十三羊”。)


先來說說這“一龍”指的是誰?

光緒。

在京城,敢公然喊出要殺當朝皇帝,這也算是歷朝歷代難得一見的罕事了,即便義和團再瘋狂,沒有勢力集團在背後力挺慫恿,他們也不敢行這大逆不道事。

所以說,這個口號的背後一定隱藏著巨大的陰謀。

而陰謀的主導者便是想全面奪權的端郡王。

愛新覺羅·載漪,清廷宗室,道光帝旻寧之孫,惇親王奕誴之子,後過繼瑞敏郡王奕志(嘉慶帝四子瑞親王綿忻子)為嗣,三十八歲襲封端郡王。

原本,端郡王是沒有多大希望染指朝廷中樞權柄的,但隨著光緒戊戌變法失敗,遭到慈禧軟禁後,他的機會突然出現了。

慈禧為了維繫自己的絕對權威,將光緒軟禁後,她曾想廢掉光緒,而獨裁老婦人選中的新君人選便是端郡王十五歲的兒子溥儁。

然而,慈禧欲廢光緒的圖謀很快遭到了各國洋人以及東南封疆大吏的強烈反對,加之慈禧對端郡王也有猜忌防範之心,於是廢立之事便就此擱淺了。

端郡王因野心沒能得逞,遂將仇恨的矛頭對準了各國洋人。

野心的反面即是陰謀。在隨後的一段時間,野心不死的端郡王為了上位,在京城製造散佈了各種謠言,先說光緒企圖勾結洋人,要殺掉慈禧;接著又說慈禧借攜光緒到天津閱兵之際,要殺掉光緒;後來又說光緒病得很重,很快就要死了;最後乾脆製造了一個洋人將強行要求慈禧還政光緒的說法。

總之,端郡王是一邊想搞臭、搞死光緒,一邊想忽悠慈禧向洋人開戰,進而借亂局,搶班奪權。

義和團興起後,端郡王“敏銳”地從中捕捉到了機會,於是開始慫恿慈禧改“剿”為“撫”,並順勢將義和團放進了京城。

義和團進了京城後,端郡王為這幫愚民量身定製了一個口號:“殺一龍二虎三百羊”。

殺一龍的目的很明顯,只要幹掉光緒,慈禧不得不再立新君,而這個新君八九不離十會是他那個已被立成大阿哥的兒子,如此,他的野心就算得逞了。

亂局中,端郡王這傢伙很囂張,他不光慫恿義和團這麼幹,在殺一龍這個關鍵環節,他更曾親自帶領幾十人衝進紫禁城,要不是慈禧及時發現將他制止住,光緒可能真就讓他幹掉了。

再說這“二虎”,指的分別是漢黨的核心李鴻章和朝中的第一親王奕劻。

李鴻章雖然嚴格意義上算是後黨慈禧的人,但對洋人這一節,他確是堅定的“和洋派”,對端郡王慫恿煽動出的這場鬧劇,他當然持的是反對的立場,加之,李鴻章在朝中的影響力,端郡王知道有李鴻章在,他的陰謀即便在京城能得逞,在京城之外尤其是東南也不可能得到支持。

所以,他很想幹掉李鴻章。

但當時的李鴻章遠離京城,位高權重,端郡王的這種叫囂根本動不了他。

奕劻跟端郡王雖都是宗室,但卻是各尿各的壺。在權利分配上,他們是對手,在洋人這一節更是天然對立,奕劻的權利基礎很大一部分來源於洋人的支持,而端郡王想獲得終極權利,則必須打倒洋人。

雖說端郡王想殺掉奕劻也屬於奢想,但因為這口號來勢太洶洶,奕劻被嚇得一度也是不敢跟他作對,只能選擇沉默是金。

真正悲劇無辜的是所謂的三百羊,也就是泛指的朝廷中的所有親洋派。

在慈禧被忽悠的腦袋著了火後,徐用儀、立山、聯元等明智之臣悉數被殺,終讓這句瘋狂的口號染上了可悲的血色。

至於說為什麼沒有慈禧,這就簡單了,權柄屠刀終究還掌握在這老婦人手中,端郡王有野心,卻不敢造次。

最後說說端郡王的下場,1902年,清廷下令將他和他那沒做成皇帝的兒子溥儁流放新疆。

1917年,借張勳復辟之機,重獲自由,苟延殘喘到1922年。

義和團喊這句口號的代價也很慘重,無數人頭落地。


黑句本


此事尋根問底還得從康大炮與梁公他們搞“公車上書”攛掇光緒帝變法開始。只是最後變法所壓寶的對象所託非人才致使功敗垂成。變法的結果是康大炮早早捲鋪蓋走人,梁公逃亡日本,連光緒帝也被慈禧囚禁了。


為啥?

因為袁世凱舉報說光緒帝想謀害自己唄!其實甭看慈禧老婆子後來專橫跋扈,單最開始的時候到底對他這個乾兒子還是寄予厚望的。不僅讓權,就連最開始的時候對於變法之事她還是頗為贊成的。

變法最開始的畫風是一派欣欣向榮,母子各得其所。然而康大炮愣是把慈禧的退步當軟柿子捏,上綱上線地去挑撥光緒不要事事問政於慈禧,必要時候甚至可以政變取而代之。最主要的是,光緒還就聽了他康大炮的鬼話。然而政變的結果卻壓寶在了袁世凱身上。


袁世凱何許人也?彼時李鴻章是慈禧忠實門徒,袁世凱卻是李鴻章門徒。退一步來說光袁世凱的品德操守來看就註定所託非人。

變法的最終結果是慈禧殺了戊戌六君子以儆效尤。

然而,變法的初衷是好的。內容也是滿分。本質上光緒帝也是有感於洋人的專橫下決定開眼看世界並得出非變法無以圖強的結論。從這一點來看,光緒帝還不算太昏聵。倘若變法成功對於中外來說都是一舉兩得互利共贏的局面。大清打開大門與世界交流實現圖強戰略,西方人通過貿易實現經濟發展。因此,當得知變法失敗慈禧要讓光緒下野。洋毛子們第一個跳出來不答應並且處處與慈禧針鋒相對,弄得慈禧滿肚子氣沒處撒。

其實,洋毛子在中國並不受人待見。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後來甲午戰爭都讓中原老百姓恨透了他們。然而百姓再恨,朝廷也只能是軟弱地割地賠款喪權辱國,除了怒其不爭,便只能把氣撒到洋人身上了。

恰逢維新變法後的那段時間,滿清的老百姓們並不知道變法對國家意味著什麼。他們只看到了皇帝和洋人們走得近,不滿於清廷諂媚狀態的他們決定要有所謂以護國。1900年,東北農民起義軍“義和團”爆發。



對於此次農民起義,慈禧並不打算鎮壓。因為他們打的口號中的一條讓她老人家頗為受用:“一龍二虎三百羊”!

這龍自然指的是光緒,虎應該是當時給她背黑鍋的主和談判的李鴻章和端郡王載漪,三百羊自然指的是洋人又或者是朝廷主和的中下層官員。總之甭管是誰,和她老佛爺都沒有關係。相反,義和團似乎對她老人家還頗為敬重,因為她是和洋人們不對付的。

義和團一爆發,從北到南直衝北京。一路上洋人被他們砍了不少。很快洋人們見光緒說話不管用只能腆著臉找慈禧出面。然而慈禧卻認為民心可依打著以狼驅虎的算盤。

後面的故事裡又出現了差點做上太上皇的端郡王載漪在慈禧與洋人們挑撥離間最終釀成八國聯軍的大禍。

而對於義和團應該是一件有意義但思想不成熟且認識淺薄的農民起義運動。不殺慈禧殺光緒這樣糊里糊塗的農民起義,能有多大水平?結果一個個只落得身首異處跳著進北京城橫著抬出來的下場,悲哀!


不書


一龍二虎三百羊,也有稱作一龍二虎十三羊。一龍指的自是光緒皇帝,二虎指的是主辦洋務的李鴻章和奕劻,至於三百羊,涉及人物太多,無法一一列舉,但前五羊,應該是那五位力主剿滅義和團而被殺的大臣:前駐德俄公使、吏部左侍郎許景澄,太常寺卿袁昶,兵部尚書徐用儀,內閣學士聯元,戶部尚書立山。

這個口號究竟是義和團提出來的還是背後有人指使,無法考證,但以義和團的文化素養和信息渠道,能把朝廷上下大臣們的職責搞的如此清楚,本身就是一件怪事,再者說來,義和團的旗號是“扶清滅洋”,連皇帝都要殺,還扶的哪門子大清朝。

想殺光緒皇帝的,其實還是滿清皇族那幫人。

在慈禧太后對列強宣戰後的第四天,載漪、載勳、載濂、載瀅四兄弟就率領義和團大師兄們共計六十多人闖入贏臺,要把光緒皇帝幹掉。

這其中,挑頭的端王載漪(這哥們是太極拳的鐵粉,太極宗師楊露蟬就曾在他家打工,還收他的三個兒子為徒)是道光帝的孫子,論輩分還是光緒的堂兄弟,他之所以這麼著急幹掉光緒,實則有說不出的私心,1899年,慈禧有意廢掉光緒皇帝,她一邊冊立載漪的十五歲兒子溥儁為大阿哥(名為大阿哥,實則是儲君),一邊對外放出光緒生病的消息,試探輿情,但這一計劃遭到了李鴻章為首的漢臣及列強的集體反對,最終胎死腹中。沒有做成太上皇的載漪惱羞成怒,想借機幹掉光緒。

載勳是康熙皇帝六代孫子,世襲莊親王,也就是"八大鐵帽子王"之一,時任步軍統領九門提督,是個徹頭徹尾的保守派,義和團做大的罪魁禍首,他與載漪關係密切,想著渾水摸魚,撈取權力。

載濂與載漪是親兄弟,雖然是個郡王,但他還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大臣兼禁衛軍虎神營總兵,可謂大權在握,他們兄弟倆還有個弟弟載瀾,出任禁衛軍右翼總兵,京城防務都掌握在他們家哥仨和載勳手裡。

載瀅的身份也不低,他以過繼的身份承襲了鍾端郡王奕詥一支的香火,光緒十年加封郡王。

殺光緒的事,最終被慈禧按了下來,但就這樣,光緒也是生不如死,不僅在御前會議上遭到載漪載勳的羞辱,就連剛剛十四歲的溥儁,也罵他是個“二毛子”。

而李鴻章的遭遇就好多了,戊戌變法後外放廣州,躲過了一場災難,據說李鴻章聽說慈禧要他去廣東,高興的不得了,官場老油條,一切看的敞亮。

而奕劻雖是皇室宗親,但因為對待洋人太軟,遭到了同族的唾棄,不過他位高權重,義和團雖然嚷嚷,沒人真的敢去動他。

真正倒黴的就是這些羊,慈禧太后一怒之下,旬日殺五大臣,這五位的血還沒有擦乾淨,北京就被洋人攻陷了。

其實殺他們的時候,大清國敗局已定,但慈禧太后不願意被這幾位主和的大臣看笑話(就和袁紹殺田豐一個道理),在離京之前將他們全部斬殺,其陰毒可見一斑,後世不少人為慈禧張目,認為她如何如何,但若細細追究起來,這個女人的壞,遠超想象。

辛丑事變後,載勳與載漪被定為禍首,一個自盡,一個流放新疆,載濂、載瀅被免職。五大臣也被平反,一切又回到從前的樣子。



日慕鄉關


庚子年間,義和團在華北地區迅猛發展,為了宣傳自己,擴大聲勢,義和團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口號、歌謠,遍地張貼揭帖。其中廣為人知的有:

義和團,起山東,不到三月遍地紅,孩童個個拿起刀,保國逞英雄。

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

不下雨,地發乾,全是教堂遮住天。殺了洋鬼頭,猛雨往下流。

昏清廷,太無能,見了洋人就哼哼。

洋人進中國,二毛直起腰。狗仗人勢,橫行霸道。

這些口號揭帖充分展現了義和團的特色,也突顯了拳民的鬥爭對象——洋人、二毛和清廷。針對昏庸的清廷,義和團還提出了一個具體的鬥爭名單:一龍二虎十三羊,一說為一龍二虎三百羊。

所謂的“一龍”指的是大清皇帝光緒。光緒是維新變法的支持者,主張引入西方文明,戊戌政變後,維新派失勢,光緒也遭到民間百姓的質疑。尤其是當時的老百姓都認為光緒皇帝信奉了基督教,要把大清江山送給洋人,所以才要殺他。

“二虎”是誰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李鴻章和慶親王奕劻,一種是李鴻章和軍機大臣榮祿。李鴻章自簽訂《馬關條約》後,就被天下視為喪權辱國之罪魁;而奕劻、榮祿都是主張剿滅義和團的官員,所以義和團想要殺他們。“十三羊”或“三百羊”則是一個泛稱,指的是清朝那些對外求和、剿殺拳民的各級官僚。


分享到:


相關文章: